之前寫到過:
我心目中,《鹿鼎記》和《天龍八部》是金庸小說前二。
《笑傲江湖》和《射鵰》爭前三。
只論「完整地講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射鵰》其實已經大成。
《笑傲》的妙處是各色政喻,以令狐衝一人視角,串聯描繪一整個權謀世界。可挑剔的是人物刻畫尤其是配角,比鹿天差了點,有點臉譜化。
《天龍八部》是真正波譎雲詭,波瀾壯闊。每個人都刻畫得好,尤其是「有情皆孽,無人不冤」的宿命感,很有悲劇範兒了。
要挑剔的話,結構略鬆散——當然是相比起《射鵰》的環環相扣一氣呵成,但還是好過《倚天》,後者就是差在結構上。
嗯,說《鹿鼎記》。
《鹿鼎記》的神奇之處是:
——完全推翻了金庸之前所有武俠小說,乃至史上所有武俠小說的套路。別的主角一夫一妻,韋小寶七個老婆;別的主角天下無敵,韋小寶不太會打;別的主角慷慨豪俠,韋小寶憊懶無賴;別的主角仗義疏財,韋小寶聲色犬馬。別的小說裡武俠世界繽紛多彩,《鹿鼎記》裡的大俠們窩囊得多,猥瑣得多,也現實得多。是所謂金庸自己的《堂吉訶德》。
陳近南之死,更像是傳統大俠們的黃昏。家國情懷的傳統俠客,到此沒了。
寫了十三部小說創造了一個江湖世界,再一部全然顛覆掉,後來者都無從措手了。
所以古龍1970年代初才強調,武俠小說非得變了——我覺得,是因為金庸基本把一條路給寫絕了。
——韋小寶身處中國史上最詭異的時段:妓女之子,混入皇宮;親歷康熙朝初年種種大事,身處南明那說不清道明的亂局與清廷之間,江湖與朝堂的多面間諜。太監、侍衛、青木堂香主、神龍島白龍使、將軍、間諜、爵爺,無數身份。江湖恩仇、明清矛盾、南明各勢力間亂七八糟的矛盾,到處都是矛盾。
韋小寶是一雙眼睛,借著他,刷出了鰲拜、康熙、索額圖、明珠、吳三桂、九公主、李自成、陳圓圓、葛爾丹、蘇菲亞、黃宗羲、呂留良、施琅、陳永華(陳近南)等等諸色人物。平鰲拜、平三藩、取鄭氏、尼布楚條約……
而且始終是以嬉笑怒罵的方式出來的。
比如有一幕,阿九當時控制了李自成與吳三桂,旁邊還有陳圓圓。阿九說很巧,這屋頂下雲集了古往今來第一大漢奸,古往今來第一大反賊。韋小寶逗趣,說還有古往今來第一美人和古往今來第一高手。阿九一笑,說還有你這古往今來第一小滑頭。
能把歷史人物這麼玩出梗的,很妙了。何況還有讓陳圓圓親自唱《圓圓曲》、讓韋小寶策劃俄羅斯獵宮之變、讓韋小寶吵架搞定尼布楚條約這種神來之筆、亦莊亦諧的惡搞。
所以周星馳版《鹿鼎記》雖不形似,但神似。
因為《鹿鼎記》骨子裡,就是這麼一出惡搞雜耍劇。
然而,韋小寶的這種嬉笑怒罵、油腔滑調的顛覆,只是他的一個表面。
金庸先生在《鹿鼎記》的後記裡,說過這麼一段:
有些讀者不滿《鹿鼎記》,為了主角韋小寶的品德,與一般的價值觀念太過違反。武俠小說的讀者習慣於將自己代入書中的英雄,然而韋小寶是不能代入的。在這方面,剝奪了某些讀者的若干樂趣,我感到抱歉。
的確,乍看,韋小寶不適合代入。小流氓,小無賴,武功不高,手段低劣,油腔滑調……
然而,這些,其實都只是表面。
許多人演韋小寶,只重表面的小流氓,那是想岔了。
《鹿鼎記》裡,韋爵爺的師父多得不得了——陳近南、阿九、洪教主和夫人等等——但韋爵爺到最後,武功也稀鬆平常。
可是陳總舵主和阿九都承認過,雖然韋爵爺有些油腔滑調,依然不失為一個好徒弟。
《鹿鼎記》中,韋小寶韋爵爺縱橫天下。康熙皇帝,俄羅斯沙皇,平西王吳三桂,神龍島洪教主,權臣鰲拜,天地會陳近南,大明長公主。多少人都拿他沒轍,任他多面間諜,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但他從頭到尾,身為多面間諜,大節不虧。不賣國,不賣友,對師父陳近南和好友康熙,都周全到了。
他不是讀書人,但聰明絕頂。
這其實算金庸給的主角光環:韋小寶太聰明了。
王晶導演、周星馳主演的《鹿鼎記》裡,陳近南對韋小寶表達這個意思:
讀過書明事理的人,找不到了。只好用一些蠢一點的人。
對付那些蠢人,就絕對不可以跟他們說真話。
他跟韋小寶說的真話是:對面搶走我們的銀兩跟女人,所以我們……
韋小寶就明白了:就是要奪回銀兩和女人,其他口號都是脫了褲子放屁關人鳥事。
這段話極為精彩。真所謂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陳近南一說,韋小寶就懂了。
這段極精彩,但當然也沒問題:《鹿鼎記》本就好在顛覆。電影版不拘泥於臺詞,也行。因為韋小寶的確就是這樣的:
他武功一般,但深知利益的好處。故此,雖然粗鄙無文,但一邊講義氣,一邊舍銀子,如此無往而不利,終於位極人臣。
什麼事情,他都是看得透透的了。
那些花裡胡哨的東西,騙不了他。
在《鹿鼎記》裡,韋小寶最初熱血,想做英雄,於是加入了天地會。
後來等他身兼天地會、清朝、神龍教、俄羅斯宮廷、與西藏蒙古都有結拜兄弟之情、少林寺高僧等無數身份之後,見過了滄海桑田,知道了所有的真相,韋爵爺決定什麼都不幹了。
因為他什麼都見過了,對政治的真相是什麼,一目了然了。
這才是韋小寶。
一個表面地痞無賴,其實腦子裡對世情看得一清二楚的,真正聰明人。
話說,韋小寶的選擇,其實多少映射出金庸的選擇。
1950年代,金庸小說第一部《書劍恩仇錄》裡,紅花會總舵主陳家洛,那是矢志反清。
1970年代,金庸小說最後一部《鹿鼎記》裡,天地會總舵主陳近南逝世了。
那代表著黑白分明的俠客時代結束了,接下來是清濁並收的韋小寶時代了。
結尾韋小寶問黃宗羲他們這些非要反清復明的學者們:如果康熙幹得不錯,幹嘛非要反他?
乍看是小說人物的選擇,其實有一點深的:
1950年代到1970年代,金庸先生對大陸的態度,是有所變化的。
這是什麼意思,懂的都懂。
要明白這一點,才能理解韋小寶的矛盾,韋小寶的通透,韋小寶的選擇。
如果只把韋小寶演成油腔滑調的小流氓,那就是只找到了形,沒找到神,根本沒讀懂《鹿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