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一本書|卡夫卡《變形記》摘抄語錄

2020-12-11 四夕清荷

1、我又不怕死,一命換一命。

2、欲望之泉就是他的寂寞之泉。

3、對於健康的人來說,生就是對人必有一死這種意識的無意識的、沒有明言的逃遁。疾病總是警告,同時又是較量,因此,疾並痛苦、病痛也是虔誠的極重要的源泉。

4、人無法通觀自己,他處在黑暗中。

5、人們為了獲得生活,就得拋棄生活。

6、富人的奢侈生活以窮人的貧困為代價。

7、一不抱怨,二不解釋,絕對是個人才。

8、從真正的對手那兒有無窮的勇氣向你湧來。

9、精神只有在不成為支撐物時,它才會自由。

10、待在原地不要動,大千世界會主動向你走來。

11、人只因承擔責任才是自由的。這是生活的真諦。

12、你對這些話的領會程度,取決於你的孤獨有多深。

13、青年充滿陽光和愛。青年是幸福的,因為他們能看到美。這種能力一旦失去,毫無慰藉的老年就開始了,衰落和不幸就開始了。誰能保持發現美的能力,誰就不會變老。。

14、從某一點開始便不復存在退路。這一點是能夠達到的。

15、目的雖有,卻無路可循,我們稱之為路的無非是躊躇。

16、殉道者們並不低估肉體,他們讓肉體在十字架上高升。

17、藝術是一面鏡子,它和鐘錶一樣,有時也會『走快』。

18、我愛她,但不能跟她說話,我窺視著她,以便不與她相遇

19、不可能存在沒有真實的人生,真實恐怕就是指人生本身吧。

20、除非逃到這個世界當中,否則怎麼會對這個世界感到高興呢?

21、害怕失去飯碗,這種恐懼心理敗壞了人的性格。生活就是這樣。

22、我永遠得不到足夠的熱量,所以我燃燒——因為冷而燒成灰燼。

23、我們清醒地穿過夢境:我們自己只不過是過去的歲月的一個幽靈。

24、這是很自然的事情,在與死神的一次遭遇中獲勝,會使你強壯起來的。

25、其實那只不過是一條普通的脖套。就像人們常常把超然存在當成逃遁一樣。

26、藝術向來都是要投入整個身心的事情,因此,藝術歸根結底都是悲劇性的。

27、是的,人太可憐了。因為他在不斷增加的群眾中一分鐘一分鐘地越來越孤獨。

28、有信仰的人無法給信仰下定義,沒有信仰的人下的定義則籠罩著杯嫌棄的影子。

29、像這隻手一樣緊緊的握著石頭。可是他緊緊握著石頭,僅僅是為了把它扔得更遠。

30、有些人通過指出太陽的存在來拒絕苦惱,而他則通過指出苦惱的存在來拒絕太陽。

31、物質必須用精神進行加工。這是什麼?這就是體驗,不外乎體驗和把握體驗的東西。

32、人們憎恨舊的牢房,請求轉入一個新的牢房。在那裡人們將開始學會憎恨這新的牢房。

33、幸福並不取決於財產。幸福只是定向問題。這就是說,幸福者看不見現實的黑暗邊緣。

34、夢揭開了現實,而想像隱藏在現實後面。這是生活的可怕的東西——藝術的震撼人的東西。

35、他也深信,他之所以變聲音不是因為別的而僅僅是重感冒的朕兆,這是旅行推銷員的職業病。

36、生活中有種種可能性,而在一切可能性中反映出來的只是自身存在的一種無法逃脫的不可能性。

37、一天早晨,格裡高爾·薩姆沙從不安的睡夢中醒來,發現自己躺在床上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

38、如果沒有這些可怕的不眠之夜,我根本不會寫作。而在夜裡,我總是清楚地意識到我單獨監禁的處境。

39、向後倒下時,我像得到解救似的感到,它無可挽回地淹死在我那填平所有窪地漫過一切堤岸的血泊裡。

40、真正的道路在一根繩索上,它不是繃緊在高處,而是貼近地面的。它與其說是供人行走毋寧說是用來絆人的。

41、這是對的。每個魔術師都有自己的儀式。比如說,海頓只有戴著撲粉的假髮時才作曲。寫作也是一種召魔法術。

42、我們為什麼要為原罪而抱怨?不是由於它的緣故我們被逐出了天堂,而是由於我們沒有吃到生命之樹的果子所致。

43、在巴爾扎克的手杖柄上寫著:我在粉碎一切障礙。在我的手杖柄上寫著:一切障礙都在粉碎我。共同的是:一切。

44、人們是永遠不可能坦白一切的。甚至往昔那些看上去似乎徹底坦白出來的事情,後來也顯示出還有根子留在內心深處。

45、所有人類的錯誤無非是無耐心,是過於匆忙地將按部就班的程序打亂,是用似是而非的樁子把似是而非的事物圈起來。

46、心臟是一座有兩間臥室的房子,一間住著痛苦,另一間住著歡樂,人不能笑得太響。否則笑聲會吵醒隔壁房間的痛苦。

47、字必須加以精確的界定,否則,我們會跌進完全意想不到的谷底。我們爬不上削得光滑的石階,反而會陷在爛泥之中。

48、光勤勞是不夠的,螞蟻也非常勤勞。你在勤勞些什麼呢?有兩種過錯是基本的,其他一切過錯都由此而生:急躁和懶惰。

49、你可以逃避這世上的痛苦,這是你的自由,也與你的天性相符。但或許,準確地說,你唯一能逃避的,只是這逃避本身。

50、我們就像被遺棄的孩子,迷失在森林裡。當你站在我面前,看著我時,你知道我心裡的悲傷嗎,你知道你自己心裡的悲傷嗎?

相關焦點

  • 卡夫卡《變形記》早期評論回顧
    如果說,在生活的自然真實與文學對生活的變形及再現之間,存在某種不言自明的界限的話,那麼,《變形記》早期評論則已表明:解讀者必定被迫把這一界限複雜化,並將其拓展、膨脹為有待進一步澄清的意義空間。  關 鍵 詞:卡夫卡/《變形記》/意義構建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當代批評視野中的卡夫卡學術」(13YJC752042),浙江省哲學社科規劃項目「卡夫卡學術史研究」(12JCWW01YB),國家留學基金資助。
  • 讀了卡夫卡的《變形記》,孩子學到了這個寫作文的小技巧
    (出自 卡夫卡《變形記》)《變形記》中的主人公變成了一隻大甲蟲這段話選自奧地利作家卡夫卡的代表作《變形記》,這段話的結構和之前的案例類似,同樣是先寫一個中心句,然後分寫父親、母親和妹妹三個人承受的折磨。
  • 卡夫卡《變形記》:變成蟲子也許是一種幸運
    我在波哥大一間陰森的學生公寓裡讀了卡夫卡的《變形記》後,我再沒有這麼激動過。——馬爾克斯很多人知道卡夫卡這個名字是從《變形記》開始。關於《變形記》,人們對「標準」式評並不陌生,諸如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的異化,底層小人物命運等等。
  • 《變形記》:卡夫卡描述的荒誕生活,也許是你正在經歷的殘酷現實
    也正是因此,在卡夫卡的代表作《變形記》中,才會出現主人公格裡高爾一覺醒來發現自己成了只變大版甲蟲這樣完全脫離現實的荒誕情節。然而,儘管《變形記》向來都以荒誕的外衣示人,但隱藏在背後的現實問題即使是在一百年後的今天也未過時。在卡夫卡描述的荒誕生活背後,也許有著今天許多人正在經歷的殘酷現實。
  • 卡夫卡的困境:《變形記》現實的荒誕中,對孤獨的恐懼與渴望
    他背上背負著堅硬的甲殼,面朝上躺在那裡……卡夫卡的《變形記》五年以前我曾讀過,今日是重讀。記得當時是受他名聲的召喚,但當我讀起這個故事,卻沒有收穫意想中的驚喜。就是那樣一種感覺,故事單調、晦澀,甚至有些乏味,缺乏美感。沒有一個愉快的閱讀體驗。
  • 卡夫卡《變形記》中的「異化」,正在潛入我們的生活
    前幾天筆者聽到廣播播送了一則公益廣告,大致內容是一個孩子想要爸爸媽媽的陪伴,但爸爸媽媽卻把孩子的需求都甩給了平板電腦,孩子要聽故事讓平板電腦講,孩子要做遊戲讓從平板電腦下載,最後孩子一氣之下說「爸爸媽媽,等你們老了,我給你們買最好的平板電腦陪你們」。
  • 文學之蟲:從卡夫卡的《變形記》到麥克尤恩的《蟑螂》
    伊恩·麥克尤恩令人愉悅、略顯得意的英國脫歐諷刺小說《蟑螂》,向卡夫卡的《變形記》巧妙致敬,卻講述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這本小說講述的是一隻蟑螂醒來之後,發現自己變成了一個宿醉的首相,和鮑裡斯沒什麼兩樣。當它習慣了新的骨架和嘴裡的舌頭後,便著手引導英國陷入一場廣受讚譽的國家災難。這隻蟑螂完全靠直覺行事——這也許與蟑螂的單細胞頭腦有關——而內閣的大多數成員實際也都是蟑螂。
  • 迫於生活的壓力,可能我們每個人都曾是卡夫卡《變形記》的主人公
    《變形記》是卡夫卡的代表作之一,寫於1912年,發表於1915年。小說主人公格裡高爾·薩姆莎是一個青年,在一家公司任旅行推銷員。他父親破產失業了,全家生活的擔子全部壓在他一個人的肩上。格裡高爾終年累月到處奔波,十分辛苦。
  • 柳冬嫵:卡夫卡《變形記》是最好的「打工小說」
    [摘要]柳冬嫵:「卡夫卡的《變形記》,在我的研究視野中,我認為它是最好的打工文學作品,不僅是西方現代派文學的代表作,也是精彩的打工小說。」柳冬嫵卡夫卡《變形記》是最好的「打工小說」羊城晚報:近些年,您從打工詩人轉型為打工文學評論者,您對「打工文學」這個概念是如何界定的
  • 陪你讀書 | 卡夫卡《變形記》「變形」的不只身體,更是人性的扭曲.
    《變形記》中各類關係的揭示先看《變形記》中對人與社會關係的揭示。在這一關係中,社會是強大的,而人是被動的、軟弱的。《變形記》主人公裡高爾的故事正是人異化為非人這一哲學生存現狀。2. 作品還表現了在現代社會裡人的一種生存恐懼。
  • 成為卡夫卡的讀者
    這些現代主義文學和後現代主義文學大師在承繼卡夫卡的文學傳統時幾乎都曾經直接或間接地表達過他們作為後繼者的敬意。馬爾克斯17歲那年讀到《變形記》時曾驚嘆道:「原來能這樣寫呀。要是能這樣寫,我倒也有興趣了。」博爾赫斯被公認為「作家們的作家」,然而他卻聲稱卡夫卡是這個世界最偉大的作家,其身後的「每一位作家在文學上都負債於卡夫卡」。
  • 安全帽,原來是那個寫《變形記》的卡夫卡發明的
    一戰時,一名法國士兵遇到德軍偷襲,情急之下將一口鍋扣在頭上,保了一命。一位叫亞德裡安的將軍知道後,便提議研製出了能防彈片的金屬頭盔,用哈特非鋼製作,又叫鋼盔。它是法軍的第一個標準頭盔,也是現代軍用頭盔的始祖,並被命名為亞德裡安盔。法國士兵戴上這個頭盔後,傷亡大大減少,這玩意兒保命效果真是槓槓的。
  • 《變形記》:卡夫卡用一隻甲殼蟲,寫盡中年人的孤獨與生存的荒誕
    這是卡夫卡的小說《變形記》的開篇:一個兢兢業業、任勞任怨的中年男子,開始體驗一種完全不同的生命樣態,並在這種荒誕中走向生命的終點。卡夫卡(1883一1924年) 是奧地利小說家,1883年7月3日出生於當時奧匈帝國統轄下的波西米亞(即捷克)首府布拉格。他的父親是猶太商人,說德語。
  • 韓國偶像推薦的這7本書,每一本都值得收藏!
    韓國偶像們經常忙於行程,缺少自家的私生活,不過大家有沒有發現很多人偶像都將讀書當作自己放鬆的一種方式,不少偶像在外出行程的適合也會攜帶書籍,還會經常在社交平臺上曬出書籍或者向粉絲推薦他們自己讀的書!如果你也是喜歡閱讀的人,今天就一起來看看韓國偶像們向大家推薦什麼書吧!
  • 村上春樹二度致敬卡夫卡《變形記》:《戀愛的薩姆沙》
    如果您對卡夫卡的《變形記》很熟悉的話,這個叫薩姆沙的人曾經就是卡夫卡筆下一早醒來變成大甲蟲的主人公,在無力供養家庭後,被親人冷落、拋棄至死的悲劇故事。卡夫卡藉此表現了在物質極豐,人情澆薄的社會下,底層人民的異化生活,變成了一個個「行屍走肉」,單向度的人。
  • 卡夫卡《變形記》:一個科層制下底層人物的悲劇人生
    卡夫卡《變形記》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小說之一,小說講述了推銷員格裡高爾有一天早上醒來,突然發現自己變成一隻大甲蟲的荒誕故事。一個世紀以來,評論者從各種不同的角度探析這部小說,探析了格裡高爾異化的原因,但少有人從制度的角度來入手,筆者現從科層制的角度來討論其中的原因。
  • 卡夫卡構築的內心地下城堡
    作者:晏硯硯 卡夫卡的名字,已經成為一個無可替代的符號,《變形記》以當仁不讓的姿態表達了卡夫卡作品中最顯著的特徵。 《卡夫卡短篇小說選》收錄了卡夫卡296篇作品,篇幅不一,有的長則十多頁,有的短則幾十個字,他的文學作品中表現的強烈的哲學意義,成功地在20世紀的德國文學史上建立了嶄新的審美觀念,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他的作品,讓現代人至今讀起來也會感覺到對於內心的挖掘,對藝術的感嘆。
  • 卡夫卡:生命之所以有意義,是因為它會停止
    卡夫卡與這個世界有著分歧,而這個世界對卡夫卡也存在著誤解。 在《尋找卡夫卡》一書中,以卡夫卡成長經歷為主線,貫穿了他的家庭環境、時代背景、成長曆程,在大量精美圖片的陪同下,走進卡夫卡的世界,更好地理解他,找到他。
  • 卡夫卡的輕逸,卡夫卡的「失誤」
    原創: 謝志強 文學報 謝志強 | 文 刊於文學報2013年1月10日 十年前,我已讀了數遍卡夫卡的《煤桶騎士》(又譯《騎桶者》),總覺得它有失誤——小說技術的失誤。
  • 卡夫卡為何能夠成為西方現代文學之父?
    卡夫卡嚴格意義上來說,他並不是一個專業的作家,寫作只是他的一個愛好,他還有一份正當的職業,那就是保險公司的一名員工,可就是這樣一個人,居然影響了20世紀整個西方文學的發展,直到今天,他的影響力依舊還是很大,還在影響著整個西方,甚至全世界。很多的作家都曾經坦言,是讀過了他的作品之後,才寫出了自己最引以為傲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