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焦慮的真正原因:既無法忍受現狀,又沒有能力改變現狀

2020-11-08 育兒難乎哉


你是否和我有同感,很多你試圖去解決的問題,花了那麼多時間、精力卻收效甚微、無功而返,甚至是適得其反。

有時,投入得越多,反而讓問題越大:

你很焦慮,於是買了很多消除焦慮的書和聽了很多平復焦慮的課,但焦慮時還是焦慮;

你認真減肥,節食、運動、營養餐都試遍了,但上稱一看,只少了2斤,還是在沒吃飯時稱的;

孩子成績不好,於是你辭去工作,全心全意照顧孩子,一心在他身上,但孩子的成績不升反降;

... ...。

你已經花了那麼多時間,忍受了那麼多常人不能承受心理壓力,但還是得不到想要的結果。於是,你開始懷疑,自己真的不行?孩子真的不是可造之材?百思不得其解。

為什麼會這樣?

或許是因為:

1、我們低估了問題的難度,低估了解決這個問題需要付出的代價;

2、市面上那些解決辦法,根本就是錯的。

那些所謂的「導師」總是試圖告訴我們:只要按照他說的來,這些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把一個本質上很難解決的問題,包裝成了一個很容易改變的假象。

目的只有一個:

給你提供一個不能解決問題的解決方案,來盈利,但效果如何,不是他考慮的事。

這就是我們越來越焦慮的原因:

一個本質上難以輕易,或者根本無法解決的問題,與市面上提供的「簡便、快捷」的解決辦法之間的落差,構建了我們焦慮的鴻溝。

對此,我們真的就無能為力了嗎?不是。我們需要做的是:

改變那些能改變的,接受那些不能改變的。

而哪些是能改變的?哪些是不能的?如何分辨這兩者?

兩者的區別在於這個問題的根子到底有多深:

如果這個問題是「底層基因」上的問題,這個根子就太深了,改變起來很難;

如果這個問題是「過度認同」上的問題,這個根子就表層一些,改變起來相對容易。

所以在我們試著去解決一個問題之前,要先分辨這是個什麼問題,如果連問題的深淺都沒分清楚就急著去解決,大概率就是達不到預期的,接下來就會是無盡的失望,無盡的焦慮。


什麼是「底層基因」問題?如果破?

「一個問題和天生的生理機制關係密切。」

1、比如想飛。

我們的基因顯然不支持學會這種技能,就算我們花一輩子來練習,也不可能j解決這個問題,這就是天生的生理機制問題。

2、比如焦慮。

焦慮是大自然給人類的「禮物」。

在原始時代,沒有焦慮的人,面對狂暴的大自然,基本都滅絕了;

而正是對大自然的威力有深刻理解的人,知道了自己的渺小,在這渺小和狂暴之間,就產生了焦慮,而正是這種焦慮,讓這一小撮人找到了生存的辦法,我們都是那些「焦慮人」的後代。

也就是說,焦慮已經寫進了每個人的基因裡,是不可能消失的,試試圖消滅焦慮的方法都是錯的,不切實際的。

我們能做的:

就是將焦慮控制在合理範圍,且要與焦慮成為朋友,而不是當做敵人,因為只有朋友才能相互並存,而敵人,只有一個結果,永遠鬥爭,直到你死我活。

3、再比如減肥。

如果肥胖是由胡吃海塞造成的,那管住嘴、邁開腿就能很好的解決,你看到減肥成功的,基本就屬於這類。

但如果是基因導致的肥胖,那它就屬於基因層面的深度問題,你幾乎不可能戰勝它,或者說就算你短時間內瘦下來了,稍不留神就會胖回去。


4、如何破?

首先,接受這些不能改變的。

我們面對這樣的問題,一開始就別抱有徹底解決的希望,在這些問題面前,我們的毅力、方法、堅持,都很渺小,我們能取得一點點進步,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如果我認識到,我的胖不是胡吃海塞造成的,而是基因決定的,那麼我堅持少吃多動,結果是減了2斤,我也會很高興,因為我戰勝了底層基因問題,哪怕是勝了一點點,且是暫時的,我也會對自己說:你真牛。

如果你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你會覺得自己的自律一無是處,你會非常失望,那種對自己深深的失望,然後就是無盡的焦慮。

你看,同一個事實,不同的認識,給自己的感受就完全不一樣:

一個是覺得自己很棒,一個卻認為自己一無是處。

然後,想別的辦法。

既然這些問題難以直接解決,但我們可以「圍魏救趙」,想別的辦法:

如果肥胖是基因造成的,且無法忍受了,那就像陳光標一樣,接受它,然後去把胃切掉一半;

美醜是基因決定的,先接受它,且無法忍受了,那就去韓國一趟;

對抗基因層面的問題不能一根筋的死磕,肯定有別的辦法。

狙擊手因為長時間不動,產生的疲憊感會影響射擊精度,怎麼辦?兩個途徑:

不接受疲憊感,對抗基因,想辦法減輕疲憊感來提高射擊精度,但收效甚微;

接受疲憊的存在,在疲憊的狀態下,再來訓練狙擊手的精度,效果立馬就上來了。


什麼是「過度認同」問題?如何破?

「不斷為自己的行為和判斷尋找支持的證據。」

有時候,我們會陷在這種心理學家稱為「過度認同」的心理陷阱當中:

不斷為自己的行為和判斷尋找支持的證據,就會在這個問題當中越陷越深。

1、比如你學同事,為提高孩子成績辭職回家。

你看到同事因為孩子成績不好,辭職全心全意照顧孩子,成績立馬上去了。

你也學著來,辭去工作,全心全意照顧孩子的生活和學習,但孩子的成績不升反降。

你會很納悶,為什麼會這樣?

其實很簡單,你同事的行為就是你為自己辭職找的「證據」,但她的孩子確實是因為沒有被照顧好而導致的成績下降,而你的孩子卻不是。

因為導致孩子成績不好的原因有很多,例如早戀、父母關係等,而恰恰你孩子是因為你夫妻關係不好而導致的成績下降。

也就是說,孩子成績下降的原因和你的解決方案風馬牛不相及,結果當然是無法解決問題了。

2、再如一個堅信自己孩子多動症的媽媽。

一旦她給孩子貼上「多動症」的標籤,她越是相信自己的判斷,她就會越有意無意就會搜集孩子多動症的證據,然後更加相信孩子確實是「多動症」。

但你作為旁觀者,也看到了很多這個孩子並非「多動症」的證據。


3、如何破?

相對於基因問題,這個解決起來相對容易,需要我們用「全視角」來看。

卓別林說:用近景特寫放大,生活就是一齣悲劇,而你退遠幾步,用遠景來描繪生活,就是一齣喜劇。

向後退幾步,儘量用「全視角」來看,就會跳過「過度認同」的陷阱。

你辭去工作全心全意去照顧孩子,但孩子的表現不太如意時,你退幾步來看就是這樣:

孩子的表現和很多因素有關,他的基因、天生特質、學校環境、家庭成員等等,你的全心付出,只是影響孩子的一方面,有時甚至是很小的一方面。

我們要把主要精力放在:

尋找導致問題的本質原因上,而不是去重點尋找讓自己行為合理化的證據上。


總結

問題有難有易,我們面對它們時,第一時間不是立馬想辦法解決,而是靜下來,看看這到底是個什麼類型的問題。

如果是底層基因上的問題:先接受它,再繞過他,看有沒有別的解決辦法;

如果是過度認同上的問題:站遠一點,全方位的看看它,然後再找到主因。

但是,總有些問題,無關難易,就是一個死結,就是無法解決,怎麼辦?

是的,人生苦難重重,而我們又是如此的渺小和無力,你要知道,確實不是所有問題都能夠解決,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它,承認它。

只有深深的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再也不會對人生的苦難耿耿於懷了。


相關焦點

  • 焦慮源自你無法做到的微習慣自律
    ,他說某乎上有一個回答跟她的現狀十分相似,「現在的人總是在匆忙地活著,為自己焦慮不已,卻又沒有決心和毅力去改變自己。」這是大多數人的現狀。每次見到生活的真實面目,就志氣滿滿要去改變,然而三分鐘熱度一過,一切又回歸原位,像鴕鳥一樣把頭埋在沙子裡,啥時候抬起來,啥時候又再來一回,然後周而復始。
  • 「你現在再努力,也改變不了現狀」:那我還用得著努力嗎?
    當焦慮衝破一個承受值的時候,終於我們就成為了別人的韭菜。當一個人失去耐心的時候,就意味著開始走下坡路了。因為凡事都要付出,沒有耐心的人最害怕付出,怕付出沒有回報,但不付出則註定沒有回報。我們多數人都不是喊著金鑰匙出生的,多數人的背景一般,資源也沒有,起點則更低。
  • 迷茫焦慮的人生,怎樣才能從現狀中走出來?
    01我們先來說說,「年輕時,覺得一事無成,迷茫焦慮」到底正常不正常?反正我現在去回憶,我24歲的時候,很可能連一事無成都算不上。 因為,我壓根就還沒真正用心地去做過什麼事。 那些能夠使你充滿蓬勃生機的事情,你做得太少了。 很多事你不做,會覺得一點希望沒有;你去做了就會發現,機會就在過程中。 但我想說的是,多數人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動路徑都是錯誤的。 莽幹比白幹還慘,打亂仗永遠是沒有勝率的。
  • 本人工資5000,買不起房,該如何改變現狀?
    因此,改變是常態,也是一件長時間的事情。我一直認為,我們有時候能夠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位置是非常非常好的一件事,尤其是在大家普遍焦慮麻木的今天。在今天的職場中,我看到的更多都是一些自我麻痺,靠著酒精陶醉的人,如果你能夠清晰地認識到自己工資不足,買不起房,我認為是相當好的。那該如何改變現狀呢?
  • 斯坦福心理學博士:不滿現狀卻又陷於現狀,你缺的並不是意志力
    知道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醒來走原路;本想改變現狀,需要採取立刻行動,可就是遲遲無法行動呀。明知道鍛鍊,能夠瘦身,剛開始勢氣高昂,目標明確,兩三天後是&34;,最後就變成就不了了之了。父母看到孩子,在學習上懈怠,很是焦慮,當監督孩子時,可能孩子會努力下,父母一離開,孩子就心不在焉了,學習效果,當然不好了。
  • 昂子喻:如果一直焦慮下去,不會對現狀有改變,只能接受現實
    但他沒有氣餒,沒有自責,依然勤勤懇懇地學習,高三下學期終於當上「班一」。這一次高考,也正常發揮,考上了心儀的大學。3歲時,昂子喻被診斷出患有先天性視網膜色素變性的眼疾,醫生說他僅存不多的視力會逐漸下降,吃藥只能延緩失明的速度。 父母跟他說了之後,他也會有擔心焦慮,但他明白:「不接受也沒有辦法,如果一直焦慮下去,不會對現狀有改變,只能接受現實。」
  • 氣若遊絲的「維持現狀」與生氣勃勃的「改變現狀」
    猶記2016年「大選」前後,任憑各方怎麼要求其解釋何謂「現狀」,蔡不說就是不說,因為她根本不想為「中華民國主權」張目。在執政半年後,因ICAO事件,以及來臺陸客大減,BBC(中文網)忍不住質疑,蔡英文是否會步上陳水扁後塵?蔡步入扁之後塵是當然的,因為除此之外,民進黨根本沒有其他辦法生存。
  • 不甘於現狀,又不思進取,如何改變?
    作者:鄧玉金一、原因分析在帶下屬和培訓諮詢的過程中,會遇到不少這樣人:不甘於現狀,又不思進取。,一轉身就沒有了想法。個人如果沒有改變的動力和意願,無論外力怎麼努力都是無用的,有點像爛泥扶不上牆。讓人們同情其處境,憎恨其消極態度。我有個個人職業生涯諮詢的業務平臺,碰到的諮詢案例中各種人都有,有些人在諮詢的時候,不用過多的推動,一點就透,出具的一個月行動方案很規範,之後再追蹤的時候,大多也執行得不錯。
  • 為什麼你越努力越焦慮?假努力正在毀掉你
    「我真的想改變」,我們告訴自己,「但現在不是恰當的時候……我累了……我沒有足夠的時間……我沒有錢」如果你發現自己在製造藉口,那就運用積極的自我對話來幫助自己前行。提醒自己,你一旦採取行動,事情才會出現新的轉機。
  • 二寶媽沒時間沒精力卻想改變現狀,卻遲遲沒有行動,該怎麼辦?
    ——稻盛和夫我想改變現狀,卻一直沒行動。我想做個副業,一直沒時間下手。我想去健身,去運動,去畫畫,卻一直沒有時間去做。我也是在這裡受到了啟發,你要有一個強烈的願望,而如果當你真的想做一件事的時候,你就會想盡各種辦法去做。如果你沒有去做,那就說明你的願望不夠強烈,你並沒有真正想去做,並沒有真正的想去改變現狀。
  • 普通人如何通過學習改變現狀
    談到學習改變命運這個話題,很多人是不相信的,看到社會上有很多有學歷的人過得不好,沒有好的理想收入,就認為讀書是沒有用的,很多人沒有什麼學歷,卻混得風生水起。本人對這樣的社會現象表示不反駁,因為卻是存在這樣的情況,那麼談學習改變現狀還有意義嗎?我想說是有的。為什麼尼,上述情況是存在,但不是全部啊,不能因為一部分而否定全部吧。本文章重點不在於反駁讀書無用論,而是用思維分析為什麼,找到問題的根本原因,才能對症而治。
  • 【改變現狀】失敗者無人同情,成功者的喜悅才有人分享
    背井離鄉,去找自己想要的生活,特別有情懷(其實真實原因很接地氣,咱們不把世俗戳穿)。於是步步維艱的留在一線城市試水。而事實告訴你,成千上萬的有志人士也正在一批接一批的往這塊熱土上撲,高學歷、高能力者大有人在。
  • 布坎南:保守主義、自由主義和維持現狀
    於是順理成章地,舉證責任落在那些倡導改變的人身上,因為改變意味著不確定性,或者用莎士比亞的措辭來說就是走向不可知(unknowledge)世界。保守主義者顯然不贊成陷入哈姆雷特困境,與其接納那些我們尚不了解的新變革,不如忍受現在的詬病。於是,保守主義者選擇維持現狀。古典自由主義基於現實也會選擇維持現狀,但並沒有什麼積極價值存在。
  • 三大專業讓你改變現狀
    三大專業讓你改變現狀。家裡沒權力,沒有金錢,也沒有人脈背景,父母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甚至有的家庭條件更是貧困潦倒。但是出生於這些家庭中的孩子,唯一的改變現狀的方式就是上大學,而讀大學只是一個前提,選對專業才是根本。因為選對專業,自己的人生才會變的精彩,選錯了不僅無法改變現狀,甚至還會找不到工作而失業。
  • 2020年中國家庭教育現狀:家長焦慮普遍存在
    後疫情時代家長最期待孩子身心健康「2020年,家長的焦慮仍普遍存在。小學生家長的焦慮集中於脾氣控制、教育方法,而中學生家長則更加焦慮於親子間的溝通問題。」 當日,新東方家庭教育研究與指導中心總經理解琪分享了《2020年中國家庭教育現狀調研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的成果。
  • 結合社會現狀,落實教育教學根本任務
    教育是一項特殊的社會實踐活動,以影響人的身心健康為根本,以培養服務於社會的建設者為目的,在知識傳授的基礎上,強化能力培養,既然培養的人要服務於社會,那麼教育就應該結合社會現狀,落實教育教學根本任務。現實社會受人工智慧和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影響,政治、經濟全球化,學生每時每刻都在接受新知識;社會發展了,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們的意識發生了一定的變化;現在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改變,智力勞動遠大於體力勞動,學生的意識也跟隨有所改變。
  • 心理學分析:為何你明明想變得更好,卻總也改變不了糟糕的現狀?
    可,為什麼現實裡,還是有那麼多人,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感覺人生迷茫,不知道下一步怎麼走?明明知道努力很重要,可我們就是無法完成自己的定下的目標呢?這一切,皆是因為我們渴望改變,卻不懂得如何才能做到「改變」。上一篇文章,我詳細介紹了一個人無法輕易改變現狀的原因, 這篇文章作為續篇,繼續和你探討關於如何達到「改變」的具體方法。
  • 家長如何改變孩子不學習的現狀?
    因為大家都在問父母怎樣改變,那就先讓父母改變吧,這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由於在父母愛學習的家庭裡,還沒有出現過孩子不愛學習的情況!但是,對沒有學習能力,生活視野狹隘,階層較低的普通家長來說,自我成長實在太難了,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感到焦慮
  • 當代——網絡現狀
    偷換概念:利用詞句可能出現的歧義來進行詭辯言論紅鯡魚謬論:轉移換題轉移問題點稻草人謬論:故意曲解對方惡意攻擊對方人身攻擊:直接批評或惡意反駁滑坡謬論:誇大其詞強調每個地方 來不合理的結論假兩難悖論:多重原因
  • 《2020年中國家庭教育現狀調研報告》:家長焦慮普遍存在
    原標題:《2020年中國家庭教育現狀調研報告》:家長焦慮普遍存在疫情是否對親子關係造成影響? 11月7日,第十三屆新東方家庭教育高峰論壇在京開幕,以「後疫情時代的變與不變——讓雲端的孩子有幸福的童年」為題,探討後疫情時代家庭教育的深層次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