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和我有同感,很多你試圖去解決的問題,花了那麼多時間、精力卻收效甚微、無功而返,甚至是適得其反。
有時,投入得越多,反而讓問題越大:
你很焦慮,於是買了很多消除焦慮的書和聽了很多平復焦慮的課,但焦慮時還是焦慮;
你認真減肥,節食、運動、營養餐都試遍了,但上稱一看,只少了2斤,還是在沒吃飯時稱的;
孩子成績不好,於是你辭去工作,全心全意照顧孩子,一心在他身上,但孩子的成績不升反降;
... ...。
你已經花了那麼多時間,忍受了那麼多常人不能承受心理壓力,但還是得不到想要的結果。於是,你開始懷疑,自己真的不行?孩子真的不是可造之材?百思不得其解。
為什麼會這樣?
或許是因為:
1、我們低估了問題的難度,低估了解決這個問題需要付出的代價;
2、市面上那些解決辦法,根本就是錯的。
那些所謂的「導師」總是試圖告訴我們:只要按照他說的來,這些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把一個本質上很難解決的問題,包裝成了一個很容易改變的假象。
目的只有一個:
給你提供一個不能解決問題的解決方案,來盈利,但效果如何,不是他考慮的事。
這就是我們越來越焦慮的原因:
一個本質上難以輕易,或者根本無法解決的問題,與市面上提供的「簡便、快捷」的解決辦法之間的落差,構建了我們焦慮的鴻溝。
對此,我們真的就無能為力了嗎?不是。我們需要做的是:
改變那些能改變的,接受那些不能改變的。
而哪些是能改變的?哪些是不能的?如何分辨這兩者?
兩者的區別在於這個問題的根子到底有多深:
如果這個問題是「底層基因」上的問題,這個根子就太深了,改變起來很難;
如果這個問題是「過度認同」上的問題,這個根子就表層一些,改變起來相對容易。
所以在我們試著去解決一個問題之前,要先分辨這是個什麼問題,如果連問題的深淺都沒分清楚就急著去解決,大概率就是達不到預期的,接下來就會是無盡的失望,無盡的焦慮。
「一個問題和天生的生理機制關係密切。」
1、比如想飛。
我們的基因顯然不支持學會這種技能,就算我們花一輩子來練習,也不可能j解決這個問題,這就是天生的生理機制問題。
2、比如焦慮。
焦慮是大自然給人類的「禮物」。
在原始時代,沒有焦慮的人,面對狂暴的大自然,基本都滅絕了;
而正是對大自然的威力有深刻理解的人,知道了自己的渺小,在這渺小和狂暴之間,就產生了焦慮,而正是這種焦慮,讓這一小撮人找到了生存的辦法,我們都是那些「焦慮人」的後代。
也就是說,焦慮已經寫進了每個人的基因裡,是不可能消失的,試試圖消滅焦慮的方法都是錯的,不切實際的。
我們能做的:
就是將焦慮控制在合理範圍,且要與焦慮成為朋友,而不是當做敵人,因為只有朋友才能相互並存,而敵人,只有一個結果,永遠鬥爭,直到你死我活。
3、再比如減肥。
如果肥胖是由胡吃海塞造成的,那管住嘴、邁開腿就能很好的解決,你看到減肥成功的,基本就屬於這類。
但如果是基因導致的肥胖,那它就屬於基因層面的深度問題,你幾乎不可能戰勝它,或者說就算你短時間內瘦下來了,稍不留神就會胖回去。
4、如何破?
首先,接受這些不能改變的。
我們面對這樣的問題,一開始就別抱有徹底解決的希望,在這些問題面前,我們的毅力、方法、堅持,都很渺小,我們能取得一點點進步,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如果我認識到,我的胖不是胡吃海塞造成的,而是基因決定的,那麼我堅持少吃多動,結果是減了2斤,我也會很高興,因為我戰勝了底層基因問題,哪怕是勝了一點點,且是暫時的,我也會對自己說:你真牛。
如果你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你會覺得自己的自律一無是處,你會非常失望,那種對自己深深的失望,然後就是無盡的焦慮。
你看,同一個事實,不同的認識,給自己的感受就完全不一樣:
一個是覺得自己很棒,一個卻認為自己一無是處。
然後,想別的辦法。
既然這些問題難以直接解決,但我們可以「圍魏救趙」,想別的辦法:
如果肥胖是基因造成的,且無法忍受了,那就像陳光標一樣,接受它,然後去把胃切掉一半;
美醜是基因決定的,先接受它,且無法忍受了,那就去韓國一趟;
對抗基因層面的問題不能一根筋的死磕,肯定有別的辦法。
狙擊手因為長時間不動,產生的疲憊感會影響射擊精度,怎麼辦?兩個途徑:
不接受疲憊感,對抗基因,想辦法減輕疲憊感來提高射擊精度,但收效甚微;
接受疲憊的存在,在疲憊的狀態下,再來訓練狙擊手的精度,效果立馬就上來了。
「不斷為自己的行為和判斷尋找支持的證據。」
有時候,我們會陷在這種心理學家稱為「過度認同」的心理陷阱當中:
不斷為自己的行為和判斷尋找支持的證據,就會在這個問題當中越陷越深。
1、比如你學同事,為提高孩子成績辭職回家。
你看到同事因為孩子成績不好,辭職全心全意照顧孩子,成績立馬上去了。
你也學著來,辭去工作,全心全意照顧孩子的生活和學習,但孩子的成績不升反降。
你會很納悶,為什麼會這樣?
其實很簡單,你同事的行為就是你為自己辭職找的「證據」,但她的孩子確實是因為沒有被照顧好而導致的成績下降,而你的孩子卻不是。
因為導致孩子成績不好的原因有很多,例如早戀、父母關係等,而恰恰你孩子是因為你夫妻關係不好而導致的成績下降。
也就是說,孩子成績下降的原因和你的解決方案風馬牛不相及,結果當然是無法解決問題了。
2、再如一個堅信自己孩子多動症的媽媽。
一旦她給孩子貼上「多動症」的標籤,她越是相信自己的判斷,她就會越有意無意就會搜集孩子多動症的證據,然後更加相信孩子確實是「多動症」。
但你作為旁觀者,也看到了很多這個孩子並非「多動症」的證據。
3、如何破?
相對於基因問題,這個解決起來相對容易,需要我們用「全視角」來看。
卓別林說:用近景特寫放大,生活就是一齣悲劇,而你退遠幾步,用遠景來描繪生活,就是一齣喜劇。
向後退幾步,儘量用「全視角」來看,就會跳過「過度認同」的陷阱。
你辭去工作全心全意去照顧孩子,但孩子的表現不太如意時,你退幾步來看就是這樣:
孩子的表現和很多因素有關,他的基因、天生特質、學校環境、家庭成員等等,你的全心付出,只是影響孩子的一方面,有時甚至是很小的一方面。
我們要把主要精力放在:
尋找導致問題的本質原因上,而不是去重點尋找讓自己行為合理化的證據上。
問題有難有易,我們面對它們時,第一時間不是立馬想辦法解決,而是靜下來,看看這到底是個什麼類型的問題。
如果是底層基因上的問題:先接受它,再繞過他,看有沒有別的解決辦法;
如果是過度認同上的問題:站遠一點,全方位的看看它,然後再找到主因。
但是,總有些問題,無關難易,就是一個死結,就是無法解決,怎麼辦?
是的,人生苦難重重,而我們又是如此的渺小和無力,你要知道,確實不是所有問題都能夠解決,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它,承認它。
只有深深的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再也不會對人生的苦難耿耿於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