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分析:為何你明明想變得更好,卻總也改變不了糟糕的現狀?

2021-01-20 聽見藍說

關注「聽見藍說」,陪你更好地成長為自己。

01

我們每個人,似乎都懂得很多道理,例如:早起早睡身體好,自律才能成功,堅持才能看到結果……等等。

我們其實也知道,從平庸到達優秀,中間的路徑應該怎麼走,因為市面上有無數的課程和書籍、前人的經驗可以給我們參考和借鑑。

是的,我們似乎擁有無窮無盡的資源,好像變得更好這件事,也並不難。

可,為什麼現實裡,還是有那麼多人,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感覺人生迷茫,不知道下一步怎麼走?明明知道努力很重要,可我們就是無法完成自己的定下的目標呢?

這一切,皆是因為我們渴望改變,卻不懂得如何才能做到「改變」。

上一篇文章,我詳細介紹了一個人無法輕易改變現狀的原因, 這篇文章作為續篇,繼續和你探討關於如何達到「改變」的具體方法。

心理諮詢師陳海賢老師說:

改變的本質是創造新經驗,並且通過強化把新經驗變成新習慣。

而改變之所以困難,是因為舊經驗難以擺脫。為什麼會這樣?因為舊經驗,代表了我們內心的舒適區。

比如一個人不愛出門、也不愛與人打交道,獨自呆在屋子裡才覺得舒服,這便是他的舒適區。你讓他走出家門去和別人交朋友、聊天,他就很難做到。因為走出舒適區,意味著不習慣、恐懼和焦慮。

當然,這個例子並不能全面解釋「舒適區」這個概念,要知道,舒適區並不意味著舒適。有部美國電影叫《肖申克的救贖》,相信很多人都看過,講的是在監獄裡面發生的故事。

一般來說,外面自由的世界肯定要比在監獄裡的生活舒適吧。可有人偏偏不這麼認為。電影裡有一個上了年紀的老人,在監獄裡呆了50年,等刑滿釋放出來後,他無法適應外面的生活,最終上吊自殺了。

對這個老人而言,監獄的生活雖不自由、艱苦,可他已經習慣了,對別人而言痛苦的地獄,就是他的心理舒適區,因為他熟悉。

但是,一個人離開熟悉的環境,換一個新的環境生活,就意味著離開舒適區了嗎?

前幾年我特別愛換工作,領導脾氣不好、和同事相處不來、在工作中無法實現自己的價值……我就會用換工作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我一直以為我很努力,願意不斷挑戰自己和適應新環境,結果證明我這種行為是極其幼稚的。我並沒有踏出我的舒適區,因為我只是換了環境,但是我沒有改變我應對環境的方式。

說到這裡,我們可以給「舒適區」下一個全面的定義了。陳海賢老師認為:

「真正的舒適區不是熟悉的環境,而是我們熟悉的應對環境的固有方式。走出熟悉的環境,並不意味著我們走出了心理的舒適區,只有改變應對方式,才是真正走出了舒適區。」

拿我來說,變換新的工作環境依然是我的舒適區,因為我不願意反思自己在職場中存在的問題,也沒有勇氣去面對這些問題。

於是,即使換了新環境,我依然不會和領導同事打交道,依然無法解決出現在職場上的種種問題,所以,即便我換N個工作,我的人生也不會的任何的改變和好轉。

02

一個人難以走出舒適區的原因,還在於,舒適區意味著控制感。

之前我還寫過一篇心理學書評,裡面引用過一個例子,是批判主義作家契訶夫的短篇小說裡面的一個故事。

故事講了一隻小狗卡什坦卡,在原先脾氣不好的主人那裡受過很多折磨和打罵,而且因為主人窮,它常常填不飽肚子。有一天它和主人上街走丟了,被一個溫暖的小丑撿回去養,小丑待它很好,給它吃好穿暖,還教它表演的特技。

可是你猜後面的結局怎麼樣?有天,小丑帶著卡什坦卡上臺表演,它在人群裡發現了原先的主人,於是義無反顧離開小丑,跟著主人回家去了。

為什麼小狗會這樣選擇呢?我認為,他已經習慣了「難過」的生活,他也知道如何去應付這種打罵和飢餓。相比起小丑提供給它愛與溫暖,它反而覺得不真實,不是屬於自己的東西。

這則故事反映出了現實。有些人,因為原生家庭不好、父母感情不和,他成年結婚後,也會無意識地把自己的新生家庭經營得很糟糕,原因是他的潛意識裡覺得婚姻不幸才是常態,痛苦的環境才會讓他覺得熟悉,有控制感。

利用心理免疫的X光片,看清心中的恐懼

有時候,你沒法改變,不是因為你不知道方法,而是因為你不了解自己。

當你呆在自己的舒適區久了,你已經習慣了運用一套應對的方法,這個時候要求你踏出舒適區,去採用另外一種新的應對方法,你內心自然會產生慌亂,真實的愛與怕。

哈佛大學研究成人發展的心理學家羅伯特·凱根認為,就像人類的身體有一套生理免疫系統,以抵抗外界的病毒和微生物入侵以外,人的心理也有一套免疫系統,它會排斥我們採取新的行為方式,以此來維持心理結構的平衡和穩定。

《了不起的我》一書裡面說,心理免疫的本質是一套焦慮控制系統。當我們用新的行為方式行事時,心理免疫系統會讓我們感到焦慮。為了避免焦慮,我們就用回了老辦法。

因此,我們要利用心理免疫的X光片,去好好剖析我們的內心。

以前我特別內向和自卑,當和朋友一起出去玩的時候,朋友提議去某個地方吃東西或者去哪裡玩,即使我內心並不贊同這樣做,可我卻不敢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和想法,害怕會因此失去朋友。為此,我深感苦惱。

讓我們一起來畫一下在這件事裡,「我的」心理免疫的X光片。

第一欄:寫下「我」希望達成的行為目標。在這裡,我的目標是希望可以在朋友面前真實表達想法。第二欄:寫下「我」正在做那些跟目標相反的行為。我的目標是希望真實表達自我,可我卻總是在朋友提出一個建議時,嘴上違心地說「可以啊、沒問題」。為什麼我會做出和自己目標相反的行為?原因是這樣做能給我帶來隱秘的「好處」。第三欄:思考與目標相反的行為存在哪些「好處」。如果想不到,我們可以換一種方式問自己:如果不這樣做,會引發什麼糟糕的後果?(如果我不贊同朋友的建議,會引發什麼我不想要的結果)這個時候,我的內心就有了答案:我害怕提出不同的意見,會被朋友不理解,從而讓自己陷入尷尬,也讓雙方不歡而散。而附和朋友,便能讓自己的性格顯得隨和、容易相處。

以上,便是我不敢表達出真實感受的隱秘的「好處」。

看到這裡,其實大家可以看出,我這種想法是不合理的。X光片第四欄:思考「我」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想法——

因為我的內心有一個重大的假設。

陳海賢老師說:「這個假設隱藏在一系列與目標相反的行為背後,正是這個假設讓這些行為的所謂『好處』成立了。」

我內心的假設是:第一,我害怕提出和朋友不一樣的意見,朋友會不重視,拒絕我,而我是一個很害怕被人拒絕的人。拒絕會讓我覺得自己不被重視,不被尊重,從而產生低價值的糟糕體驗。

第二,我害怕不附和朋友,會導致朋友的不理解,從而失去一個朋友。

我的內心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假設呢?這不是無緣無故產生的,跟我的成長經歷息息相關。

我的原生家庭裡,父親是一個脾氣差且唯我獨尊的人,家裡很多事情都要順著他的意來,如果做我們做子女的有違抗或不順從的行為,經常會引來一場可怕的家庭戰爭。

於是,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為了「息事寧人」,我養成了「順從聽話」的性格。

畫出了心理免疫的X光片以後,我們就搞懂了為何改變難以發生。因為改變的願望和不改變的動力之間,存在嚴重的衝突。

正如心理學家卡倫·霍妮所說:我們想要讓車運行,卻一直腳踩著油門,另一隻腳踩著剎車,能量和動力就在這樣的空轉中痛苦地消耗著。

03

改變之所以很難,是因為我們看不見的潛意識裡面,藏著太多的「怕」。在《了不起的自己》一書裡,陳海賢老師給我們提供了四個有效做出「改變」的原則和方法。

第一:檢驗人生假設,看清自我限制的規則心理學大師榮格說:一個人的潛意識就是他的命運。要改變命運,就要把潛意識轉化為意識。同樣的,你想做出改變,就需要把自我的內心假設找出來。

剛才上面,我通過自身的例子,闡明了我內心的假設,也就是第一步:看見內心的假設。我以為自己提出和朋友不一致的意見,就會導致朋友間矛盾的產生。

當我們看到內心的假設後,就要進行第二步:驗證內心的假設。只要我提出不同的意見,朋友就會嫌棄我,離我而去嗎?

後來,我在生活中嘗試在朋友面前表達真實的感受,朋友不僅沒有不開心,反而樂意和我一起探討和接受我的想法。

我把得到的反饋和自己原先的設想對比,發現我腦海中的設想並不真實。這讓我在嘗試中得到了新的體驗。

第三:讓錯誤的假設倒塌。當我們通過實際行為來驗證了自己的假想,發現該假想存在不合理的地方,那麼我們就要摒棄掉這個假想。

拿我來說,從此以後,就不必再害怕自己在人際交往中提出不同的意見,也不害怕表達真實的感受會失去朋友。從而改寫了自己的潛意識。

第二,小步子原理,邁出改變的第一步前段時間我寫過一篇文章,就是講我怎麼慢慢克服掉社交焦慮的。有個粉絲疑惑地問我,你為什麼有勇氣踏出第一步?

其實,除了現實的「逼迫」給我壓力以外,更重要的是,我掌握和運用了小步子原理。

什麼是小步子原理呢?陳海賢老師認為,就是改變的路上邁出小小的一步,獲得一個小小的成功。通過不斷獲得小的成功來積累經驗的好處,從而為下一步行動提供心理動力。

也許你會問,如果你頂著內心的焦慮走出門社交,萬一遭到別人的排擠和冷落,從而得到了壞的體驗,你該怎麼辦?

這裡,我們要理解:

「小步子原理不是一個讓我們最終獲得成功的策略,而是一個讓我們有所行動的策略……如果你需要有最終成功的承諾,才能去做一件事,那你已經陷入了讓自己無法行動和改變的思維模式。」

如果你真的在社交過程中遭遇到了不愉快的事情,遭受了別人的嘲笑或不認可,你也可以認真去審視別人的嘲笑、目光和評價,是不是真的像自己想像中的那麼可怕?

當你發現原來這一切都不是那麼可怕、嚴重到威脅自己的生命和安全,你一樣也能得到新的體驗。

第三,培養環境場,讓新行為改變新習慣有些讀者經常在我的文章底下留言,說自己也想像我一樣讀書寫作,可是每當拿起書的時候,總是看不進去,或者看了馬上就忘了,根本起不到一點作用。

這個時候,我一般會建議他好好打造一下自己學習的「環境場」。什麼是環境場呢?它指的是包含大量行為線索的環境。這些行為線索能激發特定的行為。

就像我們到了臥室自然想睡覺,到了辦公室自然想工作,到了餐廳自然想吃飯一樣。

如果你總是無法靜下心讀書,就要檢查一下,自己的環境場是不是布置得不夠好?是不是總是在床上躺著讀書?是不是書桌上放著很多雜亂的生活用品?是不是經常在書桌前玩手機打遊戲?……

還有些人計劃下班回家後好好學習提升自己,可就算買了一大堆課程,卻總是無法提起勁學習,更多的時候把下班後的時間浪費在追劇、刷手機和網購上。

如果追其究竟,這種現象也大部分和環境場有關。他們待在屋子裡,自覺地放鬆下來,認為家就是休息的地方,不知不覺當中就忘記了自己原本學習的計劃。

所以,如果你希望自己可以花更多的時間在學習上,那你就要重新打造你的環境場。比如下班後或周末的時間,你可以選擇到學習氛圍濃厚的地方學習,像圖書館、自習室、書城的咖啡廳等。

如果你希望能在家認真學習辦公,那就要把學習區和休息區分開,讓兩者有明顯的分界線。在學習區,書房或書桌方面,添加更多的學習元素和物品,把非學習類的東西通通清理掉。

第四,感情觸動,改變最重要的動力改變需要情感的觸動。如果沒有情感認同,就不會有改變的發生。

一般而言,我們容易用焦慮、恐嚇的心態來逼迫自己的改變。就像一個媽媽不希望孩子玩遊戲,就會警告他如果讀書不好,考不上大學,將來就會淪為乞丐。

之前我改掉熬夜晚睡的習慣,於是常常刷「熬夜猝死」一類的新聞,然後焦慮的警告自己:如果你再不早點睡覺,身體肯定會變差,到時連健康也失去了,我看你怎麼辦。

結果可想而知,用焦慮恐懼的方式來促進自己改變,是行不通的。那麼被媽媽逼迫學習的孩子,依然不愛學習。而我,用焦慮的方式希望自己堅持健身,反而更加不願意去健身房了。

為什麼會適得其反呢?陳海賢老師說,原因在於,很多我們想改變的習慣,就是為了應對焦慮和壓力而產生的。

如果再用內疚和自責給自己增加更多的焦慮和壓力,那我們會如何處理這些過度的精神壓力呢?還是會繼續打遊戲 、熬夜玩手機等轉移自己的焦慮情緒。

而且,內疚和自責會損壞我們的自尊心,讓我們覺得自己很差勁,反而更容易自暴自棄。

所以,如果你希望自己做出改變,就要檢查一下,你對自己提出的高要求裡面,是來自對自己的厭惡,還是愛和期待。只有愛與期待,才是改變的動力。

由於父母那一輩,喜歡用強制性的教育方式來促使我們進步,導致我們受到很多負面的評價和要求,長大以後,我們也習慣了用這樣的方式來對待自己。這也是導致很多人陷入到自我折磨、卻一直無法變成更好的自己的根源。

最後,我想用《了不起的我》一書裡面,我非常喜歡的一句話與你共勉,希望你能看懂以上內容,找到有效改變自己的方法。

「大象(感性的自我)也許聽不懂你說的道理,但是它是能聽懂愛的。它會很清楚地直達奧,你愛不愛它。只有愛,它才會心甘情願,為你上路。」

【原創不易,抄襲必究。作者@聽見藍說,心靈成長導師、情感諮詢師、寫作導師,劈柴餵馬,寫字修行。成長無止境,願與你成為同路人。】如果我的文章對你有幫助,歡迎點讚|轉發|評論|收藏|關注,持續輸出優質成長好文!

相關焦點

  • 阿德勒心理學:我要做出什麼樣的改變才能變得更好?
    幸福是主觀唯心,主觀都可瞬變,所以阿德勒說:人隨時可以改變,馬上就能幸福。什麼是成長?成長就是不斷自我完善。一切的美好都是自我完善的副產品。自我完善就是學無止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要實現三大追求,必先理解三大問題:人為什麼總對現狀不滿?
  • 心理學:什麼時候該分手?8個理由讓你勇敢結束一段糟糕的感情
    「心理學簡報」高品質原創科普文|每天更新心理學專業知識明明是一段苟延殘喘的愛情,為什麼我們不願放下?明明知道是走到盡頭的感情,為什麼總是拖拖拉拉不肯分手?明明是在浪費自己的時間、精力和錢,為什麼不能及時止損?為什麼我們缺少說分手的勇氣?
  • 不,焦慮是想變得更好
    可是寫作大咖Spenser在《寫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資》中告訴我們:焦慮是好事,是因為你希望成為更好的自己,才會焦慮!這時候至少你知道自己的匱乏。第二,說明你希望改變現狀,如果你覺得現在的日子很好,外面的世界與你無關,你就不需要焦慮了。正是因為你希望成為更好的自己,才會焦慮。
  • 【翻譯組】投籃糟糕的斯瑪特 為何能讓凱爾特人的進攻變得更好?
    所以,斯瑪特是一名非常糟糕、差勁、離譜的投手,他毫無疑問是凱爾特人發揮不佳的原因之一。但是...當斯瑪特在場上時,凱爾特人平均每100回合(基本上就是一場比賽)淨勝對手11.3分,比他不在場上時高出7.9分。換句話說,當斯瑪特在場時,凱爾特人會從一支不俗的球隊躍升至精英球隊。你說的只是防守對嗎?畢竟斯瑪特是一名可以防守五個位置的球員,防守就是他的看家本領。
  • 生活再糟糕,我們依然可以變得更好
    生活裡,糟糕的事情時有發生,可能會讓我們崩潰,會破壞我們原本的計劃,可那又怎麼樣呢?只要我們有直面生活的勇氣,並且認真對待每一個問題,總有解決的辦法,生活也總不會太差。「合伙人捲款跑路,創業失敗,朋友落井下石,這些曾經都一次次把我打入深淵,我以為這輩子都爬不起來了。」「那個時候我就把自己關在房間裡,不吃不喝不睡,日子太難了。」「那後來呢?」「後來我就想,日子最差也就這樣了,還能再差嗎?」
  • 人為何自卑,這位心理學家告訴你,都是你自找的
    過去經典的精神分析中,弗洛伊德會告訴我們,一個人產生各類心理問題都是早年痛苦的經歷帶來的。一個人早年的經歷的確會影響ta的未來,但當人們過度把過去和自己當下聯繫起來不免會給自己設定各種局限,比如有些人在痛苦巨大的影響之下單純會認為我一切都很糟糕就是"宿命",因為早年過度痛苦,所以當下很難改變。
  • 調整糟糕狀態,變得更好,不要氣餒
    調整糟糕狀態,變得更好,不要氣餒 近期壓力很大的人整天就是鬱鬱寡歡,總是感覺生活真的不好,都快要失去希望了,其實壓力每個人都有就看你如何去舒緩壓力,要記住你可以從壓力中收穫到更多,生活不會總是對你很差,要是你能挺過這段時間,多的也許就不是壓力而是重獲新生的快感,迎接我們的將會是好運,所以還請不要輕易放棄
  • 心理學隨筆:「吸引力法則」告訴我們,沒有最糟糕,只有更糟糕
    於是,我們不禁會抱怨道:今天真糟糕。有些時候,糟糕的境遇會喜歡上你,各種麻煩與你形影不離,你到哪裡它就跟到哪裡,讓你的生活變得一團糟,你的心情完全像烏雲遮月一樣陰暗。那麼,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接二連三交背運的情況呢?雖然其中有巧合的因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由於心理失衡造成的不良心態引起的。
  • 書單丨想學心理學卻不知道該看什麼書?7本經典心理學書籍推薦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在親密關係、人際交往、時間管理等方面時常會遇到困難,而大部分問題想要得到更好的解決,其實都可以求助於心理學。越早懂點兒心理方面的知識,越能幫助你更好地處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難題。本期推薦7本超經典的心理學必讀書目,任意一本都值得你一讀再讀,這份書單,建議你收藏!
  • 要想改變總是受傷的現狀,就要先改變自身存在的問題
    3,內心沒有安全感安全感是一個人所有外在表現的決定因素,是重中之重的事情,有了它,人的內心是平靜的,遇到事情是在理智的情況下分析,判斷,進而行動的,這時,就算是再大的事情處理起來都不會出現明顯的不妥之處,而一旦沒有了安全感,就像一個人沒有了靈魂,一個腦袋裡空空如也的人,不用想就能知道會說些什麼
  • 9本改變你人生的心理學書籍
    強力推薦這本書給所有想知道心理學是怎麼樣一回事以及心理學知識是如何累積起來的讀者。它指出心理學雖是一門新興的科學,但是卻擁有一個非常古老的傳統,因此人們對它的誤解也很深,以為對心理學研究所累積的知識,可以不用現代「科學」的標準來衡量及評價。
  • 改變自己的勇氣——阿德勒心理學
    因為他在醫學界成績非常好,1899年被弗洛伊德邀請到他的「精神分析學會」去了。和弗洛伊德共事了幾年以後,兩人由於觀點不合,最終分道揚鑣。阿德勒脫離了精神分析學派,開始發展自己的個體心理學。弗洛伊德以後會介紹,畢竟他是三大心理學家之首。
  • 致自己的唯美句子,經典入心,總有一句讓你醒悟
    晚安~5、愛情,可以做你自己,婚姻,卻不能如此。愛情,是展示最真實的自我,為的是讓對方看的更清楚,我是這樣的我,愛不愛由你選擇。婚姻,需要太多的自我改變,如果你還是堅持你的本色,那麼,兩個人便無法更好的繼續。6、痛是一種很神奇的東西。它把模糊的東西,轉化為清晰。把遲鈍的東西,轉化為尖銳。
  • 明明很想努力,但缺乏學習動力,初中生該如何改變現狀?
    1、做好階段規劃 要想在狀態上保持積極,但是心理上又能壓力適中、平和從容,就需要先對自己的整個學習情況有詳細的分析,然後再做階段規劃。對於「無感」和「不喜愛」的學科分別分析原因(主觀/客觀)、成績水平和自身的劣勢。 第二,思考個人發展大方向。 問自己三個問題: A.考上高中後,你想通過什麼方式到達更高的求學平臺?
  • 《羊皮卷》要想讓事情變得更好,先讓自己變得更好
    託爾斯泰曾說過:「全世界的人都想改變別人。就是沒人想改變自己。」有的人只會抱怨,但是別說命運對你不公平,其實命運很公平,只是看你有沒有把握住自己的人生罷了。要想讓事情變得更好,先讓自己變得更好。要讓事情改變,起碼自己要先改變。一個人若不先改正自己的壞習慣,使自己成為一個有著良好習慣的人,就很難獲得成功。一個人活在世上的任務首先就是改變自己。當然,要改變長期以來養成的惡習,是件困難的事情。
  • 心理學:為什麼人活著這麼難
    為什麼人活著很難,和大家用進化心理學探討分析下:而理性層面則是對自己更高的要求,希望變得越來越活。而人類要想成長與進步,就必須學會反抗我們的自我本能,克制我們的欲望,我們才能變得自律與強大,這就是為何人會那麼痛苦,因為人必須要對抗自己的本能,反本能,這對人來說是一個很大挑戰。可以說人類自我進化過程其實就是不斷用理性的思維在戰勝曾經低配的自己。
  • 心理學:要想生活得更好,你必須懂得這三大定律
    知識很多,但是關於人生的一些基本的知識才是我們認識世界的根本,要想生活得更好,你必須懂得這三大心理學定律,它是我們生活的指導原則,也是世界運行的基本規律,了解這幾大定律,你對世界的運行也會更加明白:所以我們要想生活更好,就必須學會去擁抱變化,在環境變化中快速響應,調整自己技能,就像小老鼠嗅嗅和匆匆,他們在面對變化的時候,不是感概與抱怨,而是主動積極去適應變化,才會持續的幸福。
  • 斯坦福心理學博士:不滿現狀卻又陷於現狀,你缺的並不是意志力
    知道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醒來走原路;本想改變現狀,需要採取立刻行動,可就是遲遲無法行動呀。明知道鍛鍊,能夠瘦身,剛開始勢氣高昂,目標明確,兩三天後是&34;,最後就變成就不了了之了。父母看到孩子,在學習上懈怠,很是焦慮,當監督孩子時,可能孩子會努力下,父母一離開,孩子就心不在焉了,學習效果,當然不好了。
  • 想要變得樂觀?美國心理學副教授教你打破墨菲定律,擁有更好人生
    第二天清晨,父親看到玩具堆裡的孩子正泣不成聲,便問:「為什麼不玩那些玩具呢?」「玩了就會壞的。」孩子仍在哭泣。父親嘆了口氣,走進車房,卻發現那孩子正興高採烈地在馬糞裡掏著什麼。「告訴你,爸爸,」那孩子得意洋洋地向父親宣稱,「我想馬糞堆裡一定還藏著一匹小馬呢!」通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我們就能判斷一個人一定是悲觀/樂觀嗎?當然不能。
  • 心理學:改變自己是成長,想要改變別人,那是痴心妄想
    人生中最糟糕的境遇往往不是貧困,不是厄運,而是精神和心境處於一種無知無覺的疲憊狀態。每個人都有遇到困境的時候,環境就在那裡,你要做的只能是改變自己,而很多人多數情況下,想改變的是別人,不是自己。明明是為ta好,ta就是不聽你的話;ta特別自私,只關心自己,無論你為ta付出多少,ta都看不到;不管你怎麼努力靠近,ta還是不怎麼愛搭理你,經常冷落你;ta總是對你指指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