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何自卑,這位心理學家告訴你,都是你自找的

2020-10-03 阿爾法心理研究所

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文/老K

這兩天不是國慶節麼,很多人都出去玩,有人給我私信說「看到朋友圈別人都有一個完美的假期,自己非常自卑怎麼辦?」

其實關於自卑的問題我也寫了很多,最近想給大家推薦一本在豆瓣評分8.5分的好書——《被討厭的勇氣》

個人覺得8.5分都有點低,原因可能是全書都是對話的方式略顯單調,不過就是這樣一問一答方式卻把心理學家阿德勒對自卑的理論體系講清楚了。

人為何討厭自己?

剛剛出生的小北鼻肯定不會討厭自己,為何我們越長大對自己卻越不滿,甚至越討厭自己呢?

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直接的告訴我們:"這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
過去經典的精神分析中,弗洛伊德會告訴我們,一個人產生各類心理問題都是早年痛苦的經歷帶來的。

一個人早年的經歷的確會影響ta的未來,但當人們過度把過去和自己當下聯繫起來不免會給自己設定各種局限,比如有些人在痛苦巨大的影響之下單純會認為我一切都很糟糕就是"宿命",因為早年過度痛苦,所以當下很難改變。

但阿德勒的理論會給人帶來更多希望,他認為過去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必然的,可決定我們人生的是我們自己的選擇。

阿德勒說:

「過去的經歷並不會決定我們現在的人生,真正能決定我們人生的,恰恰是我們看待過去的方式。」

過去的不重要,你怎麼看待過去才重要。因為過去是死的,而我們是活的,我們不能被過去所束縛。

所以在他看來,一個人的自卑是自己選擇造成的。你看這樣說是不是就會讓你感覺有希望呢?

還記得《人間失格》中,太宰治那句震撼人心的"生而為人,我很抱歉"這句話吧,他們自卑痛苦的核心就是自己的選擇,因為他們犯了個錯誤——希望所有人喜歡自己

阿德勒認為,「人生一切的煩惱,都可以歸因於人際關係。」

希望所有人都希望自己就是一種深深的自卑,他們極其害怕不被他人認可。
他們在別人討厭自己之前,先自我厭惡,因為只有這樣就不會和其他人發生關係,不必遭受被人討厭的創傷,從某種程度來說這也是一種自我保護。

我們需要看破自己內心的這些"小把戲"才能逐漸停止自我討厭的怪圈。

健康的自卑和病理性自卑

要知道,自卑心理從來都不是問題,因為每個人都希望獲得更高的成就不斷超越自我。

也是自卑才能促進上述的完成,那麼從這一點來說人人其實都有自卑心理,或者可以說自卑心理是人類發展的"驅動機"。

阿德勒認為,大多數因為自卑困擾的人並不是健康自卑,而是自卑情結
當人被自卑情緒困擾時會非常難受,一般會採取兩種方式來解決:

1、改變現狀或者自己,通過努力來完善自我或者事件來彌補"不完美"的現狀。

2、逃避現狀,深陷自卑情結,拿自卑或者各種理由當作藉口不改變,有時候甚至會被催眠的自己真的"一無是處"。

阿德勒認為,自卑情結,就是一種把自卑當藉口,來束縛自己止步不前的反常感覺。

深陷自卑情結的人會一直抱怨,比如我經常遇到很多強迫症患者,他們總喜歡和我說「如果不是強迫症,我一定可以成為各類優秀的人,ta人生的失敗都是強迫症搞的」。

捫心自問,就算沒有強迫症你就真的完美?其實這就是陷入自卑情結的典型案例。

神經症固然痛苦,但它的力量根本無法阻止你改變自我,說到底,有時候我們只是在拿它當作不想努力改變自己的藉口而已,因為相比改變自我來說,躲在症狀後面更加容易。

關於健康自卑中,阿德勒認為,健全的自卑感不是來自與別人的比較,而是來自與「理想的自己」比較。
所以你只需要儘量做的比昨天更好就可以,別管別人對你的看法,更不要在意你和別人之間的差距有多大。

別理解錯"被討厭的勇氣"

在《被討厭的勇氣》的豆瓣書評中,我經常看到這樣的論點,很多人認為看完這本書後充滿戾氣。

「既然別人不值得討好,不要在意他人的看法,那麼可以孤獨到底,管你怎樣」。

其實這就是走入另一個極端——自我中心與自私。

《被討厭的勇氣》中有個概念叫"課題分離",它是說:你喜歡別人,跟別人願不願意喜歡你,完全是兩個課題。你喜歡別人是你的課題,她願不願意接受你,是她的課題。

可這絕不是說讓一個人變成「我管你怎樣,我TMD就這樣」這樣的自我中心。

而是,要學會不對別人的課題橫加幹涉,不瞎評價別人的人生,不強迫別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

反過來,也不要讓別人對你的人生課題橫加幹涉。

別人不喜歡你,那是他的事情,與你無關。

我這裡給你打個比分,一天我看到朋友傷心難過,此刻我希望ta能快樂一些。

這裡的課題分析就是,朋友傷心難過這是他的課題,此刻我難受,我去安慰他,這是我的課題。

但你朋友傷心難過和你無關,所以ta不開心的事情和你是無關的。

你只需要安慰ta就好,之後是否ta因此而停止難過都和你無關。

很多人之所以痛苦就是這些搞的非常混亂,比如有些人總是把對方與自己無關的痛苦拉到自己身上。甚至當自己無法安慰到ta時,把責任全部攬到自身上。

阿德勒稱其為:「課題的混淆」

但在這個情況下,你並非沒有自己的課題,你的課題就是把自己的事情做了就好,剩下的就是TA的課題。

當你這樣做後,並不會因此而變得冷漠,相反會更加照顧自己的感受,理清這其中彼此的課題與責任,如果我把自己的課題責任做到位,別人也沒理由譴責我,若他們真的來搞我,我就知道這是他們的問題了,和我無關。人際關係反而清爽。

這才是真正的"被討厭的勇氣"。

別再找藉口了

看完上述之後,我們就需要著手改變了。

但由於一些人給自己找了N多理由和藉口,早已無法行動了。

阿德勒認為,「我們並不缺乏改變的能力,而是缺乏改變的勇氣。」
阿德勒始終如一地認為,我們人生絕大部分的不幸,都是我們自己選擇的。

有些人即便當下痛苦,但相比面對改變後的未知和改變中的不確定感,這些人寧願持續遭受當下的痛苦。

就像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的一個犯人,在監獄中呆了整整50年。

當獄警告訴他刑滿要釋放時,他甚至希望繼續留下來,為了不離開這裡,他甚至不惜傷害獄友。

出獄後,他不能適應新生活最終自殺。

現實中,很多人和這位老犯人一樣,只不過我們是被自己的"心牢"束縛太久,即便當下的現狀非常糟糕,可我們已經習慣了,根本不敢邁出改變的步伐。

電影中有句經典臺詞:

「監獄裡的高牆實在是很有趣。開始,你痛恨他們。接著,你適應了他們。時間久了,最終你會發現自己離不開他們。這就是體制化。」

用阿德勒心理學來理解,就是利用所謂的「不幸」,尋找和製造自己的缺點,達到不改變的目的。

很多時候,是我們自己限制,束縛,捆綁,禁錮了自己。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優質心理學和心理成長社區,這裡會每日分享優質心理學和精神衛生知識,大家一同成長討論吧!)

所以我們需要有改變的勇氣,有被討厭的勇氣,因為人不被他人討厭真的非常容易,只需要不斷偽裝和妥協即可。

但,明知被討厭,但還堅持的人,他們可以直面自己的內心,這才是獲得幸福之路。


⭐️更多心理療愈文,可以參考我的學習經驗:

↙↙點擊連結閱讀更多文章,推倒阻礙改變內心的障礙!

相關焦點

  • 趙小明:心理學家告訴你,每個人都存在的自卑怎麼化解?
    首先,所有人都有自卑。不要認為誰有自卑或者誰沒有自卑,弗洛伊德的弟子阿德勒認為,世界上所有人都有自己的自卑,但是每個人自卑的點不一樣,自卑的方向、自卑的維度不一樣。第二,每個人解決自卑的方式不一樣。一、身體的自卑。主要指的是一個人身體不健康就會產生自卑,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所有的身體有缺陷的人都有天然的自卑。所有的殘疾人肯定都有一個自卑在心裏面,所以大家平時看到任何一個殘疾人,不管他在你的面前表現的如何,他都會有一個因為身體而產生的自卑。
  • 心理學家:你骨子裡的自卑,源自於這4個「不敢」
    有的人生來自信,做什麼事都遊刃有餘,樂觀就是他們的代名詞,有的人很自卑,不相信自己,做什麼事情都畏畏縮縮,不敢前進,這就導致他們在很多事情上都沒有作為。心理學家分析過:如果你不願意做這四件事,說明你骨子裡非常自卑。告別自卑,勇敢做自己,從敢說話開始!
  • 心理學家告訴你,為何你選擇另一半標準總是錯的
    文/老K 很多人在尋找親密伴侶的時候總是犯錯,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該尋找什麼樣的另一半。 父母說找一個踏實穩定的就可以,朋友講找一個對你好的,錢多的,總之每個人對待另一半的標準都不一樣。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的你自卑嗎?帶你走出自卑
    在單位遇到欺負,依然忍氣吞聲,這些都是自卑的表現。但是自卑不是一個貶義詞,它是一種常態,因為自卑是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的一種感覺。自卑不可怕,關鍵是怎麼認識自卑,能否利用自卑。我曾經是一個自卑到塵埃裡的人,走在大街上都怕人家嘲笑我,嘲笑我胖,嘲笑我長得黑。用眼神在大街上跟人打架,獨來獨往,不是因為特立獨行,而是因為自卑。
  • 心理學家:如果你非常喜歡做這3種事,說明你骨子裡很自卑
    「真正有氣質的淑女,從不炫耀她所擁有的一切,她不告訴人她讀過什麼書,去過什麼地方,有多少件衣服,買過什麼珠寶,因為她沒有自卑感。」——亦舒任何一個人都會產生自卑感,當我們感知自身與所想形成巨大偏差的時候,那麼自然而然會產生自卑。
  • 心理學家:骨子裡自卑的父母,會把自卑傳遞給孩子
    但是殊不知,不承認、不接受,就不會有改變,就會被骨子裡的自卑所牽制。如果你找一個專業的心理諮詢師去療愈自己,他往往也會把你的這份自卑「掰開」給你看,即他會剖析這份自卑的來和去,他不會越過去,直接給你一些所謂的治標不治本的方法。因為看見自卑,承認和接受自卑,就是最重要的療愈。那沿著這個角度我們就看看,普通人的自卑是怎麼樣來的,它又會怎麼樣影響我們。
  • 國外著名心理學家:這8個跡象,表明你正在養育一個自卑的孩子
    我們要幫孩子構建自己的價值觀體系,當他們的判斷力變得更強時,你就不再那麼在意別人的判斷了。這樣孩子就會知道生活中什麼對他來說是重要的,他不會根據周圍的人而不斷改變或改變自己。所以,如果你的孩子覺得自己不如別人,被人瞧不起,地位低下,那麼他就會開始表現得順從。
  • 你是做事果斷的人嗎?心理學家:這3道小測試告訴你真相,很準!
    你是做事果斷的人嗎?心理學家:這3道小測試告訴你真相,很準! 那麼,你是一個行事果斷的人嗎?請先做完以下測試——
  • 這本書告訴你,如何成為一個臨床心理學家
    什麼樣的人有可能成為一個著名的臨床心理學家?你看下面這位能行嗎?
  • 父母摳門,會讓人自卑麼?心理學家的答案很明確
    心理學家通常認為,一個人的最「深層」的人格塑造,來源於早期的家庭教育。一個人早期所經歷的,會深刻地影響他的行為模式和認知體系。因此,父母的很多「陋習」,都會對子女產生深遠的影響。而在國內,經常能看到極端化的「教育模式」,要不就過度溺愛孩子,要不就對孩子過於吝嗇。溺愛的後果絕大多數人都知道,但過度吝嗇,其實也會對孩子心理造成相當大的不良影響。
  • 你自卑嗎?心理學:真正自卑的人,最常見的3種表現
    自卑,是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會有的一種特質。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自卑,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人類之所以能夠不斷的精進自己,也是來自於我們內心的自卑感。如果你也為過度的自卑而感到困擾,那麼以下3種表現,可能也是生活裡對你產生困擾的3種常見的場景。
  • 心理學家:如果你不願意做這三種事,說明你骨子裡很自卑,不妨自測
    心理學家:如果你不願意做這三種事,說明你骨子裡很自卑,不妨自測! 不喜歡嘗試新鮮事物 一般自卑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是一個很死板的人,不管什麼事情都不喜歡麻煩別人。
  • 心理學家:如果你不願意做「這三種事」,說明你骨子裡很自卑,別狡辯
    心理學家:如果你不願意做「這三種事」,說明你骨子裡很自卑,別狡辯 不願意和別人目光對視,表現出目光躲閃的狀態 眼睛是心靈的窗口,每個人都希望跟別人能夠真心相遇,這是人的本能
  • 每個人都有自卑感,如何走出自卑?這本書給你答案
    《自卑與超越》是奧地利著名的心理學家阿德勒的名著,我建議每個年輕人以及那些有孩子的家長們都來讀一讀這本書,非常有用!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每個人心中都有潛在的自卑感,只是輕重不同而已,我們常常發現自己的生活環境中存在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 自卑怎麼辦?四個方法幫你克服自卑
    01 經常有人詢問我如何才能克服自卑,他們中不乏一些看起來很自信、事業也很成功的人。 其實自卑感每個人都有,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在自己的著作《自卑與超越》中說: 「每個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欠缺,這就決定了每個人的潛意識中都有自卑感的存在,自卑是人的基本屬性。」
  • 《寫給失眠者的心理學》失眠的人原來都承受著自卑的擔子
    日本知名心理學家加藤諦三在《寫給失眠者的心理學:哈佛導師引你尋找失眠背後的自己》(以下簡稱《寫給失眠者的心理學》)中寫到,失眠症不僅僅是睡不著那麼簡單,其背後存在著亟待解決的心理問題,例如:自卑。而澳大利亞的精神科醫生貝蘭·沃爾夫對失眠症是這麼表述的:「失眠症是自卑者最容易表現出來的症狀之一。」
  • 心理學家阿德勒:「自卑」是一種動力,「自卑情結」卻是一種阻力
    自卑,是一種很常見的人格特質。根據心理學家阿德勒的觀點,實際上,每個人身上都有自卑的特質。只是有的人會把自卑當成自己的一種動力,而有的人,卻會讓自卑成為自己成長道路上的一種阻礙。而具有自卑情結的人,往往具有以下四個特點。
  • 那些天生自卑缺少安全感的人,都有這些表現,你中槍了嗎?
    心理學分析,自卑是一種不能自助的複雜情感,你也很難去改變他的認知觀念。通常跟這種人交流,也會深感無力。其實,一個人的自卑並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後期的自我成長過程中被一些外界的環境所影響的。坦白說,有這種性格的人,不僅不受人群的歡迎,也習慣怨天尤人。心理學家:內心極度自卑的人,大都有這些表現,你中槍了嗎?總是和別人進行對比一般很自卑的人特別容易把自己和別人做一個對比,他們心理上缺乏自信心,容易產生負面影響。
  • 和這樣對待你的人戀愛,幾乎就等於是在「自找麻煩」
    和這樣對待你的人戀愛,幾乎就等於在「自找麻煩」:不陪伴你一個男人若是不陪伴你,即便你強烈要求,他也不會顧忌你的感受,會依舊我行我素。那麼,這個男人,你和他在一起圖什麼呢?很顯然,他給予不了你想要的幸福。很顯然,你和他在一起已經很不快樂。
  • 心理學家提醒家長:注意孩子自卑的8個跡象,快看看你家有沒有
    ,有多少人會有一對酒窩呢?沒有人!」「你會長大,會成為你想成為的任何人——你會成為最棒的美甲師,最棒的律師、醫生、教師,最棒的企業家!」「你還是四歲的小朋友,你應該開開心心的,醜和你一點關係都沒有!」當你的孩子因為自卑而煩惱時,有沒有人能告訴他——你的人生其實還有無數種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