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阿德勒:「自卑」是一種動力,「自卑情結」卻是一種阻力

2020-12-16 漫畫心理學

自卑,是一種很常見的人格特質。

根據心理學家阿德勒的觀點,實際上,每個人身上都有自卑的特質。

只是有的人會把自卑當成自己的一種動力,而有的人,卻會讓自卑成為自己成長道路上的一種阻礙。

對此,阿德勒自卑分成兩種,一是「自卑感」,二是「自卑情結」。

自卑感」人生來就有的一種感受。人的誕生,首先需要面對未知和充滿危險的外部世界,自卑產生的焦慮會讓我們儘量躲開一些可能存在的威脅,創造能夠抵禦風險的工具,提升自己的技能,去應對外部世界的風險。

而一些無法擺脫的自卑感,就會進而形成「自卑情結」。它會讓我們產生無力感,在問題面前停滯不前,採用消極的態度去面對生活。

我們所說的自卑,指的就是「自卑情結」。

而具有自卑情結的人,往往具有以下四個特點。

01習慣低著頭走路

以前一個自信心爆棚的學長問我,你怎麼老喜歡低著頭走路。

我很訝異,「我有嗎?」

自卑的人,對於自己表現出來的行為常常是不自知的。

駝背低頭,一方面是可以避免與他人的眼神接觸,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自卑的人常常非常敏感。

我們常常會沉浸在自己的思緒裡,對很多生活的細節去做一些過度的分析,而過度分析的結果通常不會得出什麼好的結論,最後總是會認為那個負面的結論才是對的。

02總想著要改變,卻很少付諸行動

日本心理作家岸部一郎在《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有這樣一個觀點。

自卑的人,往往很想改變自己,卻很少真正付諸行動。這是因為,自卑的人,害怕承擔嘗試後失敗的風險,所以便把自己困在糟糕的現狀裡。

儘管不時地會升起想要改變的念頭,可是卻始終無法跨出行動的那一步。

自卑的人會在心裡不停的假設,自己一旦行動了,一切就會趨於完美,可是這種假設會一直只存在在腦海裡,因為如果一旦行動失敗了,那麼就無法為自己編織這樣一個完美的幻想了。

03對批評特別敏感

很多誇獎的話,聽完左耳進右耳出,而一些批評卻會在心裡不斷盤旋。

甚至,有些話明明是讚美,卻會從中悟出相反的含義。

比如,別人明明是在誇你「做事很認真」,可是心裡卻會想,「他一定是覺得我做得不夠好,也就只有用認真來表揚了」。

自卑的人之所以會對批評特別敏感,很有可能是因為小時候在被批評之後,很有可能就會伴隨著相應的懲罰。

對於批評的恐懼,反而激發了自己去過度思索,在一些細節裡尋找「批評」的痕跡。

04不敢去麻煩別人

阿德勒認為,所有的煩惱皆來自於人際關係。

而這些煩惱的根源就在於,我們將他人作為人際關係的重心,害怕被人討厭,試圖去取悅所有的人。

出於這個動機,我們往往就會傾向於去討好,而避免麻煩別人。

這意味著,自我價值依賴於別人對我們的評價。

1978年,22歲的哲學家富蘭克林為自己提出了「十三項美德」,他決定,把對自己的價值交由自己來評估。

這十三項美德包括:

節制、少言、秩序、決心、節儉、勤勉、坦誠、公正、適度、整潔、鎮定、節慾、謙遜

建立起自己對自己的評價體系,就是將自我價值判定的決定權從他人轉移到自己手上。

事實上,每個人都可以建立一個適合自己的價值體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評判標準,如果總是在意他人的看法,我們往往就會陷入到一種混亂的思緒之中。

自卑,是每個人身上都有的特質。

要如何避免自卑成為自己生活中的困擾,首先要學會自我接納。

自我接納不等同於自大,接納自己意味著,除了認可自己身上的優點,也接受自己身上的缺點。

因為人生是必定充滿了未知,面對未知,自卑感是我們保持謙遜和進取的必要元素。

除此之外,岸部一郎還認為,我們要擁有被討厭的勇氣。

無論被他人喜歡還是討厭,我們都能堅持自己內心的價值體系。

第三,我們還需要去思索,自己能夠為這個世界做什麼貢獻。這是我們實現自我價值持續的動力來源。

接納自卑感,走出自卑情結,願我們都能擁有「被討厭的勇氣」!

相關焦點

  • 阿德勒 個體心理學:為何我們存在著自卑情結
    (感謝大家喜歡小編的文章,喜歡的朋友可以轉發,也可以點擊上方關注一下,往後的日子,讓我們一起學習心理學,探索更多關於人類心理的奧秘)前面小編介紹過弗洛伊德、榮格這兩位心理學家,現在小編和大家介紹一下與他們兩位並稱為心理學三大巨人之一的阿德勒以及他的個體心理學
  • 自卑情結
    自卑情結是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中的重要概念,是指當個人面對一個他無法適當對付的問題時,他表示絕對無法解決這個問題,這時出現的就是自卑情結。自卑情結是由阿德勒提出的,是個體心理學的重要概念,是指當一個人面對一個他無法適當對付的問題時,他表示絕對無法解決這個問題,這時出現的就是自卑情結。
  • 如何克服自卑?聽聽心理學大師阿德勒怎麼說
    但自卑就是不好的嗎?自卑到底是一個人超越自我的阻力,還是動力?心理學家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這本書裡,細緻地討論了自卑這個問題。他指出,「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發現,我們自己所處的地位是我們希望加以改進的。」
  • 阿德勒:你自卑嗎?自卑就對了!
    不,這不是自卑感,這是「自卑情結」。阿德勒說,自卑感人人都有。自卑感本身並不是什麼壞事。那麼,人為什麼會自卑呢?人是作為一種無力的存在活在這個世界上。而那種自卑到懷疑人生、陷入泥潭不可自拔的,不是自卑感,而是「自卑情結」。那麼,什麼是「自卑情結」呢?所謂「自卑情結」,指的是一種複雜而反常的心理狀態,跟自卑感沒有半毛錢關係。阿德勒說,「無論是追求優越性還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態,而是一種能夠促使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長的刺激。
  • 你自卑嗎?心理學:真正自卑的人,最常見的3種表現
    自卑,是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會有的一種特質。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自卑,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人類之所以能夠不斷的精進自己,也是來自於我們內心的自卑感。自卑可能是來自於對大自然的崇敬,也可能是來自於對於命運的敬畏,可如果我們內心的自卑感過於沉重,形成了一種自卑情結,那麼就會在生活中產生過多的恐懼與焦慮情緒。阿德勒認為,自卑是我們超越自己的種動力,而自卑情結,則是我們成長路上的一種阻力。
  • 心理學家阿德勒:因為每個人都會自卑,所以才要追求優越和完美
    這是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主要觀點,生於奧地利維也納,心理學家和醫學博士,個體心理學派的創始人代表作為《個體心理學的實踐與理論》與《理解人性》阿德勒的學說以「自卑感」與「創造性自我」為中心,並強調「社會意識」。
  • 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
    圖文來源:網絡阿德勒,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的心理學家,開創個體心理學。我原本對他的名字並不熟悉,只偶然一次,在地下書街隨意翻看,上頭那句話就如此赤裸裸地出現在我眼前。我很慶幸我在書街遇見阿德勒,陪我走過疑惑,走過挫敗,走過所謂的自卑,和所謂的人情世故。
  • 《獅子王》:從心理學視角來看孩子的自卑情結,也是進步的源動力
    其實,從很小的時候,辛巴就有自卑感了。第一次有這樣的感受,是他踩在了木法沙的腳印上,發現自己的整個腳印,還不如爸爸掌心大的時候,他的表情變了。其實大家一直都覺得自卑是一種消極情緒,會給人帶來不好的影響。然而,自卑有的時候,也能給人帶來很多動力。當初喬巴之所以會一次又一次被刀疤算計,就是因為他心中有那份自卑感,他想快點長大,快點成為爸爸一樣優秀的存在。
  • 解讀阿德勒《自卑與超越》:心靈的困惑與自贖
    自卑情結:無所適從的悲哀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是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和弗洛伊德、榮格並稱為現代心理學的三大奠基人。提起心理學,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我們經常在刑偵劇裡看到的犯罪心理學家運用讀心術來找出罪犯的情景。
  • 阿德勒:自卑與超越 | 生長物語
    現代個體心理學之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將其定義為一種類似於「自己沒有價值或只有很少的價值」的主觀感覺。阿德勒提出,人在開始生活時即具有自卑感,它是人人都會有的感受,並不需要為此羞愧或更加自卑,我們需要做的只是正確理解和面對它。阿德勒是新精神分析學派的代表人物,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自卑與超越理論的提出最初來源於他本人的成長經歷。
  • 《阿德勒心理學講義》(1)自卑與超越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作為一名的確有著突出貢獻的心理學家,阿德勒並不為我國大眾所熟知,在書市上也鮮有他的書籍。《自卑與超越》當然除外,很早就得以引進,但非心理學專業的讀者對這本書並不感冒。但在一本書的出版之後,這一切都發生了改變,這本書就是《被討厭的勇氣》。
  • 自卑與超越:人之所以會失敗,重在自卑情結,缺乏合作能力是關鍵
    關於這一點,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在他的代表作《自卑與超越》中有深刻的論述: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想讓自己更優秀,讓自己過更好的生活。這種現象我也有過,那時特別害怕上語文課,在困難面前特別自卑,不是去克服語言障礙,而是逃避和退縮,所以過去幾十年我的普通話一直不過關。看了《自卑與超越》這本書後,我明白我內心有一種「自卑情結」。所謂自卑情結,是指一個人在面對問題時無所適從的表現。
  • 心理學:自卑的出路在哪?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來告訴你答案
    心理學大師阿德勒對自卑情結的看法一、阿德勒對自卑情結的定義奧地利著名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儘管作為弗洛伊德的學生,但他並不認同老師的「力比多」學說。在之後阿德勒的著作《自卑與超越》中,阿德勒對自卑情結給出了如下定義:「當一個問題發生時,人們對此問題無法適應或者無法解決,此時在自我的意識中也承認無能為力,那麼這時表現出的就是自卑情結。」
  • 《自卑與超越》心理學之父阿德勒:走向輝煌人生,你需要有點自卑
    文/鏡曉嫻自卑,也可以成為推動成功的力量自卑會讓一個人放棄自己,但自卑也能成為,讓一個人變得更好的動力。奧地利有個4歲的男孩叫阿德勒,儘管家裡比較富裕,但自己卻長得矮小,體弱多病,還長得不太好看,4歲了才勉強會走路說話。
  • 阿德勒心理學:你的自卑可以被超越!
    其實,不管貧窮富有,美麗與否,自卑感都會存在與我們身上,如何克服自卑,你需要充分地了解自己!一、自卑感是普遍存在的在心理學家阿德勒所使用的的德語中,自卑感其實就是劣等感,是覺得自己的價值很少的一種感覺,也就是所謂的自卑感,也是就一種自我價值判斷。
  • 心理學家阿德勒告訴我們,如何走出自卑的性格,走向卓越的人生?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開始分享著名的心理學家,阿德勒的《理解生命》。在分享這本書之前,我們有必要介紹了一些,阿德勒這個人,在心理學領域,有三位大師,一位是弗洛伊德、一位是榮格,另外一位就是阿德勒,阿德勒1870年出生於奧地利,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他曾追隨弗洛伊德探討神經症問題,但也是精神分析學派內部第一個反對弗洛伊德的心理學體系的心理學家。
  • 俞敏洪:自卑比狂妄更糟糕,心理學大師阿德勒告訴你如何自信成長
    自卑感像任何一種情緒一樣,它的作用有兩面性:一方面,正常的自卑感,它可以成為我們進步成長的動力,因為我們想要克服自卑感,因此我們學習,進步,工作,變得卓越和優秀;另一方面,如果我們的自卑感過於強烈,會阻礙我們個體的發展,甚至成為一種心理障礙,
  • 《被討厭的勇氣》:你的自卑並非無藥可救,阿德勒三步擺脫枷鎖
    《被討厭的勇氣》由岸見一郎、賀史健兩位作者共同完成,他們一位是日本當代哲學家,研究哲學和阿德勒心理學近30年,另一位在近30歲時邂逅阿德勒心理學,並且曾連續數年拜訪岸見一郎並向其請教阿德勒心理學的本質。心理學家阿德勒與弗洛伊德、榮格並列心理學三大巨頭。
  • 你的成功恰恰源自你的自卑!走進阿德勒——心理學入門「第4集」
    在心理學歷史上,還有很多心理學家也為心理學的發展貢獻了畢生的精力,其中有一位讓我們感到特別溫暖的心理學家就是他的學生阿爾弗雷德·阿德勒,他的傑出貢獻就是創立了個體心理學,他同意他師傅的關於兒童期心理創傷對成年性格的影響觀點,他反對他的師傅把心理問題的根源歸結為性相關的戀父戀母情結,他把問題的根源的原因轉向社會層面。認為一個人成功與失敗都來自早年的自卑感。
  • 人為何自卑,這位心理學家告訴你,都是你自找的
    個人覺得8.5分都有點低,原因可能是全書都是對話的方式略顯單調,不過就是這樣一問一答方式卻把心理學家阿德勒對自卑的理論體系講清楚了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直接的告訴我們:"這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過去經典的精神分析中,弗洛伊德會告訴我們,一個人產生各類心理問題都是早年痛苦的經歷帶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