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A 2.B 3.D 4.A 5.D 6.C 7.B 8.C 9.C 10.C
11.B 12.C 13.B 14.C 15.A 16.A 17.D 18.A 19.B 20.D
21.B 22.A 23.C 24.C 25.D 26.C 27.C 28.B 29.A 30.C
31.D
二、多項選擇題
1.AB 2.ABC 3.BD 4.ABCD 5.ABCD 6.CD
7.ABD 8.ABC 9.CD 10.BCD 11.ACD 12.ACD
13.ACD 14.ABC 15.ABD 16.CD 17.BC 18.ABCD
19.BC 20.BC 21.ABCD 22.ABCD 23.AB 24.BCD
25.ABCD 26.ABCD 27.BCD 28.CD 29.ABCD 30.ABCD
31.ABC 32.BCD 33.BCD 34.BD
三、分析題
1.(1) 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孟子的「良知、良能」是說知識是天生的或不學而知,是唯心主義先驗論;孔子的「學而知之」和「困而學之」以及荀子的觀點,承認人的認識是後天學習所得,是樸素唯物主義思想。
(2) 孫中山借人類文明說明知識的來源和認識的發展,指出這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的不斷發展的過程,人的認識不是先天就有,也不可能一次完成。孫中山的知行學說包含了在實踐中需要理論的指導(以行求知)和在理論指導下的行動(知先行後)這樣的實踐—認識—再實踐的意義,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思想。
2.認識是主觀性和客觀性的統一,人的目的、願望要符合客觀事物及其規律。南轅北轍就好似一味朝著反方向強調客觀條件的優越和主觀能動性,違反了事物的客觀規律,結果離目的地越來越遠。
引嬰投江則犯了經驗主義、主觀主義的錯誤,同時混淆不同事物之間的區別。
3.(1) 恩格斯、波普爾和愛因斯坦分別從不同角度解釋了科學發展過程中真理與謬誤的矛盾,指出科學是一個不斷發現真理、檢驗真理、修正錯誤、發展真理的過程。
(2) 恩格斯與波普爾的不同在於,波普爾把科學可能錯誤、可以被否證作為科學的最本質的特徵,把科學史簡單歸結為—種理論推翻另一種理論的歷史,沒有重視被推翻理論其中可能包含的合理性因素,這是一種簡單的否定過程。恩格斯則辯證地認識這一問題。在承認任何今天看來是正確的東西都包含著明天可能發現是錯誤的同時,強調科學史是一個在真理與謬誤的鬥爭中,不斷證實真理、克服謬誤、發展真理的歷程。
(3) 波普爾的觀點指出了科學發展必須不斷批判和改正錯誤,這對於研究科學知識增長規律有很大啟發。但是他認為一個理論是否具有科學性的標誌僅在於它是否具有可證偽性的觀點顯然是片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