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l 劉娜
來源 | 閒時花開(ID:xsha369)
V媽說:熱愛,勝過一切聰明。那些後來活得熱氣騰騰的孩子,你根本不知道,他曾為了這份熱愛,「無用」地堅持了多少年……鍾芳蓉是留守兒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跟著爺爺奶奶長大,還能考出這樣出色的成績,真是非常難得。據說,成績出來後,鍾芳蓉所在學校的校長,帶著50位老師,連夜來到鍾芳蓉所在的小村裡,送喜報。鍾芳蓉婉拒了清華的橄欖枝,報考了北大考古,網上一下就炸開了鍋:
考古專業,多冷門,多沒用,多難找工作,多不好賺錢啊。
為什麼不讀更熱門,更吃香,更好就業,更有錢途的專業呢?雖然,愛操心的網友們也知道,就算是冷門的考古專業,加上「北大」的前綴,也難考至極的。
從小就喜歡文物和歷史,報考北大考古專業,是因為受到樊錦詩先生(1963年畢業於北大考古系,50年堅守大漠,致力於敦煌石窟的保護和研究,被稱為「敦煌的女兒」)的影響。農村人最擔心的,當然是賺錢的問題,但是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會更開心,作為家長應當支持。說實話,作為歷史系畢業的學生,我看到鍾芳蓉報考北大考古,並沒有太多驚訝:我學考古的那幫同學,讀了碩博後,留校的留校,去省博的去省博,再不濟回到地方文物局,都還不錯。何況,鍾芳蓉上的是北大考古——全中國最好的考古,未來是可期的。但看到鍾爸爸的回應,我看到了這樁熱鬧事件背後,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鍾芳蓉,雖然成長在中國底層,生活在湖南農村,是個留守兒童,但她的父母,始終給她尊重和平等。所以,她才能在高中時,就有明確的偶像,就有未來的方向,就有興趣的熱望。
面對孩子的選擇,父母的成全和肯定,才是照亮暗夜的那盞小桔燈。全國多省的博物館、考古研究院,排隊給她打call,花樣秀起了自家的禮物,甚至隔屏高呼:就連鍾芳蓉的偶像樊錦詩先生,也給鍾芳蓉送來了她的自傳《我心歸處是敦煌》,並寫信鼓勵她「不忘初心,堅守自己的理想,靜下心來好好念書」。
「真正的幸福,就是在心靈召喚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自我。」指手畫腳的網友們,以為熱門而吃香的專業,是賺錢的,有用的。遵從內心的鐘芳蓉,卻聽從熱望的召喚,去靠近那個最真實的自我。所以,這場辯論和爭執,不是報考北大考古的鐘芳蓉,不接地氣兒,不懂行情,不夠開闊。而是,習慣了用「金錢」和「有用」,評判一切的人們,活得看似有趣聰明,實則勢利淺薄,以至於在物化一切中,忘記了:一個過五關斬六將考上北大的窮孩子,哪怕她出身卑微,夢想同樣高貴。或者說,恰恰因為她出身卑微,一路苦讀,出類拔萃,金榜題名,她的初心,她的勇敢,她的堅持,才顯得這麼可貴:
覺得她不該,她不能,她不配,不過是,自認聰慧的好事者,自己促狹心理的投射。和那個一鳴驚人考上北大,堅守內心熱望的女生,無關。這個暑假,和鍾芳蓉報考北大考古專業一起,被推上熱搜的,還有
華為天才201萬年薪的熱文。今年,華中科技大學兩位計算機專業的博士生張霽和姚婷,都入選華為「天才少年」。華為「天才少年」項目,是任正非發起的用頂尖挑戰和頂級薪酬,去吸引頂尖人才的項目,
最高年薪是201萬。目前全球只有4位「天才少年」,拿到最高檔的201萬年薪。這讓很多人在羨慕嫉妒沒有恨中,自愧不如,望薪興嘆。這兩天,媒體藉助201萬年薪的吸睛標題,輪番宣傳華為天才少年。今年5月份,入職華為的「天才少年」張霽,在接受採訪時,說了這麼一番話:他非常喜歡計算機專業,這種喜歡是從小就痴迷的那種。他27年的人生中,對他影響最大的,是爸爸和媽媽。媽媽是幼兒園老師,爸爸是中學老師。但父母沒有好為人師的武斷,特別尊重他的選擇,總是鼓勵他追隨內心最喜歡的事兒。讀了本科和碩士後,他又讀了計算機系統結構專業的博士。
因為成果多,所以迎來了入職華為、年薪201萬的開掛人生。人們驚嘆於少年的天賦和高薪,卻鮮有人能透過金光閃閃的學歷和望塵莫及的年薪,去看見:
過去漫長歲月裡,那個熱愛被守護的天才少年,如何從父母的視線裡,一步步來到眾人前。在成為年薪201萬的有用天才之前,他為無用的熱愛,早已堅持了很多年。
「父母唯一應該為孩子做的事情,就是找到孩子的熱情所在,鼓勵他們全力以赴去追求,並發揮得淋漓盡致。」而是這場疫情中,多次公開力挺中國抗疫的美國企業家、慈善家——
比爾·蓋茨說的。可惜,長久以來,不管是我們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還是輿論媒介,都特別喜歡以
「有用」的模子,去套我們的孩子。當有錢或沒錢,優秀或不優秀,有面子或沒面子,成了我們衡量一個人的標尺。
那些為了內心熱望而活的孩子,專注於無用愛好還沒做出成績的孩子,看起來不太優秀也不太長臉的孩子……他們的想法、觀點和情緒,因不符合「有用」的體系,就被狠狠摔在地上。他們不被看見,不被接納,得不到流動而正向的能量,就在否定和排擠中,漸漸被黑色的「死能量」吞噬。
但,幾乎每個走向絕望之谷的年輕人,都是被「我太沒用了」暗示太久,在失去對這個世界的熱愛和熱望後,被死神扼住了喉嚨。所以,相比製造有用的孩子,我們更應該培育心懷熱愛的孩子:這樣,
我們的孩子才不會掉進自傷的黑洞裡,而是來到陽光地面上,活出熱氣騰騰。獲得第74屆雨果獎的作家郝景芳,反思自己的人生時,這樣寫道:
在更廣闊的世界中,在更長久的人生裡,始終對一件事極致的敏感和熱情,才能讓一個人摸索出攀登的道路。聽一個音符,就像音符裡包含著全宇宙。推一個公式,願意數十年如一日。寫一行代碼,就像全世界都安靜下來。」
出生於1984年的郝景芳,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在清華天體物理中心讀了碩士,又在清華經管學院讀了博士。按理說,她應該拿著專業和天賦,發給她的這張王牌,去當個大學教授或物理學家。但最終,她選擇了遵從內心的熱愛,成了一名作家,並以不斷突圍的破圈的活法,以《北京摺疊》獲得雨果獎。在此之前,拿下這個國際大獎的中國作家,只有劉慈欣。你原本是公務員,但最終還是辭職幹起了自己喜歡的事情。她曾經因為年少和遷就,嫁給了看起來優秀、實際上擰巴的人。歷經一番傷害和掙扎、離婚和糾紛,她最終選擇了平凡溫煦的愛人。我們也都曾想用控制和改變的手段,讓孩子走在規劃的路上,但生命內在的不屈和為人父母的深愛,最終讓我們明白:你可以把一匹馬拽到水邊,但你沒有辦法強迫它去喝水。
學業,工作,情感,教育……這一切的一切,最好的歸宿,都不是一時的聰明,而是內心的熱愛。
而一個人會留下怎樣的歷史,取決於他懷揣怎樣的赤子之心,用熱情和敬畏當作燃料,在不斷續命中,不斷改命。
願你們都為熱愛而活,活成人間不一樣的煙火。哪怕如沙礫般渺小,也要如彌山般獨特。資源提取:資源已經幫大家整理好了。點擊文章底部的「在看/點讚」,然後掃下方二維碼,進入公眾號,左下角對話框回復「老子」,就可以獲取啦!
親們掃碼進入公眾號後臺
在對話框回覆:老子 即可獲取!
*本文轉自公眾號閒時花開(ID:xsha369):作者劉娜,80後老女孩,心理諮詢師,情感專欄作者,原創爆文寫手,能寫親情愛情故事,會寫親子教育熱點,被讀者稱為「能文藝也理性的女中年,敢柔情也死磕的傻大妞」。文中圖片來自pixabay,授權基於CC0協議,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處理。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