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2時,陽光下的川大校園一角,除成員「棉花」和「珍珠」缺席外,號稱「成都第一本本土獨立原創雜誌———《CountDown》」的主創人員到場4位,他們都是20歲出頭的小夥,來自成都各大高校不同專業。與大多同齡人一樣,他們時髦、自信、健談,敏感,習慣用網名稱呼對方而不直呼真名。
6名「80後」大學生志同道合創辦雜誌,「主要閱讀對象是那些
『搞藝術』的人。」但現實是,該雜誌沒有刊號,不收回14000多元的成本,談何理想?
最初設想不想染上商業氣息
到場的是主編「柚子」、美編
「竟然」、編輯主管「blau」、文字編輯「火馬」。柚子說,他們的初衷是拍攝一部DV電影,用鏡頭來表現年輕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遺憾的是一直未完成。
2006年末,柚子突發奇想,何不用雜誌展示他們眼裡的成都和城市文化,這個建議得到大家一致認可。「Countdown的中文意思是倒數,Count和Down的首字母連起來CD,也是成都。即將出刊的創刊號也有一個『倒數』的主題,從2007———1998,倒數10年,每一年的大事,全部被我們用關鍵詞和文字一一詮釋。」
創刊號近100頁,封面是一個大鐘人「Mr·Clock」為尋找開啟自己的鑰匙,與小男孩塔克一道展開的一場冒險之旅。柚子說,《Count-Down》其實也面臨一場冒險,很多人告誡他們,這條路並不好走。「我承認,我們現在很『理想』,堅持原創和獨立,不想染上商業的東西,沒有廣告,但不知道以後會不會對市場妥協。」
雜誌定位
讀者是「搞藝術」的人
「主流中的非主流,非主流中的
主流,其中又有一個交叉點,那就是
我們。」對於雜誌的定位,Blau說,這是成都第一本本土原創獨立雜誌,主要閱讀對象是那些「搞藝術」的人,「比如搞插畫的、搞設計的、搞搖滾的、搞電影的、搞音樂的等。」一些中老年人看了他們的雜誌,尤其是看到他們拍下的成都一些古老街巷照片,也深有感觸。
他們打算將雜誌辦成雙月刊,每期有一個大主題,內容又分為「人物」、「城市文化」、「純視覺」、「純文字」等若干板塊。「我們的雜誌就像一部電影,每個板塊都是電影的分鏡頭。」竟然說。
沒有刊號
缺少資金繼續運作
Blau說,為了找到最便宜的印
刷公司,他們幾乎打遍成都所有印刷公司的電話,一家一家的聯繫,一家一家的對比,再一家一家的跑,最遠的跑過新都。最終,創刊號以每本14元多的價格印了1000份,費用由6位成員平攤,家長們都予以了經濟上的支持。
目前,一位朋友拿出一套房子提供給這個團隊作為工作室,他們說,等以後有了資金再好好裝修。面對第一份心血,小組成員們也有隱憂,沒有刊號,雜誌如何上市?缺少資金,如何做下去?他們的想法是,喜歡雜誌的人只需支付15元的成本費即可拿走,如果能夠收回成本,他們就有了下一期的資金。「也希望我們的雜誌可以打動一些儒商,如果有傳媒集團或文化公司肯定我們的做法,當然更好。」柚子說。
早報記者謝璐攝影華小峰
主管部門:未報批,是非法出版物
成都市新聞出版局出版管理處處長郭凱表示,根據我國期刊出版管理相關規定,出版期刊必須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准,具有嚴格的申請和報批程序,實行逐級上報。以一份成都的期刊為例,首先要向成都市新聞出版局提出申請,然後報四川省新聞出版局,最後上報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只有經過國家批准的期刊才能叫合法出版物,才有資格出版,否則即為非法出版物,為其提供印刷的相關機構也將受到查處。
郭凱指出,現在市場上流行的部分「DM單」也打起擦邊球,按照規定,「DM單」只能是有圖片和電話號碼的純廣告,一些「DM單」卻開闢相關欄目出現大量文字,這類「DM單」將受到相關部門查處。
編後
先合法,才能談圓夢
「時髦、自信、健談,敏感」,形象地勾勒這6名大學生,富有激情,富有創造力和想像力。他們在嘗試創新的同時,也將自己推向了社會,更早地嘗試一種創業。既然父母作了前期投資,自己也從創辦過程中體味到艱辛,這已經向市場邁出了象徵性的一步。算成本,算回收,渴望有資金介入,他們已經將最初設想的「文人雜誌」進行商業化。
從理想中走出來,他們清醒地認識到,有資金運作,才是生存的硬道理。不將雜誌合法化,不與現實接軌,終究只是一個夢。
(責任編輯:皮雲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