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不瓜田,更不李下
鄢文龍
第一次聽到「瓜田李下」這個成語,是中學裡的一次語文考試。
那時,聽到這樣一個成語,首先感到害臊,接著佩服起這位監考的語文老師。
即便是到現在工作了36年,也是聽到的唯一一次。
今天,我有意以拆詞的方式,化而用之,完全想提請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千萬不可忽視孩子的潔行教育。
這樣一個成語出自《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說的是一個有道德有學問有修養的人,一輩子都應自始至終防患於未然,不要身處讓人嫌疑地地方,在種瓜的田裡不要拔鞋,在李子樹下更不要整理帽子,否則會有偷盜嫌疑,引起誤會。
在我的成長生涯中,有一次生活小事,無法忘懷。
那是一個年輕長輩,領著我們幾個還正處在高中學習階段的學生,去遠在五裡開外的地方支援插秧,大概是因為天熱,他們每一個人都到農民地裡偷摘了一個西瓜就跑,我卻心裡坦然的慢悠悠地走著。大概是當地農民發現了,幾個農民就分頭一個勁地追。只聽一個農民說:「路上還有一個走著,把他抓了!」我感覺是要抓我,很是委屈,心想:我又沒偷,你怎麼抓我?可是,一想到他們真把我當人質,我就完了。於是,只好委屈地加速逃跑。面對他們的飛速,我十分緊張,緊張得腿直打哆嗦,甚至發軟,感覺他們越追越近,我只好連跳帶滾,最後終於得以逃脫,可是,腿卻骨折了。
有時想想:在不容分別的時候,好壞,還真是不一定你說了算。
這件事,更讓我想起小時候聽說的一個故事。
據說有一個這樣的家庭,那窮,真是窮得可以進入雕刻式記憶。夏天的時候,我看著這五六歲的小男孩,從來就是衣不蔽體,鼻涕就是農村裡的掛麵,黑得直到上初中學了地理,才知道在非洲有這樣一種膚色。
有一天,鄰居的一隻雞,飛到了他家,說時遲那時快,他的父親馬上把門關起,活殺了這隻雞,馬上就讓他的母親給清燉了。可憐天下父母心啦,父母親看著孩子狼吞虎咽地一下子把一隻雞吃完了,既興奮,更自責。
可是,長大後,孩子卻成了小偷。
父親,反省後捶胸頓足的悔恨:「一失足成千古恨啦!」
有時想想:看來上梁不正,下梁就很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歪了。
無獨有偶的是,我夫人在當班主任的時候,也遇到過一件這樣的事情。
孩子已經上初二了,父母從不注意生活細節。有一次,母親在脫上衣時,掉落了幾個硬幣,孩子撿起來了,自己拿去買了冰棒。後來,孩子進一步趁母親不注意時從口袋裡開始試著拿十元,見母親並不在意,後來又更膽大起來,敢偷偷從錢包裡一百一百地拿了。
再後來,母親總是帶著他出去出席別人的家宴或外請。孩子總是趁大人推杯之際,鑽在衣架下從口袋或錢包拿錢。
再後來,膽子越來越大,就開始在課間,特別是升旗活動時,偷起同學的錢物了。
有時想想:行為的教育,防微杜漸,或許是最優化的選擇。
2020.8.23於抱樸行藏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