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是勞動群眾在社會生活過程中,通過不斷對事物觀察和了解,總結出來的語言,通過民間百姓不斷地口口相傳流傳到今天, 很多俗語產生的意義就在於通過形象地概括指導後人的做人做事的準則。桃園不整冠,瓜地裡不提鞋就是告誡人們在做事的過程中要注意避嫌,避免給人產生不必要的誤會。
這句話在人們口口相傳的過程中,產生了各種不同的詞彙變化,比如有的地方流行的是李下不整冠,瓜田不納履或是李下不整冠,瓜地不系鞋,雖然詞語不同,但是都是表達了一個意思。
這句俗語的出處是是三國時期曹植作的《君子行》,開頭四句流傳久遠:「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桃園不整冠的說法是在一些結滿了果實的果樹下,如果一個人具備了君子的品質,那麼即使自己的帽子歪了的話,也絕對不能用手整理,因為只要自己用手整理帽子的話,就會被別人誤會是在摘樹上的果實。或是將摘取的果實偷偷地放在帽子裡帶走。
同樣的道理,瓜地裡不提鞋的說法是如果一個人走在瓜地裡,那麼即使鞋掉了也不能彎腰去提鞋,避免別人誤解為自己在偷地裡的西瓜。
在古人的想法中,將人按品德的高低分為君子和小人,君子與小人的區別就是德行的高低,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所以古人告誡人們如果要是作為一個君子,那麼在生活和與別人交往的過程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自己的行為讓別人產生懷疑,破壞了自己君子的形象。
「桃園不整冠,瓜地裡不提鞋」是古代人們對一種君子行為的定義,通過簡單的舉例來證明生活中的注意事項,避免讓別人產生不必要的誤會,其實這個俗語即使在今天也非常適合,人與人的交往過程中,要做到三思而後行,做事說話要分場合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煩。這也是現在老人在教育後代最經常提及的一句話。
農村俗語「桃園不整冠,瓜地裡不提鞋」,有什麼說法嗎?歡迎大家交流,更多農村精彩,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