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村裡的年輕人】在希望的瓜田上

2020-12-23 騰訊網

央廣網南昌10月17日消息(記者李思默 李竟成)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中國之聲特別策劃《我們村裡的年輕人》,17日推出《在希望的瓜田上》。

鄉親眼中的他(她)

族叔黃徐林:我眼中的黃有生,從小就很誠實,家裡比較貧窮。為了改變家裡的生活,就去種大棚瓜,現在生活慢慢好起來了。

哥哥黃順生:他做事又勤快又吃得苦,對父母也蠻有孝心的。

蘭盤村村支書鍾平根:他個子不高,瘦瘦小小的。通過這幾年種西瓜,他賺了一部分錢,現在比以前更自信了。

我叫黃有生,今年38歲,現在在分宜縣包了45畝西瓜田,種西瓜很辛苦,施肥都要等太陽下了山才可以。白天一有休息的時間就在河邊釣釣魚,在樹下睡午覺,這是我難得的休息時間。

「現在溫度太高了,把這個棚打開來降溫,這樣對瓜很有利……」

黃有生抖了抖鞋上的土,把打下的西瓜枝條攏起來放進籮筐,又將瓜棚的塑料膜向上卷好。從清晨五點開始的勞作,在正午時分告一段落。

離西瓜田不遠有一條小河,黃有生喜歡把魚竿斜插在地裡,在岸邊樹蔭下打個盹,起來就能看到魚上鉤,這是一天裡他僅有的悠閒時光。等到傍晚,黃有生又鑽進瓜棚,這一次,他要忙到半夜。

江西省分宜縣高嵐鄉蘭盤村地處偏僻,一年到頭鮮有外人到訪,曾是「十三五」省級貧困村。在這裡靠種田為生的黃有生一家人,日子過得並不寬裕。父母因為患病行走困難,哥哥外出打工又受了傷,這讓黃有生在年少時就成了家裡的主要勞動力。黃有生說:「天天吃飯都吃不飽,種地種得不好,也沒錢買肥料。出去打工也是沒有什麼技術,一個月掙兩三千塊錢。就是想幹也沒法幹,所以就越搞越差。」

黃有生嘗試過很多賺錢的方法,去浙江的油漆廠打零工,回村裡養雞、種西瓜、種水稻,每次想證明自己,都以失敗告終。那時候,黃有生常說自己「沒本事賺不來錢」。黃有生說:「想做點事情,邊做邊摸索,但是做不成。第一個,我資金不多;第二個,我沒有技術。想法是好的,敢做也是好的,但是沒有做成,就是差的。」

零碎的工作時斷時續,一年到頭,黃有生賺的錢僅夠一家人的溫飽。2014年,黃有生家被列入村裡第一批建檔立卡貧困戶。蘭盤村村支書鍾平根觀察,雖然黃有生做事有時缺乏韌勁,但他並不懶惰。他需要的是有人開導、領路。鍾平根說:「其實就是思想上、資金上等方面把握不住,找不準很好的方向,但是他總體來說還是比較誠實,做事方面還是有這種誠實的勁,我看到的主要是這一點。」

在分宜縣,西瓜種植是主要的扶貧產業,全縣西瓜種植面積超過6.2萬畝。鍾平根打聽到村種植大戶在找人合夥種西瓜,這正是學習的好機會,他第一時間推薦黃有生去幫忙。鍾平根說:「我們這裡的土壤是黃土,這種黃土種植的西瓜比一般的要更甜。黃有生有兩年種西瓜的基礎,如果從一個更新的領域去推薦他,他就更難接受了。」

得到來自家庭之外的信任,有人肯推薦他去做事,這對黃有生的內心是一種衝擊。黃有生說:「我覺得去合夥種西瓜還行,比打工強。如果比打工強,那我肯定想留下來,多賺一點錢,讓生活過好一點。」

第一年,120畝的西瓜田,黃有生佔了20%的股份,淨賺了幾千塊錢。這份喜悅沒有停留多久,到第三年,黃有生徹底明白,想要效益,得有規模才行。村支書鍾平根很快聽說了黃有生的顧慮。黃有生說:「書記很嚴肅地和我說,『賺到錢沒有呀?』我說,『就是沒錢啊。』書記就說,『不要放棄,資金方面可以商量。』」

「當時我們村委幾個人找到他,我說,『資金方面我們想辦法,可以通過扶貧小額信貸的政策幫助解決一部分。』」鍾平根告訴記者。

2017年,扶貧幹部利用金融扶貧政策給黃有生爭取到了一筆貸款,同時幫他物色到了一塊流轉土地,擴大種植規模。黃有生憋了一口氣,他考取了駕照,花幾千元買了一輛二手麵包車,一天24小時守在西瓜田裡。黃有生說:「我晚上要摘瓜,白天要裝車。晚上要把瓜一個一個挑好,放在那裡,然後叫小工幫我搬出來。晚上我就睡在車子上,要守著那個地方。你要看著它(西瓜)長啊。」

光下苦功夫還不夠,種植技術也要不斷提升。向農業科技推廣人員學習如何提高西瓜產量,和其他種植戶交流經驗,只要是和西瓜有關的事情,都能提起黃有生的興趣。他說:「關鍵還是要去摸索,這個邊做就要邊學,這個沒有『頂』的,越學就越好。要把自己搞強大一點,這樣搞出來的東西在市場上才會有競爭力。」

2018年,黃有生的生活迎來了拐點。他種植的西瓜超過30畝,一年兩季的產量,讓他的銷售額達到近12萬元,初嘗碩果的黃有生當年順利脫貧。

西瓜棚裡鬱鬱蔥蔥的瓜秧上,點綴著一朵朵嫩黃的西瓜花。黃有生熟練地整理著剛種下的第二季瓜苗,如果一切順利,十月下旬西瓜就可以豐收。

寒來暑往,黃有生的西瓜種植產業終於步上正軌。通過不斷學習和摸索,他從以前的蠻幹瞎幹,變成了種瓜能手,還掌握了一點管理學和銷售知識。如今,黃有生更願意主動來找鍾平根談一談種瓜的計劃、自己的心得。

鍾平根說:「他越來越勤奮了,還帶動了周邊的村民賺了一部分錢。我們的村民到他的瓜地裡面務工,大概是70~80塊錢一天,每天需要7~8個人,多的時候要10多個人,這就將近要達到八九萬塊錢的勞動務工費付出。」

黃有生的今天,離不開村裡人手把手的幫扶。同樣,能把自己的致富經驗、種植技術分享給其他貧困戶,帶動大家一起來種瓜,黃有生不僅心甘情願,他還希望,人越多越好。他說:「我就想再找幾個貧困戶,把他們帶起來。大家來合資,種300畝西瓜,都來賺點錢。未來幾年我就是這麼想的。」

去年底,在鄉村兩級幹部的幫助下,黃有生通過金融小額信貸扶貧政策,又申請到5萬元的貸款。這筆錢,黃有生全部投入到西瓜的擴大生產經營中。現在,他的西瓜種植面積已經達到了45畝。與西瓜朝夕相伴的日子裡,黃有生還悟出了一些道理。他說:「急躁的脾氣會磨掉,我沒有原先急躁了。就像種西瓜,它要慢慢地長出來,你要耐心地去等它,它不可能是你一下急得出來的,過急是沒用的。」

如同一顆深埋在地裡的種子,黃有生熬過了艱難的冬天。對於未來,他滿懷憧憬。他說:「最起碼我原先沒有方向,現在有個方向,心情也好多了,我要朝著這個目標好好地做下去,有個好的奔頭。現在我有兩個孩子,大的叫志文,小的叫志超,我就希望他們好好學習,到時候學點知識回來。如果他們想種西瓜,可能就會比我種得更好。」

《寫給20年後的自己》

黃有生,我是20年前的你。現在我已經當上爺爺了吧?志文、志超應該都很孝順吧?雖然到了花甲之年,但我知道你肯定閒不下來。今年給我自己定下300畝麒麟瓜的願望,實現了吧?希望我家一切安好。

相關焦點

  • 我們村裡的年輕人丨他回鄉當「村官」,希望用電商吸引年輕人回歸鄉村
    2019年,劉伯聖和五個「小夥伴」共同出資,開了一家口腔護理產品的線上店鋪。經過一年的運營,店鋪小有成就。「今年年初的疫情,很多產業都受到了影響,但是我們在店鋪的營業額反而上漲了30個百分點。」「我認為,電子商務比起其他的商業模式適應力更強,更能在相對極端的環境中存活下來。」
  • 看,我們村裡的年輕人
    ●回到鄉村的年輕人,憑藉知識與技能,有了更多元的發展●回鄉創業、服務村委會、帶頭跳壩壩舞,返鄉青年的生活有滋有味●返鄉青年為脫貧攻堅、公共文化服務等事業貢獻重要力量近兩年,在網絡上,「鄉村生活」成為熱詞,許多網友通過視頻
  • 新華社:山野菜大棚「扣」住了村裡的年輕人
    他更沒想到的是,村裡紅火的反季節山野菜棚膜種植把外出的年輕人都吸引了回來。在東北農村,搭建大棚搞種植被形象地稱作「扣大棚」。如今,這些「扣大棚」的年輕人心甘情願地被大棚「扣」在了家鄉。長白山下的福林村是吉林省安圖縣明月鎮的一個普通村屯,這裡的169棟反季節山野菜大棚鱗次櫛比,蔚為壯觀。
  • 夫妻同心 貧困戶成了「田教授」
    海口金堆村脫貧戶馮所球:夫妻同心 貧困戶成了「田教授」■ 海南日報記者 張期望 通訊員 劉平「我家8畝地全種上四季豆、芋頭、地瓜,還養了8頭牛、200多隻雞,現在日子越過越好。」「我們的豇豆賣了3萬多元,3頭牛中有兩頭產崽,一年賣了100多隻雞,2017年我家也順利脫貧了。」馮所球高興地說,隨著大女兒生活費有著落,老母親生病住院有報銷,全家人看到了生活希望。2018年,馮所球夫妻倆決定擴大種養規模,把家中8畝地全部種上瓜菜,還搭建了一個小型雞舍,養了100多隻雞。
  • 西瓜無瓤,只存血水:清代瓜田命案始末
    張大拿種了好大一片西瓜,西瓜快要成熟之際,因為擔心有人來瓜田偷瓜,故此僱了個無業青年李青替他看管瓜田。 這個張青為人蠻橫,又有個貪財的毛病,因此落下壞名聲。但張大拿正是因為他蠻橫不講理,拳頭有力氣,所以才僱他給自己看管瓜田,只為憑藉他的壞名聲,震懾那些偷瓜人。 哪料想張大拿所託非人,若不是執意僱傭李青這個惡徒,還不會惹出禍端。
  • 大瓜-田蕤涉嫌猥褻女性被抓
    > 昨兒一大瓜,田蕤,「蕤」這個字讀音「蕊」,讀音花蕊的蕊,組成詞語是葳蕤。 接著看瓜:「不知道什麼時候,田老師突然出現在我面前,問我想不想籤公司、當演員,我說我沒有想過,然後突然的,一切就發生了」 A女士說,由於一切發生的太過突然,她當時大腦一片空白,只是不斷流淚和本能地反抗。她稱,在事發後的這天晚上,田蕤在微信上問A女士:「你喜歡我嗎?」
  • 「我們村裡的年輕人」31歲村支書劉慧:我想為家鄉做點事
    我們欣喜地看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把奮鬥的青春,交給廣袤的鄉土。他們的激情和熱情,讓泥土裡生長希望、山水間綻放夢想。我們選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樣本,記錄、觀照、探討,期望在他們的酸甜苦辣中,探索改善的路徑,找到前進的力量。 今日起,《常德日報》將陸續推出「我們村裡的年輕人」系列報導,敬請關注。
  • 長豐:英語研學之旅走進瓜田
    長豐:英語研學之旅走進瓜田 時間:2019-06-19 09:03:00 來源:合肥晚報  編輯:見習編輯 陳茜 6月15日,在美麗的「香瓜之鄉」長豐縣羅塘鄉,合肥晚報萌娃學堂和美國想像力英語的外教老師一起帶孩子們走進瓜田,在鄉土氣息中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英語研學之旅。在這裡,孩子們不僅可以學到實用的地道英語,親手採摘香甜脆爽的香瓜,還能欣賞夏日羅塘的鄉村美景。
  • 故事:二嬸看瓜
    因為二姑的壞脾氣,所以村裡的人都很遠,怕惹風騷。奇怪的是,一陰一陽,二姑是這麼好,二叔卻是難得的好脾氣。不管是誰,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只要你走過西瓜田,二姑不在這裡,二叔一定會摘一個大紅西瓜遞給你解渴。那天一早,二姑在村子裡大叫,原來是她的西瓜,我不知道昨天晚上誰碰了它。"俗話說,歪瓜一抓就被咬,晚上在甜瓜地裡偷瓜的時候,人們叫它摸瓜。
  • 【我們村裡的年輕人】小車間裡的大夢想
    央廣網北京10月18日消息(記者車麗 焦健)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中國之聲特別策劃《我們村裡的年輕人》,10月18日推出:《小車間裡的大夢想》。 鄉親眼中的他(她) 鄉親:「李百哈,他這幾年創業搞扶貧車間,帶領我們貧困戶外出打工。」
  • 故事:皇明諸司公案之路縣令判盜瓜
    原武縣民婁以濟以種瓜為業,瓜秧被鄰居刁啟寅家的豬給踩踏得不像樣子,受了很大損失。婁以濟氣得把豬給殺了,刁啟寅從此懷恨在心。過了一個多月,刁啟寅在一天夜裡悄悄來到婁以濟的瓜田,把婁以濟家的瓜苗全部鋤掉,以報殺豬之恨。婁以濟不知是被誰給禍害的,於是趕往縣告狀:狀告為絕業坑命事:婁以濟以種瓜為業,一家衣食全賴於此。昨夜不知被哪個歹人全部毀壞,一顆苗也沒留下。
  • 既不瓜田,更不李下
    既不瓜田,更不李下鄢文龍第一次聽到「瓜田李下」這個成語,是中學裡的一次語文考試說的是一個有道德有學問有修養的人,一輩子都應自始至終防患於未然,不要身處讓人嫌疑地地方,在種瓜的田裡不要拔鞋,在李子樹下更不要整理帽子,否則會有偷盜嫌疑,引起誤會。
  • 南陽市宛城區:畫家村裡暖意濃 愛心學堂潤心田
    南陽市宛城區:畫家村裡暖意濃 愛心學堂潤心田河南經濟報記者周美嬌 通訊員史源遠 周廷偉屋外寒氣襲人,冷冷清清;屋內溫暖如春,熱鬧非凡。畫家村入駐的書畫家在村裡久了後發現,村莊裡有太多的留守兒童,父母不在家,爺爺奶奶在家照顧孩子。很多孩子不愛學習、看電視玩手機。
  • 「八月瓜」成村民致富果
    近日,鄭洪一大早便挽著褲管,在他的八月瓜種植基地裡穿行,忙著查看八月瓜的生長情況。「今年是我種植八月瓜的第二個年頭,已經開始掛果了,第一年的產量不會很高,但一定會越來越好的。」鄭洪一邊忙碌,一邊講述起他與八月瓜的故事。為母回鄉創業2004年,為改變家庭貧窮面貌,鄭洪跟隨村裡的打工族到福建打工。沒有任何技術本領,只有初中學歷的他,只能在一家鞋廠當工人。
  • 理塘縣漢戈村第一書記:丁真火了,我們村也有希望了
    眼下,他正在與旅遊公司協商,希望在明年推出更多的旅遊產品。宣傳的渠道是漢戈村扶貧幹部們最頭疼的問題,他們通常都只在自己的朋友圈裡轉發花海的美景,還有當地舉辦的特色活動,「其實我們村每年也搞賽馬比賽,就是大家都不知道罷了。」尹笑江說,理塘縣的旅遊資源雖好,但是沒有渠道宣傳出去。漢戈村的年輕人基本上都會玩抖音,但是都是隨便玩玩,不成氣候。
  • 「獨家」行走在總書記剛剛來過的田鋪大壪,究竟是怎樣一種體驗?
    習近平總書記到了田鋪大壪後,走進的第一家店鋪便是這裡。「總書記到我的店裡後,我告訴總書記,自從村裡打造古村落之後,店內的商品既賣給村民也為遊客服務,我們還把山裡的乳豆腐、山野菜等做成了產品賣給遊客。」韓光軍說著格外興奮,「總書記問得很細,也很平易近人,非常關心我們的生活,與我們老百姓是心連著心。」。
  • 寶興這裡的「涼田」變「糧田」
    「前年,村裡租了我們幾戶人的十多畝田種有機蔬菜,結果兩年多過去了,啥也沒種!你別小看這片地,以前種一季的玉米都可以餵出欄幾頭大壯豬,現在就這麼荒廢了,你說我們看著心裡難受不難受……」  「農民視田地如寶貝,如今在他們眼皮底下,『糧田』竟變成了『涼田』,這是為何?」帶著疑問,巡察組當即決定摸著這根「藤」,看看到底結的是什麼「瓜」。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津南「稻蛙田」裡話豐收
    (收割機在「稻蛙田」裡作業)這裡不是普通的稻田,而是套養著黑斑蛙的「稻蛙田」。稻田四周圍著網,田埂兩邊鋪上了一條長長的食臺,棲息在水稻下的青蛙會跳上來進食。(黑斑蛙在食臺上進食)小站稻是津沽名特產品,享譽海內外。
  • 青少年科創大賽成「瓜田」,「造假」過關到底誰是罪魁禍首
    那我們看看青創大賽中的明確規定是怎樣的:青創大賽評審規則裡明確規定了「三自」和「三性」原則。「三自」表示:自己選題,自己設計和研究,自己製作和撰寫。「三性」表示:創新性,科學性,實用性。我們周圍不少孩子也參與過青創大賽,絕大多數都是在區賽就止步了。所以這個現象不值得徹查清楚麼?家長發的說明和致歉,明確提到自己未充分掌握「三自」裡面的自己製作和撰寫,那麼評審呢?專家呢?
  • 在青山,遇見「未來鄉村」(在希望的田野上①)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希望鄉親們堅定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在保護好生態前提下,積極發展多種經營,把生態效益更好轉化為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處理好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鄉村,是充滿希望、令人期待的鄉村。  本版今日起刊登系列報導「在希望的田野上」,關注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的鄉村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