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殷昭俐
整理:崔巖
我主要想從愛國、孝親、尊師和重友這四個方面介紹歐陽中石先生。
山東人憨厚,骨子裡有一種韌勁。我們知道,歐陽中石先生從北大哲學系畢業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從事基礎教育。他教過小學,教過中學,也教過大學。他教過語文,教過數學,也教過體育甚至化學。
中石先生向武巖法師學習書法時,武巖法師規定中石先生要在他提供的宣紙上寫字,收費五毛錢一張。在一袋麵粉只要兩元錢的年代,這張紙的價格可以說是非常昂貴的。還規定他不能回家練。這使得他非常認真地看老師寫字,不捨得輕易下筆,很快就學得很像,在短時間內就有了很大進步。後來,看中石這麼有韌勁,武巖法師悄悄把收的紙錢退給了歐陽中石的母親。
季羨林過繼的九叔和嬸母安葬在濟南玉函山公墓,他知道自己年齡太大無法走動,以後不可能再去為叔父嬸母祭掃。歐陽中石的母親也安葬在玉函山。於是季老委託中石先生,在節日時代表他去祭掃叔父和嬸母的墓。從那以後,我多次陪同歐陽中石先生去濟南。
我看到,中石先生到公墓,不是先祭掃自己父母的墓,而是先替季老祭掃其叔父嬸母的墓。我看後深受感動。中石先生是十分了不起的學者,他的仁義厚道值得我們永遠學習。
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中石先生晚年書寫頻率最高的字除了落款以外就是「德」這個字。他說,「直」「心」為「德」,就是要求一個人正直、向上,從思想上、行動上都要講「德」,這就不會影響他人。
我記得有一次,我陪中石先生回老家,先生看到歡迎他的電子屏幕,因為視力不太好,就問上面寫了什麼。我告訴他,上面寫的是「歡迎全國政協委員、中央文史館館員、著名學者歐陽中石先生」。先生聽完,執意讓我與接待方溝通,讓他們將「著名學者」改為「學習者」。先生謙恭自省之品格令人敬仰。
中石先生和季羨林、任繼愈、李肇星出任《中華傳統美德》叢書編纂指導和學術顧問,起初他們的署名是並列的,但是當我把樣書拿給中石先生看時,中石先生堅決不與老師並列,而是堅持把署名放在季老、任老下面,「季老、任老是大師級的學者,我只是學習者,永遠是他們的學生。」
這本書,我們從準備到出版用了六年的時間,為叢書的編寫、為美德的弘揚付出了很多汗水。但是,出版後的稿費,大家都沒有拿,一致決定用來捐贈。特別是季老、任老晚年因為行走不便,中石先生多次代表自己的老師來到山東,把《中華傳統美德》叢書贈給家鄉的孩子們。在一次活動中,主辦方以家宴答謝來賓,首先向中石先生敬酒,中石先生執意起身,提議一同先向遠道而來的季老、任老的家鄉代表敬酒。中石先生的腿不好,拄著拐杖,我就攙扶著中石先生去了家鄉代表的桌前敬酒。見微知著,這個舉動雖然很小,但是對我的觸動極深。謙讓、謙遜、禮讓,可以說,先生的一言一行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嚴格說來,中石先生是季老、任老兩位先生的學生。季老過米壽即88歲生日的時候,中石先生給季老畫了一張水墨荷花,落款是「弟子中石拜」。因為中石先生是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後從輔仁大學來到北大的,當時季老已經是東方語言文學系的主任和教授。他在北大哲學系讀書的時候,任老在北大講授哲學。
中石先生曾專門請人刻了一方印章,印文是「生於魯長於齊壯遊京師」,雖不常用,但可見先生對家鄉的情感之深。中石先生最為人熟知的是他在書法領域取得的成就,其實先生的詩名、文名被他的書名所掩。先生寫了很多詩詞,是嚴謹的格律詩,格調高古,意蘊深遠。直至晚年才出了兩本詩集,一本是《中華頌》,一本是《齊魯頌》。先生極為珍視這兩本詩集,每次回到山東、回到老家,總是隨身帶著,送給家鄉的朋友和後學。
中石先生的詩文字裡行間充滿了對祖國、對故土、對所處偉大時代的一片赤誠。其中,《中華頌》就是一部這樣的詩集。中石先生早年師從金嶽霖先生,專攻中國邏輯思想史,後來從事文化與教育工作,為中國書法教育之發展篳路藍縷、殫精竭慮。詩文書法之於先生其實是餘事,然而餘事也是卓然自立。我過去積累過一些先生不同時期創作的讚頌祖國大好河山、優秀文化的詩,當我把這些素材拿給先生看的時候,他自己也很驚訝,因為他寫這些,純粹是自我感懷的抒發,從來沒想過結集出版。我告訴先生,這些內容不但有很強的可讀性,而且很有教育意義,對學生很有幫助。聽過這些,先生才同意出版。我把詩稿帶給李肇星先生,他在航班上寫了一篇很長的序言。
莫言先生獲得諾貝爾獎之後,臺灣的朋友給他出了一本書,莫言想請中石先生給他題寫書名。約好時間以後,莫言先生去家中拜訪了中石先生。兩人談得很投機。後來先生說莫言給他寫了封信,讓我給他念念。信中莫言很尊敬先生,開頭稱先生為吾師。說前幾天見面,如坐春風,對先生慨然應允題寫書名非常感謝。說到先生名聲隆重、桃李滿天下,卻住在鬥室中,令他非常感慨。他說,可見大隱隱於世,大儒似平常,要以先生為楷模,修身培德,低調做人。說自己寫了一首打油詩,呈給先生請教。內容我現在記不全了,大意是盛讚先生學識廣博和書藝精湛。
大家有沒有想過,中石先生取得今天的成就,靠的是什麼?生活中、工作中,誰也不可能一帆風順,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就是看你怎樣去看待。比如說中石先生,中年因為見義勇為被車軋過腳,又因為身體原因落下了偏盲的問題,看東西、行走比正常人要困難。中石先生從北京中學調到大學工作的時候,已經年過半百,因為當時沒有書法學科,他就在教科所工作。直到後來創辦了夜大函授講授書法學科,又有了書法大專班。經過多年的發展,創建了中國完整的書法教學體系,為中國的教育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我想這是他能夠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註:本文根據殷昭俐教授在山東省政協「政協講堂」的發言採訪整理。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齊魯壹點客戶端版權稿件,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