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香的「大甑飯」

2020-12-23 環球網

本文轉自【環球網-文旅頻道】;

「大甑飯」即大飯甑蒸製的白米飯,飯甑以杉木製成,蒸製出來的白米飯清味可口,慢嚼細咽,滿嘴生香,回味無窮。若是新砍杉木做的新「飯甑」,還帶著淡淡的杉木香味,特別沁人心脾。

「大甑飯」做法是:先把水燒開 ,將淘好的米倒入鍋中,不時攪動,以防米飯粘鍋。煮至六七成熟,用笊籬將半熟的米飯撈出濾幹,再倒入飯甑,鍋中剩下的米湯則部分做菜湯,剩餘的倒入潲桶餵豬。蒸飯時鍋底加水適量,以不超過飯甑底部墊板為準,所以在蒸製過程中要不斷加熱水。當蒸汽從飯甑蓋的縫裡開始冒出的時候,米飯也差不多熟了,此時還要繼續添柴加火。然後用一雙長筷子插入「飯甑」米飯中心,感覺比較鬆軟,可以一插到底,說明飯熟透了。

過去,村婦天沒亮就要起床,煮一「飯甑」飯,是準備一家子一天三餐食用,因為大家都要忙於農活,沒有時間每餐去煮。不過,老家水田少,山地多,所以水稻也少,種的多是番薯,因此大多數人家平日裡「炊飯」都是蒸番薯米。老家方言俗語說:「初一白,初二鬮(音),初三烏糟糟。」意思就是說,大年初一吃白米飯,初二吃白米和番薯米混搭的,到了初三就是純粹吃黑乎乎的番薯米了。能經常吃到白米飯的,基本上是家裡最小的孩子。傳說有一戶人家過年,奶奶年三十晚上就交代小孫子們說:「明天正月初一要講好話,不能說晦氣不吉利的話,這樣子一年才能平安順利。」早上吃飯時,個子矮小的孫子坐在椅子上,看著面前桌子上一碗裝得滿滿尖尖的白米飯,高興地跟對面被擋住了視線的兄弟說:「你也看不見我,我也看不見你。」把老奶奶氣個半死,卻又打罵不得,正月頭三天不打不罵是民俗,不然一年到頭不是打就是罵,彩頭不好。

每年「雙搶」是農民最忙最辛苦季節,「雙搶」即當年農村搶收搶種的簡稱,要趕在不到一個月時間裡收割早稻,然後犁田,晚稻插秧,所以叫雙搶。而且水稻收割季節,常常會遇上颱風,要趕時間,不然風吹雨打稻杆傾倒,稻穀泡水就會發芽。沒有好天氣曬穀,也會發黴,一年就白忙乎了。晚稻插秧要搶在立秋節氣之前,節前和節後插的秧,長勢會不一樣,收成也不一樣。這個時間點生產隊都有辦集體夥食,輪流做東,稱作「飯頭」。在生產隊吃「大甑飯」也有技巧,老農會告訴你「頭碗茲(音),二碗尖」,即第一碗要裝平一點,快快吃完,然後就去裝第二碗,可以裝得尖尖的。假如第一碗裝得滿滿尖尖的,吃完再去裝,可能就沒有飯了,大家為多吃點白米飯爭先恐後,所以有民間方言俗語說:「吃公家的汗吃濺出來,吃自家的目汁(眼淚)吃濺出來。」

「雙搶」時是各家各戶輪流煮飯,稱「做飯頭」,「飯頭」也有一份定量大米,假如飯都被農民們吃光了,「飯頭」就沒得吃了,農村人稱「杉樹被砍倒了」,「飯甑」是杉木做的,被砍倒就是完了、沒了。不過生產隊長會考慮實際情況,另外補助一斤米給「飯頭」。假如這一天出工的農民恰好不怎麼會吃,剩下的就是「飯頭」賺了,所以家鄉又有俗語說:「有食飯頭曹(音),沒食飯頭餓。」輪到做「飯頭」的一天,儘管很忙,我們還會很高興,因為「飯頭」的一份白米飯也是一斤一兩大米,我們兄弟姐妹可以分著吃點。「做飯頭」的前一天,要根據生產隊長預估人數,到倉庫保管員那裡稱回大米。母親凌晨三、四點就要起床煮飯,還要在我們兄弟姐妹中叫一個起來幫忙燒火,這一餐要燒去很多我們辛辛苦苦砍來的柴火。頭一天還要準備好早上的菜,這是「飯頭」負責提供。最多就是去供銷社買點鹹帶魚,再就是準備些農家菜,比如醃菜、面豆、黃豆、土豆、芋頭、茄子幹以及時令青菜等等。大家都愛面子,總要想方設法湊足幾盤。能煮一碗紅糟五花肉,那就是上好佳餚。當時村裡一個老農說:「這東西(指豬肉)就是好,柴爿加進去煮了都可以吃。」菜湯基本上都是醃菜米粥湯,或者木槿花米粥湯。

搶種季節,要提前育好秧苗。在家鄉,育秧叫「做秧尺」,要看好潮汐變化播種。長成秧苗後用竹夾挑著送到田裡,由農民好手來插秧。家鄉人插秧叫「布田」,大概因為正是布穀鳥叫喚「布穀、布穀」的季節,還因為插秧好手能做到橫看豎看都整整齊齊,像織出的布匹,所以叫「布田」吧?在農村,農業生產「六字訣」:「擔、馱、揵、犁、耙、布」,是一個合格農民的標準,「擔」是指挑擔,「馱」是指肩扛,「揵」是指單肩一頭挑物,「犁」是指犁田,「耙」是指耙田,「布」是指布田(即插秧),這些都是農民生產勞動主要技能,屬於技術活,這幾樣精通就合格了。在古田,民間人士比試水平高低,提出挑戰的一方常常說:「擔、馱、揵、犁、耙、布,憑你揀。」意思就是說,樣樣行,比什麼都不怕。

當年生產隊勞動,常常看到農民比賽插秧,請生產隊長或老農為裁判,以快又齊者為勝,這也可以作為評定他們勞動工分的標準之一。我也曾在假期裡去參加田裡勞動,負責提秧苗,別以為這活輕鬆,兩手提秧,在田埂上要快步如飛,來回奔跑,有時候插秧的農民故意插得很快,拿空田籮(裝秧苗木桶)翻過來叩打水面,發出大大的聲響,催著你在窄小的田埂上跑得上氣不接下氣,稍不小心,就會跌倒田裡,渾身泥漿,引來大伙兒的哈哈大笑,他們就是要這種效果,算是給沉悶的勞動生活增添一點樂趣。

五代梁時的契此和尚寫有一首七言絕句《插秧詩》:「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插秧過程雖然是退著走,但事實結果是在前進。通過寫插秧,悟透人生真諦。若遇陰雨天,農民們穿著蓑衣,在濛濛細雨中插秧,倒也不失為一道風景線。讀小學時,學校也有組織學生去生產隊參加「布田」勞動,腳一直不停地踩來踩去動,把田裡的泥漿踩得都是溝溝坎坎、凹凸不平,秧苗插下去歪歪斜斜、高高低低,一會兒就倒下浮起來了。老農都知道「站如松」,不動也不搖,前後左右插好了再後退,順手把腳踩過的泥坑抹平,再補插上秧苗。

秧苗慢慢成長,這時候需要薅草施肥。薅草在農村叫「薅田」,也是很累的活,彎著腰,頂著烈日暴曬,用雙手拔除田裡的雜草、稗子,田裡蚊子、蟲子也多,雙腿常常被盯腫了。作為農家孩子,從小都要參加勞動鍛鍊,一是讓他知道「粒粒皆辛苦」,勞動艱辛,要珍惜糧食;二是從中慢慢學會勞動技能,將來接班,可以養家餬口。有俗語說:「薅田沒薅草,布蔸拔了直頭走。」說的是小孩子去薅草,不懂得做,不是把雜草拔掉,而是把成長中的秧苗(方言稱布蔸)拔了就徑直走了。但家長還是有耐心,細心調教,堅持把他培養成勞動好把式。

「礱礱穀,谷礱礱,糠飼豬,米飼儂,癟谷飼鴨姆,鴨姆生蛋還主人。」這是一句在古田流傳很廣的民謠,告訴我們生物界是相濟相生的。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家鄉的白米飯,給了我們太多的記憶。多少年過去,那泥香、稻香、飯香,一直在心頭久久飄蕩。(作者:阮以敏,福建省古田縣教育局)

相關焦點

  • 客家人常說的「飯甑」,到底是什麼?
    融匯世界的客家 展示客家的世界 我們致力於客家文化傳承和產業發展 講好客家故事,帶您領略絢麗客家風情 飯甑,是客家人特有的餐具,以前家庭人口偏多,耕作技術相對落後,為了節省時間和柴火,
  • 吃在銀川:雞匯銀川系列之梅子甑雞的誘惑
    吃在銀川:雞匯銀川系列之梅子甑雞的誘惑甑(zeng):是中國古代的蒸食用具,為甗(音「演」)的上半部分,與鬲通過鏤空的箅相連,用來放置食物,利用鬲中的蒸汽將甑中的食物煮熟。單獨的甑很少見,多為圓形,有耳或無耳。~~這是搜到的解釋!
  • 臘腸南瓜飯,滿屋飄香,太好吃了
    臘腸南瓜飯By 美食家_r8PdDt原料:老南瓜、臘腸、糯米、小町米、青豌豆、生薑、花椒、十三香、鹽、食用油。第8步、香噴噴的腸臘南瓜飯煮好了,煮時滿屋飄香,太好吃了。來自 美食天下 美食家_r8PdDt 的作品。大家喜歡這個菜譜嗎?歡迎點讚、評論、轉發。
  • 中國蒸、煮飲食文化的發展,離不開甑、甗的誕生和演變
    自新石器時期,中國便逐漸形成以蒸、煮為主要手段的炊煮傳統,它與兩種器物的發明密切相關——甑、甗。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認為「甑就是甗」,二者同為一物,《說文解字·瓦部》:「甑:甗也。從瓦曾聲」。但現從相關史料發現來看,甑的發明先於甗,在使用過程中逐漸進行改良後發明甗,由此奠定以蒸煮為主要手段的飲食文化。
  • 甑(zèng),這是啥,讀書少別騙我
    我國古代炊具有鼎、鑊(huò)、甑(zèng)、釜(fǔ)、甗(yǎn)、鬲(gé)等。(為了大家方便讀,已標註)下面為大家一一說明他們分別是做什麼用的。鼎:有聽過麼,我想肯定聽過很多次了。在電視上,我猜得對麼。早期的鼎是用泥士燒制而成,直到了殷周時期才開始改用青銅製作。
  • 舌尖上的廣西,清明臨近,又到廣西壯族五色糯米飯飄香時
    舌尖上的廣西,清明臨近,又到廣西壯族五色糯米飯飄香時廣西人愛吃的五色糯米飯,可香可香了,每逢清明節、農曆三月三、四月八、牛王節、端午節等。廣西壯族五色糯米飯,用來祭祖祭神。色彩繽紛,香氣撲鼻的五色糯米飯,不光顏色好看,別有風味,食用對人體還有很多保健功效哦。五色糯米飯,是壯族人民寄語幸福、和諧、如意的象徵。據歷史文獻考究,五色糯米飯的歷史可追溯到宋代年間,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因糯米飯有5種色彩黑、紅、黃、白、紫而得名,是壯家人用來招待客人的傳統食品。話說這五彩繽紛的糯米飯是用什麼做呢?
  • 唐山大地震42周年:寧河板橋鎮譜「中國甑鄉」振興發展新篇章
    如今,板橋人民正在譜寫「中國甑鄉」振興發展新篇章……  42年前不能忘卻的記憶:唐山大地震板橋鎮人傑地靈,民風淳樸,經濟繁榮,生態宜居,在「中國甑鄉」鄉村振興規劃引領下,正在闊步邁向全面建成高質量小康社會新徵程。
  • 我國斥巨資保護與開發桂林甑皮巖古人類遺址
    我國斥巨資保護與開發桂林甑皮巖古人類遺址     新華網廣西頻道10月30日電(記者張增忠)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人類居住時間最長久的新石器時代洞穴遺址--廣西桂林甑皮巖洞穴遺址
  • 快訊|天津市寧河區板橋鎮召開「中國甑鄉」戰略規劃研討會
    盆罐莊村將重點打造盆罐莊村為「中國甑鄉」 的核心承載區,將制陶產業與中國傳統的「甑」文化結合,倡導體驗與健康的生活方式。寧河區副區長王東軍強調鄉村振興是黨和國家的大戰略,是一項長期的歷史性任務,號召各級領導一定要以科學規劃先導,要全力調動板橋鎮全村民的參與性與積極性,提出政府與村民一起為板橋鎮鄉村振興發展出謀劃策
  • 家庭釀酒方法,記住裝甑這六字訣,你就是師傅
    在釀酒工藝上,人們經過長期生產實踐,總結了裝甑操作的技術要點,那就是「松、輕、準、薄、勻、平」六字。裝甑01 松就是說醅料(糧食加入酒麴發酵成熟的配料)要疏鬆。如果醅料粘、硬,在裝甑的時候使酒氣不順暢,壓氣而導致出酒率降低,也影響酒質。
  • 這次是桂林的甑皮巖遺址紀錄片
    第七屆「中國公共考古·桂林論壇」開幕式今天在甑皮巖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舉行。同時,桂林特別是桂林甑皮巖遺址博物館的公共考古工作在形式和內容上不斷推陳出新,開展了一系列的公眾考古活動,如「考古夏令營」「考古大篷車進校園」、「我心目中的甑皮巖漫畫與徵文比賽」、「考古智慧少年」等活動的開展,在廣大青少年中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 品嘗嶺南餈粑,大啖特色美食,花都志惠農場端午舉辦餈粑美食節節
    端午粽飄香,餈粑味正濃。記者6月10日從廣州花都志惠農場獲悉,首屆嶺南餈粑節端午節期間在農場舉行。此次活動,薈萃嶺南三大民系(廣府人,客家人,潮汕人)的知名餈粑,雲集廣東其他特色小吃。色味俱佳,讓遊客食指大動,口齒留香,回味無窮。
  • 梅香五花腩,飄香四溢,想要吃少一碗飯都很難
    梅香五花腩有了這道菜,想要吃少一碗飯都很難,信不信由你。在製作這道菜時整層樓都是飄香四溢的。原料:鹹魚、砂糖、料酒、生抽、蔥、大蒜、五花肉、薑片。
  • 那年花開月正圓裡甑糕是什麼怎麼做 「甑」字怎麼念
    甑糕怎麼做  甑糕(甑,jing,四聲,西安本地人發音為jing,不用字本音zeng)糕是西安和關中地區特有的傳統風味小吃,用糯米、紅棗或蜜棗、紅豆置鐵甑上蒸製而成。  甑糕小吃歷史悠久。甑,是中國古代一種非常古老的蒸器,有陶製、銅製、鐵製等,後經民間傳承,將鐵甑保留至今,而用之蒸製的粘糕也別有風味。
  • 用木甑烤酒設備蒸白酒,冬季更容易糊鍋,為什麼?
    用木甑烤酒設備蒸白酒,冬季更容易糊鍋,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冬季溫度低,糧食發酵不充分,用烤酒設備蒸酒時,沒發酵好的澱粉沉入鍋底引起糊鍋。用木甑或其他直熱式設備蒸酒時(特別是液態蒸餾),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起糊鍋,比如蒸酒時火力太猛、糧食發酵不完全、底鍋沒洗乾淨或沒換底鍋水……那用直熱式小型烤酒設備蒸酒時,怎樣避免糊鍋呢?1、蒸固態。用木甑蒸固態酒,前一天蒸了酒的底鍋水一定要倒掉,並清洗乾淨,在蒸酒過程中,控制好火候,若底鍋水燒乾,請及時加熱水。
  • 廣西壯族自治區資訊|廣西讓人忍俊不禁的桂林甑皮巖人風採
    廣西讓人忍俊不禁的桂林甑皮巖人風採廣西桂林市城南方向孤零零立著一座獨山,山腳下,有一個隱蔽的洞穴,洞頂一片片巖層好像被切開的甑子糕,所以當地人叫它甑皮巖。甑皮巖公園遺址有「史前明珠」之譽,是展示桂林史前文化的重要窗口。1975年2月,北京古脊椎動物研究所兩位專家在對廣西送檢的多個甑皮巖人頭骨進行鑑定時,做出驚人推測,甑皮巖人可能患有梅毒或麻風多種病狀的描述。在此後又對19例甑皮巖史前遺骸進行進一步研究時,發現這19人的平均死亡年齡為27.2歲。甑皮巖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現已成為桂林國際旅遊勝地的一張新的文化名片。
  • 【品讀河北】河北非遺——板城燒鍋酒傳統五甑釀造技藝
    【品讀河北】河北非遺——板城燒鍋酒傳統五甑釀造技藝 2020-06-18 10: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義東高速東陽段項目西甑山隧道打響進洞第一炮
    來源:經濟日報7月10日9時48分,在浙江交通集團義東高速東陽段項目西甑山隧道施工現場,工人們正忙著在洞口的石壁上打孔安裝炸藥,堆建減緩爆破衝擊的沙石牆。一切準備就緒,隧道作業人員和多臂鑿巖機、挖掘機、運輸車等設備也已向洞口集結完畢。隨著「砰」的一聲,義東高速控制性工程之一特長隧道—西甑山隧道入洞身掘進施工正式開始。
  • 安徽省馬鞍山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公布馬鞍山市甑山麗景溫泉度假酒店...
    中國質量新聞網訊 據安徽省馬鞍山市人民政府網站消息,馬鞍山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公布馬鞍山市甑山麗景溫泉度假酒店有限公司經營超過保質期的食品案行政處罰決定。處罰決定日期  處罰機關  當前狀態  地方編碼  馬市監稽罰字〔2020〕86號  馬鞍山市甑山麗景溫泉度假酒店有限公司經營超過保質期的食品案
  • 一碗煙火丨烏飯飄香
    這種植物,就是烏飯樹了。烏飯樹是當地人的稱呼,也有人稱之為「山炒米腦」或烏桐樹,其正名則叫「南燭」,也有叫「青精樹」的。說它是樹,其實算不得樹,而是一種常綠灌木或小喬木,約三五尺高,葉橢圓形,形似茶葉。早先時候,人們對它是很熟悉的。宋代的大詩人陸遊就把它寫入了自己的詩:「山姜著雨房重歛,南燭先霜實半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