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顧無
【引觴漫談】
王維雖然在後世被稱為「詩佛」,不過那已經是他生命後期的事情了。
在王維生命的前中期,與絕大多數的盛唐文人一樣,都有著強烈的用世心和功名心,所以他才能夠憑藉自己的才華和張九齡的舉薦在朝廷中平步青雲。
後來安史之亂爆發,自己被叛軍抓住,當了兩年的假官,這也成為了他人生之中的一個黑點。本來皇帝還想因為這個黑點給他判罪的,因為同僚的保舉,以及他在長安時候寫下的「百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僚何日更朝天」說明他對唐朝的忠心耿耿,這才逃過一劫。
後來的人生中,王維逐漸沉浸在佛學裡,進入了半官半隱的狀態。也是在這一階段,王維創作了大量的山水田園詩,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才得以名留青史。
不過,在此之前,王維與友人唱和的詩歌,因為是緣事而發,隨意起筆,倒也清新自然。下面我們就來欣賞一首王維送別友人的詩歌。
【臨其詩境】
詩歌中要走的人,名字叫做綦毋潛,這個名字我之前沒有聽說過,給我的第一感覺是好難寫哈哈哈。
詩中所表現的場景,是綦毋潛落地,王維送他還鄉。根據唐代歷史,綦毋潛是公元726年及第,而王維在723年曾經被貶到濟州,所以這首詩的創作時間,也就限定在了723年。
詩中最為突出的情感,是王維對於友人的反覆勸慰,告訴朋友當今天下是盛世,所以不要擔心有才能的人會被埋沒,是金子總是會發光的。
由友人的落第,王維也發現了一件事情,雖然唐玄宗當時廣招賢才,但實際上還是有許多出身寒微的才子由於各種原因的限制沒有辦法被任用,這樣的感嘆也在這首詩中表現了出來。
【經典原文】
送綦毋潛落第還鄉唐代:王維聖代無隱者,英靈盡來歸。遂令東山客,不得顧採薇。既至金門遠,孰雲吾道非。江淮度寒食,京洛縫春衣。置酒臨長道,同心與我違。行當浮桂棹,未幾拂荊扉。遠樹帶行客,孤村當落暉。吾謀適不用,勿謂知音稀。
【條分縷析】
這首詩乍看來很長,實際上只要抓住了詩歌的題眼和脈絡,就可以發現王維的精心安排,慘澹經營,詩歌的結構非常清晰。
首先,詩歌的主題是送別,送別的中心則是勸勉。王維就圍繞著這一主題層層展開,最後表達了對友人的美好祝願。
前面兩句是對現狀的概括。天子聖明的時代裡,是不會有隱士存在的。明君賢臣,這是中國古代政治的理想模式,有了明君,也要有賢臣的輔佐。這句話對於盛唐的概括十分到位,那時候的文人普遍有著強烈的進取心和功名心,雖然有時候隱居,實則也是博取功名的另一條路而已。
於是,山野之間綦毋潛這樣的大才子也坐不住了,進京來趕考。
後面兩句寫趕考的路。既然你在科舉的路上過關斬將,已經到了金門這裡,只差最後的臨門一腳,雖然可惜,卻也證明了你的心中才學。
這一路上來的可不容易,在江淮度過了寒食節,在京城縫製好春衣。
可是時光倏忽,你我從此就要分離了。於是在這裡擺下酒席,送知己的你離開。
後兩句是對朋友歸去之路的描述和祝願。此去乘舟萬裡,一路風景秀麗,用不了多久應該就可以到家了。遠方的樹木與行客一起,孤村錯落,遮擋著夕陽的餘暉,一切,就在這樣的美好和淡然中結束吧。
最後的最後,王維仍然不忘囑咐一句。
只是你的才華暫時沒有得到採納,不要輕易的就認為這世界上知音難求啊。
王維的送別作,最著名的還是那首「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兩首詩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王維會從對方的角度出發,想像離別之後的情景,可見其心思細密敏感的特。
後來,這種敏感轉換成為對自然界,對玄理的敏感,也成就了他「詩佛」的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