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盛唐詩人中,王維是最詩意的那一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遠樹帶行客,孤城當落暉」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王維的詩句,如圖畫一般,每每讀完,眼前就出現了美麗的畫面。
有人說,王維的詩,很治癒,每每讀完,就感覺自然很美,生活很美,隱娘很同意這個觀點。
王維有一首詩,短短20個字,非常治癒,讀懂最後10個字,就再也不怕孤獨。
這首詩,就是王維的《竹裡館》。
《竹裡館》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這首孤獨的小詩是王維晚年隱居輞川時所作。
有人說,《竹裡館》和前期春風得意的王維實在不相襯。
作為盛唐詩人,王維無疑是非常幸運的,他生於武則天長安元年,公元701年。
12年後,唐玄宗李隆基繼位,進入開元年間,青年的王維正趕上唐朝的開元盛世。
王維也不負於這個盛世,開元九年,公元721年,中進士第,為大樂丞。
年紀輕輕就踏上仕途,小夥子前途不可限量。
實際上,王維十五歲就來到了京師,十七歲就寫下《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令人驚嘆。
在京城長安,詩畫俱佳的王維十分得意,王公貴族爭相與他結交,寧王和薛王待他亦師亦友。
彼時,在盛唐時的長安,王維的詩名,絕不遜於李白。
一生順遂的王維,還是碰上了安史之亂。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長安被叛軍攻陷,王維被捕後出任偽職。
在戰亂平息後,王維被下獄,險遭處死,最後因為弟弟的求情和被俘時曾寫的一首《凝碧池詩》而被赦免。
看遍世間繁華後,死裡逃生的王維,在終南山的輞川裡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人生歸處。
晚年後的王維隱居輞川別墅,正如他詩中所說「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
在這裡,王維訪景寫詩,留下許多佳作。這首《竹裡館》就是其中之一。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竹裡館是輞川勝景之一,房屋周圍有竹林,故名。
看詩意,可知是王維一個人在竹裡館彈琴裡所作。
一個人坐在幽深的竹林裡,一邊彈琴一邊高歌長嘯,沒有人知道我在這裡,只有明月來相伴,靜靜照耀。
這明明是一首孤獨的詩,隱娘卻覺得很治癒。
王維孤獨的狀態,不同於柳宗元《江雪》的悲悽,是怡然自得的。
有一句話說:關注在喜歡這件事上,孤獨感就會消失。
王維晚年隱居輞川時,寫下很多詩句,如「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古人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這許多詩詞都是王維一個人時寫就的,但我們卻總能從中讀到怡然自得的意味。
原因就在於,他喜歡這樣的生活,他心裡是認可的。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孤獨感就會消失。
身體孤獨,精神不孤獨
巴爾扎克曾經說過:在各種孤獨中間,人最怕精神的孤獨。
可是,在「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裡,王維的精神卻並不孤獨,因為他有音樂相伴,還有明月相伴。
即使沒人知道我在幹什麼,做什麼,但我自己知道,並享受這個時刻,即使是一個人,依然感到快樂。
王維在輞川孤獨嗎?
應該是的,他「孤獨」的給輞川寫詩,《輞川集》裡共收錄有四十首詩,除掉友人裴迪的二十首詩作,王維的二十首,全是寫輞川的絕句,他寫遍了輞川的每一處風景,如辛夷塢、鹿柴、竹裡館……
記得很久以前,有人問我,你最喜歡哪一句孤獨的詩句。
我說: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人的一生,總免不了落單,當一個人的時候,能夠主宰自己的生活,不自憐、不自卑、不怨嘆,那份柳暗花明的喜悅,在於我們的修持。
如果我們都能如王維這般修持,還怎會懼怕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