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網友被俞敏洪的一段直播刷屏。俞敏洪建議高中生在填報志願時遵循兩條原則:一是儘量離開自己的家鄉,越遠越好;二是一定要去大城市。眼下,高考成績已陸續公布,進入到填報志願階段。志願填報時,考生最看重的是什麼?讀大學一定要如俞敏洪所說,去大城市嗎?
讀大學要去大城市 你贊同嗎?
本科在三線城市讀書的楊先生,碩士考取了北京一所211學校。到北京後,楊先生感覺到了不同。
「小城市生活圈比較窄,現在感覺世界很大,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楊先生說,自己的認知、發展定位也隨之變化。過去,他整日徘徊在宿舍、教室兩點一線,偶爾周末跟朋友出門逛街約飯。而在北京,他隨時可以「打卡」故宮博物院、圓明園,透過厚重的宮牆體驗中華文化之博大精深;或者在帽兒胡同、菸袋斜街體驗老北京的風土人情。此外,他現在的高校裡學生活動也更多,有大量的交換、實習機會,有專家講座、甚至明星演出。「我現場跟白巖松老師面對面交流過,還曾經花幾十塊錢看文藝演出,類似的活動多到你參加不完。只要你有時間有興趣,什麼世面都能見到。」
對於俞敏洪在直播中所說,到發達地方去讀書很重要,楊先生是很有認同感的。楊先生學習新聞傳播類專業,在讀本科時,他感到實習機會很難找。「基本靠學校推薦,很少有單位公開招實習生。」而在北京,網上能查到很多媒體的招聘信息。面試時各大院校學生一字排開,能力優者勝出。「在大城市,不僅發展機會多,而且競爭比較規範、公平公正。」楊先生說,當他在為本科階段的電視臺實習獲得領導好評沾沾自喜時,卻發現碩士師哥師姐有的在本科時代就參與過一些大型國際活動的新聞報導工作。
考生對大學生活充滿期待。(趙曉明 攝)
著名學府和一線城市 選哪個?
「城市固然重要,在兩所學校實力差不太大的情況下,我會優先選擇大城市。可是如果兩所學校實力懸殊,顯然學校更重要。」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一位市民表示。在記者問卷調查時,問到「填報志願時你最看重以下哪項」,調查對象選擇學校的比例也要高於城市。
某網際網路企業曾經在招聘中拒絕了一位上海交大的博士,原因僅僅是因為其本科是雙非高校。雖然國家相關部門三令五申,要求不得設置招聘門檻,但不可否認的是,不少單位依然非常看重名校。
那麼問題來了,是到欠發達地區上一個985或211學校,還是到北京、上海上一個普通學校?市民程佳說,關鍵要看個人發展和自我定位。「我覺得如果你想要儘可能地施展個人才能,有遠大的抱負,就要毫不猶豫地選擇著名大學讀書;如果非常嚮往一線大城市的生活,想要追求安穩幸福的人生,那麼選擇大城市普通學校也無可厚非。」程佳認為,之所以選擇名校,不僅因為這些學校師資雄厚、科研水平高,而且在未來的社會競爭中,學校的名氣至少先解決了一個門檻問題。再者說,學校所在地區不等於未來就業地區,有名校經歷,將來畢業後在一線城市找到好工作也是有優勢的。此外,拋開那些功利因素,到欠發達地區去歷練,也有助於一個人走得更遠。
高校相關負責人耐心答疑。(趙曉明 攝)
選愛好還是選熱門 你怎麼看?
近日,以總分676分位居湖南高考文科第四名的女孩鍾芳蓉備受關注。這不僅因為鍾芳蓉的高考成績很亮眼,也因為她是從小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學習全靠自覺的留守女孩。更重要的是,她報考了在很多人看來頗為冷門的北大考古專業。
外界有人擔心考古專業就業範圍窄、賺錢少,而鍾芳蓉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我覺得我自己不需要很多錢,我父母有工作也不需要我掙很多錢回來給他們,所以對金錢看得比較淡。」北京大學官方微博則發文:「歡迎鍾同學報考@北京大學。授業于田野之間,樹人於實踐之中,願你在北大考古,找到畢生所愛!」
在接受問卷調查時,絕大多數調查對象認為,填報志願時選專業是最重要的,因為專業可能會直接決定一個人未來的職業道路。那麼選專業究竟該選愛好,還是選熱門呢?多數的選擇是愛好,也有人選擇了熱門,理由是十七八歲的年紀,很多人根本沒有想清楚自己喜歡什麼、想幹什麼,選熱門至少不會出大錯。
很多家長都希望孩子選擇一個好的專業,以獲得一個安穩的人生。但是很遺憾,隨著社會的發展,這世界上越來越不存在持續蒸蒸日上的行業或者專業。2019年高考,往年最熱門的財經類院校錄取分數線出現下跌,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近年來銀行業的衰退。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有市民表示,要興趣優先,兼顧熱門。「儘量選擇孩子感興趣、擅長的方向,然後優先選擇那些新興的、具有發展潛力的專業,我認為是最合適的。」
街採
市民秦女士
我認為去大城市上大學很重要。因為讀大學不只有學習,也是一個開眼界的過程。在填報志願時我感覺選專業是最重要的,因為會關乎以後的就業。選專業最重要的是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行業,如果是自己喜歡的專業,將來就業也會更順手,不喜歡的話工作起來就很困難。
市民程先生
去大城市上學很重要,因為大城市機會更多,平臺也更高。填報志願我認為最重要的是選專業,因為上大學就得為以後的就業考慮。工作以後我認為選擇一個合適的平臺更重要。因為個人能力是有限的,而站在更高的平臺上就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遠。
市民範女士
我認為去大城市上學很重要。比如說要找實習機會的話大城市就會有很多機會,是你專業對口的,對以後找工作也會很有幫助。但在小城市你很難找到專業對口的實習崗位,多數是一些基礎性、沒有太多技術含量的崗位。填報志願首先要確定自己喜歡的是什麼、以後想要做什麼,我們要為自己的每一次選擇負責。
市民崔先生
不一定要選擇大城市上大學,應當結合自己的高考分數、個人發展願景來考慮。如果你想做學術,想繼續進修,有時反而是小城市的幹擾比較少。我認為人可以不上大學,但不可以不學習。大學只是人生的一個階段,不斷完善自己、豐富自己的閱歷才是最重要的。
微觀點
選學校更要選專業
公務員 尹先生
我認為選專業真的非常重要。我高考專業是調劑的,最初選擇經濟類,調劑為管理類。當時一畢業就面臨就業難題。剛畢業的大學生如何從事管理呢?於是我走上了考公務員的道路。歷經兩年,最終上岸了一個基層「三不限」崗位,最後通過遴選又回到了市裡。
可能很多人會說,周圍有大量的人,並非原來學什麼現在就在幹什麼。這個情況在父母輩確實比較普遍,但到我們這一代,隨著各類招聘越來越公正公開,單位最初都會有一個專業限制,你不在範圍之內,根本夠不到心儀崗位的門檻。雖然我現在從事的也不是當初所學,但畢業後我真的付出了比專業相符同事太多的努力與艱辛。
傾聽孩子的心聲
家長 尹霞
父母要積極引導、參與志願填報,但當父母和孩子的意願發生嚴重衝突時,務必尊重孩子的意見。我認為,如果父母完全替孩子決定,那麼未來一旦孩子學習和發展不順,很容易怪罪甚至怨恨父母,不但影響孩子的就業和發展,還容易造成家庭矛盾。填報志願時我們可以請教專業人士,但最後務必讓孩子深度參與,結合孩子的實際情況與需要,做出適合的選擇。
不清楚喜歡什麼就看看基礎學科吧
高校輔導員 嚴先生
選擇專業要考慮的因素很多。比如要看興趣,看自己喜歡什麼;看性格,發現自己適合什麼。但是很多十七八歲的學生還沒有想清楚自己真正喜歡什麼。再者,學生的興趣是在不斷變化的,填報專業時喜歡這個,4年之後又可能再喜歡其他的。
對於實在想不清楚自己喜歡什麼專業的學生,我個人認為可以優先考慮一些基礎學科,給未來調整留下餘地。比如本科是數學,以後讀研可以轉學很多其他專業,像計算機、物理學、邏輯學、統計學、金融學等。我不太建議選太冷門的小眾專業,以後就業很可能會面臨壓力。
記者手記
尊重那些不同的選擇
最近,留守女孩鍾芳蓉以676分的成績報考北大考古專業上了熱搜。女孩稱,選擇考古專業的原因是因為受樊錦詩先生影響。但此事卻被很多網友嘲諷,稱「以後遭受社會的毒打就知道後悔了」「這不賺錢」「畢業後就知道自己有多蠢了」。
對大多數人來講,我們總想用自己手中有限的底牌去換取價值的最大化。比如在找工作時,碩士學歷一般不會選擇本科崗位,基層工作經驗豐富的人則不願意選擇基礎性崗位。生存壓力所迫,這樣的做法無可厚非。但是當我們不甘清貧、放棄理想時,不是應該更加佩服那些還在堅持的人嗎?他們做到了我們沒有做到的事情。至於那些嘲諷的網友,你的毒打不等於她的毒打,你的砒霜亦不等於她的砒霜,你的嘲諷又是哪來的底氣?
這世上多數人在求生存,可總要允許有一些人還在追夢。我曾經關注過一位清華本碩又出國讀博的女孩。女孩博士畢業後,在一家律所工作。工作沒多久,她就厭倦了這樣枯燥的生活,愛上了表演。朋友以為她只是說說而已,沒想到她從律所辭職去了表演工坊,做表演一個月的全部收入還比不上律所的五險一金。周圍質疑聲不斷,但女孩感受到了快樂。一段時間後,我看到女孩曬出一張錄取通知書,是中央戲劇學院的碩士錄取通知書。
我不想評判是鍾芳蓉的選擇更高明,還是俗世大多數人的選擇更正確。我只是覺得,沒必要拿社會地位高不高、能不能賺很多錢這一把尺子作為衡量成功與否的標準。身為成年人,能為自己的選擇負責,能承擔選擇的結果,不論好的還是不好的,並且甘之如飴,就是最好的選擇。社會文明進步的標誌,不正是因為可以包容不同的聲音和價值觀嗎?(濟南日報 記者: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