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的「粘粘轉」

2020-12-19 新華網客戶端

  櫻桃是一年新果之啟,青麥是一年新谷之始,櫻桃和青麥,有希望這一年豐收之意。

  張愛玲在散文《談吃與畫餅充飢》中不無感情地寫她姑姑有一次說起從前吃過的「粘粘轉」,是田上來人帶來的青色麥粒,還沒熟。青麥粒下在一鍋滾水裡,滿鍋的小綠點子團團急轉,猜想因此叫「粘粘轉」,或「拈拈轉」、「年年轉」。姑姑說「粘粘轉」吃起來有一股清香,但已有多年沒吃到了。

  對張愛玲和她姑姑記憶裡的食物,讀者大可不必抱很濃烈的興趣。比如她有一回聽見街頭有蘇北人叫賣「炒爐餅」,以為是什麼好吃的呢,她姑姑還「幽幽地」說現在好些人都吃,很嚮往的樣子。等吃了發現是用一把乾草烘熟的草爐餅,幹敷敷的並不好吃。我讀汪曾祺比讀張愛玲早許多,她文章中「炒爐餅」三個字一出,我就知道是那摳門的八千歲吃的下午點心草爐餅,那能好吃到哪裡去,是以帶了好笑的意味在讀。等看到「粘粘轉」時,便也沒覺得饞。

  後來在《鄉言解頤》中讀到一段文字:「圃:吾鄉之園,向多春種麥、秋種菜,今則種麥者少,種蒜者多,為其利厚於麥也。春日農諺云:雅麥種畝半,熟了好吃碾碾轉。」這個雅麥因為利薄,種得就少,只種了一畝半,種它就為了吃「碾碾轉」。對「碾碾轉」一物,書裡也有解釋:「來牟之外,鄉人有所謂雅麥者,先半月熟,專為作碾轉之用。取其粒之將熟含漿者,微炒,入磨下,條寸許,以肉絲、王瓜、萵苣拌食之,別有風味。其時鄰裡相饋答,亦有專送麥粒者,為食新也。」作者李光庭,在道光年間任過內閣中書。

  一樣事物初聽陌生,但入耳之後,在一段時間裡會重複聽到。自從看到碾轉,就老在書上看到碾轉。有一回無事拿本《醒世姻緣傳》翻,因是以前看過的,就有一眼沒一眼地掃,一大篇文字掃過去,忽然就有一個熟悉的詞跳了出來:「沈裁的婆子拿了一盒櫻桃,半盒子碾轉,半盒子豌豆,來看晁夫人。」那碾轉不就是《鄉言解頤》裡提到過的?櫻桃上市的時候,是春末夏初,也就是張愛玲說的鄉下的親戚送來沒成熟的青麥粒的時節。合上書一想,心裡哎呀一聲,頓時明白張愛玲姑姑說的不是「粘粘轉」,而是李光庭說的「雅麥種畝半,熟了好吃碾碾轉」的碾轉,原來在這裡遇上了。

  李光庭還寫過一首詩描寫鄉間碾轉上市時的情景:

  磨中麥屑自成條,麥兮磨兮俱可賀。

  堆盤連展詩人羨,村嫗爭誇碾碾轉。

  小滿開花芒種餐,胯鬥提籃遺親串。

  節物食新憶故鄉,春來時未接青黃。

  昨年友饋今猶在,蒸熟依然餅餌香。

  第一聯說碾轉是用石磨磨出來的,呈條狀;第二聯說這個村嫗誇讚的碾碾轉曾經有詩人也饞過呢,「堆盤連展」出自陸遊的《鄰曲》詩:「匯酒聚鄰曲,偶來非宿期。試盤堆連展,青桑長嫩枝。」在連展下他有注釋:「淮人名麥餌」,下一句青桑嫩枝,可知吃連展是春末,小滿開花芒種餐,連時節都對得上了。

  陸遊那時候叫連展,此名稱一直延續到五百年後,清初山東名士王士禎在《池北偶談》中有寫:「今山東燒新麥作條食之,謂之連展,連讀如輦。」五百年過去了,口音一點沒變故。

  麥子從灌漿到成熟,這個時間很短,純為嘗新,過去宮中也有此供。明朝記錄宮中起居飲食的筆記《酌中志》中叫稔轉,同樣是四月下旬的風物:「四月初四日,宮眷內臣換穿紗衣。欽賜京官扇柄。牡丹盛後,即設席賞芍藥花也。是月也,嘗櫻桃,以為此歲諸果新味之始。二十八日,藥王廟進香。吃白酒、冰水酪,取新麥穗煮熟,剁去芒殼,磨成細條食之,名曰『稔轉』,以嘗此歲五穀新味之始也。」櫻桃是一年新果之啟,青麥是一年新谷之始,櫻桃和青麥,有希望這一年豐收之意。

  入清之後,清承明制,食俗還保留著,宮中仍有青麥供奉。嘉慶十九年進士、翰林院編修、浙江錢塘人吳振棫著《養吉齋叢錄》,裡面也提到過,這回又叫碾鑽了:「碾鑽、榆錢餅,北方民間常食之。宮中亦每以進供。乾隆間,有御製詩。」

  他提到的御製詩是乾隆三十年四月十日南巡江南,回京時經過山東夾馬營,當地官員送了新麥做的碾鑽來,乾隆於是寫詩讚美,詩很長,末兩聯點明是吃的碾鑽:「大官供碾鑽,雕盤聊一試。縱遜玉食腴,愛此田家味。」

  張愛玲說她家的田在安徽無為州,李光庭是天津人,《醒世姻緣傳》寫的是山東淄川、章丘的風貌,由此看來這個碾轉還真不是一鄉一地的風味小吃,大概產麥區都有。

  不管是連展還是碾轉,都不像食物的名字,是以從前讀書時粗心,即使夾在櫻桃和豌豆之間,也沒想到它是時令小吃。碾轉這種形式的食物在產麥區都有,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成為民間特色小吃,並不稀奇,有的還取了文雅的名字,叫「麥碾饌」,也是覺得碾轉二字太令人費解了。倒是在河西走廊一帶,它另有一個名字叫麥索,很通俗易懂。索為線之意,麥索就是麥線,和米線、面線類似。

  康熙朝的進士趙濬有一首《初夏小曲》寫當時風物,見麥索二字:「豆角兒香,麥索兒長,響嘶喞繭車兒風外揚。青杏見才黃。小鴨兒成雙,雛燕語雕梁,紅石榴花滿西窗,黃蜀葵葉掃東牆。泥金團扇涼,香玉紫紗囊。將佳節,慶端陽。」詩中一派五月景象,吃麥索的時節在端午之前,也與新麥之令相符。

  碾轉的做法是趁麥粒灌漿未黃之前,採下青色的麥穗,搓去皮殼,炒熟,倒進石磨裡,轉動石磨,一粒粒飽滿的麥粒被沉重的上碾盤壓扁,再被下碾盤上的溝槽推擠成條索狀,一壓一碾一推一拉,麥粒從磨中出來,變成了一兩寸長的麵條,所以李光庭的詩中說「磨中麥屑自成條」,此乃得石磨之功也。張愛玲因為沒見過實物,才會望文生義,以為是青麥粒下在滾水裡亂轉,那成了青麥仁粥,不是碾碾轉。

  半熟的青麥仁有一股清香之氣,和磨成粉的麵粉味道簡直不是一個世界的。青麥仁自帶蔬菜品格,熬粥省了菜,炒熟後做成碾轉,用手鬆松握個糰子,可以當零食吃。青麥仁上市的時節,產麥區學校門口有時會有郊縣來的老頭兒賣炒熟的青麥穗,半大孩子花不多的錢買一大捧,邊走邊剝了吃,一粒粒可以吃好久,清香有嚼頭。

  乾隆那首詠碾鑽的御製詩的第一句是「麥有大小殊」,並且明確說這頓碾鑽用的是大麥。大麥無論是從口感上還是產量上都不如小麥,產麥區多種小麥,但大麥的優勢是可以釀酒,它是所有穀物中最適合釀酒的,在江淮麥稻複種區小麥之外也種大麥。汪曾祺的小說《受戒》中三師叔仁渡乘涼時唱了一首安徽小調:「姐和小郎打大麥,一轉子講得聽不得。聽不得就聽不得,打完了大麥打小麥。」張愛玲老家的田在安徽,確實有種大麥的。

  至今在江蘇中部的泰興南通等地,仍在種植元麥。種元麥的目的便是吃青麥粒,做法同碾轉,青麥粒去芒,蒸熟或炒熟之後用機器軋去殼碾扁,放冷了吃,當地人叫冷蒸,或者做成餅形,煎熱再吃。泰州府靖江縣還有民諺:元麥嫩夭夭,大麥幾寸高。六月裡來暖炎炎,元麥曬了摺子上。

  文獻上載靖江產四種麥:「大麥,牟也,有早晚二色;或四稜、或六稜。小麥,來也,亦仿早晚二色;有舜哥,有紫稈。元麥,俗呼為徭麥,三月熟者帶青炒食,磨之似新蠶;粳者曰舜麥,色稍赤,可飯。」

  元麥在大小麥之外,只得一個可能,就是裸大麥,也就是常說的青稞。裸是指麥粒外面的穀殼稃片和籽粒結合得比較鬆散,容易去殼。稞字是裸字的變形,《集韻》釋稞字:「音裸,無皮殼。」按照造字法的原則,穀類從禾,是為稞。青稞的意思就是青色的裸麥。

  南北朝時已有裸麥和青稞之名。南梁陶弘景說:「大麥為五穀長,即今裸麥也。一名麰麥,似穬麥,唯無皮耳。」明確指出裸麥無稃皮這個特點。北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首見青稞:「青稞麥,治打時稍難,唯伏日用碌碡碾。」《唐本草》裡索性說:「大麥出關中,即青稞。」把大麥和裸大麥視同一物。唐開元時藥學家陳藏器解釋這三種麥:「小麥,今人以磨麵日用者為之。大麥,今人以粒皮似稻者為之,作飯滑,飼馬良。青稞似大麥,天生皮肉相離,秦、隴、巴西種之。」

  李光庭的家鄉管裸麥叫雅麥,這個詞除了他這書裡,沒找到別的記載。我懷疑是不是因為裸字讓人聯想到裸露或裸體,華北之地久受儒家教育,認為裸字容易引發人浮想聯翩,不雅,索性便改為雅麥。

  李光庭的雅麥和碾碾轉、張愛玲姑姑說的粘粘轉,以及陸遊的連展、明宮的稔轉、趙濬的麥索、乾隆的碾鑽等,極有可能都是青稞做的。並且華北地區種的還是藏青稞,也就是靖江人說的舜麥,青稞中的粳者,口感比青稞黏。

  青麥粒時日極短,吃這個更顯應時應季。碾轉吃過,夏天到了。

  供圖/藍紫青灰

  【青稞】青稞Hordeum vulgare var。 nudum

  禾本科大麥屬一年生草本。高約100釐米,穗狀花序成熟後黃褐色或為紫褐色,穎果成熟時易於脫出稃體。我國西北、西南各省常栽培。又名裸麥。

  【藏青稞】藏青稞Hordeum vulgare var。 trifurcatum

  禾本科大麥屬一年生草本。高約100釐米。穎果成熟後易脫出。我國青海、西藏、四川、甘肅等省區常栽培,華北等地區也有種植。

相關焦點

  • 粘粘世界
    粘粘世界 World Of Goo 遊戲類型:休閒益智PUZ 加入時間:2010-03-02   粘粘世界是一款由2D Boy開發的益智類遊戲。
  • 世俗的張愛玲
    而說到底,認識張愛玲,是為了認識她的小說,因為於我們來說,唯有小說,才是張愛玲的意義。所以,認識的結果就是,將張愛玲從小說中攫出來,然後再還給小說。先看張愛玲的散文。我在其中看見的,是一個世俗的張愛玲。她對日常生活,並且是現時日常生活的細節,懷著一股熱切的喜好。在《公寓生活記趣》裡,她說:「我喜歡聽市聲。」城市中,擠挨著的人和事,她都非常留意。
  • 陳子善:陳蝶衣與張愛玲
    明明是寫流行歌詞聖手陳蝶衣,筆鋒一轉,就寫到了張愛玲,揭示陳蝶衣1952年8月選擇離開上海前往香港定居,「可以成為一把解開張愛玲去國之謎的鑰匙」,可謂獨具隻眼。  但是,老謝認定陳蝶衣與張愛玲雖然「在上海共同度過1942到1952年這十年中的三個朝代」,「就像是擦肩而過的路人,曾經那麼近卻又那麼遠。
  • 張愛玲誕辰100周年特別專輯||永遠的張愛玲(下)
    後來不知怎麼就把三毛看淡了,或許感覺三毛不能真正觸及生命本相,她一直假裝快樂,壓抑自己,不如張愛玲戳破人生的美麗泡沫來得直爽、痛快。再讀別人的書,還是不如張愛玲直爽、痛快,張愛玲的書就成了隔一段時間必看的東西,張愛玲的身世也關注起來了。5. 你現在還看不看張愛玲?當然看!張愛玲的書也可以隨著年華流逝能悟出更多東西的。
  • 張愛玲逝世21周年:張愛玲與胡蘭成的對照記
    張愛玲與胡蘭成的對照記文:河小西  「九莉快三十歲的時候在筆記簿上寫道:『雨聲潺潺,像住在溪邊。    「這些我沒細想,過天再說了」    1995年9月8日。「叮玲玲……」張愛玲的遺囑執行人林式同被一陣急促的電話聲嚇了一跳,他有一種不祥的預感。  果不其然,電話是張愛玲伊朗房東的女兒打來的。她對林式同說:「你是我知道的唯一認識張愛玲的人,所以我打電話給你,我想張愛玲已經去世了。」
  • 柏克萊的張愛玲
    一切跡象顯示,這座大樓與張愛玲無關。陳少聰與張愛玲同在一間辦公室辦公,只是中間隔了一層薄板。外間是助手的,張愛玲在裡間。所以,張愛玲每天不可避免地要與陳少聰打一個照面,她們互相 微笑一下,或者點頭致意,這種最低限度的交往,是她們每天必須履行的程序。後來,她們連此也嫌麻煩。每天下午張愛玲要來的時候,陳少聰乾脆及時地躲開。
  • Esball荷官e美眉粘粘VIP網路季賽與你面對面
    這次esball vip季賽,帶給廣大的玩家更多驚喜與震撼,的確是不容易錯過,精彩多多:美麗e美眉粘粘親自出場秀不停在esball平臺的美麗荷官中,粘粘代表了完美的形象,也是很多玩家爭相一睹芳容的最受歡迎的亮點。
  • 張愛玲的媽,綠不綠茶?
    轉回來,張愛玲本人被談得很多,今天想聊聊她身邊的人,她的母親黃逸梵。黃逸梵是將門之後,她的祖父是清末長江七省水師提督黃翼升,立過大功,被封爵。祖父有三個兒子,另外兩個早夭,只留了黃宗炎。黃宗炎早年中舉,家裡給捐了道臺,襲爵位後,要去廣西赴任。
  • 張愛玲誕辰100周年|作家淳子:林青霞到中年才讀懂的張愛玲,到底有...
    張愛玲的蒼涼,高級地挽救了作品當中鴛鴦蝴蝶派的男男女女。2、張愛玲是穿越了民國一直走到今天的,張愛玲作品當中的人物、張愛玲作品當中的男女關係、因為愛情、婚姻而展開的男女之間的戰爭,在本質上其實和我們現代人是一樣的。3、林青霞到中年的時候才開始閱讀張愛玲,並且她覺得了張愛玲的好。
  • 七旬張愛玲,17 歲的愛與憎
    但所幸,她的親生母親還曾惦念她,在張愛玲 16 歲時,攜外籍男友,風塵僕僕從國外回到上海,與他的父親展開了奪女大戰,希望讓張愛玲的父親付學費,供養自己的女兒去國外讀書。母親最終並沒有贏,她沒有更多的錢,她還要幫助男友做生意,但張愛玲因為這一次的刺激,在一個午後,張愛玲收拾自己的小包打算逃走,當時後母的臥房裡又飄出那難聞的鴉片味兒,整個家裡昏天昏地。
  • 張愛玲、林徽因,你更喜歡誰?
    張愛玲,今天可以說名字最俗,不過半個世紀前,用愛做名字的也不多吧,算得上超凡脫俗嗎?愛玲其實來自於英文名字Eileen附生活照,本人覺得這張最能代表張愛玲,但也個人偏愛而已。引自對照記張愛玲一生寫情,只是23歲遇到胡蘭成,26歲分手,這是她一生中最壞的一部戲。命運也沒有什麼可說的。1945年有人出版了漢奸醜女之類的書,當時胡已逃走,只有張愛玲被輿論輪番攻擊,這有些類似於今天的網絡人肉嗎?1946年張愛玲把出版的第一本劇本的一大筆錢給了窘迫中的胡,並正式提出了分手。這一點可真的令人驚奇了。
  • 張愛玲誕辰100周年:最好的紀念,就是再讀一遍張愛玲
    這種「情」在張愛玲的筆下發揮得淋漓盡致,纏綿悱惻的情節,悽涼慘澹的晚景,幽微複雜的人性,處處透露著張愛玲式痕跡。就連「張愛玲」這個傳奇的名字,一經現世,就足以攪得整個文壇「滿城風雨」。恰逢張愛玲誕辰百年,讓我們再讀一遍張愛玲。
  • 張愛玲 柏克萊 紅樓夢
    大約在1968年前後,張愛玲結束波士頓的駐校作家一職後,想另找一份新的差事,於是託她一向信賴的莊信正替她留意。那時任職於柏克萊「中國研究中心」的莊信正恰好預備離職,於是和夏志清商議後,兩人決定共同推薦張愛玲來接任研究中心的空缺。1969年,莊信正原來的老闆,即當時任教於柏克萊加大東方語文學系的陳世驤,便以計劃主持人的身份,延聘張愛玲到柏克萊擔任研究員。
  • 雙語 | 張愛玲
    一、張愛玲的翻譯以夏志清為代表的學者對張愛玲的重新挖掘後,張愛玲重回主流文學界視野。
  • 張愛玲與夏志清的118封信
    有好幾封信,要做了好幾種周密的考慮後,才能決定其年份。有時難免出錯,我曾把信件編號一○二誤作七十一先登在《聯文》第一六三期。在《聯文》第二一三期才更正,故連載時此信登過兩次。張愛玲的信大半寫在洋蔥紙(onion paper)上,隔了多少年,潔白如舊,折縫的地方也不會破裂。有些信則寫在以紙漿(pulp)為主要成分的劣紙上,色澤早已轉黃,折縫處黃色更深,且容易破裂。
  • 張愛玲與夏志清的118封情書~
    本文圖片均經過壓縮,很省流量哦~.有好幾封信,要做了好幾種周密的考慮後,才能決定其年份。有時難免出錯,我曾把信件編號一○二誤作七十一先登在《聯文》第一六三期。在《聯文》第二一三期才更正,故連載時此信登過兩次。張愛玲的信大半寫在洋蔥紙(onion paper)上,隔了多少年,潔白如舊,折縫的地方也不會破裂。有些信則寫在以紙漿(pulp)為主要成分的劣紙上,色澤早已轉黃,折縫處黃色更深,且容易破裂。
  • 流言,與張愛玲的距離
    張愛玲與我父親同歲。我父親還活著,而張愛玲去世已十六個年頭。父親除了耳背之外,其他健康指標尚屬於美國的「三快」標準,「三快」即「說的快,吃的快,走的快」,這是七十年代的標準,現在又加了「兩快」,即「拉的快,睡的快」。父親四十年代也在上海居住,卻對張愛玲一無所知,見我言必稱張,命我「且拿一本她的書來看看」。看過之後,未置可否,只說他們當時只看魯迅茅盾一線的。
  • 關於張愛玲的晚年瑣憶
    於是在那年四月,張愛玲來信要搬家。她願意付九百塊左右的房租,當時我住在加州大學附近,居民知識程度高些,環境好多了,於是建議在我家附近找房子。非不得已她是不會麻煩我的,找公寓也不例外。我先在離家不遠的公寓區兜了幾轉,抄了些地址給她,然後她坐計程車自己去勘察,滿意了才決定。
  • 張愛玲談楊絳,與楊絳談張愛玲,風格相去甚遠,或許是因文人相輕
    一、兩人的互評張愛玲曾在信裡寫到過對楊絳的評價,在信裡,她大讚《幹校六記》一書寫得極好,衝淡而又幽默,怪異之餘而又別有一番洞天,不同於人間的景色。對於張愛玲的評價,很多人表示不解,為何她會無故評價楊絳的作品。
  • 張愛玲在美國的艱難歲月
    從1966年到1994年近30年間,張愛玲給友人寫過84封親筆信。這批珍貴信札在埋藏幾十年後,近日公之於世。這84封信札,內容涉及張愛玲在美國找工作、搬家、收集資料等許多方面,令人再一次關注張愛玲赴美後的生活狀況……水土不服,老是感冒1955年,張愛玲從香港移民到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