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是全國著名的絲綢之鄉,
是我國栽桑、養蠶、繅絲、織綢的發源地之一,
蠶桑生產歷史悠久,
蠶業文化源遠流長,
而種桑養蠶是太倉老閘地區的農家傳統,
以前住在七浦塘畔的人家,
幾乎家家戶戶種桑養蠶,
蠶寶寶不但讓農民得到了實惠,
也讓當時的孩子們學到了不少生物知識。
近日,
九曲小學老閘校區建起了一個
約400平方米的「絲路文化館」。
讓學生們在學習和實踐中
探秘和了解我國古絲綢之路
及蠶寶寶的成長曆程。
九曲小學老閘校區相關負責人告訴小編,
學校在分析周邊資源及學生需求的基礎上,
著手開發「蠶桑文化」校本課程,
讓學生做一名小小養蠶人、小小印染工。
通過親身體驗,
讓孩子們步入蠶寶寶的世界,
領略蠶桑文化的魅力。
這個「絲路文化館」分為主題展示區和養蠶實踐區。
在展示區部分,有介紹蠶文化的「圖書角」,有蠶絲製作農具和蠶絲產品展示,以及「一帶一路」文化背景系列宣傳展板,較為詳細地介紹了中國古絲綢之路的輝煌歷史。
在養蠶實踐區,數個大匾裡養著許多蠶寶寶,有的正在大吃桑葉,有的開始身體發黃,有的剛好「上山」結繭。而背景牆上,布置的是蠶寶寶的成長過程和蠶絲的用途等宣傳資料,小朋友們可以在與蠶寶寶的親密接觸中,深刻了解桑蠶的成長過程和蠶文化的歷史習俗、風土人情等豐富的知識。
負責該課程的章老師說:
養蠶過程中學生們通過觀察與思考,在探究性學習中,了解蠶寶寶的生長習性,在實踐中了解桑樹的種植方法,學會辨別桑葉,更主要的是在活動中學會交往與合作,學會關心欣賞他人,珍愛生命,享受成長的快樂。
學生們對蠶寶寶很感興趣,
有些學生還為此「入了迷」。
張婭婷同學是學校養蠶興趣小組的重要成員,她把蠶寶寶每天的生長變化寫成了一本「養蠶日誌」,蠶寶寶每天的長度、蛻變時間和吃食、排洩情況都一一記錄在冊,當蠶寶寶結了彩色的繭,她就欣喜地拿到學校和同學們分享喜悅。
高文昊同學每天都把自己的養蠶心得匯報給老師,還不停地詢問養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了解了許多養蠶採桑葉方面的知識。
這個「絲路文化體驗館」真是棒棒的!
不僅激發了孩子們熱愛探索的興趣,
並且弘揚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邊養蠶,邊觀察,邊學習,
真是不可多得的體驗。
你們學校也有這樣寓教於樂的小課堂嗎?
歡迎留言與我們分享~
太倉日報原創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太報融媒記者:姚建平 文/圖/視頻 陳乙川/剪輯】
【編輯: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