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寶寶吃了石墨烯之後 竟吐出了「超強」絲

2020-12-15 快科技

給蠶寶寶餵食石墨烯或者單壁碳納米管後,其吐出的蠶絲韌性增加了一倍,碳化蠶絲的電導率高出10倍。這種「超強」蠶絲可應用在耐久防護織物、可生物降解的醫學植入物及環保型可穿戴電子設備中。

每個愛自然的孩子,可能都有過養蠶的經歷。嫩綠的桑葉,白胖的蠶寶寶,結在掃把上花生大小的蠶繭,成為了兒時記憶裡快樂的片段。最近,一則來自《科學美國人》雜誌網站的報導,讓蠶寶寶成為了話題的「主角」。

報導稱,清華大學研究人員給蠶寶寶餵食石墨烯或者單壁碳納米管後,其吐出的蠶絲更加結實強韌。這種含有碳納米材料的蠶絲可應用在耐久防護織物、可生物降解的醫學植入物及環保型可穿戴電子設備中。

被高科技「加持」的蠶寶寶吐出的「超強」蠶絲,或許只有蜘蛛俠噴射的蛛絲能媲美。那麼,好奇心帶來了一串問題:加了石墨烯的桑葉,蠶寶寶們吃得慣嗎?「超強」蠶絲有多強?用它做成的可穿戴電子設備啥時候面世?

誤打誤撞的「超強」蠶絲發現之旅

碳納米管或石墨烯,聽上去都不像是正經食物。怎麼會想起給蠶寶寶餵食一些和桑葉八竿子打不著的東西呢?清華大學化學系副教授張瑩瑩介紹,這並非她所在團隊的「首創」,為了讓蠶絲「天生」不一樣,韓國科學家、中國的科學家,此前都曾開展過類似實驗。

研發適用於可穿戴電子設備的材料,是張瑩瑩的主攻方向之一。在她看來,絲綢作為一種親膚的天然材料,是做可穿戴電子設備的首選。作為可穿戴電子設備的材料,不僅對強度、韌性有要求,同時還要具備導電的性能。而蠶絲本身是不導電的,需要通過簡單高溫熱處理將它轉化為高導電性的碳化絲綢。

然而,在高溫碳化的過程裡,絲綢會變硬發脆,柔韌性有所降低。能不能通過給蠶餵食導電物質,讓它吐出的絲自帶導電功能呢?帶著這樣的初衷,張瑩瑩和同事直接給蠶幼蟲所食桑葉中噴淋了含有碳納米管或石墨烯的水溶液,然後在幼蟲吐絲結繭後收集蠶絲。

考慮到蠶寶寶的口味和腸胃適應能力,張瑩瑩團隊做了2種配方,分別是濃度為1.0%和0.2%的水溶液,從蠶的三齡一直添加到五齡階段。如同人的年齡一樣,蠶的生長也有蠶齡,第一次蛻皮稱一齡,以此類推,到五齡後,蠶就進入結繭階段。

濃度1.0%的水溶液或許是太重口味了,被餵食此濃度溶液的蠶寶寶會有一部分不幸早夭。但令團隊成員欣慰的是,餵食濃度0.2%溶液的蠶寶寶長得又白又胖,看不出來有任何不適。經過20來天的精心餵養,終於結出了圓潤的繭子。

很快,「開獎」的時候到了。令人沮喪的是,收集到的蠶絲並沒有自帶導電功能。然而,驚喜在後頭。研究人員發現,它抵抗外力破壞的韌性增加了一倍,承受的應力高出至少50%。

既然不能導電,還是免不了要碳化。研究團隊將這種絲在惰性氣體中加熱到1050攝氏度,研究碳化後的蠶絲的電導率和微觀結構。這種碳化蠶絲比普通碳化蠶絲的電導率高出10倍左右,並且拉曼光譜和電子顯微鏡成像表明,含有碳納米材料的碳化蠶絲的石墨化程度更高。

「通俗一點來說,我們得到的天然蠶絲儘管不能導電,但是它的強度和韌性確顯著提高了。而且碳化後的導電性能要優於普通蠶絲碳化後的表現。」張瑩瑩解釋道。

期待多學科交叉探明內在機理

為什麼吃了碳納米管和石墨烯的蠶,會吐出不一樣的絲呢?吃進去的配方溶液在蠶體內是如何吸收轉化的?溶液的濃度和絲的力學性能是怎樣的對應關係?

對此,張瑩瑩介紹道,他們的研究表明,較低濃度的碳納米管或者石墨烯可阻止在蠶絲成型過程中絲素蛋白分子中的無規線團結構向β-摺疊結構的轉化,從而使所獲得蠶絲具有更高的延展性及韌性。但是,如果碳納米材料的含量過高,會造成結塊等缺陷,使蠶絲的力學性能降低,用1.0%濃度所得到的蠶絲的力學性能比普通蠶絲有下降。

「碳納米管和石墨烯在蠶體內的轉移是一個很複雜的生理過程,具體的機制和影響因素我們還不清楚,希望有生物學背景的團隊能參與進來,幫助揭開謎底,在未來能做出力學和導電性能俱佳的天然蠶絲。」張瑩瑩說道。

事實上,受實驗條件限制,張瑩瑩團隊餵養的蠶數量有限,沒有太多的樣本做更為細緻的實驗。一方面,養蠶是一個比較繁瑣耗時的過程,另外,北方氣溫相對太低,一年裡大部分時間不太適宜蠶的生存。

「在第一輪實驗中,我們只進行了兩種濃度溶液的餵養實驗,未來還需要做更多的嘗試,尋找更佳的濃度值,以獲得具有更好的力學性能的蠶絲。」張瑩瑩表示。

在溶液濃度之外,餵養「特殊食譜」的起始時間是另一個值得探索的問題。蠶從3齡到5齡這20多天的時間裡,到底什麼階段開始餵養效果最佳,也有待進一步的實驗去求證。「我們了解到,蠶的絲腺的發育是從5齡才開始的,因此,有可能3齡到4齡階段的餵養對最後產出的蠶絲並沒有影響。如果這樣的話,我們就可以推遲使用『特殊食譜』的時間。」張瑩瑩補充道。

據悉,目前已經有對這項技術感興趣的絲綢公司表示願意提供廠房、批量的蠶寶寶和技術人員,以合作開展更為深入和規模化的實驗。

做離市場化最近的可穿戴器件

儘管給蠶餵食特定濃度石墨烯或碳納米管獲取「超強」蠶絲的研究還處在實驗室階段,但張瑩瑩認為如果將來成功獲得導電的天然蠶絲,將具有一系列重要的應用價值。她介紹說,國內外其他科學家也曾開展過類似的實驗。例如,上海東華大學沈青教授曾在2014年,給蠶餵食了直徑為30納米左右的多壁碳納米管,製造出了新型絲纖維;韓國科學家曾給蠶餵食量子點,獲得了彩色的蠶繭等。來自東華大學的專家認為,張瑩瑩團隊使用的直徑為1—2納米的單壁碳納米管「更適合融入蠶絲蛋白的晶體結構」。

此外,除了上述工作,張瑩瑩團隊還以市面上的普通蠶絲布為原料,發展了高溫碳化技術,可製成高靈敏度、寬應變檢測範圍的柔性可穿戴設備傳感器。這種傳感器可通過直接貼於人體皮膚或負載在衣物、配飾上實現人體全尺度運動的可穿戴式檢測。張瑩瑩非常看好這項技術的市場前景,並申請了相關專利。她介紹說,他們製備出的柔性傳感器在性能指標、穩定性以及成本與製備技術方面都具有顯著的優勢,是離市場化最近的可穿戴電子器件之一。

「這種傳感器對如跑步、跳躍等大尺度運動以及脈搏、微表情、呼吸、聲帶發聲等小尺度運動,都能進行檢測,還可與信號處理及命令生成系統集成,實現對人體運動的捕捉與重建。這項技術在人體生理信號檢測、運動追蹤與肢體康復、虛擬實境、人機互動等方面具有很大的應用潛力。」張瑩瑩進一步舉例道。

用蠶絲做原料,會不會增加可穿戴電子設備的成本?張瑩瑩表示,我國是蠶絲產量最大的國家,蠶絲布料的成本一平方米僅三五十塊錢,而每平方米蠶絲布可製成大量的柔性傳感器;將來如果給蠶餵食獲得導電蠶絲的實驗成功,即使算上給蠶餵食石墨烯或碳納米管的投入,成本也是可以接受的。

由蠶絲做成的可穿戴電子設備,聽上去很炫酷。不久的將來,你或許可以親身一試。


圖為實驗過程示意圖。科研人員將含有碳納米管或者石墨烯的水溶液噴塗在桑葉上,用於餵食蠶蟲,最終得到複合了碳納米管或者石墨烯的蠶繭。

相關焦點

  • 蠶的一生,一路「開掛」的蠶吐完絲後真的死了嗎?
    這句話我們最熟悉不過了,但是蠶吐完絲真的是立即就死掉了嗎?蠶的一生都經歷了什麼?它們不吃不喝開始「上山」,爬到選好的位置先拉網把自己架在空中,然後圍繞自己的身體一圈吐絲,把自己團團包圍在內,隨著絲吐出來,蠶那白白胖胖的身體逐漸變得虛黃。辛苦忙活兩三天下來,蠶繭經過一層層纏繞就會由軟塌透明逐漸變成厚實潔白的了。有的蠶不夠強壯,吐的絲少,結的繭就沒那麼厚實潔白,是次等品。
  • 蠶寶寶作文(精選五篇)
    蠶寶寶的一生要褪四次皮,每褪一次皮,都會變白變大。等這些蠶寶寶褪完皮後,它們開始不吃桑葉了。你別以為它們生病了,其實是要吐絲做繭了。它們可害羞了,用吐出來的絲把自己緊緊地 包圍起來。做成一顆白白的,橢圓形的繭。這時候,它在裡面變成了蠶蛹,最後,蠶蛹變成 了蠶蛾,破蠶而出。  蠶的一生很短暫,一共只有四十多天。
  • 彼爾百科|把蠶寶寶變成絲綢,總共分幾步?
    可是它卻沒有,突然一天停止進食,搖頭晃腦間,竟然吐出細小光滑卻堅韌強健的絲來,將自己層層包裹,作繭自縛,不再動彈,似乎以這種方式來結束自己的前半生。他們卻在七天之後,破繭而出,長出兩隻翅膀,變成蠶蛾。到了這個時候,才尋找交配對象,完成基因傳遞,迎接生命終結。家蠶的一生會經過卵、幼蟲、蛹、蛾四個形態完全不同的發育階段, 是一種完全變態發育的昆蟲。
  • 蠶寶寶張口就吐成布 金華農交會開幕去看稀奇
    蠶寶寶張口就吐成布  在農業展覽館的2樓,永康市土特產公司徐春才的展位上,擺放著一籮筐裝著黃色、紅色、橙色的彩色蠶繭,以及一打由蠶繭填充的睡枕。但最佔面積的,則是一塊不起眼的白色薄布,看上去,很像是顏色漂白的宣紙。  這「賣相」並不太好的薄布,佔據了這麼大片展位,有什麼來頭?
  • 蠶的生長過程
    蠶是變態類昆蟲,最常見的是桑蠶,又稱家蠶,以桑葉為食料的吐絲結繭的經濟昆蟲之一。桑蠶起源於中國,其發育溫度是7~40℃,飼育適溫為20~30℃。蠶寶寶以桑葉為生,不斷吃桑葉後身體便成白色,一段時間後它便開始脫皮。
  • 濰坊昌樂:呵護一月 蠶寶寶吐絲結繭變成「大元寶」
    原標題:呵護一月,蠶寶寶吐絲結繭變成「大元寶」  中國有著悠久的絲綢文化,絲由蠶吐,說起蠶,大家都不陌生。幾千年的歷史,蠶從古代繁衍到了當下,它們吐絲結繭,用短暫的一生支撐著百姓的生活,那織成的一緞緞精緻的絲綢便是對它們生命最完美的詮釋。5月6日至6月10日,記者走進蠶農生活,和他們一起見證了蠶寶寶的成長。
  • 蠶寶寶吐絲結繭的徵兆、過程及注意事項
    蠶寶寶經過4次蛻皮後,蠶寶寶要開始吐絲結繭了。這個過程很神奇~~1、徵兆:蠶寶寶會變得安靜,不再吃桑葉,身體開始變得發亮,大便比平時的大很多時,頭不停地擺動,頭部的肌肉隨著擺動來回伸縮,大家要開始注意咯,蠶寶寶開始尋找適當的位置開始結繭了。
  • 營山青山:蠶寶寶吐出「黃金絲」,織就致富「新絲路」
    在皓盛蠶業專業合作社蠶房內,數十張方格簇整齊排列,大蠶均已上簇結繭,金燦燦、黃澄澄的蠶繭象鴿子蛋般大小,煞是喜人。老闆王皓僱傭的村民們正幫忙採收蠶繭。蠶寶寶吃的是普通桑葉,結的繭卻顯示出了天然的金黃色。此外,彩色繭子相比普通白色繭子繭形差別不大,但具有更多優良特性,這種繭的天然色彩在繅絲加工後不需要後期化學染色,更加環保,備受市場青睞。
  • 怕蠶寶寶「睡不著」編搖籃曲
    「秒光」,養蠶日記持續徵集中  怕蠶寶寶「睡不著」 有個小朋友編了首搖籃曲  本報記者 林曉瑩 本報實習生 王丹情  張皓怡小朋友創作的蠶寶寶搖籃曲  上周,時值浙江理工大學120周年校慶倒計時200天,學校和錢江晚報共同推出了蠶寶寶「思思」認養活動。
  • 可愛的蠶寶寶作文(精選4篇)
    我和媽媽一起去採了一堆桑葉,可供蠶寶寶們吃,以免他們被餓死。蠶寶寶終於從卵裡出來了!它剛出生的時候個頭很小,飯量也很小,所以我每天只給它兩三片桑葉就夠了,它的身體是黑色的,就像小螞蟻一樣。由我精心餵養了一段時間,蠶寶寶慢慢長大了,它脫了第一次皮,所以黑色的皮膚也變成了白色,每次當蠶寶寶吃桑葉的時候,我總能聽見沙沙沙的聲音,看著它們吃的那麼香,我很高興。接著蠶寶寶又脫了三次皮。
  • 春蠶到死絲方盡,帶你走進蠶的一生
    蠶的種類至少有七百多種。蠶至少有七百多種種類。而家蠶是人們最熟悉的一種,以桑葉為食,故名桑蠶。雖說蠶有七百多種,但不是所有蠶所吐的絲。能符合人們的要求製作成絲製品;只有三十多種蠶所吐的絲能被人們利用。蠶成長過程分五個時期,分為五齡剛孵化出來的幼蠶體軀細小,體色黝黑全黑毛。形似螞蟻故稱蟻蠶。蟻蠶食桑後迅速生長,由於幼蠶體內容量有限,這時幼蠶在生長到一定程度就要停止食桑,進入睡眠期。蛻去舊皮成長成二齡蠶。
  • 華北首個蠶桑文化園,就在山西陽城這裡,好多人爭相目睹蠶寶寶!
    一葉桑,栽出綠滿獲澤,一條蠶,譜寫生命讚歌,一根絲,吐出千年文明金秋十月,禹珈豪蠶桑文化園歷時半年,終於成功破繭,完成了屬於她的蝶變,投入試運營,10月5日,中共寺頭鄉委員會,寺頭鄉人民政府主辦,禹珈豪絲業有限公司承辦的
  • 五年級作文:蠶的一生
    同學們,你們知道蠶嗎?你們知道蠶是一種「變態」的動物嗎?蠶祖輩的一生都要經過四個階段:卵、幼蟲、蛹、成蟲。當母蠶蛾下出卵後不幾天便會死去,也許不能陪伴自己的孩子長大是母蛾一生的遺憾吧!卵經過8到9天的孵化,卵中的蠶寶寶就會慢慢把卵殼咬碎變成蟻蠶,蟻蠶是黑色的,看上去像一個變異的黑色米粒,非常噁心。還有的小朋友以為他們是螞蟻,養蠶的人們會挑帶黃的嫩桑,把桑剁的很細給蟻蠶吃,吃了三天後,蟻蠶就開始睡眠了。
  • 蠶鄉月令丨蠶寶寶等你領回家!和孩子一起探索生命的意義,記錄它們...
    正值養蠶時節,今天小絲將通過圖文給大家介紹一位用短暫生命做出大大貢獻的「小明星」——蠶寶寶。參與文末答題還有驚喜喲!   蠶寶寶小課堂   蠶寶寶的生活習性:吃飽了就睡,睡醒了就吃;   蠶寶寶的生活環境:不喜歡曬太陽,溫度在20~30℃,塑料或木質的盒子裡。   蠶寶寶喜歡吃的食物:桑葉。
  • 散文《人生如蠶》
    現在的孩子已很少養蠶了吧,可能看見蠶還會害怕,說那是「毛毛蟲」。其實,蠶是一種非常可愛的小動物,它那白白的胖乎乎的身體,煞是討人喜歡。從古至今,描寫蠶的詩句也是層出不窮,唐代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更成為至理名言,可見蠶與人的關係多麼密切。
  • 奉節:蠶寶寶吐出一條扶貧「絲路」
    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史克波介紹,過去5年多,駐村扶貧工作隊和村支兩委一起,為村裡硬化道路16公裡,興修水渠4公裡、集中式蓄水池3處、分散式蓄水池10處,建成蠶房4500平方米。另一方面,村裡引入了奉節縣祥飛繭絲綢有限公司(下稱祥飛繭絲綢),採取「供種苗、教生產、包銷售」的模式,帶動42戶貧困戶發展蠶桑。
  • 桑樹生病蠶寶寶沒"飯"吃 蠶農不得不去外地購買桑葉
    浙江在線10月26日訊最近,臨海白水洋鎮岙口村養蠶農戶楊金定很頭疼,因為自家的桑樹得了病,植株矮小,葉片萎縮、變黃,根本不能給蠶寶寶當糧食。  楊金定遇到的情況,並不是個例。據了解,今年在白水洋鎮的岙口村和環溪口村兩大蠶桑主產區,桑樹出現矮縮現象非常普遍。  因為桑葉產量下降,很多蠶農都不得不去外地購買桑葉。
  • 蠶寶寶的生長過程圖片詳解
    蠶寶寶以卵繁殖,蠶卵看上去很像細粒芝麻,寬約1毫米,厚約0.5毫米,當溫度升高了蠶卵就開始發育,經過7-15天,當蠶卵變得透明並可以看到裡面的輪廓,就表示蠶寶寶快要出來了!(圖:蠶寶寶的卵)剛從卵中孵化出來的蠶寶寶黑黑的像螞蟻,我們稱為「蟻蠶」,身上長滿細毛,約幾天後毛即不明顯了。蠶蟻出殼後約40分鐘即有食慾,這時就要開始餵養過程了。(圖:蠶寶寶孵化)
  • 文禽武獸:蠶神女聖早成絲,繅絲織帛猶努力;衣冠禽獸都是聖賢?
    【譯文及注釋】譯文織婦為什麼忙呢,原來蠶種三臥之後就要老了。織婦們誠心禱告蠶神保佑蠶兒早點出絲,因為今年官家要提前抽徵絲稅。今年提前徵稅並不是因為官員橫徵暴斂,而是去年發動了戰爭。一般的繰絲織作本來已夠費力的了,織有花紋的綾羅更是難上加難。撥動織機、變動絲縷,在織品上挑出花紋極為不易,需要很高的工藝水平。培養挑紋能手實為不易,竟有巧女因手藝出眾為娘家羈留而貽誤青春。在簷前飄動的絲網上,蜘蛛來回爬動。羨慕這小蟲兒純出天性,可以自由編制羅網啊!
  • 科學匯|蠶寶寶的一生,你真的了解嗎?(思考題答案也在這裡哦)
    好奇心驅使下,向孩子們詳細地詢問了一番,原來,他們盒子中裝的正是一條條白白胖胖的蠶寶寶。蠶在分類學上屬於昆蟲綱、蠶蛾科。蠶寶寶與科學課堂的淵源由來已久,在教科版三年級下冊《動物的一生》單元中,就有對蠶的詳細介紹。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蠶卵蠶的一生以蠶卵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