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紀霖:臺灣有民國的淳樸傳統 民國範兒是貴族氣

2021-02-07 手機鳳凰網

許紀霖回首大學生活,深感當年整個校園充滿著理想主義的氛圍。「它塑造了我的青春,我的靈魂,還有我的思想。」

1978-1982年,許紀霖在麗娃河畔的華東師範大學就讀。許紀霖回憶:「新來的黨委書記施平,他當年是浙江大學學生會主席,曾經領導過浙大的一二.九運動,老蔣還專門回浙大,因為浙江是他的老本營,老蔣竟然還和施平這個學生領袖當面對話。因為施平是老幹部,『文革』以後復出,他到我們華東師範大學當了黨委書記,他就是一個非常有理想、有情懷的人。他讓我們做的第一件事情非常有理想情懷,麗娃河淤泥本來說讓民工來挖,施平說:不要!讓大學生鍛鍊,去挑河泥,把水抽乾。挖河泥是很辛苦的工作,我是下過鄉的,還承受得起。我們有些沒下過鄉的同學,整慘了。結果挖下來,要給學生補貼,貼的錢超過給民工的錢。但是這個理想主義的書記覺得這是給學生最好的教育。」

1982年的國慶節,在華東師範大學共青操場,新黨委書記夫妻帶頭讓男男女女學生跳集體舞。現在學生對集體舞覺得很老土,可是在1982年,男生和女生之間還是有一條界限的,那個時候領導是思想解放,風紀開放是走在整個學校前面的。許紀霖說:「後來我們學校一些冤假錯案的平反,比如說著名的莎士比亞專家孫大雨是大『右派』,在復旦待得不愉快,黨委書記把他引進到華東師範大學,重用一些『右派』,都擔任一些重要的教學研究崗位。我們當時出了一個英雄王申酉,王申酉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已經認識到那是一套農業社會主義的路線,1977年被槍斃了。那當然是個大冤案,也是這個書記花了很長時間,最後由中共中央決定,隆重地為王申酉召開一個平反大會。華東師範大學有非常好的思想解放氛圍,每天各種各樣的講座不斷。」

在1990年代後期,許紀霖多次到臺灣進行學術交流。他說:「很難想像這麼一個小地方有這麼多優秀的學者,做出這麼輝煌的成績。這讓我們汗顏。這是一種風氣,在臺灣沒有中斷。我們被運動給斷了,老先生曾經一度掙扎,在1980年代恢復,結果1994年市場經濟一來,又斷了。」對很多人看到臺灣電視上政客在打架,許紀霖認為:「了解一個地方不能看電視,電視具有欺騙性,幾十個人的遊行,可以在鏡頭裡面誇張成好像有幾萬人。如果僅僅看電視,會覺得臺灣亂得不得了,但是實際上所謂的亂也就是政界而已,他們的社會還是很安寧,社會和政治已經分離了。」

2011年,許紀霖到高雄開會,因為他很喜歡電影《海角七號》,特意去恆春半島旅行。當許紀霖正在等從恆春回高雄的大巴時,一個黑車司機過來招攬生意,許紀霖說:「謝謝,不要。」過了一會,來了一輛大巴,黑車司機說:「你們要坐的就是這趟車,不要錯過。」許紀霖聽了很感動:「我們拒絕了他的車,但他好像對鄉裡鄉親一樣,主動地告訴我們,這是他為人善良的本能。我很難想像在大陸會碰上這種事,一般拉生意的巴不得你錯過了這趟車,下趟車要過一個小時才來,於是他的生意就做成了。但臺灣民眾卻有一種從民國遺留下來的淳樸傳統。」而對兩岸交流的不斷深入,許紀霖相信會互相影響。

許紀霖感慨:「我活到現在,覺得很滿足,經歷了一個太大的時代。如果我退休以後,做研究不如年輕人了,我一定會寫回憶錄,把我對親歷的時代的一些事件和我的一些看法寫下來。」

中國文化的普世性

時代周報:美國的學術界像史華慈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人物,他研究中國的思想史,或者是中國古代的哲學,有沒有一些新的眼光可以啟發我們現在的學術思考?

許紀霖:張灝先生一直說,美國人都把史華慈看小了,以為他是一個中國問題的專家,實際上史華慈是一個比較文明的大家。他最早是研究歐洲文明,偶然的機會才轉向研究東亞中國文明,所以他對中國文明的研究有比較文明的眼光,他對中國文明的很多思考也是放在世界文明的意義上來評估的。很有趣的,很多人去尋找中國文明和西方文明不同的地方,史華慈更多地來看東西方文明相似的地方。他始終是一個人類主義者,世界主義者,既不是一個特殊的西方主義,也不是一個特殊的東方主義者。為什麼中國在文化上走不到世界的巔峰,最大的問題是,近代以後,民族主義出現了,這個眼界越來越小,眼界小是因為胸懷小,老是看到眼皮底下中國這些事情,不能再像古人那樣放在世界的眼光裡面來看中國。如果你能夠從人類,從普遍人性,從全球的目光來思考問題的話,那就會獲得其他民族和宗教傳統的文化人的共鳴。

時代周報:你2001年去哈佛大學,發現美國學者對中國的看法會不會慢慢有些變化?

許紀霖:哈佛是一個世界主義的大學,什麼樣的聲音都有,什麼樣的學者都有,哈佛真的可以被稱為世界學術的麥加聖地。如果是哈佛研究中國的學者,他們是很了解中國的,但是非中國研究的學者,之前不再關心中國,2008年之後越來越重視中國。十年前整個世界還在唱衰中國,覺得中國總有一天要崩潰。但十年以後又倒過來了,到處是唱盛中國,老外比國人對中國的未來要樂觀。然而,中國學者在國際的地位和影響還是比不上印度的學者。這裡邊有很多的因素,一個是語言的隔閡問題。第二是我們的胸懷太狹窄,我們無法在人類普遍層次上思考問題,通常只是考慮中國的問題。我們要將中國的特殊文化和特殊道路提升到普世文明的高度,一方面將普遍性內化為我們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又將我們的特殊性當中發展出新的普遍性,這才是中國作為一個大國的世界使命。

時代周報:你的研究裡面,跟張灝先生研究近代史有很多碰撞或者交流的地方,張灝先生特別強調「幽暗意識」。

許紀霖:如果說在人格上對我影響最大的是王元化先生,那麼在學術上影響最大的就是張灝先生。張灝先生受到史華慈先生很大的影響,也是得其真傳的弟子。我對史華慈先生所代表的問題導向的思想史研究傳統充滿敬意,心嚮往之。待我去哈佛的時候,史華慈先生剛剛過世,但我從張灝先生那裡看到他的影子、思考的方式,對複雜性的思考,對人的幽暗意識的思考,對歷史當中多歧性的思考。張灝先生提出的很多命題,比如幽暗意識、雙重權威、兩種秩序的危機等等,都是很重要的命題。中國學者喜歡做開天闢地的研究,覺得什麼東西都沒受到人家啟發,注釋都是一手文獻,什麼思想都是他首家獨創的。實際上,好的研究一定受到了前輩和同代人的啟發,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代一代地積累智慧,最後慢慢攀登到某個高峰。做研究是要有些家法的,你認同哪一個家法,就按照這個家法做下去,同時又把其他一些傳統結合進來,有繼承又有變異,這就叫創新。這幾年,我們國家老是提倡創新,但創新的前提一定是尊重傳統,繼承傳統又發展傳統才能真正的創新。

所謂的民國範兒

時代周報:你為什麼特別關注人道主義?

許紀霖:當代中國有兩個知識分子的精神領袖,一個是王元化,一個是李慎之。講到王元化先生,我認為,一個人年輕時讀的書塑造了一生的人格。王元化先生是19世紀之子,因為他年輕時讀的是19世紀歐洲特別是俄羅斯的文學,充滿著人道主義的關懷,所以他一生注重人的尊嚴。到了1990年代中期以後,中國的自由知識分子裡,這兩位實際是標誌性人物,所以稱為「南王北李」。他們兩個都是啟蒙的領袖,但是他們對啟蒙的理解是不一樣的。王元化更重理性,他覺得中國不僅需要堅守啟蒙還要反思啟蒙,而這種反思啟蒙是理性的,要充分地意識到啟蒙當中的負面,它的陰暗性,然後來發展啟蒙。而李慎之先生更多地看到啟蒙當中的正面的意義。所以,我覺得這兩位老先生,王元化像清代的戴震,義理與考據並重,更強調知識、學理的意義。而李慎之更像王陽明,注重要道德實踐,要說真話。我稱之為「道相同路相異」。兩個人是不同的人格,我和王先生接觸更多一點,李先生畢竟在北京,但每次到北京我也會去看他,我同樣對他有很高的尊重。兩位先生都有各自的魅力。

時代周報:現在很多人懷念民國範兒,你怎麼看?

許紀霖:民國範兒,當然我說是一段神話,但那段神話有真實的成分,並非完全虛構。但是,現在民國範兒之所以被傳奇化了,實際上,我們要知道懷舊也是一種批判,一種是對未來的展望,烏託邦是一種批判。但這種批判不是說絕無來由,無中生有,的確也有所本。民國也有很多黑暗,但是我也懷念民國曾經有的光明。我很欣賞中央電視臺拍的八集電視片—《梁思成林徽因》,史詩般地把民國最優秀的那代知識分子展現出來。有些人注重的是他們的一些外在的貴族的東西,這些東西不重要,重要的是心靈、內在的精神,這種東西今天已經缺失了。革命給知識分子帶來的是浮躁、激進、充滿著戾氣。這個世俗社會又給知識分子帶來了平庸、功利、小家子氣,但是缺少的是那種民國範兒,就是那種雍容大度、心平氣和、追求進步又很溫和,身上有貴族氣,對民眾有同情心、不亢不卑,那的確是一種範兒。現在還看得到這種人物嗎?很少了。

時代周報:不過,我常常覺得歷史裡面有很多幻象,現在民國範兒裡面有太多理想和想像的成分,如同我們現在看《世說新語》,覺得六朝人物很風流瀟灑,但讀正史會發現,很多風流瀟灑的人物也有很齷齪的一面。

許紀霖:一個時代永遠有齷齪的人物,也有高風亮節的人物,所以我們從來不以一個時代的低標準來衡量一個時代。因為任何一個時代都有這些骯髒、平庸的小人,沒有一個時代這麼純潔。但是一個時代偉不偉大就看它的精英,它能產生一些什麼樣的英雄豪傑、正人君子,那是代表一個時代的高度。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低度,但是,每個時代的高度是不一樣的,這是一個評價標準。第二個標準,我稱之為風氣。每個時代都有壞人,但不是每個時代的壞人都能當道,都能神氣活現的。所以一個好的時代,哪怕是壞人都不得不偽裝成君子,哪怕他是偽君子,因為他知道君子才代表了受人尊重,小人是不受尊重的,所以他即使是小人,表面還要偽裝成君子,這叫偽君子。一個好的時代,是君子當道的時代,正派人當道的時代。一個壞的時代,小人當道,風氣很壞,而且小人都是趾高氣揚,以小人為榮。所以,從這點來說,民國的壞人,也和今天一樣壞,但是,民國曾經有過的君子今天已經依稀了。今天有些人很虛偽,明明把兒子、老婆送到美國去,還口口聲聲說要反美,現在這種人太多了。

時代周報:時代背景不一樣,但是人性恐怕一千年都沒有太大的變化。

許紀霖:所以,我還是蠻喜歡做個案研究。到今天我也覺得有時候做個案非常得心應手,做起來是非常熟練。

相關焦點

  • 今日今時是安仁——在安仁民國風情街,體驗「民國範兒」
    是中年一代小學課本上的課文,是我們了解那段歷史的窗口;建川博物館,是青年一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我國人民艱苦卓絕,十四年抗戰史的立體呈現,是壯烈的川軍出川……不過今天,要說的不是這三組對應著時光的建築群,而是在古鎮一隅,有些悄然卻又自成體系的「民國風情一條街
  • 王東方重磅加盟《四千金》 西裝革履民國範兒
    王東方西裝革履民國範兒  搜狐娛樂訊 據悉,由喬梁導演親自操刀,王東方、潘之琳、徐正曦、朱梓驍等人領銜主演的民國愛情大劇《該劇改編自簡•奧斯汀最負盛名的小說《傲慢與偏見》,是一部把英國故事移植到民國遠東重鎮上海及其市郊小鎮的民國時尚風情喜劇。實力派男星王東方劇中出演一個很接地氣兒的小商人,其出鏡造型民國範兒十足。  王東方變身民國商人 再現老上海風情  知名男演員王東方劇中飾演簡爾丹一角,是女一號簡如恬的遠房表哥。
  • 陳丹青,崇拜民國範兒,面對現實舉手投降的公知
    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主任、教授王華祥就看陳丹青不順眼,想對現在活著的「公知」陳丹青默哀三分鐘,」去美國進入不了美國,進學院進入不了學院,學傳統進入不了傳統,吹當代進入不了當代,扮公知但卻是偽知「,」陳丹青在這個世界裡,最多只是個很會包裝自己的藝術票友「。
  • 我從沒見過這麼活潑可愛的民國課本!
    陳丹青曾說:民國是豐富的,是古典文化大規模轉換的國家景觀,回首前瞻,與傳統、與世界,兩不隔絕。民國範兒,是各色人等坦然率真那股勁。敢作敢為,有豪情,有膽氣。 胡蘭成也說:民國好比是「新做人家」,凡事初定,氣象清新。你看所有民國老照片,細看進去,一本正經的天真淳樸。
  • 「民國人物與民國政治」學術研討會暨臺灣大陸同鄉會文獻資料庫...
    ,南京大學、江蘇省臺灣同胞聯誼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主辦的「民國人物與民國政治」學術研討會暨臺灣大陸同鄉會文獻資料庫·江蘇庫上線發布會在南京召開。李宗仁、白崇禧與徐州會戰 徐州市附近是守衛當時民國政府首都南京的咽喉,江蘇子庫有大量文章回憶民國期間的戰爭,尤其是抗日戰爭,佔2/3強,多是徐州會戰的親歷者及其後人的追溯文章。
  • 民國「先生」範兒:最後的師道輓歌
    ▲從一批民國大師身上,我們看到了千年師道的時代風骨。圖為1947年四大學者合影,左起:昆明師範學院院長查良釗、北京大學校長胡適、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南開大學秘書長黃子堅。張祖道/圖他們是最後一代大師,將傳統的尊師禮儀進行傳承。
  • 【蕭說】白先勇盡顯民國範兒
    因為這些年來,他基本上不再寫拿手的小說了,除了迷戀和推廣崑劇外,就是寫作有關父親白崇禧的傳記,將他對民國的記述推向高潮。年前白先勇再次來到溫哥華,在卑詩大學舉行了一次講演,隨後我在校園對他進行了一次訪談。不管是那次講演還是私下訪談,他都沒有談及文學,而主要談的是民國歷史。
  • 南京中山陵美齡宮等民國建築開設文藝咖啡館
    中新社南京5月14日電 (記者 申冉)14日記者在民國歷史景點豐富的南京中山陵園景區內看到,各處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富的民國建築開設「文藝範兒」十足的咖啡茶館,受到遊客與民眾歡迎。  位於南京中山陵園內的美齡宮,是曾久負「遠東第一別墅」美譽的國民政府主席官邸舊址。
  • 南京鼓樓區|頤和路民國公館區—梧桐樹下的民國時光
    一條頤和路,半部民國史來到南京,多多少少都想著能找到點民國的記憶。曾經民國首都的點滴總歸是有的。但那些民國遺留的細節需要細心地尋覓。令人意外的是,在南京各個角落中,最有民國味道的卻是稍遠離市中心的西北面。
  • 民國史學者葉文心:民國大學無排名
    近些年來,民國範兒、民國熱成為風靡出版界和讀書界的一股熱潮,而1949年前國立、省立等公立大學,教會大學和私立大學三足鼎立的高等教育體制,形成的多元學術文化和卓越的學術成就,更是成為今人念茲在茲的話題。
  • 許紀霖:知識分子應作文化託命之人
    對於我來說,我所懷戀的舊,一個是民國,另一個是20世紀80年代。民國是一個短命的朝代,1911年—1949年,半個世紀都不到。但這個短命的朝代非常豐富、非常精彩,可以說是一個「華麗的亂世」,在知識分子當中,出了不少「民國範兒」。什麼是「民國範兒」?在我看來,「民國範兒」的第一個特點乃是「純真」。
  • 北大教授李零:什麼是真正的民國範
    他們或者被政治拋棄,想搞政治而不得,或者寄生於政治的夾縫之中,有如褲襠裡的蝨子(阮籍的經典比喻),躲避政治還來不及。很多人的學問都是逃避政治逃出來的。民國時期的上海灘中國傳統,讀書人「以天下為己任」,熱衷政治。天下有道,可以搞政治。但天下無道怎麼辦?孔子說,得保全自己,等待時機,東山再起。但起不來怎麼辦?於是而有隱逸。
  • 論衡|葛劍雄:被高估的民國學術
    而今天的總體學術水平,已經大大超越了民國時期。    在社會上出現「民國(小學)教材熱」時,有記者問我:「為什麼民國時的大師會編小學教材?」我告訴他,那時編教材不需要哪個政府主管部門批准,只要有出版社出就行,而出版社對編者是按印數付版稅的。所以編教材的版稅收入一般遠高於學術著作,如果能編出一種印數高、通用時間長的教材,編者等於開發了穩定的財源,何樂而不為?
  • 思考 被「民國熱」扭曲的「民國學術」
    葛 劍 雄在社會上出現「民國(小學)教材熱」時,有記者問我:「為什麼民國時的大師會編小學教材?」近年來,隨著「民國熱」的升溫,一批「民國範兒」的故事流傳日廣,更成為影視作品的新寵。與此同時,一批民國的「學術大師」如出土文物般現身,或者被媒體重新加冕。於是在公眾和年輕一代的心目中,民國期間成了大師眾多、高峰林立的學術黃金時代。
  • 太原五一路老舊居民區,將再現民國風情步行街
    如果說有 「太原之最」,那麼五一路應該就是太原市最早問世的通衢大道了。修建幾年的五一路東側仿古建築群,目前已接近完工。改造以前的五一路破舊不堪,曾是太原市明星擁堵道路,開車的司機能繞則繞,改造完成後,通行效率大大提高。這個建築群由二十四個院落組成,中間由道路分割。這個建築群南北向,北起精營東二道街,南至精營中橫街。
  • 民國的味道,民國紅公館
    棲霞山的楓葉,南師大的銀杏,還有草坪邊樹葉變黃的老樹,那是一段有顏色的時光,讓這座城市透過暖陽,散發出迷人的,移不開眼的光。南京的頤和路住滿了達官貴人,在那樣一個風雨飄搖,中國前途未定的時刻,有多少仁人志士,穿戴整齊,提著文件袋,裝著滿志躊躇,穿越在這個古老的城市。
  • 民國「五大名校」今何在?
    民國時期,有五所頂尖大學號稱中國的「五大名校」;「五大名校」在全國進行統一招生考試,被稱為「五大名校聯考」,「五大名校」也因此而名震天下,甚至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那麼她們都是今天的哪所大學呢?民國「五大名校」之首是當仁不讓的「國立中央大學」,她是民國時期毫無爭議的中國第一高等學府,是當時中國學科最全、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大學,也是中國迄今為止世界排名最高的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在1948年的國際大學排行榜上,力壓日本、香港、新加坡等地著名大學排名亞洲第一!
  • 暢談民國風骨,細品人生三味
    社會山三味別墅樣板間品鑑圓滿成功2020年5月27日,民國意境與人生三味——社會山三味別墅媒體品鑑活動 暨大師對談沙龍,在社會山三味別墅內舉行。三味別墅的實樓樣板間,傳承了民國小洋樓的獨特文化底蘊。著名室內設計師親自操刀,別墅空間的尺度、色彩、材質、韻律得到了完美的調和,充分體現出三味別墅客戶群高雅的審美品位,也貼合了社會中堅階層別墅置業的升級性需求,令到訪的媒體老師讚不絕口。
  • 民國時期的十大「先生 」
    民國時的先生們,不擅評職稱,更擅長個性教學;有知識,更有情趣;有性格,更講人格和品格;教學相長,更傾力愛護學生;不獨守三尺講臺,更在廣闊的社會舞臺上展示大國民風範;學貫中西,更想回中國致用; 熱心時政,更能為國家擔當。
  • 民國的校服有多美?
    博古通達文化,趣聞,演義世界,生命,人文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故,多讀書,多思考民國時的新潮文藝女們似乎都曾有一張讓人難忘的清新校服照而在內地校服斷層的時期,香港很多學校秉承傳統,繼續以旗袍為校服。比如一直延用至今的培道中學女生的白色旗袍校服和聖保羅中學、英華中學女生夏季藍色校服,都別有一翻清麗,比之日本校服女生們,學院氣質不知高過幾個級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