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民間珍貴典籍展出 單紙140釐米長敦煌遺書罕見
隋代寫本《大般涅槃經》局部(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隋代寫本《大般涅槃經》局部(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7月10日,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中國古籍保護協會將舉辦「冊府千華——民間珍貴典籍收藏展」。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將海內外私人藏家所藏的珍貴古籍集中展出,包括30位藏家收藏的百餘件作品。它們或版本稀見,或寫刻美觀,或流傳有序,迭經宮廷、名家收藏,豐富多樣,充分體現了海內外藏家較高的收藏水準。
單紙140釐米長敦煌遺書罕見
展覽的30餘件敦煌遺書和佛經類展品中,隋代寫本《大般涅槃經》,不但首尾完整,紙墨字體俱佳,更令人稱奇的是,其單紙長度均在140釐米左右,反映出隋代造紙工藝的高超水平。據國圖專家介紹,敦煌遺書中紙張有如此長度者,全世界目前僅存6件。
另一件重要藏品是8世紀至9世紀時期的寫本《大悲啟請》,採用細麻線四組八眼裝訂,整齊精緻,保存完整,對研究中國唐五代時期書籍裝幀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明代書畫家董其昌手書的《金剛經》、明代藏文泥金寫經《八千頌般若經》、清末金陵刻經處精雕佛教版畫等,件件精美絕倫。
世存唯一西夏文「字典」展出
展覽的經部中,有一本西夏文《擇要常傳同名雜字》也非常珍貴。它相當於西夏文的常用字字典,對西夏常用字詞加以音譯、解釋,目前國內外僅存此一部,是西夏文古籍中難得一見的世俗文獻,反映了西夏時期刻書、印書面貌,具有重要文物、文獻價值。
展覽的史部藏品有30多種,其中宋刻元明遞修本《宋書》《北齊書》等具有很高的文物、文獻價值,且極具觀賞性。其他如《通志·藝文略》《通鑑總類》為天祿琳琅插架舊物,彌足珍貴。
此外,子部藏品多為稀見品種,其中明嘉靖六年(1527年)司禮監刻本《大學衍義》是明內府藏書,有崇禎帝朱由檢作跋,實屬罕見。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的《本草綱目》重修本也將在展覽上亮相。
大多藏家將護送珍品參展
由於此次展覽的展品都是私人收藏,藏品背後的收藏故事也格外吸引人。
宋嘉定六年(1213年)淮東倉司刻《注東坡先生詩》,不僅迭經名家收藏,還身負多段佳話典故。清代書法家、文學家、金石學家翁方綱曾因該書,將自己的書齋名改為「蘇齋」;到了民國著名收藏家袁思亮保管此書時,其家宅失火,袁思亮幾欲為其殉身,由此可見藏家們對此書的珍視之情。
另悉,很多藏家還將親自護送自己的寶貝前來參展。國內著名藏家廬平、侯曉強,香港著名藏家葉健民,臺灣著名藏家王水衷,美國著名藏家艾思仁等,均有望出席與展覽同期舉辦的「海內外民間珍貴古籍收藏與保護座談會」,共同探討如何促進民間古籍收藏良性發展,並探討加強古籍保護的方式。
此次展覽自7月10日至8月10日,在國家圖書館典籍博物館免費展出。(本報記者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