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者的春秋(18)南蠻楚國吞併小國 慢慢崛起

2020-12-22 手機鳳凰網

過去有一種說法,叫做東夷西戎南蠻北狄:就是諸夏在天下的正中,然後東邊的少數民族叫夷,西邊的戎,南邊的叫蠻,北邊的叫狄。這個說法大概並不準確。前面已經講過,當時是一種華夷雜處的局面。對同一個民族,稱夷稱狄稱戎,往往也不固定。

所謂華夏與戎狄的差異,主要還不是種族上的,而是生活習慣上的。諸夏搞農耕,戎狄則多是遊牧民族。諸夏主要居住在城裡和城郊,遊牧民在附近的野外出沒。只要不侵犯到城郭附近的封疆以內,大家就算相安無事。彼此之間也常通婚,大概在西方國家娶戎狄女子的情形多一些(東遷前的周王室就有不少例子,晉國更不必說),東方的諸侯則較少。

戎狄雖然是遊牧民族,但那個時候還並沒有發展出騎兵戰術,--他們並不是塞外的胡人,在馬匹擁有上,也未見得比諸夏更有優勢。戎狄的戰士稱為「徒」,也就是步兵。

諸夏都講究車戰。當時的戰車,戰車衝鋒,那確實是很猛的,但是它也有明顯的劣勢:衝起來就很難掉頭,而且受地形限制太大,一旦到了山區,碰到步兵反而吃虧。

而山戎山戎,他們還就善於利用對你不利的地形。

春秋初北方的狄人極盛,從西往東看,從黃河渭水之間,到太行山兩麓,直到黃河下遊的北岸,到處都是他們活動的身影。戎狄既然是遊牧民,所以對土地的興趣也就相對不大,所到之處燒殺掠搶,但然後揚長而去。他們對諸夏的侵擾,是流寇主義的,我給起個名字叫「孫悟空吃蟠桃式」,咬一口就丟開,咬一口丟開。

諸夏對戎狄最大的一次慘敗,是發生在魯閔公二年。那一年狄人攻打衛國。衛懿公一向喜歡養鶴,給鶴做軒車。軒車是一種本來大夫才有資格坐的車,就是說,鶴比人還精貴。衛懿公這麼搞,經濟浪費不說,關鍵很傷了貴族們的自尊心和優越感。坐車本來是我們的特權,現在特權不特了。所以大兵壓境的時候,他們都鬧情緒,說要打仗讓鶴去打,我們不去。

--這種大禍臨頭的時候內部還不團結的故事,古今中外都有很多,我印象裡最猛的一個是希羅多德講的。他的《歷史》第三卷裡講:面對斯基泰人的進攻的時候,奇姆美利亞人的貴族認為該戰,平民認為該走。誰也說服不不了誰,於是貴族和平民打起來了,結果平民把貴族全部殺死了,然後就走了。

這個衛懿公雖然是個混蛋國君,但是人並不猥瑣,相反身上還是很有點那個時代的貴族精神的。自己造成的後果,他也知道承擔,於是勉強組織起一點人馬迎敵。上陣前,他把一塊玉玦和一支箭交給兩個留下來守城的大夫。箭是武器,玦則表示決心,--鴻門宴的時候,範增老頭催項羽殺劉邦,就老是舉起玉玦在項羽眼前晃,--這就是誓死一戰的意思。

然後,他又把一件繡衣交給妻子,說,有什麼事兒都聽那兩位大夫的吧。

--這個地方,過去的註解都不怎麼妥帖,我猜想是這個意思:古今中外都有這樣的風俗,就是男女定情的時候,女的送給男的禮物,是自己最貼身的東西,那很可能就是衣服。比如說,《紅樓夢》裡面,晴雯臨死前,感慨說自己枉擔了個虛名,然後「又伸手向被內將貼身穿著的一件舊紅綾襖脫下」送給寶玉,意思是我就是你的人了。那麼反過來,男方把衣服還給女的,這就是緣盡於此的意思。咱們的緣分到頭了,以後你該改嫁改嫁罷。

《左傳》用筆簡單,這裡只寫了一個動作一句話,但其間動情處,我覺得是不下於《伊利亞特》裡面,出城決戰阿基琉斯之前,赫克託爾與安德洛馬赫的訣別。上陣了當然是打不過,但衛懿公堅持國君的旗幟不能倒,自己到了哪兒大旗飄到哪兒,--其結果自然只能是敗得更慘。

這一戰後衛國只逃出來730人,之後雖然重新建立了國家,卻再也沒能恢復故土。

南方楚國的作風,和戎狄可就大不相同了,他搞的是擴張主義,也起個名字,叫「豬八戒吃饅頭式」,--當真是磨磚砌的喉嚨,又光又溜。一路北上,看見什麼小國就一口吞下,絕沒什麼客氣。春秋時候被滅的小國很多,據顧棟高《春秋大事表》的統計,其中亡於楚國之手的,見於典籍的就有四十二個,超過滅國數排名二、三、四位的晉、齊、魯三國的總和。分布在漢水北岸的一系列姬姓國,被楚國風捲殘雲般的消滅乾淨。

清代高士奇編寫《左傳紀事本末》,將《楚伐滅小國》專門集為一篇。他這樣概括楚國向北擴張的過程:

唐國、鄧國逼處方城山之外,不免首先承受了楚國的兵鋒;他們滅亡之後,遭遇同樣命運的是申國和息國;接下來是江國和黃國,再接下來是陳國和蔡國。等到陳國、蔡國也招架不住,中原諸國就無一不感受到楚國的威脅了。

黃河流域的諸夏本來還在那裡自顧自的打打鬧鬧,偶然抬頭一看,卻猛地發現,楚國這個地方千裡的龐然大物已經就在眼前。其中驚心動魄之處,實在難以用言語表達。

王鑽忠

相關焦點

  • 多幅地圖,展示春秋戰國時期,群雄的擴張和小國滅亡過程
    這一時期的特點是:諸侯國林立,尤其是中原核心地區,小國非常多;秦,晉,楚,齊,吳等國地處邊緣,因而疆域很大,這幾個國家有的忙於同少數民族作戰,有的忙於內部統一,還沒有急於向外擴張。周天子的勢力在當時屬於二等國家,周圍同姓近親諸侯國環繞,還有一定的實力。春秋後期春秋後期,很多小國被滅掉,幾個大國逐漸崛起。
  • 春秋時的一小國,被楚國所滅,成為一個2700年歷史的縣!
    西周初年分封的時候,楚國只分到了「五十裡」之地,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國。而且,受封之初,楚國只是一個子爵諸侯國,在地位上完全無法和鄭國、衛國、魯國、宋國、齊國、晉國等諸侯國相提並論。不過,到了戰國時期,楚國的疆域來到巔峰,幾乎佔到了天下的半壁江山。對於楚國疆域的擴張,自然是靠著不斷消滅周邊的小國得來的。
  • 楚國崛起稱王
    熊渠的這一方針,對後來楚國國君影響很大,奠定了後來楚國立足於江漢、爭霸中原的戰略基礎。熊渠自稱「蠻夷」,「不與中國之號諡」,成為楚人一大精神支柱。楚人長期以來師夏師夷、以夏變夷,創造出具有強大生命力的荊楚文明,與這一戰略思想是分不開的。不過因為楚國地處南荒,當時被稱為南蠻,楚國自號為王和自去王位,周朝都沒有任何態度,也算無暇顧及吧。
  • 春秋戰國時期,為什麼楚國都城被三次攻破呢?
    早在西周建立時,因感念楚人出兵幫助滅商的緣故,周王室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讓他到丹陽建立了最初的楚國(方圓五十裡)。但是,對於不斷擴張的楚國,在春秋時期就陸續吞併了周邊的小國,成為一個地方數千裡的大國。
  • 中國古代南方為何被稱之為南蠻?南蠻之地究竟在那裡?
    最早以南蠻代稱南方人(主要指楚人)的是戰國的《孟子·滕文公上》「南蠻鴃舌之人」,意思是說南方的楚人說話如鳥的叫聲一般。《呂氏春秋·恃君覽·召類》說:「堯戰於丹水之浦,以服南蠻」。在古代詞意之中,蠻為不開化的意思。南蠻便是南方不開化民族的代稱,南蠻之地便是這些不開化民族的棲息地。
  • 楚國:滅盡小國,獨霸南蠻,不思進取卻被秦國視為滅國戰最大敵人
    楚國地處偏遠,強國不染指,周圍小國盡滅再者,楚國地處南部偏遠地區,在當時中原人看來是屬於南部蠻夷之地,生長在那裡的民族也被看作是不開化的民族,所以很少有中原的諸侯大國去染指那些地方,畢竟自認為是文明人的中原人對於蠻夷之地是有些不屑的。
  • 春秋時期到底怎麼一回事?「春秋五霸」又到底是怎麼由來的?
    春秋五霸形勢圖 東遷後,西部土地被秦國佔領,於是派出軍隊吞併周邊一些戎族和國家,成為西方強國。後來又吞併了晉、楚、燕、吳、越周邊的一些小國。周惠王二十一年,齊桓公率領八國諸侯攻打楚國邊界,質問楚國為何不向周王室進貢,逼迫楚國籤署召陵之盟,成為春秋五霸之首。從此,齊桓公建立了會盟霸主制度。
  • 為什麼春秋戰國時,姬姓諸侯國又小又弱,外姓諸侯國普遍強大?
    一、姬姓諸侯國的封地大多數都在中原,發展潛力有限西周剛剛建立之時,因為各路諸侯的勢力依舊龐大,周王室一家也無法將他們全部吞併,因此為了穩定時局,周王室就施行了分封制,對那些滅商諸侯進行分封。可周天子再英明也不是神仙,他算不到在幾百年以後,隨著生產力水平的發展,那些位於邊疆地區的諸侯可以向外擴張自己的土地,慢慢壯大自己的實力。典型的就是楚國。楚國算是西周的老牌諸侯國了,可是他因為不受寵,也不是姬姓,所以一開始分封的地方是當時的南方。
  • 春秋時的一小國,被楚國消滅,後人出了一位戰國四公子!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春秋時期,通常用來指東周前半期歷史階段,即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這段歷史時期,史稱「春秋時期」。據說是由於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紀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
  • 春秋戰國時期的南蠻、北狄、東夷、西戎,到哪裡去了
    到春秋時期,吳國滅掉東夷人最後一個國家——徐國,東夷人再也沒有建國。秦統一六國時,東夷人已經完全融入了華夏民族。南蠻:春秋戰國時的南蠻,指楚國境內和南方的百越各地。楚國境內很多民族就自稱為「蠻」,挺驕傲的稱呼。主要分布區域:一是洞庭湖附近;二是湘鄂川黔地區。在春秋前期﹐楚武王曾大舉徵伐蠻人﹐史稱 「大啟群蠻」。南蠻並不服楚國的統治,也曾建立過國家,但都被楚國所滅。
  • 大國崛起:春秋時期的吳國究竟是靠什麼發家的呢?
    本期話題春秋是一個多極世界的爭霸舞臺,齊、楚、秦、晉四大國的合縱連橫、遠交近攻始終左右著歷史發展的走勢。當年吳太伯一族遺下的兩支血脈,在進入春秋這個弱肉強食的亂世以後不約而同地遭遇了伴虎而眠的憂患。另一支前往蠻夷的族人,也就是由周章的後代在蘇吳建立的吳國緊鄰著南方霸主楚國,它不但沒有被吞併,反而在北虞國滅亡的二世之後迅速崛起,並一度取代了楚國南方霸主的地位。吳國的崛起並非出於天命的眷顧,而是由晉楚爭霸的國際格侷促成的。
  • 春秋時期,除了楚國,還有哪些諸侯國「僭越稱王」了?
    但是,通過對周邊小國的兼併,楚國在春秋時期崛起,並認為子爵已經無法和楚國的實力相匹配了,所以楚國選擇「僭越稱王」,之所以強調是僭越,這是因為楚武王的王號,沒有獲得周王室的認可。那麼,問題來了,春秋時期,除了楚國,還有哪些諸侯國「僭越稱王」了?楚國首先,楚武王三十五年(魯桓公六年,公元前706年),楚武王進攻隨國。
  • 春秋戰國時楚國君主世系圖,前後八百年時間,共傳29代42君
    周代諸侯國楚國的始封君是熊繹,羋姓,熊氏,因先祖侍奉之功,被周成王分封到南蠻,居丹陽,賜子爵爵位,享地五十裡。據載,周爵共五等,而享地分三等,其中公、侯為百裡,伯七十裡,子、男只有五十裡。因地處草莽之地,故熊繹常常篳路藍縷,跋涉山林以事天子。
  • 戰國時期諸侯小國逐漸減少,楚國滅過哪些諸侯國?
    戰國時期諸侯小國逐漸減少,是因為他們都被大國兼併。而被楚國滅了的諸侯國有越國,還有杞國,蔡國,魯國,宋國等。做起戰國時期,人們對戰國七雄是比較了解的,因為它們是戰國時期最強大的七個國家,然而在戰國初期,除了這戰國七雄以外,還有很多小的諸侯國,但是都被大的諸侯國給滅了,比如說秦國吞併了八國,還有蜀國,山東六國,韓國吞併了鄭國,趙國吞併了中山國,那麼作為戰國七雄裡面比較強大的楚國,他們又滅了哪些諸侯國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君稱公,為何楚國稱王?
    春秋時期,周桓王因忌憚於鄭莊公的勢力,頭腦一熱,召集了三個國家出兵伐鄭,結果仗沒打贏,反而周天子的肩膀上挨了一箭,這就好像太陽遭了日食,周桓王的尊嚴受到狠狠的侮辱。就在這個時候,處於南面、號稱南蠻的楚國,卻日漸成為江漢流域的明星。
  • 春秋戰國時期70個國家簡介
    楚國由周成王封熊繹於楚地開始,居楚地丹陽(今湖北秭歸,有爭議),從一個附庸小國逐漸變成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強國。前704年,楚君熊通為武王,有地千裡。因其地處中國南方,故而楚國與中原的華夏各諸侯經常發生戰事。通過戰爭,楚莊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楚國先後吞併了四十五個較弱小的諸侯方國。進入戰國後,特別在楚懷王在位期間國勢迅速衰弱,被秦國白起屢次擊敗,被迫遷都壽春。
  • 春秋末期,稱雄於南方的楚國被吳國一戰擊敗,都城失陷長達十個月
    春秋中後期,晉楚爭霸日益激烈,秦楚聯盟抗晉,晉國則聯吳制楚,正是在晉國幫助之下,吳國開始迅速崛起於東南。後楚國爆發內亂,伍子胥逃至吳國,與孫武一起輔佐吳王,使得吳國日益強大。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吳軍大舉進攻楚國,於「柏舉之戰」大破楚軍20萬,攻陷楚都郢都,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屍三百。直到十個月後,吳軍才因秦軍來援和後院起火,而不得不撤離楚國。
  • 中國歷史上有個英國,存世約三百年,最後被楚國滅亡
    翻開春秋戰國的歷史,會發現一些有趣的事情,如今有些國家的名字,竟然早就存在過。比如歐洲的英國,在中國的西周時期就出現過,不禁讓人莞爾。周滅商後,周天子分封天下,將土地和百姓授予王族、貴族和功臣,讓他們建立自己的領地,以保衛周王室。
  • 楚國為什麼在很長一段時間跟秦國交好?若沒秦國幫忙楚國早亡國了
    秦哀公,春秋時期的秦國君主,秦景公之子,嬴姓,趙氏,其名不詳。春秋戰國,諸侯亂世,各國之間徵戰殺伐已成常態。大國吞併小國,小國聯盟對抗大國,更是屢見不鮮。各諸侯國為了快速對外擴張,會對獲得戰功者,進行豐厚激勵。如:每次吞併新的國家,諸侯王都會劃出大片土地,賞賜給立功的大夫,有時會連續封賞多人。
  • 佔小便宜吃大虧,戰國時期的楚國就是最好的例子
    而在楚國就不存在這種現象,正當三家分晉剛分完,田氏代齊還不夠穩固的時候,楚國趁機對周邊的國家發動了一系列戰爭,吞併了不少中原小國,可以說為春秋掃了個尾、為戰國開了個頭。當時吞併吳國的越國,在戰國初期可以說是不可一世,但是越國的政策是與楚國交好,送了淮河下遊的一些土地給楚國,因此對於地處最南部的楚國來說,周邊幾乎沒有什麼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