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楚國君主世系圖,前後八百年時間,共傳29代42君

2020-12-11 大明號地圖

周代諸侯國楚國的始封君是熊繹,羋姓,熊氏,因先祖侍奉之功,被周成王分封到南蠻,居丹陽,賜子爵爵位,享地五十裡。據載,周爵共五等,而享地分三等,其中公、侯為百裡,伯七十裡,子、男只有五十裡。因地處草莽之地,故熊繹常常篳路藍縷,跋涉山林以事天子。

自第六位君主熊渠開始,楚國趁周室衰微之際不斷開疆拓土,楚厲王時向濮人之地進軍,武王時滅權國,渡漢水伐隨,文王滅申、息,成王滅弦、黃、英、燮,楚國勢力已滲透至江淮腹地,具備了北上觀中原之政的絕對實力。據說楚國八百載時間滅六十餘國,益地五千裡,正是憑藉持續吞併諸國的能力,楚武王熊通才敢僭越稱王。當時其不滿自己爵低(僅是子爵),遂向周桓王討要高級爵位,然遭拒。楚君稱王,發生在公元前704年,這可比秦、齊等國君主稱王早了三百多年,由此可知楚國之盛。

楚莊王時,楚國終於在中原締造霸業。公元前606年,莊王進攻伊洛一帶的陸渾之戎,兵至成周附近,「觀兵於周疆」。周定王派大夫王孫滿前去慰勞,莊王卻趁機詢問周王室所藏九鼎的重量,稱霸之心昭然若揭。當然這是以強盛國力為後盾的,當時莊王以孫叔敖為令尹,興修水利,使工農商賈各守其業。公元前597年,楚圍鄭,鄭求援於晉,晉楚在邲地交戰。結果晉軍敗,「爭渡,船中人指甚眾」(晉軍爭相登船逃命,恐楚軍迫近,砍殺後面攀爬船舷者的手指,因人數眾多,所以被斬斷而掉到船艙裡的手指甚眾)。後來楚又圍困宋國九個月,晉國未發一卒,中原諸國見晉國膽怯,紛紛調轉船頭,莊王終於飲馬黃河,稱霸中原。

然公元前575年,晉楚為爭奪鄭國又在鄢陵大打出手,楚敗,莊王之子共王亦損一目,可知晉國仍是當時實力雄厚的軍事強國。如此在晉楚兩強相互忌憚,誰也不敢輕啟戰端的情況下,致力於消除戰爭的弭兵會盟誕生。公元前546年,晉楚與秦、齊等十二國諸侯會盟,約定晉楚同為霸主,除秦、齊外,所有小國都要向晉楚雙方同時納貢。此舉標誌著春秋時期中原地區的大戰基本結束。

其實楚國在春秋中晚期的最強勁對手當屬長江下遊地區的吳國。晉景公為實現聯吳制楚之策,派遣與楚國有滅族之仇的巫臣出使吳國,教授吳國車戰用兵之法,吳國漸成楚國大患,楚昭王后,「無歲不有吳師」。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在伍子胥的協助下,親率三萬軍溯淮水西進,在柏舉破楚軍主力,又在清發水攻擊半渡之敵,以致楚軍潰散,雖炊熟而不得食。當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楚都郢失陷,伍子胥掘開楚平王墳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滅族之仇。後楚昭王雖重新立國,但為避開吳軍鋒芒,將都城北遷至鄀(今湖北宜城縣東南),仍稱郢。吳國在公元前473年被越王勾踐伐滅,楚國終除肘腋之患。

進入戰國時代後,楚國本來可以憑藉廣袤的疆域成為戰國群雄之霸主,並且鑄就一統的,但最終卻曇花一現,迅速歸於沉寂。

楚悼王時,為改變國貧兵弱的狀況,任命吳起為令尹,主持變法。吳起根據楚國「大臣太重,封君太眾」的弊端,首先取消了貴族和官僚們的特權,封君子孫若無功勞,三代以後就要收回爵位和俸祿,即「三世而收爵祿」,並大規模削減百官薪俸。其次,「損不急之枝官」和「塞私門之請」,也就是精簡政府機構和禁止官員間的私下請託。而節省出的經費和薪俸則用於供養「選練之士」,以強化軍力。僅短短數載,楚國即南平百越,北卻三晉,西伐秦,諸侯皆患楚之強。但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崩逝後,吳起被心存怨恨的官僚貴族們聯合殺害,變法成果亦付諸東流。但吳起在臨死之際臥伏王屍,而那些已陷入癲狂的貴族們卻繼續射殺,亂箭射中吳起的同時亦射中了王屍,繼位的肅王遂以損害王屍罪收捕作亂貴族七十餘家,並施以三族之刑。終戰國之世,楚國雖是南方大國,卻始終不在當時的兼併紛爭中佔主導地位。

懷王初期,楚國憑藉數代的累積,仍是地方五千裡,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的雄國。當時為應對秦、魏、韓三國連橫,北部邊界全線告急的形勢,懷王與齊國結盟。公元前313年,秦相張儀南下遊說,以割讓六百裡商淤之地為誘餌,使懷王與齊斷絕關係,結果被張儀的「臣有奉邑六裡,願以獻大王左右」所愚弄。懷王怒,大舉伐秦,秦齊共攻楚,斬首八萬,殺楚軍統帥屈匄,取丹陽、漢中之地,從此秦國的關中和巴蜀連成一片。懷王不服,再次襲秦,至藍田再敗。後秦昭襄王趁武關會盟之際,扣押楚懷王,以索要黔中郡等地。楚國君臣拒絕要挾,另立懷王之子熊橫為君。楚國的大國地位瓦解,逐漸走向沉淪。

公元前224年,秦將王翦率重兵攻楚,敗項燕,入楚都壽春,俘楚王負芻,楚亡。

相關焦點

  • 春秋時的一小國,被楚國消滅,後人出了一位戰國四公子!
    春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戰國前夕,總共295年。一說止於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滅智氏,一說止於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在春秋時期,周天子的權威和地位急劇下滑,這導致齊國、晉國、楚國、秦國等大國不斷兼併周邊的小國。
  • 春秋戰國時期,為什麼楚國都城被三次攻破呢?
    早在西周建立時,因感念楚人出兵幫助滅商的緣故,周王室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讓他到丹陽建立了最初的楚國(方圓五十裡)。但是,對於不斷擴張的楚國,在春秋時期就陸續吞併了周邊的小國,成為一個地方數千裡的大國。
  • 春秋時的一小國,被楚國所滅,成為一個2700年歷史的縣!
    西周初年分封的時候,楚國只分到了「五十裡」之地,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國。而且,受封之初,楚國只是一個子爵諸侯國,在地位上完全無法和鄭國、衛國、魯國、宋國、齊國、晉國等諸侯國相提並論。不過,到了戰國時期,楚國的疆域來到巔峰,幾乎佔到了天下的半壁江山。對於楚國疆域的擴張,自然是靠著不斷消滅周邊的小國得來的。
  • 春秋戰國之楚國國君世系
    根據《史記·楚世家》整理楚國帝王世系如下(鑑於司馬遷當時的條件,《史記》中有誤的可通過其他史料予以更正):楚國的祖先是顓頊帝高陽之後,高陽是黃帝的孫子、昌意的兒子。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為帝嚳高辛當火正(司火官),帝嚳賜稱「祝融」。重黎在共工氏作亂時沒有作戰沒有全勝被帝嚳所殺,帝嚳用重黎之弟吳回任祝融。
  • 戰國時期,楚國消滅了哪幾個諸侯國?
    楚國(公元前1115年—公元前223年)是先秦時期位於長江流域的諸侯國,國君為羋姓、熊氏。進入到戰國時期,楚悼王任用吳起變法,一時間兵強馬壯,初露稱雄之勢。蔡國首先,在剛剛進入到戰國時期,楚國就消滅了蔡國這一諸侯國。根據史料記載,蔡國(前1046—公元前447年),周朝封國,建都蔡(今河南上蔡縣),始封之君為周武王之弟叔度。
  • 戰國時期,強大的楚國消滅了哪幾個諸侯國?
    眾所周知,戰國七雄,是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
  • 春秋戰國時期70個國家簡介
    很多人都不知道春秋戰國的一些常識,小編花了很久整理出來以供大家鑑賞齊國是周朝諸侯國之一,姜姓。田氏代齊後,史稱「田齊」,媯姓。是為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一。 春秋初期,齊與主要競爭對手魯國之間經常發生戰爭。公元前689年,齊襄公滅魯的與國紀,掃除東面障礙。公元前686年,公孫無知殺襄公自立,公子糾奔魯,公子小白奔莒。次年,無知被殺。
  • 佔小便宜吃大虧,戰國時期的楚國就是最好的例子
    戰國一開局可以說楚國是獲利最大的國家,原因只有一個,就是春秋與戰國的劃分是以三家分晉為標準的,而三家分晉只是各傳統大國發生內亂的一個標本而已,在齊國也發生了田氏代齊,這種本來是一個諸侯國中的士大夫階層,由於自身家族勢力的上升和逐漸掌權而替代原有國君地位的事件,從某種層面上講是社會進步的一種表現
  • 楚國八百年的歷史原來這麼簡單(一)——稱王稱霸
    楚國(公元前1042年—公元前223年)是周朝時期(公元前1046-公元前256)位於長江流域的諸侯國,國君為羋姓、熊氏。我們說周朝八百年,其實楚國歷史也有八百年之久,甚至更多,因為楚國早在周武王建立周朝之前已經是獨立的楚人部落了。周成王時期,楚人首領熊繹被正式冊封為子爵,建立楚國,定都於丹陽(今湖北秭歸)。
  • 從文物解讀春秋戰國的禮崩樂壞(附高清圖)
    而中國的「軸心時代」正好落在春秋戰國時期。原來天下共主的周王室在春秋時期權威衰落,日益強大的諸侯國之間弱肉強食、兼併爭霸。周王室威信徹底喪失,小國被大國吞併,形成了七雄並立的競爭格局。▌禮崩樂壞 諸侯混戰春秋時期,西周建立的等級森嚴的分邦建國制日漸遭受破壞,周王室權威地位不斷受到諸侯挑戰,戰國時各國公室又受到卿大夫的挑戰,出現了「田氏代齊」「三家分晉
  • 春秋戰國時期的十大人物
    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戰國初期宋國人,曾擔任宋國大夫,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墨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屈原,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戰國末期楚國人。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識,志向遠大。
  • 春秋戰國時期十大著名人物
    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末期人,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與莊子並稱「老莊」。後被道教尊為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認為李姓始祖。曾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鬼谷子,王氏,名詡, 戰國時代傳奇人物。著名謀略家、縱橫家的鼻祖,兵法集大成者、相傳其額前四顆肉痣,成鬼宿之象。
  • 中華陳氏世系
    其子孫均仕齊為官,傳至七世田常時,田姓完全控制了齊國政權。周安王十六年(前386年),田常之孫田和被周天子冊封為諸侯,列於周室,稱齊侯太公,於是姜姓齊國變成了田氏齊國,史稱「田齊」。周安王二十三年(前379年)田和薨(一說周安王十八年田和去世),長子剡繼位,在位八年去世,次子田午繼位,在位十八年。周顯王十三年(前356年)田午子因奇繼位,史稱齊威王。威王二十三年齊國至鼎盛時期,為戰國七雄之一。
  • 春秋戰國有四位名人,個個手無縛雞之力,但都曾戲耍君主還沒事
    春秋戰國時期,各路名將表現出了極強的軍事天賦。戰神白起一生嗜殺成性,令各國聞風喪膽;名將李牧卻匈奴200多裡,雁門關一戰封神;樂毅幫助弱燕,一口氣攻下了齊國72座城。其實,春秋戰國時期不光是武將們露臉的時代,也是各類名臣展現才華的平臺。
  • 東方既白:中國的軸心時代——春秋戰國
    原標題:東方既白:中國的軸心時代——春秋戰國 公元前600-200年間,是世界的軸心時代。這個時代風起雲湧,大分化、大動蕩、大變革是其關鍵詞。而中國的「軸心時代」正好落在春秋戰國時期。原來天下共主的周王室在春秋時期權威衰落,日益強大的諸侯國之間弱肉強食、兼併爭霸。
  • 春秋時期,除了楚國,還有哪些諸侯國「僭越稱王」了?
    但是,通過對周邊小國的兼併,楚國在春秋時期崛起,並認為子爵已經無法和楚國的實力相匹配了,所以楚國選擇「僭越稱王」,之所以強調是僭越,這是因為楚武王的王號,沒有獲得周王室的認可。那麼,問題來了,春秋時期,除了楚國,還有哪些諸侯國「僭越稱王」了?楚國首先,楚武王三十五年(魯桓公六年,公元前706年),楚武王進攻隨國。
  • 春秋末期越國何等強大,戰國時卻為何滅亡得無聲無息|文史宴
    越國在春秋末年和戰國初年相當彪悍,為何最後被楚國消滅時無聲無息?我們必須深入越國社會去觀察。本文除微信公眾平臺,其他平臺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雖然在戰國初年,還是出現了「三家分晉」「田氏代齊」這類嚴重的下克上事件,而且有許多小國的下克上事件還要比晉、齊兩個大國晚一些發生。在國際背景上,春秋時代還是以大國聯合小國對對碰爭霸為主。在第二次弭兵大會以後,爭霸成了昨日黃花,王子朝之亂以後,各大諸侯國也開始對周圍不聽話的小國或吞併或強徵物資,開始成長為地區性強權了。
  • 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國宋國,為何卻在春秋戰國時活成了一個笑話?
    春秋戰國時期的疆域圖不過,武王不慌,因為他手下有一批能人輔佐,如姜子牙,而且商朝管理模式也給了武王借鑑,對於這個問題,已經有了解決之法,那就是大規模的分封諸侯國。很大,西周初年諸侯國有800多個,到了春秋初年,還剩下170多個戰國之初,只有幾十個了,不過在西周分封的諸侯國中,卻有一個極其特別的諸侯。宋國。而它特別的原因,在於它的臣民為商朝遺民,被封爵之人也是殷商貴族,正兒八經的貴族。
  • 【帝王紹運圖】期末在即,跟著小編複習歷史!
    這樣的?———周朝———周朝(前11世紀—前256年)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朝代。周朝共傳30代37王,共計約791年,另一說是868年。周朝分為「西周」與「東周」兩個時期。———插播時間 戰國七雄———帝王紹運圖中左側的「秦六國」加上秦國,即為戰國七雄。
  • 風雲激蕩的春秋戰國天下——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是戰國時代最強大的七個諸侯國的統稱,是春秋五霸的延續,戰國初期,春秋強大的國家基本都被保留了下來,只有晉國被六卿所瓜分,分成了趙、魏、韓三國,至此,形成了戰國七雄並立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