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的一小國,被楚國所滅,成為一個2700年歷史的縣!

2020-12-18 騰訊網

西周初年分封的時候,楚國只分到了「五十裡」之地,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國。而且,受封之初,楚國只是一個子爵諸侯國,在地位上完全無法和鄭國、衛國、魯國、宋國、齊國、晉國等諸侯國相提並論。不過,到了戰國時期,楚國的疆域來到巔峰,幾乎佔到了天下的半壁江山。對於楚國疆域的擴張,自然是靠著不斷消滅周邊的小國得來的。

其中,就本文要說的息國,就是在春秋時期被楚國所滅的諸侯國。息國,西周至春秋初期的姬姓侯爵諸侯國。按照「公侯伯子男」這五等爵位,息國君主的地位,自然是遠在楚國之上的。但是,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時期,比較的核心不再是爵位高低,而是實力大小了。

首先,在春秋時期,息國曾和鄭國等中原諸侯國交戰。對於息國來說,可以單獨討伐鄭國,可以發現其擁有不錯的實力。但是,這只是相對於鄭國的,面對已經崛起的楚國,息國還是太過弱小了。公元前684年,息侯因蔡哀侯對自己的夫人息媯非禮,請求楚國偽裝討伐本國,吸引蔡國來救援,從而打擊蔡國羞辱蔡侯。

但是,這件事情,自然導致了息國和蔡國之間的結怨,並且,請神容易送神難,楚文王率領大軍出動後,顯然不願意空手而歸。在此基礎上,蔡侯為此懷恨在心,在楚文王面前讚譽息媯的美貌。對於楚文王來說,聽到這個消息後立即心動,當然,這不僅是因為息媯的美貌,很可能也是希望攻佔位於中原地區的息國。於是,楚文王出動大軍,輕鬆結束了息國這一諸侯國的歷史。

在消滅息國後,楚文王娶了息媯這位美人,生下兩子,即後來的兩位楚王堵敖和楚成王。楚文王寵愛息媯,並於公元前680年為她討伐蔡國。也即蔡國和息國唇齒相依,這兩個諸侯國之間的互相拆臺,最後只會便宜在一旁虎視眈眈的楚國。並且,楚文王在佔據息國的疆域後,沒有將其分封給楚國的卿大夫,而是以息國為基礎設立了息縣。

通過建立縣制,促使楚國君主可以直接掌握遠離楚國核心區域的疆域,也即這些縣的管理者,都是楚國君主直接任命的,不會成為卿大夫的食邑,更不會導致卿大夫不斷壯大,從而帶來三家分晉、田氏代齊這樣的歷史事件。自設立息縣之後,該地區在晉楚爭霸的過程中,為楚國提供了重要的支持。比如在城濮之戰中,楚國令尹子玉並未率楚國全部主力出徵,而是以申息兩縣的兵力為主。

由此,在春秋時期,息縣人口密集,繁榮富庶,從而能夠支持楚國和晉國爭霸。再比如公元前585年,晉國討伐蔡國,楚國以申息兩個縣的兵力救蔡。同時,對於息縣來說,不僅在春秋時期扮演者重要的角色,還延續了2700年左右,成為現在河南省信陽市下轄的一個縣。息縣這一建制始於公元前684年前後,距今已有2700年左右的歷史了。

在春秋戰國時期,息縣為楚國直接管轄。到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在郡縣制下,秦朝設立潁川郡,息縣屬之。漢朝時期,設立新息縣,屬汝南郡。進入到三國這一歷史階段,息縣成為曹魏的疆域,隸屬於豫州汝南郡。南北朝時期,息縣一度分為南息縣和北息縣。

最後,但是,不管名字如何變化,息國的息字,得到了長期的保留。唐朝建立後,設立息州,領新息、淮川、長陵三縣。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息縣隸屬河南江北行省汝寧府。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息州屬中都臨濠府。不久改州為縣,屬潁州。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息縣屬光州(直隸州)。如今,息縣這一千年古縣,成為河南省信陽市下轄的一個縣。

截至2018年底,息縣總面積達1892平方公裡,總人口約為113萬人,也即不管是現在,還是設立之初的春秋戰國時期,息縣都是人口較多的縣。此外,對於現在的不少縣,實際上都和春秋時期的諸侯國存在直接的關係,比如山東省日照市下轄的莒縣,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屬於莒國。在戰國初期,楚國消滅了莒國,後來才設立了莒縣,並延續至今。對此,你怎麼看呢?

相關焦點

  • 春秋時的一小國,被楚國消滅,後人出了一位戰國四公子!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春秋時期,通常用來指東周前半期歷史階段,即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這段歷史時期,史稱「春秋時期」。據說是由於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紀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
  • 失敗者的春秋(18)南蠻楚國吞併小國 慢慢崛起
    諸夏對戎狄最大的一次慘敗,是發生在魯閔公二年。那一年狄人攻打衛國。衛懿公一向喜歡養鶴,給鶴做軒車。軒車是一種本來大夫才有資格坐的車,就是說,鶴比人還精貴。衛懿公這麼搞,經濟浪費不說,關鍵很傷了貴族們的自尊心和優越感。坐車本來是我們的特權,現在特權不特了。所以大兵壓境的時候,他們都鬧情緒,說要打仗讓鶴去打,我們不去。
  • 楚國八百年的歷史原來這麼簡單(一)——稱王稱霸
    楚國(公元前1042年—公元前223年)是周朝時期(公元前1046-公元前256)位於長江流域的諸侯國,國君為羋姓、熊氏。我們說周朝八百年,其實楚國歷史也有八百年之久,甚至更多,因為楚國早在周武王建立周朝之前已經是獨立的楚人部落了。周成王時期,楚人首領熊繹被正式冊封為子爵,建立楚國,定都於丹陽(今湖北秭歸)。
  • 楚國:滅盡小國,獨霸南蠻,不思進取卻被秦國視為滅國戰最大敵人
    第二部分屬於楚國滅亡的小國所形成的老世族;這部分是楚國在戰國中後期的主要國家力量來源,我們上面提到楚國因為地處南部偏遠地區,幾乎不受周天子的領導和控制,所以它能夠向南擴張它的領土,在擴張當中,它一定要吞併一些小國來增強自身的國家實力,而這些被滅亡的小國也自然而然地加入了楚我的統治範圍,它們原本的統治核心被楚國賦予王族分支的帽子,讓其依舊能夠領導自己原先的國家。
  • 春秋戰國時期,為什麼楚國都城被三次攻破呢?
    早在西周建立時,因感念楚人出兵幫助滅商的緣故,周王室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讓他到丹陽建立了最初的楚國(方圓五十裡)。但是,對於不斷擴張的楚國,在春秋時期就陸續吞併了周邊的小國,成為一個地方數千裡的大國。
  • 戰國時期,楚國消滅了哪幾個諸侯國?
    楚國至此進入了最鼎盛時期。相對於秦國、燕國、齊國、韓國、魏國、趙國這六國,楚國的疆域是最為遼闊的。在戰國時期,趙國消滅中山國,秦國消滅巴國和蜀國,那麼,問題來了,在戰國這一歷史階段,楚國消滅了哪幾個國家呢?
  • 中國歷史之春秋列國簡介
    各國可以分為幾類:一、周的宗室,如魯、衛、燕、鄭、曹、蔡等國;二、周的功臣,如齊、秦等國;三、前代的後裔,如宋、陳等國;四、被中原諸侯國視為蠻夷的國家,如楚、吳、越等國。其中,按規模來說,晉、楚、齊、秦都是春秋的大國,其他小國主要分布在這四國之間,成為大國爭霸博弈的棋子。吳、越兩國稍晚興起,都在東南方。
  • 春秋小國「偪陽」之滅,孔子父親叔梁紇一戰成名,晉悼公一箭雙鵰
    偪陽故國偪(fù)陽,春秋期的一個小國,其故址在現在的山東棗莊嶧城以南。據地方志《嶧縣誌》記載,「偪陽城,縣南五十裡,古妘姓之國。祝融之孫,彭祖弟陸終第四子求言封於偪陽,後為晉所滅。」「祝融」是上古管理火的官員。偪陽建國者的先祖曾居於此官職。
  • 西周長江流域最窩囊諸侯大國,戰國時被孫子輩楚國滅國
    西周將功臣名將姬姓子孫分封到各地,在長江流域有一個諸侯大國,幾百年後卻被孫子輩楚國滅掉。因而,南宮适被封在漢水流域,和燕候召公奭一樣,成為當地諸侯首領。祝融的孫子季連的後裔,滅商時參與了討伐,因而被封第四等子爵,封國在南部的荒涼地帶楚蠻,因而稱為楚國。
  • 春秋時的一小國,被秦國消滅,疆域卻被晉國佔據!
    春秋時期,通常用來指東周前半期歷史階段,即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這段歷史時期,史稱「春秋時期」。據說是由於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
  • 為啥春秋時大國的戰爭以爭霸為主,到了戰國就轉向滅國統一戰爭了
    其實大多數的國家都是春秋時期被滅掉的,據歷史記載,西周總計分封諸侯800多,其中僅僅西周初年就分封71個。但是到了戰國時期,就只剩幾十個了,甚至到戰國開始的時候就更少了。齊國開始也只是一小塊地方,但是後來進過擴張才變得那麼強大,據記載,僅僅管仲輔佐齊桓公那些年就滅國幾十個。這還不算曆代齊國君主滅掉的國家。晉國僅僅在晉獻公時代就「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我們還有很熟悉的假道伐虢等故事。晉國的發展不是突然的,其他君主在位時也滅掉不少國家,不過沒明確記載而已。
  • 中國歷史上有個英國,存世約三百年,最後被楚國滅亡
    翻開春秋戰國的歷史,會發現一些有趣的事情,如今有些國家的名字,竟然早就存在過。比如歐洲的英國,在中國的西周時期就出現過,不禁讓人莞爾。周滅商後,周天子分封天下,將土地和百姓授予王族、貴族和功臣,讓他們建立自己的領地,以保衛周王室。
  • 春秋時期有100多個諸侯國,最強的是哪1個?不是齊國!不是楚國!
    齊襄公被弒後,公子小白擊敗公子糾登基成為齊國國君,是為齊桓公.在鮑叔牙的推薦下,齊桓公不計前嫌,重用曾經輔佐姜糾的管仲,改革軍制,發展農業和鹽鐵業,使齊國成為強國,並率先提出重尊已經衰落到無人打理的周天子的「尊王攘夷」的口號,攻伐異族,討伐不臣,成為春秋時第一個霸主。
  • 春秋爭霸,吳國如何滅楚的?吳國對楚國的戰術策略運用!
    在春秋時期,吳王闔閭弒叔繼位後,把吳國打理的井井有條。吳國的國力在這時候有了一個飛速的發展,已經可以和楚國比肩了。在吳國日益發展的同時,楚國也開始效仿晉國聯合吳國壓制楚國的做法,拉攏了越國來威脅吳國。吳國在中原諸侯的眼中,屬於那種還沒開化的蠻夷,而齊國、魯國是歷史悠久的禮儀大國,吳國想要進入中原的「文明」圈,少不了得讓他們提攜一下,所以不能攻打齊國、魯國。而越國在吳國的更南方,而且如果攻打越國,很可能給楚國可乘之機。而且越國距離中原更遠,文化發展還不如吳國,就算打贏了越國,對吳國進軍中原也沒太大的好處。所以楚國是吳國最好的突破口。
  • 春秋初期的「遠攻近交」政策,被滅之國,被稱為「中華第一縣」!
    但「遠交近攻」政策其實早在春秋初期就有所應用,並且取得了成功。在公元前738年,也就是周平王在位第三十三年。在當今湖北丹江流域,楚國意欲圖強,正好也遇到了雄姿英發的楚武王,他在位50年,被稱為「春秋三小霸」之一,和當時的鄭莊公並列。楚武王登基不久,迅速開展了一系列外交政策,先娶鄧國女子為正夫人,再續盧國女子為側夫人。
  • 春秋時期,除了楚國,還有哪些諸侯國「僭越稱王」了?
    其中,就楚國來說,則是一個子爵諸侯國。楚國(?-前223年)是先秦時期位於長江流域的諸侯國,國君為羋姓、熊氏。周成王時期(一說即前1042年-1021年),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建立楚國。雖然楚國一開始受封的疆域比較小,遠遠比不上一些公爵、侯爵諸侯國。
  • 戰國時期諸侯小國逐漸減少,楚國滅過哪些諸侯國?
    戰國時期諸侯小國逐漸減少,是因為他們都被大國兼併。而被楚國滅了的諸侯國有越國,還有杞國,蔡國,魯國,宋國等。做起戰國時期,人們對戰國七雄是比較了解的,因為它們是戰國時期最強大的七個國家,然而在戰國初期,除了這戰國七雄以外,還有很多小的諸侯國,但是都被大的諸侯國給滅了,比如說秦國吞併了八國,還有蜀國,山東六國,韓國吞併了鄭國,趙國吞併了中山國,那麼作為戰國七雄裡面比較強大的楚國,他們又滅了哪些諸侯國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 多幅地圖,展示春秋戰國時期,群雄的擴張和小國滅亡過程
    公元前771年,申後之父申侯勾結犬戎攻破鎬京。周幽王最後被殺於驪山,西周滅亡。周平王在即位後第二年(公元前770年),在鄭、秦、晉等諸侯的護衛下,將國都遷至洛邑,開始了東周的歷史。平王東遷後,周天子王權開始衰落,不能擔當共主的責任,諸侯勢力不斷坐大。因為平王是由申侯擁立的,間接犯了弒父罪名,開始得不到諸侯的尊重。
  • 《戰國策》記載楚國滅中山,但今日看來卻是一段謎案
    史書記載楚國滅亡中山國一事,主要史籍記載為《戰國策.中山策》,其他史冊大多未涉及,因此成了一個糊裡糊塗的懸案。根據前人的論述,楚國滅亡中山這一歷史事件大都因為楚國在南方,而中山在北方,中間間隔了晉國和齊國兩個強大的諸侯國,在地理位置上楚國滅亡中山的行軍路途有阻隔。
  • 戰國時期,強大的楚國消滅了哪幾個諸侯國?
    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對於戰國七雄之外的諸侯國,基本上都在戰國時期被消滅了。比如秦國除了在最後消滅山東六國,還在公元前316年消滅了巴國和蜀國,趙國消滅了中山國,即便是戰國七雄中實力較弱的韓國,也吞併了鄭國這一諸侯國。那麼,問題來了,戰國時期,強大的楚國消滅了哪幾個諸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