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記載楚國滅中山,但今日看來卻是一段謎案

2020-12-23 騰訊網

史書記載楚國滅亡中山國一事,主要史籍記載為《戰國策.中山策》,其他史冊大多未涉及,因此成了一個糊裡糊塗的懸案。根據前人的論述,楚國滅亡中山這一歷史事件大都因為楚國在南方,而中山在北方,中間間隔了晉國和齊國兩個強大的諸侯國,在地理位置上楚國滅亡中山的行軍路途有阻隔。在這種情況下,歷史上很多學者認為,這只是一個誤傳,佐證楚國滅中山的史書只有《戰國策》,出土文物也沒有佐證,故此,《戰國策》中記錄楚國滅中山成為一個懸案。

「楚久伐而中山滅」出自何處?

「楚久伐而中山滅」這一說法出自於《戰國策·趙策一》,當時蘇秦為齊國而上書趙王,暢談天下形勢,說出了「昔者,楚久伐而中山滅」,這是最早提出這一說法的史書出處。

這一說法被後人理解為是被動語句,「楚久伐而中山滅」,理解成現代被動語句的意思是「久伐楚」。秦楚交惡,徵伐不斷,這給了趙國足夠空間和時間,騰出手來滅了中山國(第三次被滅國);第二次滅國為魏國所滅;第一次為晉國所滅。

春秋晚期形勢圖

但《戰國策·中山策》記載:「中山君饗都士大夫司馬子期在焉。羊羹不遍,司馬子期怒而走於楚,說楚王伐中山,中山君亡。」中山君在亡國後逃跑,始終有二人護衛他,問起二人為何追隨他時,二人稱,他們的父親快要餓死的時候,中山君給了他們父親一餐飯,他父親臨死時交代一定要誓死護衛中山君。中山君因而發出感慨:「與不期眾少,其於當厄;怨不期深淺,其於傷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國,以一壺纋得士二人。」

《戰國策》的記載證實了楚國確實滅亡了中山國。

楚國滅亡中山的推斷?

楚國滅亡中山的關鍵人物是司馬子期,司馬應該是官名,真實的名字是「子期」。子期和楚國國君應該有血緣關係,不然不會跑到楚國國君那兒告狀,而且討伐中山。子期是因為楚國內部的爭權而流亡到中山,成為客卿。

根據《戰國策》的記載。楚國確實已經消滅了中山國,楚昭王死於周敬王三十一年(前489年),司馬子期死於周敬王四十一年(前479年),楚國滅亡中山國應該在之前。春秋晚期的晉國是一番什麼景象吶?此時晉國內部比較混亂,韓氏、趙氏、魏氏、中行、智氏、範氏六大公卿家族掌握實權,互相爭鬥。周敬王二十三年(前497年)到周敬王三十年(前490年),範氏、中行氏討伐趙氏,智氏、韓氏奉命討伐範氏、中行氏,晉朝的六卿互相攻伐;最後韓、趙、魏三家滅掉智氏。這就為楚國出兵中山提供了時間和空間,頻繁出兵中山,並且滅亡了中山。

楚昭王

楚國滅亡中山應該在晉滅中山之前,大概在楚昭王、楚惠王的年代,司馬子期生活在那個時代,晉國滅中山在其後,那時中山應該已經有部分國土在楚國的手中,因此要討伐。

關於楚國滅中山一事,只有《戰國策》記載,沒有其他史書記載佐證,因此就不被認可,大都遵照前人的研究成果。楚國滅亡中山從謀劃到最終成功經歷了30多年,因此說「楚久伐而中山滅」。

相關焦點

  • 戰國策記載羋月是段子手 黃歇屈原並非師徒
    戰國策記載羋月是段子手 黃歇屈原並非師徒時間:2015-12-13 13:32   來源:伊秀女性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戰國策記載羋月是段子手 黃歇屈原並非師徒 羋月如何成長為一代太后,電視劇濃墨重彩,我們按下不表,《戰國策》記載,羋月可是個段子手。
  • 楚國春申君:黃歇
    太史公掌握的楚國史料十分有限,《史記》對楚國世系和年代的記載就有不少錯誤,所以弄錯春申君的身份也是情有可原。眾所周知,楚國是羋姓,那「黃歇」之稱源自何處呢?按照春秋戰國時的習慣,人們稱呼封君可以用「封地+名」的形式,如公孫鞅封地在商(今陝西商洛市境內),人稱「商鞅」;孟嘗君田文封地在薛(今山東滕州市境內),人稱「薛文」。那麼春申君最初的封地應該是黃邑(今河南省潢川縣境內)。黃本是嬴姓古國,春秋時為楚成王所滅,遂成楚國城邑。
  • 滅掉魯國為什麼不是齊國,而是和魯國八竿子打不著的楚國?
    但是滅掉魯國的卻不是齊國,而是印象中和魯國八竿子打不著的楚國,這是為什麼?齊國位於今山東省的北部,國都臨淄(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魯國位於山東中南部,國都曲阜(今濟寧轄縣級市)。齊國與魯國之間,隔著山東丘陵(泰山、魯山),可以說是泰山、魯山是齊魯之間的天然分界線。不過,地勢的險要並不能說明齊國沒有滅魯國的能力。
  • 齊國滅宋後遭到五國伐齊,為何魏國消滅中山國卻沒事呢?
    魏滅中山之戰發生於戰國時代初期(前408年至前406年)期間,魏國攻滅中山國的一場戰爭。在吞併中山國之後,魏文侯隨即命太子擊鎮守中山地,而封樂羊於靈壽(今河北靈壽西北)。在魏國消滅中山國的時候,魏國、趙國、韓國名義上還是一個整體,或者說是屬於晉國的。因為直到公元前403年,魏趙韓三家才被周天子冊封為諸侯。
  • 《大秦賦》羋啟之謎:當上了秦國丞相,為何又變成楚國國君?
    眾所周知,當年秦武王嬴蕩舉鼎而亡,宣太后扶持嬴稷(秦昭襄王)繼位,因為宣太后出自楚國羋姓,因此秦國在很長一段時間都存在「楚系勢力」,宣太后去世後,華陽夫人是另一位羋姓代表,而且,華陽夫人對嬴政的父親嬴異人(秦莊襄王)有提攜之恩,若無華陽夫人,嬴政父子都無緣成為秦王。正是因為華陽夫人在秦國地位特殊,因此,人們猜測,羋啟可能是華陽夫人的侄子。
  • 楚國:滅盡小國,獨霸南蠻,不思進取卻被秦國視為滅國戰最大敵人
    甚至都被秦國當成是在滅國戰爭中最大的敵人,哪怕是在秦宣太后時期,對楚國的國家實力有一次比較大的削弱,在發動滅國之戰的時候,王翦還是要求舉國之兵出戰。那麼,楚國沒有進行過完整的變法,為何能擁有強大的實力?本篇文章重點分析一下這個問題,看看楚國在戰國時代屹立不倒的原因。
  • 中山國,因為羊肉湯分配不均而遭遇滅國慘事,太悲哀
    但是,到了後期,大國之間爭相爭霸,吞併小國,中山國也面臨著滅國的危險。但是,在這時發生了一件事,促使中山國更早地被滅國。在一次宮廷宴會中,中山國大宴賓客,並且還邀請了國內的大臣來赴宴作陪,大夫司馬子期也在邀請行列。在宴會上,中山王特地讓廚師做了一道美味的羊肉羹,分給賓客和大臣們享用。但是很不湊巧,羊肉湯分到司馬子期那裡的時候,羊肉湯正好沒了。
  • 魏文侯為何要跨過趙國攻打中山國?《吳子》這本兵書裡給出了答案
    戰爭場面說起春秋戰國,秦國總是不能被忽視的存在,與其說這是一段諸侯並立爭雄的歷史,不如說是秦國逐步崛起最終完成一統的歷程。而讓魏國真正聲名鵲起離不開魏國的對外戰爭,這其中就包括魏滅中山之戰。,魏文侯想了想隨即放棄了,因為楚國不好打。
  • 來自《戰國策》的成語,個個經典,值得收藏學習
    《戰國策》是一部國別體史學著作,又稱《國策》。記載了西周、東周及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各國之事,記事年代起於戰國初年,止於秦滅六國,約有240年的歷史。一、《戰國策·西周策》百步穿楊:本義指能在一百步以外射穿指定的某一片柳樹葉子。春秋時楚國養由基善於射箭,能在一百步以外射中楊柳的葉子。
  • 神秘的中山國——魏國的統治對中山國崇儒重禮風尚的影響
    而到了戰國中山國時期,在己出土的大量文物當中,考古學家卻發現了大量精美的青銅禮器,其上多有《詩經》等典籍銘文,而在《戰國策》等文獻中,也明確說明戰國中山國的重儒傳統。可見,從早期中山國滅國到戰國中山國復興這一段時間當中,中山地區在短時間內出現了崇儒重禮的風尚,其文明也達到了不次於中原諸國的水平。
  • 世界4大未解之謎:西施失蹤謎案,《易經》作者是誰眾說紛紜!
    世界4大未解之謎:西施失蹤謎案,《易經》作者是誰眾說紛紜! 西施失蹤謎案。西施是我國四大美女之一,出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越王勾踐為了報仇雪恨,吳王夫差進獻了美女西施,在西施的內應下,勾踐終於滅吳復國,西施完成任務後,榮歸故裡,那她回去以後結局又是如何呢?至今無人能破解其中的奧秘!
  • 魏滅中山之戰:魏國消滅中山國,成為戰國初期的霸主!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但其實力與影響力皆遠遠不及戰國七雄,只能在強國的夾縫中生存,且最終均為七雄所滅。
  • 《戰國策》中10句最經典的話,通古今,曉人情!
    《戰國策》是一部國別體史學著作,又稱《國策》。記載了西周、東周及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各國之事,記事年代起於戰國初年,止於秦滅六國,約有240年的歷史。一、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選自《戰國策·韓策》。【譯文】寧願做小而潔的雞嘴,也不能做大而臭的牛肛門。比喻寧可在小範圍內自己做主,也不能在大範圍內聽命於人。三、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惡。【譯文】不要掩蓋別人的優點,不要隨便議論別人的缺點。四、禍與福相貫,生與亡為鄰。
  • 湯氏家族「中山」之謎
    為揭開湯氏家族「中山」之謎,我讀遍中國二十四史及國家圖書館收藏的所有縣誌及《湯氏家譜》,初步認定河北定縣(河北定州市)與我家族徽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據古史記載:定縣古屬「唐」,古天子儻女媧、帝嚳、帝摯、唐堯、丹朱皆曾封於此稱「唐侯」,因上古時湯與唐同音通用,所以又稱「湯候」。東周時期,鮮于白狄族在此建中山國,因而漢初在此置中山郡。
  • 西周長江流域最窩囊諸侯大國,戰國時被孫子輩楚國滅國
    西周將功臣名將姬姓子孫分封到各地,在長江流域有一個諸侯大國,幾百年後卻被孫子輩楚國滅掉。祝融的孫子季連的後裔,滅商時參與了討伐,因而被封第四等子爵,封國在南部的荒涼地帶楚蠻,因而稱為楚國。楚國地處荒涼地帶,清華竹簡《楚居》記載,楚國的先人熊繹建設宗祠時,沒有祭祀的貢品,沒辦法就到鄀國去盜了一頭還沒長角兒的小牛,連夜宰殺後祭祀。
  • LEAD 立德人物|春秋時期著名楚國令尹鬥谷於菟,先進開明的思想政治家
    在楚子元內亂平定後的楚成王八年,楚成王以鬥谷於菟為令尹,自己亦日漸成長,楚國政局從此穩定,並開始以嶄新的面貌北上爭霸。鬥谷於菟是楚國歷史上著名的令尹之一,對楚國的強大和北上爭霸,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使楚國迅速度過了難關。
  • 秦滅六國後,六國國主分別落得了怎樣的下場?
    隨著最近熱播劇大秦賦的熱播,許多人又把目光集聚到了秦始皇滅六國的那段激蕩歲月中,同是戰國七雄,最終卻是秦國的嬴政一統了六國,這其中既有秦國六代先王奮發努力的結果,也有六國自甘墮落或者自毀長城的結果,總之結局就是秦滅了其他六國,在這六國中韓國是最先被攻滅的。
  • 中山國曾被魏國所滅,也曾打敗趙國,最終卻被趙武靈王徹底消滅
    與此同時,燕國乘機侵入中山領土,收復被中山奪取的土地。中山國兩面迎敵,擊敗燕軍,並殺死了燕國的大將。 《戰國策·齊策》記載這段歷史說:「中山悉起而迎燕、趙,南戰於長子敗趙氏,北戰於中山克燕軍,殺其將。中山千乘之國也,而攻萬乘之國二,再戰比勝,此用兵之上節也。」
  • 打下楚國都城後,吳國為何不一鼓作氣滅楚?
    文/王凱迪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獨霸中國南方地區,號稱「帶甲百萬」,是東周列國之中最早稱王的國家。然而,這樣一個強大的國家卻在公元前6世紀後期被新興的吳國迅速擊敗,楚軍連戰連敗,吳國七戰進入郢都,楚人社稷淪喪幾乎滅國。令人奇怪的是,直搗楚國都城的吳軍卻沒有乘勢消滅楚國,這是為何呢?
  • 秦始皇滅六國的順序是怎樣的?哪國最難打?哪國又最難滅?
    3、滅魏。 4、滅楚。 5、滅燕。 6、滅齊。 前221年,六國全部被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