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記載楚國滅亡中山國一事,主要史籍記載為《戰國策.中山策》,其他史冊大多未涉及,因此成了一個糊裡糊塗的懸案。根據前人的論述,楚國滅亡中山這一歷史事件大都因為楚國在南方,而中山在北方,中間間隔了晉國和齊國兩個強大的諸侯國,在地理位置上楚國滅亡中山的行軍路途有阻隔。在這種情況下,歷史上很多學者認為,這只是一個誤傳,佐證楚國滅中山的史書只有《戰國策》,出土文物也沒有佐證,故此,《戰國策》中記錄楚國滅中山成為一個懸案。
「楚久伐而中山滅」出自何處?
「楚久伐而中山滅」這一說法出自於《戰國策·趙策一》,當時蘇秦為齊國而上書趙王,暢談天下形勢,說出了「昔者,楚久伐而中山滅」,這是最早提出這一說法的史書出處。
這一說法被後人理解為是被動語句,「楚久伐而中山滅」,理解成現代被動語句的意思是「久伐楚」。秦楚交惡,徵伐不斷,這給了趙國足夠空間和時間,騰出手來滅了中山國(第三次被滅國);第二次滅國為魏國所滅;第一次為晉國所滅。
春秋晚期形勢圖
但《戰國策·中山策》記載:「中山君饗都士大夫司馬子期在焉。羊羹不遍,司馬子期怒而走於楚,說楚王伐中山,中山君亡。」中山君在亡國後逃跑,始終有二人護衛他,問起二人為何追隨他時,二人稱,他們的父親快要餓死的時候,中山君給了他們父親一餐飯,他父親臨死時交代一定要誓死護衛中山君。中山君因而發出感慨:「與不期眾少,其於當厄;怨不期深淺,其於傷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國,以一壺纋得士二人。」
《戰國策》的記載證實了楚國確實滅亡了中山國。
楚國滅亡中山的推斷?
楚國滅亡中山的關鍵人物是司馬子期,司馬應該是官名,真實的名字是「子期」。子期和楚國國君應該有血緣關係,不然不會跑到楚國國君那兒告狀,而且討伐中山。子期是因為楚國內部的爭權而流亡到中山,成為客卿。
根據《戰國策》的記載。楚國確實已經消滅了中山國,楚昭王死於周敬王三十一年(前489年),司馬子期死於周敬王四十一年(前479年),楚國滅亡中山國應該在之前。春秋晚期的晉國是一番什麼景象吶?此時晉國內部比較混亂,韓氏、趙氏、魏氏、中行、智氏、範氏六大公卿家族掌握實權,互相爭鬥。周敬王二十三年(前497年)到周敬王三十年(前490年),範氏、中行氏討伐趙氏,智氏、韓氏奉命討伐範氏、中行氏,晉朝的六卿互相攻伐;最後韓、趙、魏三家滅掉智氏。這就為楚國出兵中山提供了時間和空間,頻繁出兵中山,並且滅亡了中山。
楚昭王
楚國滅亡中山應該在晉滅中山之前,大概在楚昭王、楚惠王的年代,司馬子期生活在那個時代,晉國滅中山在其後,那時中山應該已經有部分國土在楚國的手中,因此要討伐。
關於楚國滅中山一事,只有《戰國策》記載,沒有其他史書記載佐證,因此就不被認可,大都遵照前人的研究成果。楚國滅亡中山從謀劃到最終成功經歷了30多年,因此說「楚久伐而中山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