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侯為何要跨過趙國攻打中山國?《吳子》這本兵書裡給出了答案

2020-12-22 飛魚說史

文|飛魚說史

凡兵者之所以起者有五:一曰爭名,二曰爭利,三曰積惡,四曰內亂,五曰因飢。——(戰國)吳起《吳子》

春秋戰國,風雲四起。

三家分晉,奠定格局。

自此中原大地正式開啟了諸侯相互兼併爭雄的競爭態勢,其中又數戰國七雄之間的戰爭最為頻繁。

戰爭是把雙面的刀,不僅能帶來傷害,還能披荊斬棘,春秋戰國時期的戰爭亦是如此,生靈塗炭的同時,又推進了社會的進步和文明的發展。

戰爭場面

說起春秋戰國,秦國總是不能被忽視的存在,與其說這是一段諸侯並立爭雄的歷史,不如說是秦國逐步崛起最終完成一統的歷程。

從西部邊陲到一統華夏,此過程荊棘遍野,秦國走得也並不順當,幾百年的蟄伏換來攻滅六國只用了10年,這或許就是秦國歷代君主為秦始皇嬴政奠定的「勢」。

但戰國初期,最有能力統一華夏並不是秦國,而是魏國。

戰國伊始,魏國最先通過變法強大起來,並且魏國的稱霸持續百年有餘,締造這一輝煌的是魏文侯。

而讓魏國真正聲名鵲起離不開魏國的對外戰爭,這其中就包括魏滅中山之戰。

戰國疆域圖

打開一張戰國時期的地圖,我們會發現,中山國對於魏國來說,那就是一塊真正意義上的飛地,中間隔著趙國,那麼魏文侯為何要跨過趙國攻打中山國?《吳子》這本兵書裡給出了答案。

中山近趙而遠魏,魏國為何執意要打這塊飛地?其實原因也沒有那麼複雜,只是因魏文侯想立威而已,具體說這場戰爭的原因之前,我們還得從飛地說起。

韓趙魏頻繁換地的因由。

什麼是飛地呢?其實就是指某一塊土地屬於一國管轄,卻又不和本國內的行政區接壤,在說白一點,如果一個國家擁有著一塊飛地,那麼無法取到自己的行政區到達該地,必須「飛」過其他國家的領土才能到達。

如果對飛地的概念還理解不透的話,可以看看美國地圖,阿拉斯加州對美國本土而言,就是飛地中最為典型的代表。

戰國戰爭場面

春秋戰國時期,兼併戰爭打響之後,飛地的治理難度之大開始突顯,而當時飛地最多的,就是分晉而形成的韓趙魏三個諸侯國,它們三家聯合滅了智氏,瓜分土地的時候,也比較犯難。

人是不知足的,而肥沃的土地卻是有限的,三家在搶奪土地時候,也各不相讓,所以起初韓趙魏三家的地盤那都是飛地遍布,為了更方便管轄和治理,三家也經常換地,後來才形成了連片的城池。

魏文侯執意要攻打中山國。

中山國,又被一些人士稱為戰國第八雄,位於今天的河北省太行山東麓一帶,它是白狄人建立的政權,因城中有山,故名中山國,我們所熟知的東郭先生與狼故事中,這個狼就是中山狼,後來又被比喻忘恩負義的人,這裡暫不贅述。

魏文侯經過李悝的變法,又加上一大批能臣的輔佐,國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國力強了就要對外擴張,但魏文侯環顧四周發現,並沒有合適的目標。

魏文侯

魏國處於四戰之地,位於諸侯國的中央,南邊是韓國,北邊是趙國,三晉分家沒多久,魏文侯又很重視三晉的關係,這兩個諸侯自然是不能打的嘛,如果目光越過韓國繼續向南,那就到了楚國的地盤,魏文侯想了想隨即放棄了,因為楚國不好打。

魏國的東邊是齊國,魏文侯思考了一下,覺得這個老牌諸侯自己未必能打得過,也只能放棄,視線往西,此時的秦國已經被魏國打到函谷關以西了,再打就不好打了,畢竟函谷關是易守難攻,就在魏文侯鬱悶的時候,躲在趙國背後的中山國跳了出來,儘管這是一塊飛地,魏文侯也要執意攻打了。

魏文侯攻打中山的真實原因。

魏國周邊不好打,並不能解釋魏文侯執意攻滅中山的動機,因為周圍都不好打和一定要去打中山,這中間並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而關於魏文侯為何攻伐中山,史料中已經沒有確切記載了,但所幸一代兵法大家吳起在他的著作《吳子》裡,給出了答案。

他認為挑起戰爭有五大因素:爭名、爭利、積惡、內亂、因飢(具體出處參見開篇引用),就這五個方面,我們用排除法從後往前來分析,因飢的意思就是國內民眾吃不飽,需要通過戰爭獲取糧食,但正處於強大時期的魏國,這點自然是不成立的;魏國攻打中山前,魏國和中山國都沒有內亂,這點也可排除。

吳子兵法

積惡,好像也說不通,畢竟兩個國家中間還隔著趙國;爭利呢,自然也不符合常理,畢竟中山國是塊飛地,打下來能獲得利也很少嘛,魏國丞相魏成也曾說:中山近趙而遠魏,攻而得之,未易守也

引起戰爭的五大因素,排除掉了四個不可能的,那就僅僅剩下了一個最有可能的爭名,沒錯,魏文侯攻打中山或許就是為了在諸侯面前牛氣一把,從而震懾周圍諸侯,確立自己的霸主地位。

飛魚說:

中山近趙而遠魏,魏文侯為何要跨過趙國攻打中山國?《吳子》這本兵書裡給出了答案,挑起戰爭的五大因素中,只有爭名最能解釋當一個君主強大之後的心理。

魏國為何要執意攻打中山這塊飛地呢?只是因為魏文侯想立威,想必他也明白飛地對於一個國家來說並不好治理,辛辛苦苦打下來的土地,很可能會給他人做了嫁衣,就像後來孟嘗君跨過韓魏攻打秦國一樣,勞民傷財的齊國,最後卻便宜了與秦國接壤的韓魏兩國。

戰國疆域圖

但魏文侯更明白,威名和霸主的頭銜並不是白來的,這些要通過戰爭來檢驗,既然目的立威,自然要挑必勝的戰役來打,不然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這只能導致立威不成,反被天下諸侯恥笑。

分析了戰爭的原因,我們就來說說這場戰役的結果,結果就是中山被滅了國,此外,這場戰役還成就了一位魏國名將樂羊,關於樂羊攻滅中山的細節,我們下次再說。

對此,您怎麼看?

參考文獻:《史記》、《戰國策》、《吳子》等。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大將攻打中山國,中山國國君將他的兒子做成肉羹,大將滅了中山國
    公元前408年,中山武公去世,不久,中山桓公繼位,魏文侯迎來了攻打中山國的最佳時機。魏文侯以樂羊為將,借道趙國,攻打中山國,「三年而拔之」。 短短五個字,概括了歷時三年的一場滅國大戰,將其間的驚心動魄全然隱去,更將中山武公的所有努力化為烏有。
  • 魏滅中山之戰:魏國消滅中山國,成為戰國初期的霸主!
    其中,就中山國來說,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趙國消滅中山國。對於趙國來說,在胡服騎射後開始崛起,並徹底消滅了中山國。不過,實際上,在趙國消滅中山國之前,這個諸侯國曾一度被魏國消滅。戰國初期,魏文侯派遣大軍越過趙國,消滅了中山國。對此,在筆者看來,就魏滅中山之戰來說,無疑是魏國在戰國初期稱霸的重要體現,也即其體現出了魏國在戰國初期的強大實力。
  • 從戰國格局和國力角度,分析中山國復國後,沒被魏國滅而是趙國
    中山國長期在七雄混戰中夾縫中生存,其國土鑲嵌在燕國和趙國之間,經歷了戎狄、鮮虞、中山這三個發展階段,不僅是在地理位置上面十分優越,在國家的發展資源上面都是比較有競爭力的,且曾經長期與中原的諸侯大國晉國作戰,一度被視為是中原地區國家的心腹大患,直到三家分晉之後,魏文侯派大將樂羊和吳起帶領軍隊消滅了中山國,這個國家才消失在了中原各大諸侯國的視野當中。
  • 與趙國實力相當的中山國,為什麼最終被魏國滅了?有一個人很關鍵
    在由晉國分裂而成的三個國家中,魏國與中山國並沒有接壤,而韓國則只在上黨郡的部分山區與中山國有一點點接壤。所以,只有趙國的大部分國土與中山國有著密切的聯繫。在公元前414年的時候,當時中山國的統治者武公決定遷都,將新的都城建立在了中山國的正中央,即:如今的河北定州市,還給新的國都取名為「顧」。
  • 中國歷史故事:魏文侯攻打中山國
    魏文侯派樂羊攻打中山國,予以攻克,封給自己的兒子魏擊。魏文侯問群臣:「我是什麼樣的君主?」大家都說:「您是仁德的君主!」只有任座說:「國君您得了中山國,不用來封您的弟弟,卻封給自己的兒子,這算什麼仁德君主!」魏文侯勃然大怒,任座快步離開。魏文侯又問翟璜,翟璜回答說:「您是仁德君主。」
  • 魏文侯如何禮賢下士,而其部下名將吳起為何又落的下場悽慘呢?
    ,展現出這種禮賢下士的姿態,所以他不僅僅做給了段幹木看,更讓他重視人才的名聲越傳越遠,使得各地的賢能之士都衝著這一點紛紛來投奔他,一個尊貴的人可以放下身段表現得比貧賤之人還要謙卑低調,這樣的人是可以大得民心的,這也是道家智慧所強調的,道德經中很有名的一句話就是「江海所以能為百穀之王者,以其善下之」。
  • 中山國曾被魏國所滅,也曾打敗趙國,最終卻被趙武靈王徹底消滅
    戰國時期,中山夾居於燕、齊、趙三國之間,疆域雖小,武力卻很強盛。周威烈王二十年(前406年),魏文侯侵佔中山,把太子擊封在那裡。大約在周安王二十四年(前378年),中山復國。周顯王四十六年(前323年),中山和韓、趙、魏、燕五國相王,可見其在當時歷史上的重要作用。 中山國第一次滅於魏國 魏國同中山國並不接壤,本無領土衝突。
  • 中山國的第一次復國,與第二次滅國,三起三落的中興之主!
    史書上記載中山國建國於公元前450年,或前414年,這是因為史書記載的中山國第一位國君中山文公是趙簡子的傀儡。之前發過一篇中山國的建國史,文公之前的就不想說了,中山文公在位是「三家分晉」後第四年,公元前450年,但是50年後韓趙魏才封侯建國。
  • 趙武靈王攻滅中山,外交和軍事的雙重勝利
    公元前406年,魏文侯任命樂羊為將,借道趙國攻滅中山國。但是中山領土與魏國並不相鄰,魏國難以控制,後來趙魏交惡,中山又趁機復國。中山國全境只有東北方向的一塊角落與齊國相連,其他地方都被趙國包圍,中山國就像一支楔子插在趙國中間地帶,將趙國一分為二。趙國本就是一個北為遊牧文明、南為農耕文明的國家,都城邯鄲位於南方,中山國橫插一刀,趙國對北邊領土的控制更加吃力。
  • 嶽陽攻打中山國一戰成名,西門豹治鄴城名聞天下
    今天小編要講的是幾經波折之後,嶽陽終於有機會跟隨翟黃來見魏文侯了。這個時候離吳起先生在魯國殺妻求將這件事情已經過去了六年左右了,而當初這個殺妻求將的主角這個時候已經在為國效力,很有可能嶽陽在讀書的時候就把吳起和公民作為了自己的偶像和目的,所以他很痛快的就答應了魏文侯。
  • 魏文侯麾下三大名將:一人破秦,一人敗齊,一人攻滅中山國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認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春秋時期的巨無霸晉國分為韓國、趙國和魏國三個諸侯國,韓虔、趙籍、魏斯分別成為韓趙魏三國的第一任國君,其中魏斯就是戰國初期稱霸列國的魏文侯。魏文侯之所以能在戰國初期稱霸一時,和他禮賢下士麾下人才濟濟有莫大關係,其中文有李悝、西門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武有吳起、樂羊、翟角,今天就來說一說魏文侯麾下三大名將:一人破秦,一人敗齊,一人攻滅中山國。
  • 神秘的中山國——魏國的統治對中山國崇儒重禮風尚的影響
    可見,從早期中山國滅國到戰國中山國復興這一段時間當中,中山地區在短時間內出現了崇儒重禮的風尚,其文明也達到了不次於中原諸國的水平。(一)魏滅中山公元前412年,魏文侯用李悝變法,魏國實力強盛,在得到趙國允許後,魏文侯派遣樂羊越過趙境攻打中山國,經過三年的戰爭,樂羊在公元前406年伐滅中山國。在樂羊伐滅中山國之後,魏文侯很重視對中山地區這塊飛地的治理。魏文侯本人曾經前往中山國巡視,因此有「魏文侯從中山奔命安邑,田子方後」的記載。
  • 魏文侯的氣量與擔當
    魏文侯是戰國初期第一代霸主,魏國百年霸業的開創者。魏文侯任用李悝、吳起、樂羊、西門豹、子夏、翟璜、魏成等賢臣良將大力推行變法,富國強兵,短時間內國家實力迅速上升。在位50年,選賢任能,內修德政,外治武功,向西攻佔了秦國河西地區,向北越過趙國,伐滅中山國,向東打敗齊國大軍。
  • 中山史話之武公故事:漫漫長夜裡戰國的末班車,中山國等到了嗎?
    中山史話之武公故事1973年,考古學家在河北平山的中山王墓中發掘出了三個恢宏大氣的青銅禮器,這三個寶物名為「中山三器」。中山史話之武公故事然而,好景不長,隨著年齡的增長,中山武公覺得這個國家裡的人太懦弱了,幾乎每一個中山人在來國家做客的趙人魏人面前都是一副奴才像,尤其是養父文公,總是教育自己要感謝魏國和趙國的恩賜
  • 魏惠王為何註定不是明君?把珍珠當「寶物」的君主,豈會愛惜人才
    故曰:君終無適子,其國可破也。——《史記·魏世家》文始建侯,武實彊盛,這是太史公對魏文侯和魏武侯的評價,可謂十分中肯。三家分晉而魏始成諸侯,這個過程中魏文侯功不可沒,魏國能夠成為戰國首霸,魏文侯亦是奠基之人。
  • 這個小國號稱戰國第八強 只因一碗羊肉湯沒分夠而被滅國
    中山國歷來被中原的華夏民族視為心腹大患,前407年,晉國滅掉中山國,後來中山桓公復國,國力強盛時期,擁有戰車數以千乘,疆域方圓近四百裡,前296年被趙國滅掉,從此徹底消逝。前507年秋,鮮虞部落攻打晉國,大敗晉軍,俘虜晉將觀虎,前506年佔據中人城建立中山國。中山國最強大時候,疆域包括河北保定南部、石家莊大部、邢臺北部、衡水西部南北四百裡,東西三百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