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場全球範圍內以「#MeToo」為標籤的反性騷擾運動,在中國有了響應者。華裔女博士羅茜茜在網上實名舉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陳小武曾性騷擾包括她在內的多名女學生。事件曝光後,陳小武被撤職。
自去年《紐約時報》曝光了好萊塢資深製作人哈維•溫斯坦的性侵醜聞後,美國女演員艾莉莎•米蘭諾在推特上發起了「#MeToo」運動,鼓勵所有被性騷擾或侵犯過的女性分享自己的經歷。這一運動很快在全球得到大量響應。
今年達沃斯論壇的聯合主席首次全部由女性擔任。
羅茜茜的舉報被稱為是亞洲首宗引發廣泛迴響的「#MeToo」行動。
接到舉報當晚,北航迅速發表回應聲明,後經調查撤銷了陳小武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職務,及其教師職務和教師資格。隨後,中國教育部決定撤銷陳小武「長江學者」稱號,停發並追回已發獎金。中國對於這起性侵醜聞的迅速反應和強硬處理獲得了稱讚。
不平等的權力關係和來自社會的性別歧視,是很多遭受性侵害的女性不敢發聲的重要原因。對於在「性」方面較為保守的中國人來說,面對這樣的遭遇更是難以啟齒。
中國對於性騷擾問題的認識確實比歐美國家晚一些,但是隨著女性地位的提升和思想觀念的轉變,這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從上世紀末開始,中國有關性騷擾的研究和案件不斷增多,2005年性騷擾正式被納入法律體系。
所以,此次羅茜茜及其他響應者的勇敢發聲,是中國女性意識不斷崛起的表現,但它之所以受到海內外媒體關注,還因為其果斷、嚴厲的處理結果,這背後有中國整體社會文明和人權事業進步的歷程。
我們期待更多的改變。而關於性騷擾這個「世界難題」,我們也可以有更多的思考和努力。比如有人質疑「#MeToo」運動:一個糟糕的搭訕是否能「上綱上線」為「侵犯」?這暴露出現實中對「性騷擾」理解和界定的難點;我們甚至還應關注到,性騷擾的對象不光是女性,很多男性也是受害者。
一場運動集中起來的力量固然巨大,但它真正的影響力應在於今後如何讓每一個弱小個體,在遭遇實際侵害時,背後都能有堅實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