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大學孫靖宇教授課題組Nano‑Micro Lett.:3D列印NiCoP/MXene複合電極材料

2021-02-08 化學與材料科學

NCPM的設計是通過溼法化學和原位磷化步驟得到,如圖1a所示,磷化步驟以及與MXene的結合可以有效解決雙金屬氫氧化物導電性差的問題,促進電化學反應的動力學過程。進一步對墨水的微觀形貌進行分析,可以發現活性材料與CNT能夠較好地交織在一起,進而有效構築導電網絡(如圖1b,c所示)。3D列印可以通過控制列印電極的層數,進而製備不同厚度的電極(圖1d)。

圖1. (a) NCPM材料的合成及3D列印示意圖。(b, c) NCPM/CNT墨水的微觀形貌。(d) 3D列印設計厚度可調的樣品。其中圖d中的比例尺分別為8 mm。

II 複合材料的形貌表徵

圖2考察了NCPM的形貌及結構特徵。從高分辨TEM可以發現(圖2d),同一區域存在NCP和MXene兩種的晶格條紋,表明NCPM複合材料的成功製備。為了進一步表徵合成的NCPM的晶體結構和化學成分,進行了XRD和XPS分析,如圖2g-i所示。XRD的數據表明複合材料主要存在NCP的信號;XPS的數據主要表明NCP和Ti3C2之間存在相互作用。

圖2. (a-c) NCPM的SEM及TEM圖。(d) NCPM的HRTEM圖。(e, f) NCPM的STEM和對應區域的元素Mapping。(g) NC, NCM和NCPM三種材料對應的XRD圖譜。(h, i) NCPM的Ni 2p和Co 2p分別對應的XPS譜圖。

在進行3D列印前,我們需要分析和表徵墨水的流變特性,判斷其是否滿足列印的要求。如圖3d-f所示,濃縮後的CNT與CNT/NCPM墨水兩者在整個剪切壓力範圍內都具有剪切變稀的非牛頓流體特性。通過調整列印的速度,可以獲得不同寬度的電極、可調負載量的器件,如圖3c所示。進一步對冷凍乾燥後的電極斷面和表面結構進行觀察,發現列印後的電極具有豐富的孔道結構,這有利於電解液的滲透和離子的傳輸(圖3g-i)。

圖3. (a, b) 3D列印設備和列印電極的實物圖。(c) 不同列印速度對應電極寬度分布統計圖。(d) 製備的NCPM/CNT和CNT兩種墨水的表觀粘度與剪切速率的關係。(e, f) 儲存模量和損失模量分別與剪切壓力和頻率之間的關係。(g, h) 列印電極的表面及截面SEM。(i) NCPM/CNT電極在冷凍乾燥後的微觀形貌圖。

在掃描速率為10 mV/s的情況下,通過三電極裝置分別測試NC、NCP和NCPM三者的循環伏安曲線(CV),其中較大的曲線面積表明較高的容量存儲,從圖4b中可以看出NCPM的容量最高。NCPM相對於NCP和NC在結構上具有一定優勢,主要由於MXene的引入為雙金屬氫氧化物的合成提供了更多的生長位點,結合MXene良好的導電性,可以進一步提升電極材料的反應動力學。通過藉助3D逐層列印技術,得到厚度不同、負載量不一的電極。分析可得,隨著電極厚度的增加,面積負載量也逐漸增大,因此對應較高的面積電容。然而,相對於薄電極,厚電極的離子和電子傳輸速度較為緩慢,因此相對厚的電極其體積容量可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如圖4e所示。

圖4. (a) 3D列印不同厚度的NCPM電極的光學照片。(b) 三電極體系測試NC、NCP、NCPM三種電極材料的CV曲線。(c, d) NCPM/CNT在不同電流密度下的GCD曲線及循環穩定性。(e) 不同列印電極的面積和體積容量。(f) 本工作製備的電極與其它體系的對比。

我們在列印電極的基礎上設計了非對稱的超級電容器(ASC),這可以進一步提高整個器件的能量密度。為了達到ASC的最佳性能,正負極要滿足電荷平衡(Q+ = Q−),可確定兩者的材料比例;並通過CV曲線來確定兩電極之間的電壓區間為0−1.4 V,如圖5b,c所示。在充放電電流密度為12 mA cm−2的條件下對電化學儲能器件進行循環性能測試,在5000次恆流充放電後,ASC仍然保留初始比電容值的87.5%,顯示出較好的循環穩定性,如圖5f所示。通過對電極厚度的優化,以及拓寬後的電壓窗口,最終可以得到整個器件的面積和體積能量密度分別為0.89 mWh cm−2和2.2 mWh cm−3(圖5g)。

圖5. (a) 3D列印非對稱超級電容器正負極電極。(b) 在10 mV/s掃速下列印電極的CV曲線。(c) 不同電壓區間內的CV曲線。(d) 不同掃速下的CV曲線。(e) 不同電流密度下的GCD曲線。(f) 兩電極對應的長循環穩定性。(g) 列印NCPM與其它體系的面積與體積能量密度對比。

該工作可控合成了NiCoP/MXene (NCPM)複合材料,通過3D列印構築厚度及負載可調的電極,設計製備了NCPM-CNT//AC-CNT的非對稱超級電容器,評估了其面積及體積能量密度,得出如下結論:(1)複合材料相比於單獨MXene和NCP具有更好的電化學性能;(2)CNT作為墨水的調粘材料,不僅可以維持電極結構的骨架,還可以提供良好的導電網絡;(3)3D列印的非對稱超級電容器結構最終可實現高的面積和體積能量密度。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07/s40820-020-00483-5


作者介紹


孫靖宇

本文通訊作者

蘇州大學 教授

主要研究成果

近年來在Adv. Mater., Nature Commun., Energy Environ. Sci., J. Am. Chem. Soc., Adv. Energy Mater., ACS Nano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20餘篇。發展了低維碳材料可控生長的Direct-CVD技術,探索研發石墨烯玻璃、石墨烯晶圓、烯碳隔膜等新材料,實現了烯碳基墨汁的宏量製備及能源器件的印刷化集成。研究成果被科學網, Nature Mater., Materials Views, Phys.org等亮點報導。主持中組部人才計劃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變革性技術關鍵科學問題」重點專項子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江蘇省科技廳、蘇州市科技局等科研項目7項。獲北京大學優秀博士後獎、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蘇州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2019)、蘇州大學五四青年獎(2020)、牛津大學Varsity Award等獎勵。

相關焦點

  • 起源於美國,發展於中國,MXene研究現狀與成果錦集,值得收藏!
    其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楊樹斌教授課題組,近年來在MXene預防鋰枝晶以及MXene在固態電解質中的應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早在2017年,該課題組就通過壓輥的方法將鋰金屬與MXene材料反覆擠壓形成layer-by-layer複合結構,該材料應用於鋰金屬負極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預防了鋰枝晶的形成。
  • 熊勝林Nano Lett.:本徵結構穩定的釩基正極材料助力水系鋅離子電池
    【工作介紹】近日,山東大學熊勝林和奚寶娟課題組首次報導了一種鋅離子電池正極材料,其通過採用一步水熱合成法製備了一種水合鋇離子穩定的釩酸鋇作為AZIBs正極材料,通過精準調整鋇源的量得到三種結構的釩酸鋇納米帶:Ba1.2V6O16·3H2O, BaV6O16·3H2O (V3O8-type)和BaxV2O5
  • Nano Lett. | 噴氣紡絲實現精確摻雜與包覆提升高電壓鈷酸鋰正極性能
    英文原題:Blow-Spinning Enabled Precise Doping and Coating for Improving High Voltage Lithium Cobalt Oxide Cathode Performance通訊作者:姚宏斌,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兩種3D列印技術同步進行,有望用於製造電池組件
    根據科創板日報,通常情況下,若要想製作一個充滿液體的3D列印對象,你必須在列印對象之後注入液體。然而近期,德國哈雷-維滕貝格大學(Martin-Luther-University Halle-Wittenberg)的研究人員研發了一種全新的工藝,可以一步完成全部列印需求,未來或可用於製造自癒合材料甚至電池組件。
  • 【納米】Nano Lett.┃旋轉磁場誘導輻射狀納米線組裝體的電荷高效分離
    這些缺陷阻礙了納米材料的進一步商業化應用。眾所周知,磁生電是有效的電荷分離技術並在我們日常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卻很少有人利用其來提高納米材料的電荷分離效率,這主要是由於納米尺度上的閉合電路難以製備。因此,發展簡單、有效的納米材料組裝技術來製備相應的閉合電路並用於磁生電對於提高納米材料的電荷分離和傳輸效率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
  • 浙江大學徐志康教授課題組在氣-液界面輔助成膜領域取得新進展
    受中國傳統食物—豆皮製作工藝的啟發,浙江大學徐志康教授帶領的聚合物分離膜及其表界面工程課題組(SIEPM課題組)提出一種氣-液界面輔助的薄層複合納濾膜製備新方法。為此,SIEPM課題組分別和陝西師範大學楊鵬教授以及德國慕尼黑工大Müller-Buschbaum教授等課題組合作,系統研究了溶菌酶/三(2-羧乙基)膦(TCEP)薄層複合納濾膜的可控制備及其結構與性能。溶菌酶在TCEP作用下二硫鍵被破壞,解摺疊的溶菌酶在溶液中形成類澱粉樣組裝體。
  • Nature Energy/JACS/Nano Letters等成果匯總
    如果你是研究二次電池方向的,你還不認識王春生教授的話,那你可能還沒有入門。要說電池界目前最火的課題組,那美國馬裡蘭大學的王春生老師組一定當仁不讓。王春生現任美國馬裡蘭大學化學與生物工程系教授、ACS Applied Energy Materials副主編。迄今在Nature、Science、Nature Mater.、Nature Nanotechnol.
  • MIT華人教授發明神奇墨水,在小鼠大腦中植入3D列印柔軟電極
    MIT博士生Hyunwoo Yuk和江西科技師範大學盧寶陽教授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浙江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林燊博士、羅建紅校長以及江西科技師範大學屈凱同學、徐景坤校長為論文共同作者,MIT終身教授趙選賀為通訊作者。發明導電聚合物墨水,首次實現導電聚合物的高精度3D列印趙選賀教授團隊列印出的這些設備由一種導電的聚合物墨水製成。
  • 電極材料現狀!藉助3D列印技術製備石墨泡沫
    特別是在過去幾年中,大量研究使用 3D 列印來創建電化學能量轉換和存儲的電極 / 設備,專家們在該領域已經取得了不小的進步,但仍有許多挑戰和缺點需要去被解決。 電極材料現狀 電極,作為導電介質中輸入或導出電流的組件,多年來科學家們不斷調整其組成及其產生的化學反應,以追求更好的電池性能。
  • 北京大學新材料學院發現新型太陽能電池背電極材料
    非晶矽、CdTe、Cu(In/Ga)Se2等薄膜太陽能電池具有材料消耗少、效率高等優點,正逐漸取代塊體矽電池成為光伏市場的主流產品。提高轉換效率和降低成本成為推進薄膜太陽能電池大規模應用的關鍵問題。薄膜太陽能電池通常採用Au、Ag、Al、Cu、Mo等金屬薄膜作為背電極,不僅會增加電池成本,且由於半導體和金屬薄膜之間的非歐姆接觸,影響電池效率。
  • 3D列印V8C7-VO2雙功能框架同步管理多硫化物和穩定鋰負極
    然而,面向高面容量和長壽命的鋰硫電池,當前的瓶頸在於缺乏兼具雙功能材料的探索和面向可定製器件的製備工藝開發。3D列印作為一種功能強大的快速成型技術,具有無模具、製造周期短、材料利用率高、可定製形狀等優勢,已廣泛應用於醫學、食品、電子等多領域,這也為快速製造具有複雜結構和高性能3D電極提供了新途徑。
  • Biomaterials|「全能」的3D列印骨修復材料被成功開發
    目前已經有很多研究者利用生物3D列印技術進行骨組織修復,高分子聚合物材料、水凝膠類材料在骨修復應用各有利弊,單一材料往往無法平衡機械強度、可列印性、生物相容性/生物活性以及骨傳導性。近日,香港理工大學的趙昕教授、新加坡國立大學的Jerry Fuh教授和南京醫科大學附屬蘇州醫院郝躍峰副院長最近在生物材料頂刊Biomaterials上發表了題為Photocrosslinkable nanocomposite ink for printing strong, biodegradable
  • 蘇州大學屠迎鋒教授團隊《Nano Letters》:由嵌段分子有序翻轉構築的超晶格超分子液晶
    由於富勒烯是一種優秀的半導體材料,利用閃光光解時間分辨微波電導(FP-TRMC)技術對該富勒烯嵌段分子的電子遷移率進行了測試。結果表明在SL相時,其瞬態電子電導率(transient electron conductivity, (ϕΣμ)max)可達8.7×10-4 cm2 V-1 s-1(圖5),是有機半導體液晶材料報導的最高值之一。
  • Nano Letter: 二維材料人工渦旋系統展現超強非線性手性
    近日,臺灣清華大學物理系、中央研究院應用科學中心果尚志課題組與臺灣大學物理系林敏聰課題組、臺灣交通大學光電系安惠榮課題組、日本北海道大學電子研究所Hiroaki Misawa課題組以及中央研究院應用科學中心張書維課題組通力合作
  • 武漢大學張晨棟課題組在一維範德華納米線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具有原子級厚度的二維材料分離與堆疊,賦予了物性調控的新自由度。相比於三維晶體材料中的化學鍵,二維材料層間相對較弱的範德華相互作用在其分離與堆疊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二維材料的蓬勃發展也驅使著研究者們重新審視更低維度的材料體系——原子級尺度的範德華納米線。
  • 2020蘇州大學科研助理崗位招聘公告(劉耀波教授課題組)
    2020江蘇蘇州大學科研助理崗位招聘公告(劉耀波教授課題組)已公布,計劃招聘1人。報名時間:即日起至2020年3月31日。報名方式:郵件報名。江蘇公務員考試網現將其公布如下:   2020江蘇蘇州大學科研助理崗位招聘公告(劉耀波教授課題組)   蘇州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劉耀波教授課題組因工作需要,面向社會公開招聘科研助理人員1名,現將招聘有關事宜公告如下:   一、崗位職責
  • ​吉林大學李雲峰教授課題組誠招博士後及科研人員
    課題組介紹:吉林大學李雲峰課題組隸屬於化學學院超分子結構與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本課題組於2018
  • 清華大學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李群仰、馮西橋課題組和馬天寶課題組合作報導扭轉雙層石墨烯中的反常電導及物理機制
    近日,清華大學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李群仰、馮西橋課題組與馬天寶課題組、北京科技大學高磊課題組,聯合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信息功能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王浩敏課題組,實現了對六方氮化硼(h-BN)絕緣襯底上小扭轉角雙層石墨烯垂直電導率的直接實驗測量,首次報導了小扭轉角雙層石墨烯中垂直電導的反常角度依賴性。
  • 電子科大張曉升教授課題組在自驅動智能微系統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電子科技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張曉升教授課題組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Nano energy》上發表題為「Self-powered trajectory-tracking microsystem based on electrode-miniaturiz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