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下,成年人的壓力大、工作忙,孩子在嬰幼兒時期由誰撫養,就成了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雖然在兩三歲後,可以去幼兒園由學校照料。但是在此之前,必須要有人全天看護。
可如今年輕人工作繁忙,而且房價、物價都是很大的經濟壓力。如果夫妻有一個人辭職在家照料孩子,就更加承擔不起這份經濟壓力。所以就有越來越多的寶寶,在兒時交由奶奶或者姥姥照顧。
即使現在姥姥也加入了帶娃大群裡,可每當問起孩子是和奶奶親,還是和姥姥更親時,依然有孩子會說和奶奶更親近。這種情況並不不是個例,網友李女士就說,自己的兒子雖然從小由姥姥帶,但是接回自己身邊以後依然和奶奶更親近,究竟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傳統文化的影響
中國從古代追根溯源是父系社會,最近幾百年裡女性的社會地位才逐漸提高,但姓氏依舊隨父親,孩子也會跟著父親列入家譜中。受到傳統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心裡也就認為和爺爺奶奶是親人,而外公外婆是外人。更何況,外婆這個稱呼裡就帶著一個「外」字。
姥姥通常照顧的是嬰幼兒時期的孩子
有的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會放在姥姥家照看。但是這個時期的孩子記憶力短暫,而等到三歲之後,孩子就會被接回父母家上幼兒園,一般不會記得三歲之前的事情。在中國一般都是女方嫁到男方家裡,孩子在記事之後自然也就和爺爺奶奶的關係更密切一些,也就更親近一些。
外界的影響
有很多無聊的大人會跟小孩子開玩笑說,你姥姥根本就不疼你,你是外孫,你姥姥可是最疼親孫子的這類話。大人說的時候不在意以為就是逗逗孩子,以讓孩子感到害怕為樂趣,但是這種行為非常的可惡!孩子內心是很單純的,他們聽信別人的話,有些事情也會很在意,慢慢的在孩子心裡就導致與外婆的隔閡。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作為家長要給孩子做一個正確的引導
增加與姥姥之間的來往
人心都是肉長的,孩子的感情更是如此,孩子如果長時間與父母不聯繫,關係也會疏遠,更別說姥姥姥爺了。所以不能只讓孩子與爺爺奶奶相處,要讓孩子在雙方父母中都走動走動,感情自然就深厚了。
告訴孩子奶奶姥姥是一樣的
父母對於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要告訴孩子奶奶和姥姥是一樣的,都是愛你的,沒有關係誰遠誰近這一說。做家長的對於雙方的父母態度也要一致,家長的所作所為孩子都是能看在心裡的,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對於奶奶和姥姥的關係。
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不論是偏向奶奶和姥姥中的哪一方都不好,所以家長要對孩子做一個正確的引導。不過話說回來,感情都是培養出來的,如果孩子與爺爺奶奶相處更多那自然就更親近,同樣,如果和外公外婆相處時間更長那也就和外公外婆更為親近,誰付出的時間和精力更多,孩子對於感情的回報也是成正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