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王筱銘
編輯:劉一之
定稿:蘇子後
孩子出生後,由於父母忙於工作,很可能會將娃交由奶奶或姥姥照顧,可是不管是誰帶大的娃,最終往往都會走向這種結局:相比於姥姥,孩子往往會跟奶奶更親。這是為何呢?
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
1、受傳統「香火」觀念的影響
從基因的角度上來看,奶奶和姥姥跟孩子的關係是一樣親近的,甚至從姥姥那裡遺傳的基因會更多一些,可由於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會覺得奶奶跟自己更親近一點。
因為在中國人的傳統思想裡會認為自己和奶奶是一家人,而姥姥只是親戚,這種思想在潛移默化中就會對孩子造成影響,慢慢地讓小小年紀的娃,覺得自己跟奶奶更親一點。
2、奶奶會更寵溺孩子一點
眾所周知,奶奶帶娃會出現隔輩親的情況,對於自己的孫子、孫女會習慣性的寵溺、寬容,在媽媽教育娃的時候,大多也會選擇護著。
而姥姥與媽媽比較親,會聽取媽媽的意見,即便是在媽媽教育的時候,也不會出現插手的行為。
那麼,最終就會讓孩子覺得奶奶更疼自己,姥姥沒有奶奶好,這時候就會跟奶奶更親一點,而與姥姥又一定的疏離。
3、奶奶普遍與孩子相處的時間更長一些
在中國人的傳統思想裡認為「帶孫子」是自己的應盡的責任,即便是父母將孩子交由姥姥照看,奶奶也會常去探望,會買很多娃愛的東西和玩具,心理也會常常掛念。
而日久生情,孩子與奶奶接觸的比較多,且發現奶奶對自己更為寵愛,那麼就會更願意與奶奶親近。
@小明:奶奶和姥姥平時對我都很是疼愛,可奶奶更像是家人,而姥姥卻像是親戚,只有在節假日才會去到姥姥家裡,且每次去爸爸媽媽都會帶上很多東西。
@笑笑:奶奶更疼我一些,不管什麼都順著我,姥姥就跟媽媽站在同一角度上,什麼都以媽媽為中心。
@夜月:我是奶奶帶大的,奶奶對我很是寵愛,姥姥就偶爾來看看我。
@涵涵:雖然我很小的時候在外婆家住過,可是長大點了就跟奶奶在一起了,偶爾才會去姥姥家一趟,對姥姥的印象越來越淡了。
雖然,受傳統香火觀念的影響,屬於一種陋習,應該被時代所摒棄,可回到現實生活當中,這種觀念難以被改變,可是日久生情,只要姥姥願意,感情還是可以培養的,相信孩子終有一天會將外婆與奶奶同等對待,甚至覺得跟你更親近。
1、給孩子科普遺傳學知識
既然從遺傳學的角度上來看,姥姥對於孩子的影響不輸給奶奶,甚至比奶奶更強,那麼想要娃跟自己親近,就可以讓他們多接觸到這方面的知識,讓他一改傳統思想的影響。
讓孩子不受環境中傳統思想的影響,覺得「奶奶是家人,姥姥是親戚」為一種錯誤的觀念,慢慢糾正過來,畢竟現在的娃都跟原因崇尚科學。
2、給予孩子無私的愛
所謂「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姥姥能夠給予孩子無私的愛,多跟娃相處,相信終究有一天會打動他們幼小的心靈,即便是當成親戚,也要是那種最親近的。
尤其是那些自己有孫子,又有外孫的姥姥,在孫輩的面前要做到一碗水端平,這樣才能夠讓外孫覺得你對他很好,覺得他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