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和奶奶親,姥姥備受冷落?背後原因現實又戳心,並不是娃的錯

2020-09-18 齊姐育兒

文 | 齊姐育兒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生活中,孩子們經常會被問到的一個問題是:更愛媽媽,還是更愛爸爸?

面對這樣的問題,基本上98%以上的孩子,都會非常難以選擇。因為對於他們來說,這兩個人都是一種特殊的存在,並且沒有人能夠替代,無論選擇了誰,都會對另外一個人造成傷害。

  • 可是,當問他們「奶奶和姥姥,你更親誰」的時候,相信大多數人都會得到一個統一的答案,那就是「親奶奶」。

孩子們為什麼會在奶奶和姥姥之間做出這樣的一個選擇呢?

亮亮過六歲生日,父母專門為他辦了一場生日派對。在許完願、吹完蠟燭之後,他非常自然的把切的第一塊蛋糕遞給了自己的奶奶,接著才把第二塊蛋糕給了姥姥。

雖然是一個非常小的細節,但是在姥姥的眼裡,這卻是更親奶奶的表現。

可是一想到三歲之前,他的奶奶正好生病、爸爸媽媽工作又忙,一直都是自己在照顧他,足足三年的時間,難道就比不上奶奶照顧的這三年嗎?

這讓姥姥的心中難免有些吃味。

於是姥姥忍不住問他:「是更親奶奶還是更親姥姥?」亮亮正在高興的勁頭上,並沒有多餘的想法,脫口而出:「奶奶」。

姥姥不甘心的問:「為什麼?」亮亮說:「奶奶能經常見到,照顧過自己,姥姥經常見不到,也沒有照顧過自己。」

生活中,不僅僅是亮亮會出現這樣的問題:那就是不記得三歲之前發生的事情。

這也是為什麼會有「三歲前對孩子們再好,他們都會忘記」的說法普遍存在的原因。

孩子為什麼會不記得三歲之前發生過的事情?

關於孩子的記憶力,專家們有這樣的一個結論:孩子的記憶力從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經開始具備了,只不過不同的時期,記憶力會呈現不同的特點。

  • 比如對於1歲的寶寶,他們能夠記憶的極限值是連續幾天的事情;
  • 對於2歲的寶寶,他們記憶的極限值可達到連續幾周的事情;
  • 對於3歲以後的寶寶,他們的記憶極限值可達到連續幾個月的事情。

所以,從這一點來看,寶寶們應該是會記得三歲之前發生的事情的。但是,大多數孩子為什麼會遺忘呢?

原因有兩點:

1、發育原因

對於三歲之前的寶寶來說,他們的大腦神經和語言系統都正處於發育的階段,沒有達到成年人的成熟階段,所以對發生過的事情的記憶儲存的能力上就會較弱一點,比如記憶儲存時間短、不懂得通過一些方法加強記憶等。

所以,隨著他們慢慢的長大,就會自然而然就會遺忘三歲之前發生過的事情。

2、記憶儲存原因

在心理學上,有這樣一個觀點:有些記憶,人們並不是把它遺忘了,而是把它儲存在了人體大腦中一個未被感知到的區域。

因此,在上述兩種原因的作用下,大多數孩子都會不記得三歲之前發生過的事情。

但是,對於他們來說,並不是三歲之前所有的事情都不記得,有兩種「事情」,他們會牢牢的記在心裡。

孩子記得的三歲之前的「兩件事」:

1、沒有被及時滿足的生理需求

對於三歲之前的孩子來說,吃喝拉撒睡可以說是他們生活的重心,也是他們感知性比較強的事情。所以當這些生理需求沒有被滿足的時候,會對其造成困擾和比較大的影響。

  • 並且如果經常性的沒有讓孩子吃飽、喝好、睡好等,那麼他們的身體和心理會記住這種沒有被滿足的恐慌感,從而產生心理陰影,可能一輩子都忘不掉。

2、曾讓自己感到的恐懼

三歲之前的寶寶的記憶方式是通過視覺來記憶的,比如他們會通過看圖像、物品等具象的方式進行記憶。

另一方面,有這樣一種研究結果:比起具體的記憶,人體會對某種強烈的情緒有記憶感,而且這種情緒記憶還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變成一種生理本能。

因此,對於三歲之前的寶寶來說,他們通過看的方式獲取記憶,但是在看的過程中,他們感覺到了能讓他們產生恐懼等的負面情緒。

那麼他們的身體和心理會久久的記住這種感覺,並且降低自身的安全感。

比如他看到爸爸媽媽大聲的爭吵、看到媽媽對他指責的臉龐、看到爸爸對自己失望的表情等。

於孩子而言,三歲之前是建立他們安全感的重要時期,因此家長們如果想要孩子今後有足夠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請儘量在三歲之前,避免因一些事情,讓他們產生恐懼類的情緒。

比如對於他們的生理需求,家長們一定要及時的滿足,多陪陪他們,跟他們說說話增加彼此之間的信賴感等,從而提高他們的安全感。

所以,從上述的文章中可以知道,孩子並不是有意要遺忘三歲之前發生過的事情的,對於案例中提到的那位姥姥,希望她能夠知道她的外孫是因「不可抗的」原因,將曾經她照顧過他的事情進行了遺忘」,希望這個答案能夠給予她安慰。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在「親奶奶還是親姥姥」的事情上,家長們還是要通過一些方法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

奶奶和姥姥這兩個長輩角色,本身沒有什麼高低、遠近之分。

只不過是因為受到中國嫁娶風俗的影響,孩子會更經常性的見到奶奶,對奶奶比較熟悉,所以下意識的就會更喜歡、親近奶奶一點。

這點本無可厚非,但是站在姥姥的角度上來說,她們對孩子的愛完全不亞於奶奶,不過是因為離得遠、不經常見到,就被外孫們不親近,著實有些不太公平。

因此對於父母而言,需要告訴孩子奶奶和姥姥都是對他們很好的長輩,並且讓他們自己平衡處理好跟奶奶和姥姥之間的關係,避免其中一個長輩遭到孩子無心的「不公平」對待。

相關焦點

  • 「奶奶親還是姥姥親?」孩子給出的答案現實又戳心,父母需反思
    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現在年輕人壓力都很大,寶媽們坐完月子後適當休息就要回到職場,基本不會辭職在家全職帶娃。因此,寶寶的看護就成了一個問題。正常來說,合適的人選就是奶奶和姥姥,但究竟交給哪一方,確實挺讓人糾結的。
  • 「奶奶親還是姥姥親?」孩子的回答現實又戳心,年輕人需反思
    所以都會選擇讓老人來幫忙帶娃,然而選擇奶奶帶娃還是姥姥帶娃,一直都是寶媽們非常糾結的問題。不過要站在奶奶和姥姥的角度來看的話,她們都希望孩子能與自己更親近些,畢竟就只有這麼一個孫娃。,就會面對一個問題:你跟奶奶親還是姥姥親?
  • 「跟奶奶親還是姥姥親?」孩子的回答,父母需要反思,現實又戳心
    無論是奶奶還是姥姥,都是非常願意跟孩子在一起,不管是自願也好被迫也好,都不得不幫忙帶孩子,同時,很多老人都希望孩子跟自己比較親,所以會出現一個問題,「跟奶奶親還是姥姥親?」孩子的答案,父母需要反思,現實又戳心案例:壯壯的父母都是工作狂,所以壯壯媽在出月子後不久就選擇重新回到工作崗位上,孩子就交給了姥姥來帶,一直到壯壯該上幼兒園的時候,就把壯壯接回家照顧了,上學的時候還能送一下壯壯,但是放學的時候,爸爸媽媽還在上班,所以就把奶奶接過來幫忙帶娃。
  • 為什麼姥姥帶的孩子,長大後多半跟奶奶親?原因戳心但無力反駁
    如今年輕人忙於工作,孩子大多交給老人帶。而老人帶娃中,姥姥帶娃又居多。所以很多都說「孩子誰帶跟誰親」,以後的孩子估計都要跟姥姥親了。閨蜜家孩子從小就是姥姥帶,等到3歲多該上學了,閨蜜兩口子才把他接回家,讓爺爺奶奶接送上學。現在爺爺奶奶才帶了幾個月,孩子就把姥姥忘了。閨蜜有一次問他:「姥姥親,還是奶奶親啊?」這孩子毫不猶豫地回答說:「奶奶。」
  • 喜歡奶奶還是姥姥?孩子的回答,現實又戳心,卻不能怪孩子
    家裡只有一個孩子,姥姥和奶奶也是寵得不得了。於是,孩子們總是被問「喜歡姥姥還是奶奶?」孩子們的回答很現實,有時候又讓人覺得戳心,也不能怪孩子。一所小學做過這樣的調查,老師採訪孩子們「你認為奶奶和姥姥哪個更親」,孩子們很快分成了兩派:「奶奶派」和「姥姥派」。
  • 「姥姥親還是奶奶親?」孩子一句話兩邊都尷尬,現實又扎心
    你覺得奶奶親還是姥姥親?有的老人,對這個問題早就釋然了,比如說我的媽媽,她之前以為自己就是要靠邊站,孩子當然是和奶奶親,其實不僅僅是媽媽這樣,老家的幾乎所有人都是這樣認為的,姥姥們會經常跟外孫外孫女開玩笑:「家裡來親戚了,你又來走親戚了?」因為在我的老家,人們的觀念還是很傳統的,姥姥很少幫助女兒帶孩子。當老人幫忙帶了孩子以後,則又當別論。
  • 為啥幫女兒帶娃是「一場空」?奶奶和姥姥帶娃的區別,真相很戳心
    辛苦帶娃3年,末了卻和奶奶更「親」,姥姥吐槽:養了個小白眼狼不過,雖然婆婆沒有在帶孫子的事上費心思,但是小傢伙卻和奶奶很親暱。小傢伙很調皮,平時曉楠媽帶外孫的時候難免會有管束,而曉楠婆婆平時與孩子接觸少,每次見面的時候都順著孩子來,不管是孩子想吃糖還是買玩具都會有求必應。孩子的想法很直接,自然更偏心於順著自己的奶奶。
  • 為何姥姥帶大的孩子最後和奶奶親?原因戳心窩,卻一個比一個現實
    姥姥們帶孩子,這本不奇怪,奇怪的是不少由姥姥帶大的孩子,最後卻和奶奶們更親近,為什麼會這樣呢?這幾方面原因了解下,可以說也是一個比一個現實了。「半路截胡」不得不說,現在不少家庭的狀況都是這樣,因種種原因,姥姥們從外孫一出生就開始接手照顧,好不容易把孩子帶到了3歲,可以送到幼兒園了,而此時,孩子的奶奶卻來「半路截胡」,而姥姥們為了顧全大局,也就只能選擇退出。
  • 姥姥帶娃出大力,孩子卻更喜歡奶奶,傷了心的「姥姥」並不是一個
    雖然說童言無忌,但是孩子的話無疑讓張婆婆傷了心,轉身就回了自己的房間,偷偷地抹眼淚去了。為什麼姥姥帶大的孩子反而跟奶奶親?雖然說孩子都是跟自己的父母最親近,但是奶奶和姥姥似乎是一個很難「和解」的對立面,總想要在孩子面前爭個高低,看孩子到底跟誰更親。
  • 為何現在姥姥成了帶娃主力軍?並非奶奶不好,而是這些現實的原因
    不是奶奶不好,而是這些現實的原因1 當媽心疼女兒的苦和累,所以願意幫女兒帶娃當姥姥的都是從當媽熬過來的,她們能體諒女兒的辛苦,害怕自己受過的苦和累,再讓女兒受一次。所以,這些姥姥們寧肯自己挨累帶娃,也希望女兒能減輕點負擔。這樣做,也算是老人盡力幫忙,在替女兒做事了,老人覺得安心。
  • 都是幫忙帶娃,奶奶和姥姥有啥不同?孩子的回答太現實
    自從流行老人帶娃之後,「奶奶親」和「姥姥親」之爭就沒有斷過。不過,你說我說大家說,都不如作為當事人的孩子說。因此,都是幫忙帶娃,奶奶和姥姥有啥不同?我們還是聽聽孩子的回答吧,真是現實又扎心。,因為媽媽沒空管我」鄰居家孩子,上周末從姥姥家回來了,我問他覺得奶奶親還是姥姥親,他的回答是:「姥姥和奶奶都比媽媽親,因為媽媽沒空管我。」
  • 「奶奶親還是姥姥親?」6歲娃的答案現實又扎心,爸媽沉默了
    面對這個問題,多數孩子的答案是:「肯定是奶奶呀,奶奶是一家人,和姥姥也只是親戚而已」!孩子們的答案即現實又扎心。所以一般情況下,孩子都會與奶奶比較親,即便是從小受到姥姥的照顧,到最後對奶奶的記憶卻很多。孩子和奶奶更親的原因,往往是因為這幾點。
  • 奶奶親還是姥姥親?孩子的回答真實又扎心,父母要反思
    執筆:檸兒說起帶娃,現在有一種現象,就是:媽媽生,姥姥養,爺爺奶奶來觀賞。這說明,如今姥姥帶娃已經成為常態了,所以有段時間網上掀起一股「找奶奶」的風,想問問奶奶去哪兒了?確實,同樣是孩子的長輩,為什麼現在都流行姥姥帶娃,而孩子的奶奶卻沒影兒了呢?
  • 奶奶爺爺和姥姥姥爺,誰和孩子更親?有科學排序和你想的不太一樣...
    吃飯的時候看婆婆當著自己的面又平等對待兩個孩子,也沒戳破什麼,只是趁著休息日,收拾東西帶孩子回了娘家,眼不見心不煩。01.隔輩親,到底誰和孩子最親?在生活中,很多大人都喜歡逗小孩:你更喜歡去奶奶家還是姥姥家啊?
  • 放假去姥姥家還是奶奶家?孩子的回答幾乎一致,背後原因太現實了
    文丨小哥(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很多父母都會希望老人幫忙帶娃,也沒有問過老人對孩子的態度。而家長忽視的這一塊,往往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影響。寶媽小麗今年生了二胎,之前大女兒放暑假時,因為自己又要照顧小的又要休養身體,所以決定送孩子去老人家裡待兩個月。不過寶媽每次問到孩子放假去姥姥家還是奶奶家?
  • 如今姥姥成為「看娃主力軍」,奶奶被各種嫌棄,原因很現實
    兩個孩子就意味著生活成本增加,支出更多,需要夫妻兩個人都出去賺錢養家。孩子交給奶奶還是姥姥,就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作為一個80後的寶媽,每天都會帶孩子在樓下小廣場玩,發現姥姥成為了帶娃的主力軍。為什麼不見奶奶的身影?那是因為姥姥帶娃和奶奶帶娃有著本質的區別!
  • 姥姥帶娃和奶奶帶娃有什麼區別?差異很大,原因現實又諷刺
    家裡人一商量,最後決定孩子的奶奶和姥姥一起輪流帶娃,一人一個月。菁菁雖然什麼都沒說,但是看著自己的婆婆和媽媽,心底難免就產生了一些計較。姥姥帶娃和奶奶帶娃有什麼區別?1.孩子出生時當孩子出生之後,姥姥最關心的一定是自己的女兒,心疼自己的女兒受到生育之苦;而大多數的奶奶都會先去看看自己的孩子,經常在不經意的時候就冷落了媽媽。
  • 姥姥從小帶大的娃,為啥卻跟奶奶更親近?這幾個原因太現實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這種問題也比較常見,有人以為這是血緣關係的因素,但從科學的角度上來說,血緣雖然可以證明是一家人,但卻無法決定親情關係的緊密程度。之所以孩子會和奶奶比較親,主要有以下幾個現實的原因:①姥姥更加嚴厲。
  • 孩子是姥姥帶大的,為什麼和奶奶更親?3個原因揭露真相,很現實
    現在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下,成年人的壓力大、工作忙,孩子在嬰幼兒時期由誰撫養,就成了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雖然在兩三歲後,可以去幼兒園由學校照料。但是在此之前,必須要有人全天看護。如果夫妻有一個人辭職在家照料孩子,就更加承擔不起這份經濟壓力。所以就有越來越多的寶寶,在兒時交由奶奶或者姥姥照顧。即使現在姥姥也加入了帶娃大群裡,可每當問起孩子是和奶奶親,還是和姥姥更親時,依然有孩子會說和奶奶更親近。
  • 孩子是姥姥帶大的,為什麼和奶奶更親?3個原因揭露真相,很現實
    如果夫妻有一個人辭職在家照料孩子,就更加承擔不起這份經濟壓力。所以就有越來越多的寶寶,在兒時交由奶奶或者姥姥照顧。即使現在姥姥也加入了帶娃大群裡,可每當問起孩子是和奶奶親,還是和姥姥更親時,依然有孩子會說和奶奶更親近。這種情況並不不是個例,網友李女士就說,自己的兒子雖然從小由姥姥帶,但是接回自己身邊以後依然和奶奶更親近,究竟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