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兩口育兒(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在一般情況下,孩子的容貌大都隨父母,這是由遺傳決定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但行為就屬於後天的原因造成的。由於孩子長期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在耳濡目染之下,其行為難免變得與之相似。
良好的行為非常受人歡迎,反之則容易引起他人的非議、厭惡,甚至發生被人排斥的現象。
洋洋在兒子出生後,一直在家做全職媽媽,很少與同學來往。這次疫情結束後,兒子上了小學,恰逢有人組織同學會,就想趁此機會與外界接觸,於是欣然報名。
聚會那天,由於老公臨時有事,楊洋只好帶兒子一同參加。在吃飯時,孩子的筷子在盤子裡不停地挑來挑去,雖說沒人好意思計較,但很多同學面露不悅之情。
飯後在同學家玩耍時,兒子到處亂跑,不打招呼就隨便進入各個房間,還不小心把花瓶碰倒在地上摔碎了。這讓主人很不高興,大家也非常尷尬。
回到家裡,楊洋準備讓老公看聚會的照片,卻發現組織者已把她移出聚會群。聽一個要好的同學說,大家都很反感他們母子當天的行為,認為孩子缺乏教養,當母親的沒管好,這讓她深感意外。
為什麼在公共場合,孩子的不良行為容易遭到大家的反感呢?
因為公共場合是大家聚會、談事和交流感情的地方,需要保持環境的安靜,有一個良好的氛圍,不能太嘈雜和吵鬧。
尤其是在就餐時,更要注意禮節、禮貌,否則,會影響到別人的感受和心情。
在他人家裡,雖然已受到邀請,但也是別人的私人空間,需要遵守一定的規矩。
有的孩子由於年齡和缺乏教育的原因,會在公共場合大聲喧譁或者東奔西跑,在吃飯時只顧自己狼吞虎咽,絲毫不顧及他人異樣的眼光,我行我素,這是沒有教養的表現。
有的父母對孩子的行為不管不顧,認為是無關緊要的小事,還有的認為孩子小,即使有點出格也可以理解,這讓孩子的行為得不到及時的糾正,長此以往就會形成一些不良習慣。
這樣的習慣讓人非常反感,因而無法受到他人的歡迎,這是父母疏於管教導致的後果,父母應該對此進行深刻的反思。
父母怎樣做才能讓孩子變得有教養呢?
1、教會禮貌用語
父母在平時要教育孩子懂得文明禮貌,學會禮貌用語,這能給人留下彬彬有禮的好印象。
在帶孩子出門時,如果見到長輩,要教孩子熱情、有禮貌地向對方問好,對老人以禮相待。
事後,再告訴孩子對方與自己的關係,讓孩子下次見面時積極主動地打招呼。
2、培養餐桌禮儀
有人說,要想了解一個人,可以先從吃飯開始。從孩子在餐桌上的表現,就能充分的看出他是否有教養。
所以,平時在家裡,父母要讓孩子學會餐桌禮儀,不能用筷子在盤裡挑來挑去,也不能把喜歡吃的菜放到自己面前來。
要學會謙讓,尤其要招呼長輩先吃,注意餐桌上的規矩,並形成良好的習慣。
3、不亂翻他人的東西
如果帶孩子外出做客,事先一定要叮囑孩子注意禮節,不能隨便進入主人的房間,或者翻動他們的東西。如果自己特別想玩那裡的玩具,必須先徵得主人的同意。
古話說得好:養不教,父之過。
如果孩子教育的不好,大家首先指責的是他的父母,正是因為父母的教育存在問題,才會讓孩子形成不良的習慣。
一般來說,孩子在7歲以前,正是性格和行為培養的關鍵時期,一旦形成習慣,以後再想糾正就很困難。因此,對孩子的教育需要從小抓起,從這一點來說,父母責無旁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