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說孩子和父母的脾性是很相像,因為孩子與父母接觸的時間最多,很多行為都是從父母那裡學過來的。我們經常會根據一個孩子的言行,去判斷孩子父母是什麼樣的人,如果孩子特別不懂事,那麼他們的父母在社交的時候還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王女士就因為孩子的一些行為,導致自己的社交受到了影響;在幾天前的一次同學聚會中,大家約定好帶著孩子一起出席,王女士也沒有多想,就帶著孩子一起去了,但是沒想到卻因為發生了一些意外。
在聚會的時候,孩子不僅隨意翻動別人的東西,還和其他小朋友吵了起來,雖然氣氛有些尷尬,但是在別人家孩子主動原諒了之後,事情也就這麼過去了。
本來王女士打算回家之後,再和同學們好好道歉,但是在回家之後卻發現自己被移出了群聊。這件事讓王女士非常的不理解,為什麼孩子的行為要讓自己來買單,而且自己回家之後已經批評過孩子了。
雖然一部分的網友在這件事情上認為同學有些過分,但是大部分人認為,王女士現在還沒意識到問題的根本所在,被移出群聊一點也不冤枉。
其實小孩子的是非觀念並不強,他們不知道什麼是正確的,都是在探索中前行,但是如果父母不糾正他們的錯誤行為,或者一直在孩子面前沒有遮攔,那責任都在父母雙方,所以我們經常通過一個孩子觀察父母是否有責任心;孩子的很多陋習都是父母嬌慣出來的。
1.培養孩子的基礎餐桌禮儀
我們去餐廳吃飯的時候,最害怕碰到一群吵鬧的孩子,他們不顧場合就會大吵大鬧,或者用手去抓盤子裡的食物,這種餐桌禮儀是任何一個成年人都接受不了的,所以父母在家裡的時候就要教給孩子一定的餐桌禮儀,告訴孩子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當孩子出現錯誤的行為時,父母一定要及時制止孩子的行為,並告訴他這是錯誤的;父母也要注意自己的飲食習慣,不然孩子就會有樣學樣,到時候你的話孩子根本就不聽了。
2.培養孩子的待人禮儀
有些孩子天生比較膽小,孩子在初次見到陌生人時,可能都會有一些緊張,父母不要著急讓孩子主動開口說話,等孩子熟悉之後再去給孩子介紹;這樣孩子的勇氣更多了以後,再去培養孩子熱情待人的禮儀。
讓孩子明白別人和自己是有區別的,不能隨意翻動別人的東西,當孩子出現不經過別人允許就拿其他人的物品時,父母一定要及時制止孩子,並告訴孩子這種行為是錯誤的;然後師範給孩子應該怎麼做;反覆教過幾次,孩子就能夠記住了。
這都是基本的待人禮儀,只有孩子懂得這些,才不會發生隨便拿別人東西的尷尬事情發生。
3.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
孩子小時候犯錯是常有的事情,但是父母總是為孩子辯解,認為孩子還小,只是口頭教訓就過去了;但是這就會給孩子形成一個錯誤認知,認為自己做的事情沒有什麼不對的地方。
當孩子做錯事情之後,父母一定要讓孩子親自感受自己做錯會受到什麼樣的懲罰,比如孩子弄撒了水,就要讓孩子把水擦乾淨;這樣孩子才會明白是自己做錯了事情,才會形成責任意識;這樣的孩子長大後也會更有出息。
孩子的很多壞習慣都是從小養成的,所以父母不能對孩子太過放縱,當孩子出現錯誤行為時,一定要選擇正確的方式去引導,這樣孩子才會變得越來越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