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歷史的細節與主流——中共黨史研究中的歷史虛無主義辨析》

2020-12-17 西部網

作者簡介:

盧毅,中央黨校中共黨史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導師。出版《國共兩黨與抗日戰爭》《抗日戰爭與中共崛起》等多部專著,並在《歷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共黨史研究》等刊物上發表一系列學術論文。

羅平漢,中央黨校中共黨史教研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全國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主要從事中共黨史的教學與研究,著有《農村人民公社史》《回看毛澤東》等。

內容簡介:

本書針對我國社會轉型時期出現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基於對歷史的細節進行翔實史料分析及清楚研究的基礎,對錯誤思潮進行了分析與糾錯,樹立了是非觀念,澄清了模糊認識,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勇於自我革命的鮮明品格、善於糾正錯誤的極強的自我修復能力,維護了歷史的本源及黨領導的威信,避免了錯誤觀念的進一步危害,本書是作者在中央黨校從事黨史教學與研究之所得,該書的出版對於黨政幹部、黨史研究者、高校師生等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推薦理由:

研究歷史,需要堅持唯物主義的觀點,一切從客觀歷史事實出發,以第三方中立的角度,不帶任何政治觀點和政治立場,將單個的歷史事件放入人類社會的歷史長河中去研讀和理解。

《歷史的細節與主流》力求用一種新的實證研究的形式,「可讀、可信、可取」地講好黨史故事,澄清社會上一些廣為流傳的歷史虛無主義觀點。是正本清源、弘揚正能量、敢於發聲亮劍的精品力作。

《歷史的細節與主流——中共黨史研究中的歷史虛無主義辨析》封面。(圖片來源:陝西人民出版社)

編輯:秦秦

相關焦點

  • 實事求是是中共黨史研究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實事求是研究中共黨史的思想主要包括:堅持實事求是是黨史工作必須遵循的黨性原則;用史實說話,把歷史結論建立在翔實準確的史料支撐和深入細緻的研究分析基礎之上;對中共黨史人物的評價,應該放在其所處時代和社會的歷史條件下分析;中共黨史研究和黨史人物評價要警惕和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影響
  • 論中共黨史研究的整體性原則
    近年來,受西方以「解構」為特徵的理論、方法的衝擊,一些學者開始重新審視馬克思主義在黨史研究中所建構的學術秩序,趨向於對細節問題的挖掘或考證工作。這樣的細化研究對具體問題的梳理或情景再現有所裨益,卻由於研究者往往缺乏相關的系統理論知識或寬廣的「研究視域」,無法恰當處理宏觀背景與微觀個案的關係,也引發一些「碎片化」問題的出現。
  • 深化國史研究抵制歷史虛無主義——「唯物史觀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國防大學、北京市委黨校、河南大學、上海大學等研究機構和高校,以及《中國社會科學》、《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黨史研究與教學》雜誌社等學術期刊界的30餘位專家學者和實踐工作者,就唯物史觀對國史研究的科學指導意義,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在國史研究中的主要表現、實質、危害及對策,國史研究話語權建設等議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討。
  • 揭露歷史虛無主義的實質及危害
    尊重歷史、正確地認識和評價歷史關乎國家興亡和民族興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場歷史悲劇。」面對歷史虛無主義錯誤思潮對中國共產黨黨史、中國社會主義發展史和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的曲解和否定,要徹底地進行批判和抵制,必須剖開其表面現象,揭示其錯誤本質及其危害。
  • 梁柱:再談蔣介石研究中的歷史虛無主義傾向
    原標題:再談蔣介石研究中的歷史虛無主義傾向——答楊天石研究員 4月23日《中國社會科學報》登載了一篇記者對筆者的訪談錄《歷史虛無主義「重寫歷史」有何訴求?》,談到當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一些觀點。訪談錄只是分析某些觀點,沒有點具體的人。
  • 再評歷史虛無主義思潮
    中國社會科學報已於2014年4月23日第587期和2014年6月25日第612期刊登專訪文章,對歷史虛無主義在國史、黨史中的表現及其危害進行全面的剖析
  •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
    黨的十八大前後,習近平同志在一系列重要講話中,系統闡述了如何科學對待黨的歷史的問題。   一是準確把握黨的歷史發展的主題和主線、主流和本質。把握黨的歷史的主題和主線、主流和本質,是科學對待黨的歷史的基本要求。習近平同志強調,近代以來,中國人民面臨著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這兩大歷史任務。
  • 警惕歷史虛無主義新動向
    不過,隨著人們對歷史虛無主義的警惕和批判,他們一般不再直接攻擊領袖人物,而是「披上了溫情脈脈的面紗」,在紀念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以及其他黨史人物的網絡文章中大做手腳,無中生有地編造歷史,或隨意裁剪、歪曲歷史,「在不經意間」詆毀毛澤東等領導同志。
  • 歷史虛無主義:用理論假設取代歷史現實
    歷史虛無主義是近年來頗為活躍的一種有害思潮。它打著「解放思想」「反思歷史」「範式轉換」等旗號,以主觀代替客觀、以細節代替整體、以臆想代替史實、以支流代替主流,進而歪曲歷史、消解革命、否定崇高。
  • 王天根:歷史虛無主義省思
    在中國共產黨黨史(包含中國共產黨早期的歷史)及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批判歷史虛無主義,不止一次地提及。它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以及不同的時代變化中都有種種表現。歸結起來,歷史虛無主義有一些特點。此屬研判中國近代歷史的基石。離開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談論歷史,無論是所謂的告別革命論、近代化運動或曰現代化運動均無從談起。  我們在歷史研究過程中可以清晰地發現,西方國家試圖將中國變為半殖民地國家,勢必引起中華民族掀起一個又一個的反擊運動。
  • 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產生背景、主要特徵及其危害
    (一)從談論話題看,主要集中在中國近代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中共黨史,其特點是否定唯物史觀,否定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形態理論,對相關歷史作錯誤解讀,提出顛覆性結論,把原本輪廓清晰、主線明確的歷史虛無化模糊化。  (二)從人員構成看,談論者大多是學術圈子之外的人;即便屬於學術界,也以非歷史專業的學者居多。
  • 釐清西方歷史修正主義與當前歷史虛無主義的異同
    可以看出,西方歷史修正主義的研究結論通常和社會的集體記憶相衝突,它對歷史的解釋往往具有某種或顯或隱的政治或意識形態目標,因而有別於一般意義上的歷史研究創新,是一種具有政治動機的歷史編纂思想。西方歷史修正主義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當下中國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潮。釐清兩者的異同與關聯,有助於我們科學辨析各種史學思潮,更好地對歷史虛無主義進行批判和抵制。
  • 廓清歷史虛無主義敘事新手法
    歷史虛無主義者所謂的「常識」並不是我們一般意義上所說的從事各項工作,以及進行學術研究所需具備的相關領域內的知識,而是他們自我主觀設定的一種話語方式。這種所謂的「常識」性話語往往抽離了事件發生的歷史背景,僅憑主觀意圖肆意曲解歷史,解構歷史事實的價值內涵,以利於歷史虛無主義實現其所謂的「揭露歷史真相」「重新評價歷史」的目的。
  • 歷史虛無主義的實質和要害是歷史唯心主義
    「虛無主義」(nihilism)這個概念,最早來源於拉丁語中的「nihil」,意為「什麼都沒有」。把歷史視為一種無主體的偶然結果,否定歷史唯物主義,否認歷史的規律性,這種虛無主義就是歷史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承認歷史進程中的個別現象而否定本質,孤立地分析歷史進程中的階段性而否定其發展的整體性,片面地關注歷史進程中的支流而否定其主流。
  • 1949~1989年《人民日報》對歷史虛無主義的解析
    還有人明確提出:「一方面,要反對民族虛無主義;一方面,也要反對封建復古主義。」【朱伯昆:《我們在中國哲學史研究中所遇到的一些問題》,《人民日報》1956年10月14日。】通過對《人民日報》的系統梳理可以發現,在對形形色色的虛無主義進行批判的同時,歷史虛無主義的概念逐漸出籠,其內涵逐步接近當前歷史虛無主義的特定概念。  (一)歷史虛無主義概念的完整提出  1958年,關鋒在討論過去與將來的關係時指出:「共產黨人是歷史唯物主義者,是堅決反對工作中和科學研究中的割斷歷史的非歷史主義和虛無主義的」。
  • 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有計劃地開展敏感黨史問題、人物的研究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清楚什麼是歷史虛無主義。我們不討論這個概念的來源,它是舶來品。我們現在講的歷史虛無主義是什麼?就是歪曲、否定中國革命史、中共黨史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史,還包括軍史,誣衊、詆毀黨的領袖和英模人物等等。它的要害是什麼,就是企圖從根本上否定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和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是它的實質和要害。
  • 堅持歷史唯物主義 批判歷史虛無主義思潮
    當前,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批判、遏制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重要思想武器,就是在歷史研究中堅持歷史唯物主義。  堅持歷史唯物主義正確立場  堅持歷史唯物主義,批判歷史虛無主義思潮,首先要堅持人民立場,批判歷史虛無主義替剝削階級辯護的立場。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
  • 三種類型的歷史虛無主義及其批判
    )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歷史虛無主義醜化、戲說、抹黑黨的領袖,歪曲和否定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和執政合法性,否定馬克思主義理論及其指導地位,削弱黨的凝聚力和戰鬥力,是一種頗為流行且危害極大的錯誤思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歷史虛無主義並沒有隨之銷聲匿跡,而是以追求歷史真相、進行學術研究、採取文學化手法等面目,藉助網絡媒體和其他大眾化平臺進行傳播,頗具迷惑性和影響力。
  • 歷史虛無主義:一種思想意識形態的鴉片(資料)
    歷史虛無主義也是舶來品,源自拉丁文,德國哲學家雅各比在1799年《給費希特的信》中首次使用。後來尼採把否定系統和道德原則的現象稱為歷史虛無主義。一般認為,歷史虛無主義產生於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它完全背離了實事求是的根本原則,用假設否定事實、用支流否定主流、用主觀分析否定客觀規律、用個別現象否定本質趨向,甚至編造歷史、肢解歷史,混淆是非,顛倒黑白,醜化領袖和先進人物,美化反面人物,以達到所謂「重構歷史」「西化」「分化」中華民族的政治目的。歷史虛無主義所宣揚的錯誤觀點和其慣用手法有下列幾種:  否定人類社會發展規律。
  • 陳定家:網絡批評中的歷史虛無主義漫議
    但細察覺其文化虛無表徵和歷史解構策略,網絡批評中的虛無主義的基本招數,主要集中於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從大歷史視角抹黑中華文化傳統;二是歪曲近代歷史,否定近代革命的歷史必然性;三是過分誇大暴力革命的破壞性並無限放大執政黨某些失誤的後果。當然,抹黑古代傳統和曲解近代歷史的基本用意仍在於醜化中國革命,質疑執政黨的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