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虛無主義:用理論假設取代歷史現實

2020-12-13 中華網新聞

歷史虛無主義是近年來頗為活躍的一種有害思潮。它打著「解放思想」「反思歷史」「範式轉換」等旗號,以主觀代替客觀、以細節代替整體、以臆想代替史實、以支流代替主流,進而歪曲歷史、消解革命、否定崇高。歷史虛無主義拿歷史做文章,目的卻不是為了深化歷史研究,而是要否定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和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對此,我們必須有十分清醒的認識。我們與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鬥爭,絕不是什麼學術之爭和理論之辯,而是意識形態之爭和政治鬥爭。

歷史虛無主義為了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常以學術研究為幌子去「挖掘新的材料」,打著「學術無禁區」「發揚學術民主」的旗號來混淆是非。一些人背離唯物史觀,「惡搞」「戲說」「重評」歷史,質疑和顛覆歷史知識的客觀性、科學性,全面解構馬克思主義史學關於中國近現代史的基本結論。一些人在文學、影視等作品中譏諷民族英雄、嘲笑革命先烈、調侃人民領袖、美化反面人物、洗白民族叛徒、歌頌反動統治,藉機傳播歷史虛無主義顛倒黑白的理論觀點。

值得密切關注的是,在網際網路時代,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在傳播上出現了一些新動向,主要表現為:一是傳播手段網絡化。一些論壇、博客、微博、微信、客戶端以及視頻網站等,自覺不自覺地成為散布歷史虛無主義思想觀點的渠道。二是傳播內容碎片化。當下,歷史虛無主義往往不敢通過長篇大論來系統宣傳其錯誤觀點,而是通過發布譁眾取寵的所謂「解密」網文、「內幕」視頻等,或對某個歷史事件進行重新評價,或為某個反動歷史人物翻案,或無中生有地偽造歷史事件,碎片化地推銷他們的錯誤觀點。三是傳播受眾低齡化。廣大青少年對網絡的依賴性強,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階段,辨別是非的能力相對欠缺,日益成為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傳播和感染的主要對象。四是思想觀點隱蔽化。歷史虛無主義通過迎合大眾獵奇心理的「戲說歷史」「獨家秘史」等娛樂化方式,採取迂迴隱蔽的策略兜售其錯誤觀點,具有很大的迷惑性、隱蔽性。五是理論外衣新潮化。歷史虛無主義與新自由主義、西方憲政民主等相結合,不斷為自己披上新的理論外衣,欺騙性更強。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在傳播上的這些新動向,增強了其滲透性和腐蝕性,對公眾尤其是青少年具有更大的迷惑性,也加大了對其進行防範的難度。

相關焦點

  • 揭露歷史虛無主義的實質及危害
    尊重歷史、正確地認識和評價歷史關乎國家興亡和民族興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場歷史悲劇。」面對歷史虛無主義錯誤思潮對中國共產黨黨史、中國社會主義發展史和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的曲解和否定,要徹底地進行批判和抵制,必須剖開其表面現象,揭示其錯誤本質及其危害。
  • 歷史虛無主義:一種思想意識形態的鴉片(資料)
    由於歷史虛無主義在理論上是荒謬的,思想上是錯誤的,政治上是有害的,所以在西方也未成氣候。它真正發揮作用還是對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的催化腐蝕。歷史虛無主義就像一種思想意識形態鴉片,西方人知道它有毒,在自己的國家禁止吸食,卻向蘇聯、中國大量傾銷。其目的一是麻醉腐蝕這些國家的人民,控制奴役其思想;二是達到分崩離析這些國家的目的。
  • 再評歷史虛無主義思潮
    梅榮政:歷史唯物主義是「關於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的科學」,它用人們的社會存在說明他們的社會意識。把歷史看作人類的發展過程,其任務就在於發現這個過程的運動規律。歷史唯心主義則不同,它不是始終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不是從物質實踐出發解釋各種觀念形態,而是用人們的意識說明他們的存在,從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
  • 三種類型的歷史虛無主義及其批判
    內容提要:歷史虛無主義醜化、戲說、抹黑黨的領袖,歪曲和否定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和執政合法性,否定馬克思主義理論及其指導地位,削弱黨的凝聚力和戰鬥力,是一種頗為流行且危害極大的錯誤思潮。  歷史虛無主義醜化、戲說、抹黑黨的領袖,歪曲和否定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和執政合法性,否定馬克思主義理論及其指導地位,削弱黨的凝聚力和戰鬥力,是一種頗為流行且危害極大的錯誤思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歷史虛無主義並沒有隨之銷聲匿跡,而是以追求歷史真相、進行學術研究、採取文學化手法等面目,藉助網絡媒體和其他大眾化平臺進行傳播,頗具迷惑性和影響力。
  • 為什麼要警惕歷史虛無主義
    昨日《光明日報》理論實踐版刊文《追根溯源:歷史虛無主義的認識論誤區》,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系統的理論解答。「虛無」馬克思主義?就在一個月前,9月24日,習近平出席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時談到,「中國共產黨人是馬克思主義者,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學說,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但中國共產黨人不是歷史虛無主義者,也不是文化虛無主義者。」
  • 歷史虛無主義怎樣掩人耳目(大家手筆)
    當前,歷史虛無主義的噪音、雜音仍不時響起。有人認為,根本不存在歷史虛無主義,如果一定要說有,那麼,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就是最大的歷史虛無主義,因為它們是脫離實際和無法實現的。還有人認為,歷史虛無主義是史學領域的一個流派,是研究工作的一種「理論創新」和「範式轉換」,是一些學者的「一家之言」。
  • 歷史虛無主義的實質和要害是歷史唯心主義
    也就是說,歷史的真相只有一個。但是,歷史不能假設,更不能臆造。作為「史學」,因了人們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它是一種多維度解讀的結果。也就是說,詮釋歷史的學派異彩紛呈。但是,歷史不是一個「千依百順的女孩子」,可以隨便裝扮塗抹。對歷史的正解和曲解,歷史唯物主義與歷史唯心主義是其分野的基本標識。馬克思曾指出:「對人類生活形式的思索,從而對這些形式的科學分析,總是採取同實際發展相反的道路。
  • 歷史虛無論用假設否定事實:假如沒共產黨執政
    近年來,改革開放進入攻堅階段,需要新的理論探索,歷史虛無主義者再次死灰復燃,政治上,提出「馬克思主義過時論」和「共產主義渺茫論」,將西方社會的發展道路奉為「人間正道」;經濟上,用新自由主義的西方經濟學理論否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文化上,主張全盤西化,否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歷史虛無主義是一種唯心主義的歷史觀,與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相對立。
  • 歷史虛無主義的理論謬誤
    歷史虛無主義是一股否定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否定中國革命史,否定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歷史,進而否定中華民族文明史和優秀傳統文化的錯誤思潮。儘管其表現形式多樣,但共同理論基礎都是唯心史觀。用抽象的人性抹殺善惡的區別,用所謂「溫情」的改良消解革命的正當性,用資本主義制度和價值觀衡量中國發展道路,是其顯著特點。
  • 警惕歷史虛無主義新動向
    文藝領域特別是影視領域也有歷史虛無主義的滲透,其表現通常為美化國民黨軍隊、醜化共產黨武裝,用傷痕、暗黑的方式表現中國革命和新中國,甚至個別主旋律影視作品也出現歷史虛無主義問題。近年來,一些文藝作品雖然不直接宣揚歷史虛無主義,但依然出現用英雄史詩的方式表現、吹捧「國民黨軍隊抗戰」,用神劇、鬧劇的手法表現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抗戰等問題,這些問題引發了人們對文藝作品中歷史虛無主義問題的關注。
  • 堅持歷史唯物主義 批判歷史虛無主義思潮
    當前,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批判、遏制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重要思想武器,就是在歷史研究中堅持歷史唯物主義。  堅持歷史唯物主義正確立場  堅持歷史唯物主義,批判歷史虛無主義思潮,首先要堅持人民立場,批判歷史虛無主義替剝削階級辯護的立場。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
  • 深化國史研究抵制歷史虛無主義——「唯物史觀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當前,階級鬥爭已不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但階級分析的觀點和方法不但沒有過時,而且是釐清紛繁複雜的歷史問題和現實問題的「鑰匙」。尤其對黨史國史研究而言,合理地運用這一分析法研究歷史與現實、研究歷史人物,仍具有必要性和現實意義。
  • 人民日報刊文:有人沉迷於用假設歷史來否定現實,需引起警惕
    人民日報刊文:有人沉迷於用假設歷史來否定現實,需引起警惕 有些人喜歡假設:假設我當時怎樣,現在就可能怎樣。對於這種心理,人們總是奉勸:「世上沒地方買後悔藥」「不能總是異想天開」。
  • 王天根:歷史虛無主義省思
    由此而論,如果歷史虛無主義在判斷中國國情上無法把控,勢必導致人們對近代中國國情以及未來政治道路的時代定位把握上失去方向感。  實際上,許多歷史虛無主義的研究,談不上紮實的史料考析乃至科學求真,所以一定要實事求是地分析。而大多歷史虛無主義系理論套用或先有理論預設,再針對既定結論提出解構。
  • 釐清西方歷史修正主義與當前歷史虛無主義的異同
    歷史修正主義(Historical Revisionism)是20世紀80年代於西方學術界興起的一股史學思潮。它試圖通過對歷史記錄的重新詮釋撼動甚至推翻某個在學術上、政治上和社會上已經得到公認且正值流行的歷史觀點,用自己的觀點取而代之,從而贏得對某段歷史的「解釋權」。
  • 梁柱專訪:解構歷史虛無主義,保持歷史清醒
    編者按:在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七十七周年儀式上,習近平總書記講到:「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中國人民對戰爭帶來的苦難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對和平有著孜孜不倦的追求。」而歷史虛無主義卻打著「反思歷史,還原歷史」的旗號,按照自己的政治訴求,任意否定、歪曲歷史,顛覆科學的歷史結論,製造思想混亂。
  • 國際共運視角下的歷史虛無主義剖析
    比如說杜勒斯、甘迺迪當時就提出,要用西方的意識形態來影響蘇維埃的第三代、第四代,通過和平演變的方式改變國家的社會主義事實,然後使其主動倒向西方陣營。因此,這個思潮應該說是從這提出的。通過意識形態的變化,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宣揚西方的優越性,揭露社會主義的陰暗面,全盤否定社會主義的歷史,即歷史虛無主義,這是外部因素。
  • 1949~1989年《人民日報》對歷史虛無主義的解析
    《人民日報》作為中共中央機關報,對歷史虛無主義的闡釋、討論和批駁,基本反映出中國共產黨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態度,實質上也體現出黨堅持用唯物史觀來認識和記述歷史的思想脈絡。1955年,有人在介紹維辛斯基的法律思想時指出,維辛斯基針對法律虛無主義的謬論,系統地闡明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國家和法的基本理論,特別是關於國家消亡問題的理論。【張尚鷟:《介紹維辛斯基的「國家和法的理論問題」》,《人民日報》1955年12月8日。】
  • 網絡史學的問題——歷史虛無主義和庸俗辯證法
    我認為這就是一種歷史虛無主義。在哲學和歷史研究中,歷史虛無主義早於網絡時代就誕生了。我們先說,「虛無主義」,人們認為,「虛無主義」一詞作為完整意義上的哲學命題,首次出現在,德國哲學家、思想家的尼採哲學中,尼採批判自柏拉圖以來的傳統西方形上學及其所謂 「真理的歷史」。(尼採《權力意志》一書曾提出:「虛無主義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最高價值自行貶值。
  • 歷史研究不應拒絕假設
    即在搜集、整理、研究大量史料的基礎上,探尋社會的發展規律,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而不能與此相反,脫離歷史的客觀實際去隨意地作主觀的臆想和假設」。在一般人心目中,「歷史不能假設」也被視作無須置辯的真理。看來歷史研究是否應該拒絕假設,的確是一個值得探討的理論問題。歷史研究包括實證與理論詮釋兩大方面。鑑於歷史無法再現的不可重複性特點,使人們認識到的歷史和客觀存在過的歷史之間存在很大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