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虛無主義是一股否定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否定中國革命史,否定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歷史,進而否定中華民族文明史和優秀傳統文化的錯誤思潮。儘管其表現形式多樣,但共同理論基礎都是唯心史觀。用抽象的人性抹殺善惡的區別,用所謂「溫情」的改良消解革命的正當性,用資本主義制度和價值觀衡量中國發展道路,是其顯著特點。
一、用抽象的人性抹殺善惡的區別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在歷史的長河中,湧現出無數為民族大義前僕後繼的英雄,也充斥著貪生怕死、開歷史倒車、賣國求榮之徒。後來者正是從這種界限分明的是非善惡中獲得激勵與警示。
然而,在歷史虛無主義者看來,人並沒有截然的是非善惡之分,「好人不好,壞人不壞」,「壞蛋也有溫柔敦厚的一面」,從而混淆、解構了對一些歷史人物已有的基本判斷。在一些影視作品、文學作品以及網絡惡搞中,他們將人做了「扁平化」處理。對待英雄,用各種戲謔、反諷甚至造謠的方式,將其光榮事跡弱化甚至醜化。例如,說黃繼光是因為摔倒了才堵上槍眼的,董存瑞犧牲是因為炸藥包兩面都貼上了膠,等等。相反,對土匪、漢奸、賣國賊等反面人物,則竭力描繪其在私人生活中的慈愛、孝順、友善、仗義等,為其渲染悲情色彩,使人們對之欣賞甚至同情起來,從而轉移對其屠殺民眾、出賣國家等惡劣行徑的關注。更有甚者,竭力為貪生怕死、吃喝玩樂、賣國求榮之徒辯護,似乎這樣做才符合人性,而英勇就義、慷慨赴死反而違背了人性。
「高尚者並不那麼高尚,卑鄙者並不那麼卑鄙」,似乎整個世界就是由這樣一些均質化的庸人所組成。歷史虛無主義就是用這種手法,模糊善惡界限,掩蓋反面人物的各種錯誤立場和反動行徑,為之翻案。
在看待農民革命時,歷史虛無主義者往往將其描繪為一場戕害人性的暴亂。他們不去關注農民曾經如何長期遭受地主階級高昂地租、高利貸、酷刑等各種形式的剝削和鎮壓,而是去渲染革命鬥爭的「無情」。有些作品,熱衷於刻畫個別地主在日常生活中的「知書達禮」、「典雅高貴」,以此來迂迴表達其對革命鬥爭的不滿,似乎革命就是野蠻對文明的報復,是卑劣人性的集中展現。
在看待反抗侵略的戰爭時,歷史虛無主義者不去區分戰爭雙方的正義性與非正義性,而僅僅從個人情感、個體命運以及家庭遭遇的角度來看待戰爭。他們得出的結論是戰爭無勝負之分,每一個體都是戰爭的受害者,不管是發起侵略的一方還是反侵略的一方,都是值得憐憫的對象。前者是被欲望蒙蔽了雙眼,是可憐的靈魂需要救贖的對象;後者則不過是逞一時之勇的可悲炮灰,一時的英雄壯舉帶來的是無盡傷痛甚至生命的毀滅。於是,戰爭無勝負之分演化為戰爭無是非之別,對戰爭的反思被簡化為籠統的「反戰」,人類和平被寄望於對抽象「大愛」的呼籲。對侵略者的譴責成了心胸狹隘、睚眥必報的代名詞,而對英雄的紀念反而成了好戰的同義語。
那麼,應該如何看待人性?恩格斯深刻指出:「人來源於動物界這一事實已經決定人永遠不能完全擺脫獸性,所以問題永遠只能在於擺脫得多些或少些,在於獸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異。」(《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6頁)吃喝住穿、七情六慾、謀求生存等固然是人性的一部分,但絕不是人性的全部。人性是自然性和社會性的統一,人性當中的確有其自然性的一面,但決定人之為人的,卻是其社會性。因此,為了民族解放和人類進步的捨生取義、殺身成仁,才真正展現了人性的光芒,實現了人性的升華。相反,用自然性來代替社會性,鼓吹貪生怕死,出賣民族利益,這無異於將人性降低為獸性。
「有沒有人性這種東西?當然有的。但是只有具體的人性,沒有抽象的人性。在階級社會裡就是只有帶著階級性的人性,而沒有什麼超階級的人性。」(《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70頁)誠然,每個個體都是有血有肉的人,反面人物在自己的個人生活領域,也許溫文爾雅、有情有義,但這絲毫不影響他們在面對被統治者時,整體上展現出血腥和殘暴的一面。這是由於其在生產關係中所處的地位決定的,是由於他們在根本利益上與人民大眾的對立甚至衝突造成的。因此,不能因為他們在某些時刻某些場合展現出了溫情,就忽略其在面對民眾時本質上的反動性;也不能指望他們良心發現,棄惡從善,實現友愛與和平。用抽象人性論來看待階級對立和衝突,看待民族解放戰爭,看似充滿道義,實則軟弱無力,客觀上更是對惡行的縱容。
二、用所謂「溫情」的改良消解革命的正當性
在看待歷史發展的動力方面,歷史虛無主義者無視階級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無視革命產生的必然性,把它看作一種情緒化產物,認為如果耐心等待統治者「溫情」的改良,社會便會向好的方向發展。比如,有人認為,「革命只是一種破壞性的力量」(李澤厚、劉再復:《告別革命——回望二十世紀中國》,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1995年版,第70頁),會擾亂社會秩序,付出沉重代價。「革命其實是一種情緒化的東西,革命時總是以為靠一股氣,一股勁就可以解決問題」,「革命就容易使人發瘋發狂,喪失理性」(同上,第79、68頁)。革命是不必要的,也是可以避免的,只要大家意識到它的破壞性,耐心改良,便可避免革命帶來的弊端。「革命可說是一種能量消耗,而改良則是一種能量積累」(同上,第71頁)。那麼,改良的希望在哪裡呢?在那些明智的幡然醒悟的統治者身上。
不僅如此,歷史虛無主義者還把革命看作是因嫉妒貪婪而引發的產物,是對統治階級這一精英集團的不公。以土地革命為例,這一觀點認為,同樣是人,別人能做到家大業大成為地主,而你貧民卻無立錐之地,不正說明人家能幹,而你能力不行嗎?為什麼要剝奪人家辛辛苦苦積攢下來的土地?
那麼,怎麼看待這些觀點呢?革命到底是怎樣發生的呢?它的出現是出於歷史的誤會,或者人為的煽動嗎?從根本上講,革命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特別是社會形態更替的重要動力。「從馬克思主義觀點來看,革命究竟是什麼意思呢?這就是用暴力打碎陳舊的政治上層建築,即打碎那種由於同新的生產關係發生矛盾而到一定的時候就要瓦解的上層建築。」(《列寧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