釐清西方歷史修正主義與當前歷史虛無主義的異同

2020-12-12 西部網

歷史修正主義(Historical Revisionism)是20世紀80年代於西方學術界興起的一股史學思潮。它試圖通過對歷史記錄的重新詮釋撼動甚至推翻某個在學術上、政治上和社會上已經得到公認且正值流行的歷史觀點,用自己的觀點取而代之,從而贏得對某段歷史的「解釋權」。當前,回顧和透視西方學術界歷史修正主義的理論觀點,有利於我們更有效地防範和抵禦歷史虛無主義錯誤思潮。

以恩斯特·諾爾特為代表的德國歷史修正主義者試圖從現象學角度在布爾什維主義和納粹主義之間構造一種「因果關係」,聲稱史達林時代的集中營是納粹種族屠殺「邏輯上和事實上的前奏」,納粹種族屠殺源於對布爾什維克「階級屠殺」的恐懼,是對後者的「回應」。他認為,納粹德國1941年入侵蘇聯是一場「預防性戰爭」,是為了趕在蘇聯進攻德國之前進行反擊。德國歷史修正主義者的目的在於,通過否認、淡化、相對化納粹罪行和對猶太人大屠殺來否認德國對二戰應該承擔的主要責任,呼籲收回失去的德國領土,重建德國傳統的大國地位。法國歷史修正主義者則努力賦予二戰時期的維希政權以意義和價值,弱化它與納粹德國的合作:認為維希政權「淨化」了第三共和國時期被世俗主義和享樂主義腐蝕了的國家和社會,通過回歸資本主義早期的價值觀念,重塑了法國社會的秩序和活力;認為維希政權對猶太人區別對待,驅逐逃難到法國的外國猶太人,是為了保護居住在法國的本地猶太人。他們還積極美化法國殖民歷史,聲稱法軍在阿爾及利亞戰爭中的暴行是當時的必需品,戴高樂「非殖民化」政策撕裂了法國和阿爾及利亞的天然聯繫,是造成當前法國種族和宗教緊張局勢的根源。法國歷史修正主義者美化維希政權和殖民歷史,一是不甘於法國國際地位的衰落,希望以「正義維希」和「殖民大國」的歷史榮光喚起民族自豪感;二是暗含了對來自北非特別是阿爾及利亞的穆斯林移民大量湧入法國導致社會動蕩的不滿,對殖民歷史的美化事實上是法國社會日益升級的民族和宗教歧視在歷史書寫中的映射。

可以看出,西方歷史修正主義的研究結論通常和社會的集體記憶相衝突,它對歷史的解釋往往具有某種或顯或隱的政治或意識形態目標,因而有別於一般意義上的歷史研究創新,是一種具有政治動機的歷史編纂思想。西方歷史修正主義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當下中國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潮。釐清兩者的異同與關聯,有助於我們科學辨析各種史學思潮,更好地對歷史虛無主義進行批判和抵制。

具體來說,兩者在以下三個方面存在明顯差別。一是目的不同。西方歷史修正主義試圖通過美化本國的黑暗歷史來喚起民眾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同時,通過對二戰歷史的顛覆式修正來動搖或重建某個大國國際地位的合理性,為本國尋找新的全球定位。歷史虛無主義的要害,是從根本上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和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它具有顛覆性的政治目的而且同愛國主義背道而馳。二是程度不同。西方歷史修正主義者一般針對某個歷史片段、事件、人物進行重新書寫和評價,並且在立場上努力與本國核心利益保持一致。當下歷史虛無主義者除了碎片化的歷史修改,常常全盤否定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甚至否認中國近現代史中的一切進步事物和正面人物,對負面人物進行美化、翻案。三是影響範圍不同。「歷史修正主義」作為西方的一種學術思潮,努力向政界和社會領域散播。西方歷史修正主義已成為許多歐洲極右翼政黨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法國「國民陣線」、德國「選擇黨」的領導人都曾在公開場合鼓吹歷史修正主義的觀點,對於當前歐洲政治右轉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歷史虛無主義在中國已發展成一種社會思潮,不僅表現在史學研究領域,而且其觀點更多通過網絡和文學、影視藝術作品等傳播到日常生活領域,產生了消解主流意識形態的嚴重危害。

西方歷史修正主義與歷史虛無主義在性質和方法上有很多相似之處。它們不同於一般的歷史學研究,雖然都打著「還原歷史真相」的旗號,但對歷史對象的選擇都受其政治目的的指引,因而都屬於具有明顯政治動機的歷史編纂思想;雖然都以「學術研究」的面目示人,但在研究方法上卻依靠某種片面甚至虛構的理論來證明自己預設的命題,顛倒黑白、肆意抹黑是它們的共同手法。此外,它們大都沒有進行全面的史料搜集和考證工作,在研究過程中選擇性地使用對自己觀點有利的史料而無視其他,其客觀公正性自然大打折扣。

從學術層面來看,西方歷史修正主義與歷史虛無主義大都以解構主義的方法,片面追求打破原有歷史敘述,把多樣化的歷史理解全面合理化,以衝擊官方對歷史解釋的話語權。而這種解構主義的方法,正是源於20世紀後半期西方興起的後現代主義思潮。後現代主義是西方文明內部反思和自我批判的產物,以「反理性主義」去質疑、解構18世紀啟蒙運動以來所取得的理論成果,特別是在人文和社會科學領域。後現代主義史學就是以一種全面反叛者的形象出現在歷史學領域的,其代表人物有海登·懷特、米歇爾·福柯等。後現代主義史學批判傳統史學中強調歷史整體性、連續性的「宏大敘事」格局,主張發展碎片化的「微觀史學」。對傳統史學歷史知識客觀性的質疑和挑戰,既是後現代主義史學的出發點,又是它的殺手鐧。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它主張通過新發現的「材料」「日記」「檔案」等實現對歷史的重構。由於過分強調研究對象的瑣碎化和風格的多樣化,導致後現代主義史學丟掉了歷史學本應堅守的東西——它否定了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因果關係,否定了歷史規律的客觀性,因而就放棄了歷史研究的「求真」和「鏡鑑」功能。另外,後現代主義史學並不能建構一種與傳統史學相匹敵的理論體系、一種能夠取而代之的史學觀,因而其帶給讀者短暫歡娛之後的往往是虛無和迷茫。

考察當代西方歷史修正主義和當前歷史虛無主義的異同可以發現,兩者都符合後現代主義史學的兩項重要特徵:激烈的反傳統姿態和只解構不建構。不僅如此,它們還在此基礎上增添了一項關鍵要素——以特定的政治動機為導向,這讓它們愈發偏離了歷史研究的正常軌道,成為後現代主義史學的畸變形態。從時間上來看,西方歷史修正主義興起於20世紀80年代並在90年代達到高潮,而歷史虛無主義思潮隨著90年代的「告別革命論」也在中國社會逐漸蔓延。從這方面來看,歷史虛無主義在中國出現並非偶然,在後現代主義思潮和西方歷史修正主義泛濫的國際背景下,它在思想和方法上與西方歷史修正主義有著多種聯繫,遵循著「後現代→反理性→解構→修正→虛無」的演繹路徑,成為西方歷史修正主義的升級版。因此,我們除探討當前歷史虛無主義的政治動機、傳播手法和社會危害之外,還應當關注和了解西方歷史修正主義史學思潮以及後現代主義思潮等的世界性蔓延,以更為深入地從學理源頭展開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批判和抵制。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廳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項目「當代德國二戰史觀教育發展機制及其借鑑研究」(17ZD046)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馬克思主義學院)

編輯:高政超

相關焦點

  • 梁柱專訪:解構歷史虛無主義,保持歷史清醒
    編者按:在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七十七周年儀式上,習近平總書記講到:「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中國人民對戰爭帶來的苦難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對和平有著孜孜不倦的追求。」而歷史虛無主義卻打著「反思歷史,還原歷史」的旗號,按照自己的政治訴求,任意否定、歪曲歷史,顛覆科學的歷史結論,製造思想混亂。
  • 歷史虛無主義怎樣掩人耳目(大家手筆)
    當前,歷史虛無主義的噪音、雜音仍不時響起。有人認為,根本不存在歷史虛無主義,如果一定要說有,那麼,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就是最大的歷史虛無主義,因為它們是脫離實際和無法實現的。還有人認為,歷史虛無主義是史學領域的一個流派,是研究工作的一種「理論創新」和「範式轉換」,是一些學者的「一家之言」。
  • 再評歷史虛無主義思潮
    歷史虛無主義卻認為馬克思主義「把一個不存在的、僅僅是想像中的共產主義作為評價事物的唯一標準」,「否定了現實世界中的文明榜樣」——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  王志紅:虛無主義思潮凸顯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西方社會,它是西方現代理性邏輯預設最根本的內在矛盾,也是近現代歐洲理性主義文化與歷史狀態的難解之謎,隱蔽在人們對兩次世界大戰等社會危機的反思之中。
  • 深化國史研究抵制歷史虛無主義——「唯物史觀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一、唯物史觀是指導國史研究的基本方法論原則    當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儘管受到學術界的有力抵制和批判,但在黨史國史領域並沒有銷聲匿跡,仍在滋長蔓延。這一思潮試圖否定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形成的全部歷史認識體系,不但搞亂了歷史,而且顛倒了人們的歷史觀。
  • 王天根:歷史虛無主義省思
    在中國共產黨黨史(包含中國共產黨早期的歷史)及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批判歷史虛無主義,不止一次地提及。它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以及不同的時代變化中都有種種表現。歸結起來,歷史虛無主義有一些特點。學術探索中的歷史虛無主義,主要針對中國革命、中國國情的判斷而言,特別是中國道路等結論上存在有意弱化革命及其價值的傾向;或將歷史上本來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與舊民主主義革命等關係方面正確的認知,用所謂的後現代主義的視角進行解構。  論及對中國革命的性質及其價值的判斷,近代中國的一個顯著且重要的國情,即近代中國隨著西方列強侵略而逐漸沉淪,呈現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面貌。
  • 1949~1989年《人民日報》對歷史虛無主義的解析
    本文擬以1949~1989年《人民日報》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態度來梳理中國共產黨執掌全國政權後是如何在革命與傳統、繼承與發展中實現辯證的揚棄,鞏固唯物史觀的指導地位,並力圖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為當前旗幟鮮明地反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提供歷史借鑑。  一、虛無主義的原意、類型與表現  要了解歷史虛無主義,必須先釐清虛無主義。
  • 歷史虛無主義:用理論假設取代歷史現實
    歷史虛無主義是近年來頗為活躍的一種有害思潮。它打著「解放思想」「反思歷史」「範式轉換」等旗號,以主觀代替客觀、以細節代替整體、以臆想代替史實、以支流代替主流,進而歪曲歷史、消解革命、否定崇高。
  • 國際共運視角下的歷史虛無主義剖析
    歷史虛無主義和正確總結歷史經驗不同,它的表現實質就在於全盤否定歷史,也就是說它把好的壞的不加區別,一鼓腦兒給否定掉,這是它的表現實質。  從國際共運視角來講,歷史虛無主義產生的國際背景包括三個方面:第一是外部因素,西方帝國主義的和平演變戰略;第二是內部因素,二戰以後,社會主義國家需要實行改革,大量西方意識形態趁機傳入;第三個因素,就是社會主義國家的執政黨本身。
  • 歷史虛無主義的實質和要害是歷史唯心主義
    「虛無主義」(nihilism)這個概念,最早來源於拉丁語中的「nihil」,意為「什麼都沒有」。把歷史視為一種無主體的偶然結果,否定歷史唯物主義,否認歷史的規律性,這種虛無主義就是歷史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承認歷史進程中的個別現象而否定本質,孤立地分析歷史進程中的階段性而否定其發展的整體性,片面地關注歷史進程中的支流而否定其主流。
  • 揭露歷史虛無主義的實質及危害
    歷史虛無主義具有很大虛偽性和迷惑性,它以「還原歷史、「反思歷史」為名,通過「否定過去」,竭力抹黑和歪曲中國革命史、中國共產黨黨史、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史,貶損中國革命、建設、改革開放取得的偉大成就和為人類作出的偉大貢獻,解構歷史記憶和民族情感。歷史虛無主義總是從歷史細節入手,並隨意地放大碎片化的歷史細節,主觀地「否定」和「還原」歷史整體。
  • 為什麼要警惕歷史虛無主義
    一個月之內,習近平在重要的場合兩次提及共產黨人不是歷史虛無主義者,所針對的便是社會上泛起的「歷史虛無主義」的思潮。這點,事實上早在7月10日《紅旗文稿》刊發的文章《警惕歷史虛無主義的新變種》中已經顯現。
  • 堅持歷史唯物主義 批判歷史虛無主義思潮
    歷史唯物主義是一個發展的、開放的體系,不是一種僵化的、封閉的學說。這決定了,我們只有學習和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堅持和發展歷史唯物主義,才能從認識上有效遏制歷史虛無主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旗幟鮮明地反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同時指出,要高度重視學習和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只有堅持歷史唯物主義,我們才能不斷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斷開闢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
  • 歷史虛無主義:一種思想意識形態的鴉片(資料)
    歷史虛無主義也是舶來品,源自拉丁文,德國哲學家雅各比在1799年《給費希特的信》中首次使用。後來尼採把否定系統和道德原則的現象稱為歷史虛無主義。一般認為,歷史虛無主義產生於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由於歷史虛無主義在理論上是荒謬的,思想上是錯誤的,政治上是有害的,所以在西方也未成氣候。它真正發揮作用還是對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的催化腐蝕。歷史虛無主義就像一種思想意識形態鴉片,西方人知道它有毒,在自己的國家禁止吸食,卻向蘇聯、中國大量傾銷。其目的一是麻醉腐蝕這些國家的人民,控制奴役其思想;二是達到分崩離析這些國家的目的。
  • 陳定家:網絡批評中的歷史虛無主義漫議
    關於網絡批評的歷史虛無主義問題,筆者曾在「紅旗文稿」發表文章對其文化表徵與精神本質進行過反思與清算。進入21世紀,歷史虛無主義在網絡虛擬空間大行其道,其危害的深度與廣度,不亞於歷史上任何時候。  網文評論中,歷史虛無主義最突出的表現是,刻意抹煞中華歷史文化,解構華夏輝煌文明,詆毀中國道德傳統。龔自珍說過:「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民族虛無主義對自己的歷史、民族的文化乃至於自己的民族,採取輕蔑的、否定的態度,把偉大的中華歷史說得一無是處。
  • 網絡空間的歷史虛無主義症候
    一個時期以來,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在網絡空間大行其道,恣意妄為。在某些網文中,充斥著刻意否定中華文明、歪曲黨史國史的現象;在一些微博微信圈內,質疑黨的領導、詆毀國家形象、醜化革命英雄的言論更是屢見不鮮。對此,我們務必保持高度關注和警惕。
  • 警惕歷史虛無主義新動向
    同時也要看到,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思潮並未銷聲匿跡,而是潛而未息,改頭換面地發聲亮相,呈現出以紀念的形式攻擊,以宣揚的姿態貶抑,以娛樂的手法醜化,以協作的方式借力等新特點,伺機在思想意識領域發揮不良影響。所以,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到意識形態領域鬥爭的長期性、複雜性和艱巨性,對歷史虛無主義時刻保持警惕。在新的形勢下,歷史虛無主義者繼續把抹黑的對象指向黨的歷史、中國革命史,尤其是黨的領袖人物。
  • 廓清歷史虛無主義敘事新手法
    導讀: 歷史虛無主義解構這些英雄事跡、革命先烈的做法,是要消解革命的意義和人民奮鬥的價值基石,瓦解我們的民族精神價值。我們要堅決反對歷史虛無主義錯誤思潮,認清歷史虛無主義者抹黑英雄、美化反面人物的各種方式,提高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能力。
  • 網絡史學的問題——歷史虛無主義和庸俗辯證法
    我認為這就是一種歷史虛無主義。在哲學和歷史研究中,歷史虛無主義早於網絡時代就誕生了。我們先說,「虛無主義」,人們認為,「虛無主義」一詞作為完整意義上的哲學命題,首次出現在,德國哲學家、思想家的尼採哲學中,尼採批判自柏拉圖以來的傳統西方形上學及其所謂 「真理的歷史」。(尼採《權力意志》一書曾提出:「虛無主義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最高價值自行貶值。
  • 三種類型的歷史虛無主義及其批判
    依據立場和動因的不同,它可分為認知類型的歷史虛無主義、價值類型的歷史虛無主義、政治類型的歷史虛無主義三種類型。針對各種歷史虛無主義的不同情況,各方唯有精準施策和綜合治理,才能有效遏制其泛化和危害。  歷史虛無主義醜化、戲說、抹黑黨的領袖,歪曲和否定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和執政合法性,否定馬克思主義理論及其指導地位,削弱黨的凝聚力和戰鬥力,是一種頗為流行且危害極大的錯誤思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歷史虛無主義並沒有隨之銷聲匿跡,而是以追求歷史真相、進行學術研究、採取文學化手法等面目,藉助網絡媒體和其他大眾化平臺進行傳播,頗具迷惑性和影響力。
  • 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產生背景、主要特徵及其危害
    歷史虛無主義在新中國興風作浪,是改革開放以後出現的情況。作為一種錯誤思潮,它屢遭批駁,聲名狼藉,但一直沒有歸於沉寂,仍不時掀起波瀾,混淆視聽,擾亂人心。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產生與發展絕非偶然,與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有著緊密關聯。  從世情的變化看,蘇東劇變後,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驟然陷入低谷。西方世界因「不戰而勝」而洋洋自得,有人甚至拋出「歷史終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