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定家:網絡批評中的歷史虛無主義漫議

2020-12-27 中國社會科學網

  網絡批評中的虛無主義的基本招數,主要集中於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從大歷史視角抹黑中華文化傳統;二是歪曲近代歷史,否定近代革命的歷史必然性;三是過分誇大暴力革命的破壞性並無限放大執政黨某些失誤的後果。當然,抹黑古代傳統和曲解近代歷史的基本用意仍在於醜化中國革命,質疑執政黨的合法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對當代文藝工作者提出了幾點希望,其中第一條是「希望大家堅定文化自信,用文藝振奮民族精神」。他把「堅定文化自信」上升到「振奮民族精神」的高度,並號召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善於從中華文化寶庫中萃取精華、汲取能量,保持對自身文化理想、文化價值的高度信心。他強調說:「歷史給了文學家、藝術家無窮的滋養和無限的想像空間,但文學家、藝術家不能用無端的想像去描寫歷史,更不能使歷史虛無化。」習總書記的這些話,可謂語重心長,意義深遠,具有強烈的現實針對性。尤其對網絡文學批評來說,堅定文化自信,反對歷史虛無主義,這可謂是自媒體時代文學批評的一個迫在眉睫的重要課題。

  關於網絡批評的歷史虛無主義問題,筆者曾在「紅旗文稿」發表文章對其文化表徵與精神本質進行過反思與清算。進入21世紀,歷史虛無主義在網絡虛擬空間大行其道,其危害的深度與廣度,不亞於歷史上任何時候。在網絡虛擬空間的某些領域,虛無主義在調侃崇高、扭曲經典、顛覆歷史等方面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無端虛構和任意架空歷史的所謂「創新手法」,成了部分寫手擁躉粉絲的秘密武器;在某些網站,否定中華文明、歪曲民族歷史的現象被堂而皇之地貼上了「還原歷史真相」的標籤;在微博微信圈內,詆毀民族英雄形象、醜化人民群眾的言行更是屢見不鮮;網絡自媒體上甚至出現了一股「逢華必譁,遇美即美」的「愛/美國主義」逆流,尤其是在某些微信朋友圈內,離經叛道就是思想「創新」,數典忘祖成為一種時尚,就連「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似乎也是不言自明的「事實」。

  值得注意的是,虛擬空間的歷史虛無主義者,雖未摘下「價值中立」「還原事實」的舊面具,但其歪曲歷史、抹黑英雄的新招數卻變得更加犀利兇狠,更加變化莫測。例如,某些人利用大數據技術搜集片面誇大「暴力革命之破壞性」的資料,用以證明中國選擇社會主義道路是誤入歧路,是中華民族的歷史性悲劇;又如,某些呼風喚雨的「公知大V」「意見領袖」,以學術無禁區為由,打著學術思想討論的幌子,把新中國歷史描述成「一系列悲劇、鬧劇的交替延續」……總之,在網絡虛擬空間,形形色色的歷史虛無主義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無所不為。但細察覺其文化虛無表徵和歷史解構策略,網絡批評中的虛無主義的基本招數,主要集中於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從大歷史視角抹黑中華文化傳統;二是歪曲近代歷史,否定近代革命的歷史必然性;三是過分誇大暴力革命的破壞性並無限放大執政黨某些失誤的後果。當然,抹黑古代傳統和曲解近代歷史的基本用意仍在於醜化中國革命,質疑執政黨的合法性。

  網文評論中,歷史虛無主義最突出的表現是,刻意抹煞中華歷史文化,解構華夏輝煌文明,詆毀中國道德傳統。龔自珍說過:「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民族虛無主義對自己的歷史、民族的文化乃至於自己的民族,採取輕蔑的、否定的態度,把偉大的中華歷史說得一無是處。在某些大V筆下,「醜陋的中國人」既愚昧迷信,又狡黠自私;既無法無天,又奴性十足;既毫無誠信,又死守教條……總之,中華民族就是一個蒙昧沒落的民族,在某些「呲中哈美」的「網絡公知」眼裡,這個以黃河黃土為標示的「黃色文明」,只有乞靈於西方的「藍色文明」,才是走向民主與自由的惟一出路。這類荒唐可笑的觀點,早在20多年前就遭到有識之士的嚴肅批評,例如李政道在《讀〈河殤〉有感》中指出:「黃河的黃水流入了大海,使海外的華人也永遠連接了這偉大的河流……一個只依賴過去的民族是沒有發展的,但是,一個拋棄祖先的民族是不會有前途的。5000年的黃土文化值得我們驕傲,希望我們今後的創業,也能得到未來子孫們的尊敬。黃帝的兒女們,我們只要有志氣,不必害怕目前的貧窮。盼能啟新自興,望弗河殤自喪。」(載《光明日報》,1988年11月4日。)

  30年後的今天回過頭來看看,如果當年聽任「文化軟骨病」的流行,一切唯西方馬首是瞻,那麼今天的經濟崛起、文化復興局面就很可能只是一場夢幻泡影式的空想。從這個意義上講,「堅定文化自信」確如總書記所言,是事關「國運興衰」的大問題。值得注意的是,在「作協九代會」的講話中,總書記不只是從「國運興衰」的宏大視角談論文化自信問題,他還將文藝工作者的「文化自信」直接與其創作成敗聯繫了起來,他說:「沒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寫出有骨氣、有個性、有神採的作品」。

  我們注意到,在網絡虛擬空間,「用無端的想像去描寫歷史」,甚至刻意虛無歷史,根本無視邏輯,毫無底線可言;某些所謂顛覆傳統道德的「洞見」,惡搞英雄人物的「揭秘」, 編造材料,罔顧事實,在調侃崇高和顛覆傳統方面,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尤其是某些惡搞歷史的作品,對民族傳統中的理想、信念、誠實、守信等優秀品質,極盡揶揄挖苦之能事,肆意扭曲歷史人物形象,挑戰三觀,影響惡劣。譬如說,孔融讓梨,這本是一個宣揚謙讓美德的故事,惡搞者偏要曲解為孔融「懼打讓梨」;又如,「胡倒戈」的《閃閃的紅星之潘冬子參賽記》將小英雄潘冬子描述成了一個整日做明星夢的富家子弟,胡漢三反倒成了裁判冬子比賽成敗的大評委……這類調侃經典、戲說歷史的言論,在網絡上可謂甚囂塵上,這無疑會對青少年群體的價值觀和審美觀帶來極大危害。

  習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指出:「歷史是一面鏡子,從歷史中,我們能夠更好看清世界、參透生活、認識自己;歷史也是一位智者,同歷史對話,我們能夠更好認識過去、把握當下、面向未來。『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沒有歷史感,文學家、藝術家就很難有豐富的靈感和深刻的思想。文學家、藝術家要結合史料進行藝術再現,必須有史識、史才、史德。」但歷史虛無主義者則相反,它們不僅否定傳統文化,而且還要扭曲中國近現代史的革命主線,將革命與現代化完全對立起來,論及近百年的中國巨變,片面孤立地就事論事,不切實際地誇大革命的破壞作用,無視革命發生的合理性與必然性,不惜「顛倒歷史真相」,對早有定論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大作翻案文章。一時間眾多奇談怪論紛紛出籠,什麼「抗戰救國即禍國論」、「抗美援朝有害論」,可謂匪夷所思;在某些寫手的網頁裡,開歷史倒車的李鴻章、袁世凱竟然是走向共和的最大功臣;賣國賊汪精衛、劊子手山本五十六竟成了美女心目中智勇雙全的最佳男神;而嶽飛、林則徐、鄧世昌、戴安瀾、黃繼光、邱少雲等英雄人物,不是獐頭鼠目之歷史小丑,就是心胸狹窄的無恥小人。 更為奇葩的是甚囂塵上的「歷史退步論」——清政府比民國好,北洋比國民黨好,民國比當今好,若日本統一了中國就最好!如此無恥讕言,居然能說得理直氣壯,歷史虛無主義者的非理性色彩,由此可見一斑。

  網絡批評中歷史虛無主義最流行的手法是質疑和抹黑英雄人物,以各種歪理邪說惡搞和醜化歷史上那些著名的時代精神代言人。例如,揭秘嶽飛「大地主」的面目、孫中山「包二奶」的真相、黃繼光堵槍眼不合常理、劉胡蘭原來是被鄉親所殺、雷鋒日記全是造假、狼牙山五壯士其實是土匪、賴寧是「官二代」、雷鋒玩「姐弟戀」……這類信口雌黃的「歷史揭秘」,真是令人瞠目結舌。一篇名為《林則徐飛起一腳,把中國踹入萬劫不復的深淵》的文章說:「在中國歷史上,論起禍國殃民,林則徐絕對位列三甲,甚至很可能奪得狀元的桂冠。」這類混淆黑白、顛倒是非的驚人之論,在網絡虛擬空間可謂觸目皆是,以致《人民日報》署名文章驚呼:「抹黑英雄惡搞歷史」已成「網絡公害」。

  眾所周知,英雄人物形象是民族精神的體現,中華民族的英雄具備堅貞不屈的忠誠品格、勇於獻身的崇高精神、不懼艱險的頑強意志、捨我其誰的責任擔當,不管時代如何變化,英雄人物始終是標註歷史的精神坐標,英雄主義精神都是一種價值觀的傳承,它構成了一個民族嚮慕正義、追求崇高的價值底座,構建著我們民族的精神內核,凝聚正義、力量和無畏的勇氣。鬱達夫說過:「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奴隸之邦,一個有英雄而不知道尊重的民族則是不可救藥的生物之群。」為此,我們有責任守護民族英雄形象,必須對歷史虛無主義勇敢亮劍!

  尤為值得注意的是,在微博微信中歪曲歷史事實、否定歷史規律的現象大行其道。其中抹黑和醜化毛澤東形象、否定毛澤東歷史功績的言論,幾乎形成了一股「非毛」潮流。例如,有人有意把毛澤東在探索過程中犯的錯誤說成是「罪惡」;用西方的「權力鬥爭」說來歪曲和圖解黨的歷史,把延安整風、高饒事件乃至廬山會議錯批彭德懷、文化大革命造成劉少奇冤案等,統統說成是毛澤東為了「個人權力」而搞的黨內鬥爭;有意抹殺毛澤東領導下取得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成就,把毛澤東領導下的新中國說得一團漆黑、一無是處。如此深入「生活細節」,還原「歷史真實」,只及一點,不及其餘,根本無視歷史的主流和本質,這類言論,在網絡上造成了極為惡劣的影響,對此,我們切不可掉以輕心,無所作為。習總書記一針見血地指出,歷史虛無主義的要害,是從根本上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和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但歷史的規律一向不以少數別有用心者的意志為轉移,歷史虛無主義的言論並不能真正割斷現實與歷史的聯繫,而人民群眾反倒因識破虛無主義的本質而更加敬重歷史,更加尊重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並能更深刻地理解人民、政黨和領袖的關係,客觀評價他們的歷史作用。

  在這個數位化生存的網絡時代,學習歷史,借鑑歷史,從歷史中獲得智慧與啟示,自覺抵制歷史虛無主義,尤為重要。習總書記說:「文學家、藝術家不可能完全還原歷史的真實,但有責任告訴人們真實的歷史,告訴人們歷史中最有價值的東西。戲弄歷史的作品,不僅是對歷史的不尊重,而且是對自己創作的不尊重,最終必將被歷史戲弄。只有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尊重歷史、按照藝術規律呈現藝術化的歷史,才能經得起歷史的檢驗,才能立之當世、傳之後人。」總書記的這番話,值得我們深長思之、勉力行之。

相關焦點

  • 網絡空間的歷史虛無主義症候
    一個時期以來,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在網絡空間大行其道,恣意妄為。在某些網文中,充斥著刻意否定中華文明、歪曲黨史國史的現象;在一些微博微信圈內,質疑黨的領導、詆毀國家形象、醜化革命英雄的言論更是屢見不鮮。對此,我們務必保持高度關注和警惕。
  • 網絡史學的問題——歷史虛無主義和庸俗辯證法
    只能說受到網絡歷史學的影響,一些人根深蒂固地認為過去魏忠賢起碼比東林黨高到不知道哪裡去了。所以,變得只願意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魏忠賢的史料,對於證據充分的其他史料,就百般排斥,甚至認為完全是偽造的。那麼這種網絡「翻案」浪潮,如何解釋呢?我認為這就是一種歷史虛無主義。在哲學和歷史研究中,歷史虛無主義早於網絡時代就誕生了。
  • 三種類型的歷史虛無主義及其批判
    歷史虛無主義醜化、戲說、抹黑黨的領袖,歪曲和否定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和執政合法性,否定馬克思主義理論及其指導地位,削弱黨的凝聚力和戰鬥力,是一種頗為流行且危害極大的錯誤思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歷史虛無主義並沒有隨之銷聲匿跡,而是以追求歷史真相、進行學術研究、採取文學化手法等面目,藉助網絡媒體和其他大眾化平臺進行傳播,頗具迷惑性和影響力。
  • 陳定家:數字影像時代抖音的審美特徵
    近日,浙江大學人文學部聯合抖音舉辦「短視頻與青少年人文素養」研討會,來自浙江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四川大學等高校的藝術、文學、哲學、教育領域專家,就如何提升青少年人文素養及短視頻在青少年人文素養培育中的積極作用進行了深入探討。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陳定家分析了數字影像時代抖音的審美特徵。
  • 廓清歷史虛無主義敘事新手法
    對於今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來說,如果不懂歷史、淡忘英雄,就會割斷自己的精神命脈,丟掉了根本。因此,對於網絡等新媒體中傳播蔓延的歷史虛無主義言論,我們必須時刻保持警惕並予以堅決反擊,始終堅持弘揚正氣,傳播正能量。以虛否實歷史虛無主義者除了編纂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細枝末節大搞「翻案」文章,還在文藝和影視作品中,利用虛構的人和事質疑中國共產黨路線方針政策的合理性。
  • 警惕歷史虛無主義新動向
    不過,隨著人們對歷史虛無主義的警惕和批判,他們一般不再直接攻擊領袖人物,而是「披上了溫情脈脈的面紗」,在紀念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以及其他黨史人物的網絡文章中大做手腳,無中生有地編造歷史,或隨意裁剪、歪曲歷史,「在不經意間」詆毀毛澤東等領導同志。
  • 歷史虛無主義:用理論假設取代歷史現實
    歷史虛無主義是近年來頗為活躍的一種有害思潮。它打著「解放思想」「反思歷史」「範式轉換」等旗號,以主觀代替客觀、以細節代替整體、以臆想代替史實、以支流代替主流,進而歪曲歷史、消解革命、否定崇高。
  • 再評歷史虛無主義思潮
    王志紅:唯心史觀追求絕對理性、普遍價值和神聖化的形上學思維方式,潛藏著歷史虛無主義生成機制。早在《德意志意識形態》時期,馬克思就深刻感受到施蒂納虛無主義的威脅,認識到如果不澄清其「自我意識」概念下所潛藏的虛無主義深淵,共產主義的理想就有可能被其虛無化。1846年在《致帕·瓦·安年科夫》的信中,馬克思對普魯東《貧困的哲學》中所潛藏的歷史虛無主義也進行了深刻批判。
  • 王天根:歷史虛無主義省思
    在中國共產黨黨史(包含中國共產黨早期的歷史)及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批判歷史虛無主義,不止一次地提及。它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以及不同的時代變化中都有種種表現。歸結起來,歷史虛無主義有一些特點。學術探索中的歷史虛無主義,主要針對中國革命、中國國情的判斷而言,特別是中國道路等結論上存在有意弱化革命及其價值的傾向;或將歷史上本來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與舊民主主義革命等關係方面正確的認知,用所謂的後現代主義的視角進行解構。  論及對中國革命的性質及其價值的判斷,近代中國的一個顯著且重要的國情,即近代中國隨著西方列強侵略而逐漸沉淪,呈現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面貌。
  • 1949~1989年《人民日報》對歷史虛無主義的解析
    有人認為:「在魯迅那些雜文和小說裡面也還保留有進化論的殘餘,甚至虛無主義的色彩」【邵荃麟:《「五四」文學的發展道路》,《人民日報》1959年5月4日。】。1961年《人民日報》批評日本的《謝天謝地》小調,「包含著一種虛無主義、自暴自棄的情緒」【江奇:《絕望的呻吟和狂嚎》,《人民日報》1961年5月14日。】。  在哲學問題上的相對主義和不可知論也往往被冠以虛無主義的稱號。
  • 為什麼要警惕歷史虛無主義
    一個月之內,習近平在重要的場合兩次提及共產黨人不是歷史虛無主義者,所針對的便是社會上泛起的「歷史虛無主義」的思潮。這點,事實上早在7月10日《紅旗文稿》刊發的文章《警惕歷史虛無主義的新變種》中已經顯現。
  • 釐清西方歷史修正主義與當前歷史虛無主義的異同
    他們還積極美化法國殖民歷史,聲稱法軍在阿爾及利亞戰爭中的暴行是當時的必需品,戴高樂「非殖民化」政策撕裂了法國和阿爾及利亞的天然聯繫,是造成當前法國種族和宗教緊張局勢的根源。法國歷史修正主義者美化維希政權和殖民歷史,一是不甘於法國國際地位的衰落,希望以「正義維希」和「殖民大國」的歷史榮光喚起民族自豪感;二是暗含了對來自北非特別是阿爾及利亞的穆斯林移民大量湧入法國導致社會動蕩的不滿,對殖民歷史的美化事實上是法國社會日益升級的民族和宗教歧視在歷史書寫中的映射。
  • 揭露歷史虛無主義的實質及危害
    歷史虛無主義具有很大虛偽性和迷惑性,它以「還原歷史、「反思歷史」為名,通過「否定過去」,竭力抹黑和歪曲中國革命史、中國共產黨黨史、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史,貶損中國革命、建設、改革開放取得的偉大成就和為人類作出的偉大貢獻,解構歷史記憶和民族情感。歷史虛無主義總是從歷史細節入手,並隨意地放大碎片化的歷史細節,主觀地「否定」和「還原」歷史整體。
  • 歷史虛無主義怎樣掩人耳目(大家手筆)
    當前,歷史虛無主義的噪音、雜音仍不時響起。有人認為,根本不存在歷史虛無主義,如果一定要說有,那麼,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就是最大的歷史虛無主義,因為它們是脫離實際和無法實現的。還有人認為,歷史虛無主義是史學領域的一個流派,是研究工作的一種「理論創新」和「範式轉換」,是一些學者的「一家之言」。
  • ...社:《歷史的細節與主流——中共黨史研究中的歷史虛無主義辨析》
    出版《國共兩黨與抗日戰爭》《抗日戰爭與中共崛起》等多部專著,並在《歷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共黨史研究》等刊物上發表一系列學術論文。羅平漢,中央黨校中共黨史教研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全國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主要從事中共黨史的教學與研究,著有《農村人民公社史》《回看毛澤東》等。
  • 歷史虛無主義的實質和要害是歷史唯心主義
    一個時期以來,歷史虛無主義若隱若現、時隱時現,其矛頭所指異常明確,而今藉助網絡大有泛濫之勢。因此,我們必須正視它,也必須重視它,而輕視不得,更忽視不得。  對於「歷史」的界定,可謂仁智俱見。一般說來,歷史內含著兩個層面的意蘊:一是「史」;二是「史學」。作為「史」,它是一種客觀存在的事實。
  • 深化國史研究抵制歷史虛無主義——「唯物史觀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會議同時推介了當代中國研究所「國史研究中的歷史虛無主義問題及對策建議」課題組編輯的論文集《歷史虛無主義的破產》。不少學者談到,歷史虛無主義藉助微博、微信、論壇以及社區等新興網絡平臺向青少年不斷滲透,導致部分青少年失去對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仰,對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產生懷疑。
  • 堅持歷史唯物主義 批判歷史虛無主義思潮
    歷史唯物主義是一個發展的、開放的體系,不是一種僵化的、封閉的學說。這決定了,我們只有學習和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堅持和發展歷史唯物主義,才能從認識上有效遏制歷史虛無主義。當前,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批判、遏制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重要思想武器,就是在歷史研究中堅持歷史唯物主義。  堅持歷史唯物主義正確立場  堅持歷史唯物主義,批判歷史虛無主義思潮,首先要堅持人民立場,批判歷史虛無主義替剝削階級辯護的立場。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
  • 歷史虛無主義:一種思想意識形態的鴉片(資料)
    歷史虛無主義也是舶來品,源自拉丁文,德國哲學家雅各比在1799年《給費希特的信》中首次使用。後來尼採把否定系統和道德原則的現象稱為歷史虛無主義。一般認為,歷史虛無主義產生於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由於歷史虛無主義在理論上是荒謬的,思想上是錯誤的,政治上是有害的,所以在西方也未成氣候。它真正發揮作用還是對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的催化腐蝕。歷史虛無主義就像一種思想意識形態鴉片,西方人知道它有毒,在自己的國家禁止吸食,卻向蘇聯、中國大量傾銷。其目的一是麻醉腐蝕這些國家的人民,控制奴役其思想;二是達到分崩離析這些國家的目的。
  • 梁柱專訪:解構歷史虛無主義,保持歷史清醒
    編者按:在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七十七周年儀式上,習近平總書記講到:「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中國人民對戰爭帶來的苦難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對和平有著孜孜不倦的追求。」而歷史虛無主義卻打著「反思歷史,還原歷史」的旗號,按照自己的政治訴求,任意否定、歪曲歷史,顛覆科學的歷史結論,製造思想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