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一位家長和我傾訴說他家寶寶經常吃手,怎麼說都不聽,給他拔出來,他立即又塞進嘴巴裡,還嘿嘿的笑,有一次實在受不了就打了寶寶兩下,結果哭過之後吃的更厲害了,想想都覺得頭疼。
幾乎每個寶寶都會有過那麼一段經常吃手的經歷,那麼作為父母你是怎麼做的呢?是讓吃還是不讓吃,可能每個家長都苦惱過。現在就讓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
0-1歲屬於孩子的口手敏感期,每個小寶寶在這個階段都會有吃手的現象,對於小寶寶來說這就是他開始探索這個世界的開端,並且也通過口、齒、唇的運動鍛鍊了自己的咀嚼能力,還可以為後來的語言能力打下基礎。
有很多家長可能覺得孩子吃手會把細菌帶到身體裡,所以在這個階段就強制禁止孩子進行這種口和手的行為探索,甚至給孩子戴上了手套,這是非常不科學的一種做法。
一旦孩子的這種成長規律性現象被無情剝奪,那麼後期將會出現一系列的問題,並以孩子在較大年齡喜歡咬手指、咬人、愛吃零食、吐口水等等形式表現出來,那個時候再給他進行行為矯正就難上加難。
所以對於1歲以內的小寶寶,家長們可以給小寶寶把手洗乾淨,儘管讓孩子吃手,他會在這個過程當中得到滿足,從而順利的進入下一個更高的心理發展階段,放棄吃手。
孩子一歲後絕大多數寶寶都不常有吃手現象的發生,當時給個孩子的教養環境是不同的,所以如果這個時候孩子還是經常性的吃手,家長們就要注意了,是不是哪裡出了問題。
當父母忽略孩子的時候,那麼他們或者為了得到父母的關注,又或者是一種情感的慰藉,吃手這一現象就可以滿足了,所以這個時候家長就要注意多增加些親子活動,讓孩子能有事可做,才能慢慢改掉這種現象。
有些家長情緒比較暴躁,又或者反應比較快,在看到孩子吃手的,尤其是這個時候寶寶手還比較髒,就會情緒激動,一把把他的手給拽出來,甚至會給孩子一巴掌並大聲呵斥,這個時候聰明的寶寶就發現原來自己這樣一個小小的動作就引起了父母這麼大的反應,所以家長過激的反應反而強化了孩子的這種不當的行為。
遇到這種情況,家長們就需要淡化自己的處理方式,並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勤給孩子洗手。並對孩子的吃手行為進行冷處理,視為不見,讓孩子體驗不到這種行為的力量。另外多給孩子提供豐富的親子活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和孩子多互動,增加孩子安全感,讓孩子不必通過吃手就可以獲得情感上的滿足。
其實在孩子的每個成長階段都會出現問題,出現問題說明孩子在成長,家長們不用焦慮,這都是正常現象,遇到問題解決問題即可。
我是雨田,一名專注幼兒教育的寶媽,關注我獲取更多育兒乾貨[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