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詩人深度思考: - 每日更新 -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2020-12-13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詩人們相聚成都國際詩歌周。

  從12月8日到12月10日,由四川省作協、四川省文聯、中國作協詩歌委員會等支持,成都市文聯、成都市文廣旅局等主辦,成都市文聯《草堂》詩刊社等承辦的2020·第四屆成都國際詩歌周,在成都成功舉行。詩人們以「我們共同的星球見證詩歌的溫暖和力量」和「成渝詩歌沙龍」為主題,展開研討和交流。關於疫情後時代,詩歌何為?以及川渝詩歌未來的發展,詩人們分享了各自對人類命運、詩歌未來、地域文化的深層思考。
  10日下午,詩人們移師杜甫草堂,繼續他們在成都的詩意之旅。在「 世 界 同 吟 一 首詩」——第四屆成都國際詩歌周朗誦會上,以朗誦的方式,表達他們對偉大詩人杜甫的敬意。人類不能完全預知災難,但是生活還是要繼續,詩意也給生活帶來了光亮和溫暖。詩人們用頭腦風暴的方式,用在場的方式,表達他們對成都的熱愛和信任,對詩歌的熱愛,對時代的責任感。
  疫情後時代,我們該如何更深思考我們的存在?詩人應當如何進行書寫?要以怎麼樣的意識才能寫出不愧於時代的作品?中國作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詩人吉狄馬加,四川省作協副主席、成都市文聯主席、詩人梁平,魯獎獲得者、陝西省作協副主席、詩人閻安,《中國藝術報》總編輯、詩人康偉,安徽省作協秘書長、《詩歌月刊》主編、詩人李雲,《詩潮》主編、詩人劉川,《上海文學》副社長、詩人張予佳,《花城》編輯安然,邰筐、布木布泰、施施然、包苞,以及俄羅斯詩人魯登科·瓦列裡、伊琳娜·丘特諾娃、哥倫比亞詩人李戈,美國詩人小易,斯洛伐克詩人馬裡昂·馬霍等,都各自分享他們對疫情後的世界和詩歌何為的深度思考。

面對全人類共同災難
詩人要有全球意識

  肆虐全球並還在蔓延的新冠病毒已經從整體上改變了世界。病毒是全人類共同的敵人,生活在這個地球不同地域的人們都真切地感受到這種巨大的變化。在吉狄馬加看來,「這種變化所帶來的衝擊和影響並不亞於上一個世紀至今所爆發過的兩次世界大戰,這場疫情所帶來的國家間的關係、地緣政治的關係、不同族群的關係、不同價值體系的關係、不同經濟體的關係,實際上都已經被深刻的重塑。而詩人不能在此嚴峻的時刻缺席!」梁平說,一個詩人能對人類情感,公共事件願意表達,有表達情感的衝動。這非常值得尊重,因為詩人有表達的權利和責任。但他也提醒,「不要寫得花枝招展,因為那是極其不合宜,跟事件不匹配的。」
  閻安直言在這樣一個非常時期,坐下來討論詩歌,意義是非常深遠的。「新冠肺炎疫情證明了人類無論民族、國家、信仰多麼不同,歸根到底都是一個命運共同體。人們應該像傷痛自己一樣,為人類的傷痛而悲哀。」在閻安看來,疫情的突發,將全球化對漢語修辭表意功能的衝擊放到了最大,疫情成為一場深刻的革命,「包括對人的一切,人的最本質屬性的,語言屬性的,這樣一場革命。」
  疫情以來,身為《詩歌》雜誌編輯的李雲,接觸了大量書寫疫情的詩歌作品,其中不乏精品,但也存在大量魚龍混雜的作品。他從編輯角度,建議詩人對疫情的寫作要力求逼近真實、道出真言、抒發真情。唯有堅持「真」的根本立場,才能創作出無愧於時代的作品。詩人要有超敏感意識,對稍縱即逝的過程進行敏銳的捕捉,從生活中捕捉詩意。同時,新冠肺炎疫情作為一場全球流行病,只聚焦一個點寫不出來好的東西,面對全人類共同的災難時,詩人要有全球意識。」

詩人觀察世界
也記錄人類心靈的溝壑

  新冠肺炎疫情給全人類帶來了巨大的麻煩。它不僅考驗全球各個國家應急處置的能力,還考驗著道德考驗著人性。詩人邰筐提醒大家,「是不是可以反過來想一想,這也許是大自然對人類的一次警告呢?讓你不再那麼自信,不再那麼狂妄,不再那麼瘋狂,不再鬥天鬥地,讓你學會和大自然和平相處,讓你更珍惜生活,更熱愛這個世界。」
  在詩人包苞看來,詩,是人類前行的「進行曲」。「一場新冠肺炎疫情,把人類從自負的高地拉到了茫然的現實中。回顧過去,每遇大事,詩歌總會衝鋒在前。這次也不例外。面對舉國封城,人人自危,詩歌再次唱響了人類前進的『進行曲』。這或許是詩歌的形制使然,只有它,更能唱出靈魂的迴響。在這期間,我也一直在用詩歌記錄我的生活。有了詩歌,就有了對美的嚮往,有了活下去的無限可能,有了人類抵禦獸性的堅強盾牌。無疑,詩歌,是上帝唯一分發給人的一面旗幟,它指引我們前行,號召我們團結起來,對自己說不。沒有一首好的詩歌是屬於自己的,它都屬於人類大眾,屬於人類的共同未來。感謝詩歌。」
  詩人施施然回憶起今年春天,「我們在封閉中度過了整個春季。窗外,柳枝綠了,桃花、杏花、玉蘭、海棠漸次綻放出鮮麗與芳香。燕子在簷下翻飛,鴿群在空中翱翔,猴子和梅花鹿堂而皇之奔走在沒有車輛和行人的街道……一切仿佛都是自由的,只有人類被禁錮在玻璃窗內,一步也不能離開。疫情期間,除了力所能及地為抗疫做些捐款捐物的實事,隔離在家也是在為抗疫做貢獻。詩人觀察世界,也記錄人類心靈的溝壑,我想說,這就是詩歌的力量,也是詩人的擔當。」

疫情帶來的精神壁壘
要靠文學和詩歌來解決

  疫情之下,很多的個體「我」被分裂成了兩個部分,一部分是與遠方有關、和世界有一種互相影響的總體性的「我」,一部分是由於疫情的隔離,與世界切割開來作為個體的「我」。
  如何處理好這兩個「我」在疫情中的寫作?劉川認為,還是要回到對「文學」「文化」的本質理解上去。他從「文」字的詞義演變進行了分析,「文」最基礎的意思是紋路、花紋,有裝飾的作用,代表了文學修辭的一面,後來,「文」字又有了思想的意思。「抗疫和疫情之後的詩歌寫作,關鍵看詩人如何運用詩作為『思』的工具,」劉川說,要讓詩歌在修辭之外,更多地發揮對人的激勵作用,使人既成為總體的人,又成為個體的人。劉川相信,詩歌中蘊含有讓人超脫個體的局限,成為總體的人的能力。疫苗、治療只是從形而下的角度解決了疫情,「但具體到人們的精神層面上,疫情對人的各種改變、帶來的精神壁壘和偏見等,還是要依靠文學、依靠詩歌來解決。」
  詩人林雪分享了疫情以來,自己經歷的變化。基於疫情給人類生活帶來的這些細微但深刻的變化,林雪提出「詩歌如何表現災難的意義」的問題。林雪表示,災難與人類相伴相生,遠古時代人們的認知有限,地震、海嘯、戰爭等災害往往會深刻刺激人類心靈。與此相伴,文學和寫作在災難上從未缺席,古今中外文學介入災難、介入公共生活的例子不勝枚舉。用筆記錄和描繪災難,是詩人對公共生活擔負的義務,文學應當為人類的災難構建記憶檔案,並且提供安撫、希望與救贖。結合自身對鄉村的觀察,林雪也指出,當前文學在表現城市和鄉村的抗疫上存在較明顯的不平衡,鄉村基本處於空白,她希望接下來詩人、作家們能夠把鄉村納入文學、文化的命題裡,豐富文學資源,也增強對鄉村的文學表達。

在抗擊疫情過程中
中國詩歌形成獨特的文學景觀

  俄羅斯女詩人丘特諾娃在詩歌周期間向大家分享了一本名為《被時間看到的人》的詩集,這本詩集收錄了分布在9個國家、50多座城市的俄語詩人的詩歌作品,內容很多都與疫情相關。
  疫情期間,很多文化活動都改成線上方式進行,這客觀上使身處中國的俄羅斯詩人伊琳娜·丘特諾娃有了更多機會參與全球各地的詩歌活動。「疫情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我的生活,原來無法參加的活動現在可以參加了,也使我不斷思考這個因為疫情到來的全新的時代,」丘諾特娃提出了「詩人為誰寫詩」的問題,認為優秀的詩歌是具有歷史價值的,「詩人描述今天怎麼面對新的情況、人類呈現出怎樣新的狀態,在歷史上會有價值。」
  斯洛伐克詩人馬裡昂·馬霍認為,由於全球化,任何國家都無法在閉關自守中實現繁榮昌盛,任何國家都無法自行解決諸如貧窮、戰爭和疾病災難等全球性問題。「我們需要真誠的對話來理解彼此,討論必須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礎上進行。為了世界和平、全球發展和環境保護,所有國家都必須採取行動。」
  作為本次主題討論活動的主持人,詩人康偉點出「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再來回顧今年我們共同走過的抗擊疫情的歷程,特別是在詩歌領域中來反思、探討、交流,是非常有意義的。」康偉表示,疫情的發生深刻影響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世界的關係。回頭再看詩歌和詩人的表現,康偉認為中國的詩歌在抗擊疫情過程中發揮了很獨特而重要的作用,形成了獨特的文學景觀。他表示,由此引發的關於詩歌寫作倫理,詩學項目,詩歌的社會現象的看法,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具有特殊意義。「今天這個論壇,正好可以對我們抗疫詩歌寫作,進行一個很好的總結和交流。同時隨著時間的推移,關於創新型的深度的寫作,會有很好的推動作用。」康偉表示期待,「在這樣一個重大歷史事件期間,可以出現經典的作品。」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相關焦點

  • 致敬書寫時代、描摹靈魂的燃燈者 - 每日更新 -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朱德庸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由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主辦、組織專家評選和發布的「名人堂·年度人文榜」已經連續舉辦多屆,在出版界、作家圈、讀書群中影響越來越大  鑑於作家評選的特性,為了評選更為獨立、公正,選拔更精準、多元,在榜單評選的過程中,我們的評選程序是這樣的:首先將2020年內在封面新聞寬窄頻道以及華西都市報「當代書評」欄目上報導推薦過的優秀作家名單列出,同時採納來自出版界、圖書館界、書評人、愛書人的提名建議,最終精選整理出「名人堂· 2020年度十大作家候選名單」20人。
  • 川普馬雲演講 她引入英語課堂 - 每日更新 -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4月27日下午,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來到樂山外國語學校時,蔡秀蘭教的兩個高三班正在考試,她在辦公室裡備課。此時,手機鈴聲響了,朋友晚上想請她吃飯。「哎呀,算了嘛,最近課程很緊張,我晚上還要備課。」蔡秀蘭婉拒了朋友的邀請。
  • 「只要多想著別人,就不會老」 - 每日更新 -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黃宗英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杜恩湖 綜合新華社、澎湃新聞等  記者從上海市作家協會獲悉,著名表演藝術家、作家黃宗英於12月14日凌晨在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病逝。  黃宗英,一代人心中的銀幕女神,是美麗動人的「甜姐兒」,也是妙筆生花的女作家。她祖籍浙江瑞安,1925年生於北京,自幼愛好文藝。
  • 智造夢想 創贏未來 - 每日更新 -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王攀 王祥龍  12月第一個周末,在成都工作的王先生乘坐地鐵3號線來到成都醫學院站,又花了6元錢轉乘地鐵3號線擺渡車  截至12月3日,共有57家中外一流設計機構(其中25家境外機構)報名,最終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英國傑典國際建築設計有限公司等10家中外著名設計公司及其聯合體獲選參與新館設計。  繼推出千萬元「重獎」後,三星堆博物館再拿出上百萬獎金,面向個人設計師網絡徵集三星堆古蜀文化遺址博物館及附屬設施工程建築概念設計方案,年滿18歲的個人設計師都可以參與創意設計。
  • 小學體育老師的「倒立世界」 - 每日更新 -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蘇定偉 實習生 陳恩鳳  讓青春力量激蕩,讓青春正氣昂揚。  封面新聞長期面向全社會,公開徵集「你心中的新青年」人選。  哪些向前奔跑的身影曾感動過你?  快來給我們推薦吧!
  • 體彩- 每日更新 -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 廚藝- 每日更新 -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 成都市教育局回應:暫不調整 - 每日更新 -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華西都市報訊(記者何方迪)12月7日,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吹響了成都疫情防控集結號。截至10日18時,本起疫情累計報告新冠肺炎確診病例8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成都中小學是否會根據疫情形勢調整寒假放假時間?
  • 社稷之花(上) - 每日更新 -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詩人李白曾經因為連續兩日摘菊花,作詩調侃:「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參加重陽宴聚的還有詩人白居易,作詩曰:「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詩人將白菊比作老者,以花喻人,饒有情趣。黃巢把菊花比作身披黃色盔甲的戰士:「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範成大愛菊、賞菊、種菊,並著《菊譜》一部。
  • 親近自然 分享收穫 - 每日更新 -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華西都市報記者張曉琴攝影報導 /記者手記/ 無處不在的伴手禮 □張曉琴 在臺灣走訪各個休閒農場,印象最深的,還有無處不在的特色伴手禮。 農場的伴手禮材料一般都是取材於當地特產,有種土生土長、貨真價實的踏實感。不過,這些伴手禮可不「土」,比如農家酒,有11家農家酒莊被評為優秀酒莊。2015年,有6款農家酒還獲得國際性的金牌大獎。
  • 望梅歸鄉 - 每日更新 -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 成都小夥 - 每日更新 -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 體彩 - 體彩- 每日更新 -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 2020年第52周停電檢修計劃 - 每日更新 -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中學、龍泉中醫院施工、青臺山景觀  12月27日7:00-21:30成都華翼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成都吉通汽車零部件有限責任公司、成都聯盈塑料製品有限公司、成都沅呈汽車內飾件有限公司、龍鼎電氣  明年1月5日8:00-18:30 煎茶鎮天齊鋰業施工支、創紅線川港設計創意產業園施工  明年1月6日8:00-18:30 興隆街道五裡村部分、天府大道二段路燈、十九冶、科創園臨時施工、華西牙科有限責任公司
  • 劉裕國:四川報告文學的又一部力作 - 每日更新 -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蔣藍:與遠足歷史之路的歷程和深度成正比  四川省作協散文專委會主任、作家蔣藍分析了李貴平的「古道情結」。「他多年來沉浸於茶馬古道的歷史名物與分析,在完成《歷史光影裡的茶馬古道》之後,他全力返回到更為渺遠的南絲路深處。」
  • 石缸裡盛著的還有滿滿的歷史 - 每日更新 -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華西都市報記者寧千紅文/圖
  • 瀘州藍田荔枝貢地的興起與衰落 - 每日更新 -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詩人名文同。「任瀘州師中」是指時任瀘州知州的任伋(字師中)。此詩內容即是詩人文同以詩答謝任伋從瀘州郵寄荔枝,家人欣喜搶食之趣事。文同家在四川崇州(今崇慶)。瀘州到崇州古驛道約400公裡。此是一瀘州荔枝通過郵傳遠銷川西仍「顆顆紅且潤」的例子。此詩約寫於宋·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  至於陳夢雷考證的杜甫「憶過瀘戎摘荔枝」則見杜復《解悶十二首》第九首,此詩作於公元766年。
  • 人類仍在進化 並且速度更快 - 每日更新 -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報導,科學家發現,自從19世紀末以來,某條動脈保留在前臂的情況有所增加,而這條動脈通常在人類出生後8周左右消失。這條動脈被稱為正中動脈。隨著這條動脈開始消失,在其位置上會形成另外兩條動脈。但是前臂上同時存在三條動脈的實例一直在增加。19世紀80年代前後,這種情況的發生率為10%;但是到了20世紀,發生率上升到30%。
  • 直播C21|一帶一路四川機遇 - 頭條 -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其中,百度將攜手華西都市報(華西傳媒集群)舉行「網際網路+」四川區縣頻道上線籤約儀式。百度糯米負責人現場進行「網際網路+百度糯米」路演。阿里巴巴集團有關負責人將就「村淘」項目現場路演,並舉辦「網際網路+ 四川電商」洽談會。川商百人志暨2015「西部年度經濟領軍人物評選活動」29日也將同步啟動。
  • 鉤沉城南的歷史煙雲 - 每日更新 -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