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關於古代歷史,有很多好玩有趣的冷知識,小編前幾天看書就一不小心又了解到一個冷門知識,看完之後小編真是驚訝不已,一起來看看吧。
大家中學課本中肯定有這樣一篇古文——《嶽陽樓記》,這篇文章不管是從音韻上來欣賞還是從立意上來欣賞,都是難得的佳作,從北宋一直流傳至今依舊被人們銘記和背誦,足以看出這篇文章的藝術價值和文學價值。文中那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知道背多少文人墨客傳頌,而文章中對於嶽陽樓上的景色描寫,也稱得上是深入人心從春到冬,從晴朗無雲到陰雨連綿,無論是哪個場景都宛若一副生動的圖片一樣,隨著範仲淹的文字所及而徐徐展開,讓我等從未欣賞過嶽陽樓美景的人也心馳神往。
但是可能很多人並不知道,其實範仲淹本人也從未到過嶽陽樓,而這篇傳頌許久的文章——《嶽陽樓記》,是範仲淹先生看著朋友送來的畫,憑空寫出來的,也就是我們現在寫作文時經常會遇到的題目類型——看圖寫作。
小編初次看到這個冷知識時,對於範仲淹是由衷的敬佩,想想自己,在讀書時期遇到看圖寫作這樣的作文題時,遇到稍微偏難一點的圖片,連這幅圖片所要表達的意思都無法精準定位,在不理解圖片原意的基礎上進行的寫作,不要說得到老師的高分,不要被老師點名批評就已經謝天謝地了,但是範仲淹只是憑藉這一幅畫,就完成了這樣一篇傳世名作,還在自我發揮的基礎上對於這篇文章的立意進行了升華,這樣的學生,如果生在我們這個年代,那肯定是聲名鵲起的「網紅」了呀。
但是範仲淹的一生,卻並沒有因為他出色的文採而受到眷顧。範仲淹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帶著範仲淹過著非常窮苦的生活,後來在範仲淹兩歲的時候,他的母親選擇了改嫁,而且也將範仲淹原來的名字改了,隨了繼父的姓氏,取名朱說,範仲淹在母親和繼父的庇護下成長了幾年之後,得知了自己的真實身世,於是悲痛萬分,辭別了母親,去往外地求學。
範仲淹天生勤奮好學,又天賦極佳,在科舉考試中成功考取了進士,入了仕途,但是也正是因為範仲淹從小正直的性格,面對當時一些黑暗的事情,範仲淹不怕得罪權貴,直言進諫,也受到了不少小人的陷害,多次因為直言進諫而被貶官,他的很多好友也寫信勸說範仲淹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是範仲淹嚴詞拒絕。身處黑暗,心向光明。
範仲淹你的一生雖然多次起起落落,但是好在最後的結局不錯,在他死後,諡號「文正」,這也是後世文人多稱呼他為范文正公的原因,在古代,一個人能夠得到皇帝的追贈諡號,是無比榮耀的,這也是對他一生所做貢獻的肯定和表彰。一生雖多波折,但只願遲來的肯定能讓這位因病逝世的老人得以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