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活潑,大膽,聰明,品學兼優,可是也有不少的父母因為孩子膽小怯懦而擔憂。
孩子從小膽小,害怕面對困難挫折,慢慢長大難免會養成愛逃避責任,遇事愛打退堂鼓,不敢在人前表現自己,自卑等的性格。
其實孩子並不是一開始就膽小的,他的膽小行為都是受生活環境,還有父母的影響所造成的。
那麼孩子膽小,內向,不愛說話,作為父母,應該怎麼去幫助孩子呢?
有一次,
印度前總理甘地夫人的大兒子拉吉夫要做手術,他對於這件事感到非常的害怕,恐慌,於是醫生打算跟他說「手術並不會痛,你不用害怕」這樣善意的謊言來安慰他,但是甘地夫人阻止了醫生。
甘地夫人態度溫和,平靜的對兒子說:「可愛的小拉吉夫,手術後你有幾天會非常的痛苦,而這種痛苦是誰也不能代替你的,你必須要有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準備。哭泣或喊叫都不能減輕痛苦,可能還會引起頭痛。所以,你可以害怕,但是你也必須勇敢地承受。」手術後,拉吉夫不僅沒有哭泣,也沒有喊叫,他非常勇敢地忍受了這一切。
甘地夫人
這就是著名的甘地夫人法則。
甘地夫人認為,人的一生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害怕的事,不想去面對的挫折,可是這些事情這些挫折的到來不會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無論我們是否喜歡,都將會遇到。
孩子慢慢長大,遇到的挫折會越來越多,在挫折面前,父母如果總是跟孩子說善意的謊言,讓孩子以為一切都是美好的。當謊言不經意被揭穿時,孩子的承受能力有可能會瞬間崩潰,導致日後不敢直視自己害怕的事,也不敢面對挫折,自此越來越膽小。
所以作為父母,我們要教育孩子鼓勵孩子直視恐懼,勇敢的去克服困難。而不是利用美麗的謊言,為孩子創造一個「美好」世界,因為這個世界會隨時崩塌。
很多家長在其他人面前都喜歡貶低自己的孩子,來顯得自己謙虛,殊不知,就是這麼隨意的一兩句貶低的話,便會嚴重的打擊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產生自卑感,認為自己就是這樣的人。
我記得我小時候,長得也算可愛,性格也活潑。鄰居或是親戚見到我總會跟我媽說:「瞧你家女娃,長得真可愛,又乖巧懂事,我多麼希望她是我家的。」
每當這個時候,我媽總是會說:「可愛什麼呀?哪有懂事?一天天的跟個瘋子一樣,跑來跑去,你要就送給你得了,哈哈哈哈...」
大人們的一陣陣歡笑背後是我的自卑,不愛說話的開始...
不愛說話之後,有親戚來家裡做客了,又說:「哎~你家女娃以前這麼活潑,怎麼最近都不愛說話了,害羞了,是不是長大了呀?」
我媽:「哎呀,不用管她,她就是這樣的人,像個啞巴似的...哈哈哈...」
很長一段時間,在家的話我都是不愛說話的,因為真的害怕,各種胡思亂想懷疑自己。
求我童年時的陰影面積...
如果父母總是在他人面前否定孩子,就是在直接的打擊孩子自信。過後也不以為然,時間久了,孩子必定會成為你在他人面前所說的那種人設,因為孩子覺得你已經給他定了位,從而形成不自信,內向,不愛說話的性格。
契訶夫說:
「要是沒有自信心,那實在糟糕!要是你不相信自己,或者懷疑自己,那是再糟也沒有了!」
當有人誇讚孩子的時候,家長要以肯定和認同的態度回應,並且向孩子投去溫和的目光,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回到家之後,及時與孩子溝通,告訴孩子:「你今天表現很大方,很棒,媽媽為你感到驕傲!」
建立孩子的自信心非常的重要,它會讓孩子面對困難時,正面去想辦法解決,而不是懷疑自己,害怕自己做不到;它還決定著孩子日後面對他人的否定,誇讚,肯定,嘲諷等,會以什麼樣的心態去思考。
有人曾說:許多成年人的拘謹都可以追溯到孩童時代。
不知道大家小時候有沒有經歷過這些事:
「你是不是不聽話?信不信我把你送人了!」
「不吃飯是不是,不吃飯我就叫街上的乞丐來把你帶走,讓你天天跟著他去乞討。」
「你還不睡覺是不是,外面那麼黑,你再不睡覺就會有怪物來吃你。」
「你再不好好寫作業,我叫警察叔叔把你抓走啦!」
....
這些話,你又是否跟自己的孩子說過呢?
我們現在已為人父母,當然對這些話已經免疫了,在我們看來只是嚇唬一下孩子。可是孩子不一樣,孩子會當真,在他腦子裡會想像這些可怕的現象,由此會變得非常膽小。
還有一種現象就是,孩子小的時候會比較黏媽媽,媽媽要出門了一般會哭鬧。很多媽媽為了避免孩子大哭,就悄悄的離開。等孩子反應過來發現媽媽不在了,很快就會覺得很失落,沒有安全感。時間久了,孩子不會哭鬧了,媽媽便認為孩子變得習慣了,乖巧了,卻忽略了孩子因此而變得敏感和膽小。
因此,父母在跟孩子溝通的時候,不要總是以威脅的方式進行溝通,也不要悄悄的玩消失。其實孩子比我們想像的懂事很多,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多了解孩子的想法。也許剛開始孩子無法接受,所以我們需要有耐心的去跟孩子解釋,早點睡覺會長高高;有什麼話就要好好說,你哭的話,媽媽不懂你要什麼;好好學習,這樣就可以交很多朋友,去很多地方...
很多父母喜歡一手包辦,包括我自己也是,可能是因為我們做父母的一時很難接受孩子的成長吧~
我有個朋友就是這樣,孩子還小的時候,看到孩子吃飯慢,就忍不住去餵他;看到孩子上完廁所,穿褲子很困難的樣子,就趕緊去幫忙.;知道教育孩子自己的玩具不玩了要收好,可是看到孩子收玩具的時候拖拖拉拉,看不過去,又趕緊去幫忙。
朋友家孩子現在8歲了,吃飯還是要喂,上廁所要父母陪伴,睡覺要跟著媽媽睡...一切的緣由竟是害怕。
孩子曾經坦言說過,我就是害怕,我覺得我自己無法做這些事情,我習慣了有媽媽幫助我。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乏鍛鍊自己能力的機會,也會缺乏自信。一旦離開了父母,遇到事情時就會容易慌張,不知所措,心生恐懼。
龍應臺說: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我們要學會把孩子當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來看待,適當的放手,讓孩子獨立完成一件事。當孩子向我們求助的時候,不要馬上就幫助他解決好問題,要蹲下來看著他,鼓勵他,你是可以的。
告訴孩子,有些事情,你必須自己一個人完成,媽媽不可能永遠幫助你。
羅斯福曾經說過:「唯一值得恐懼的是恐懼本身。」
孩子之所以會感覺到恐懼,是因為他們從來沒有真正的去面對恐懼本身,每次有困難的時候,父母都會伸出援手,所以孩子總是會認為恐懼的事物有父母的幫助,是自己根本無需去克服的。
作為父母,我們需要告訴孩子,恐懼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不去戰勝它,它就會一直在那裡。只有當我們戰勝了恐懼,我們才會發現,原來恐懼只是心理作用。
父母平時要多在孩子面前表現大膽的行為,比如看到蟑螂,老鼠,不要大喊大叫,哪怕真的很害怕,也要鼓起勇氣平靜的向孩子介紹他們叫什麼名字。
爸爸媽媽們,跟著孩子一起面對恐懼,直視困難,一起成長吧~
我是豆子,專注育兒知識。歡迎你關注我,跟我一起探討如何科學地養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