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後,種瓜點豆」,關於清明節氣,還有哪些農諺?

2020-12-20 鄉村往事播報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眾所周知,清明節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而清明在二十四節氣中唯一一個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節氣。

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由於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從古至今流傳下來很多關於清明節氣的農諺。其中,最膾炙人口的一句農諺要數是「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了。那除了這句經典,還有哪些關於清明節氣的農諺呢?筆者就帶大家一起來回顧一下:

「清明前後,種瓜點豆」

這句農諺說的是,到了清明節前後,溫度開始慢慢回升,農民朋友們就可以開始準備種各種各樣的瓜類和豆類了。在農村,除了糧食作物,老農們還總是要種一些瓜果蔬菜來食用。在這裡,「瓜」通常指的是黃瓜,菜瓜和甜瓜;而「豆」指的就是四季豆和長豆角。

在筆者所在的北方農村,前幾天還是陰雨的天氣,沒想到今天清明節,天氣卻突然放晴。筆者花了半天的時間,把接下來的一段時間經常食用的豆角和黃瓜紛紛種下,就等著種子發芽開花結果了。

「植樹造林,莫過清明」

這句農諺說的是,清明時節是植樹造林的最好時機,一旦錯過這個時候,再進行植樹造林的話就晚了。為了搞好國土綠化,現在的農村,有不少田地都被種上了各種各樣的樹木,臨近國道或者省道的公路兩邊50以內都被樹木覆蓋,還美名其曰「生態廊道」。

在筆者的村上,由於臨近省道,前幾年,道路兩旁已經被種上了樹木,但是還有一些斷檔影響廊道的整體效果。為了趕在清明節前把斷檔補上,村幹部今年一早就把上級政府要種樹的消息傳達給村民。可是,因為個別村民內部意見不統一,到了清明節還沒種上樹,只好等到明年了。

「清明節,命蠶妾,治蠶室」

這句農諺說的是,清明節開始準備養蠶,等蠶寶寶出生後,幫蠶寶寶打理整治房屋。在這裡,「清明節」指的只是一個節氣,並不是節日。

筆者記得小時候,每到這個季節,就會養上很多蠶寶寶,每天放學一到家,第一件事就是爬到桑樹上「採購」桑葉,然後再餵食的時候看看心愛的蠶寶寶有沒有長大變胖。等養到一定的時候,胖胖的蠶寶寶就會變成一個個圓圓的繭附在桑葉上,在最後的神聖時刻破繭成蝶。

除了以上三個農諺,關於清明的農諺還有「清明種瓜,立夏開花」、「栽樹不過清明節,栽松不讓春知曉」等等,經過了這麼多時間,對於這些農諺,我們應該採取一種「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雖然現在的人們的農事都是依靠科學,但是古人總結的這些農諺對於現在的農事活動還是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 完 /

相關焦點

  • 清明前後,種瓜點豆!種的是啥瓜?點的是啥豆?
    在我國,流行這麼一句諺語,清明前後,種瓜點豆,說的正是農民朋友們多年以來總結的農事規律。隨著氣溫的逐漸升高,降水也不斷增多,清明前後正是開春農忙的時候,也是農民朋友們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在這個時候播種瓜類和豆類的莊稼,一年的收成會很好,那麼,究竟「瓜」是啥瓜,「豆」是啥豆呢?
  • 清明前後,種瓜點豆,萬物生長,春滿人間
    清明節氣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有杏花煙雨、楊柳如煙,更有春風拂去天地灰塵;人們植樹插柳、踏青郊遊,忙趁東風放紙鳶,清明時節也是最適合種植的時候,清明好時節,農民備耕忙;及時播下種,不負好時節。清明一到,氣溫回暖,春雨綿綿,滋潤萬物。
  • 農村老話,「二月清明莫在前,三月清明莫在後」,到底啥意思?
    農諺老話是老祖宗在種地的過程中,通過長期實踐、反覆觀察、總結出的一些規律。農諺老話是用最樸實的語言表達出來,指導著農民進行農業生產、預測天氣。農諺老話的種類有很多,其中一類就是用二十四節氣來安排農事。農村老人則是這些農諺的信奉者、傳遞者。
  • 「清明是晴天,不用問神仙」!「會看」老農的說法,到底啥意思?
    光陰似箭轉眼又一佳節,清明將至,關於清明各地稱呼略差別,有祭祖節、祭祖節等,清明節由來歷史悠久,可追溯到上古時代,在悠久的發展長河中,清明節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故而對於農民來說此節十分的重要,因為除了掃墓祭祀、緬懷祖先之外,清明的到來,意味著農業生產活動有到了關鍵節令。
  • 萬年曆順歷:《節氣說丨清明》
    同時清明也是二十四節氣的第五個節氣,根據靈機文化旗下專業黃曆順歷提供「精準到秒」的曆法大數據,今年春分節氣的準確時間為4月5日04時12分,由艾茸中醫和順歷聯合提供專業指導的《節氣說》兩分鐘節氣動畫本日全新上線,艾茸中醫郭強中博士表示,清明時節戶外春光最濃,大自然生機勃勃,最適合郊遊踏青,親近自然。
  • 清明節後,農家院子裡可以種植哪些瓜果蔬菜?
    清明小長假回了趟老家,正巧趕上父親整理家裡的小菜園,準備種菜。「穀雨前後,種瓜種豆」這句俗話在老家魯西北這邊,蠻適用的。而清明過後13天,便是穀雨節氣了。因此,清明節也正是種菜的好時節呢。黃瓜這是老家院子裡的小菜園,這兩行種植溝是今天上午父親整理的,澆上水之後,準備種黃瓜。清明過後,一些瓜菜類的,如黃瓜、絲瓜、苦瓜、西葫蘆等都可以種植了。父親最愛種黃瓜,鮮嫩的小黃瓜,夏季裡蘸醬吃或者是做個蒜泥黃瓜,都是很清爽的。
  • 清明前後種瓜點豆:清明節是怎麼來的?只能吃冷食嗎?有啥習俗?
    俗話說,故「清明前後,種瓜點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好時節。農民伯伯又要開始忙了。那麼,清明節是怎麼來的呢?還有一種說法,寒食節是沿襲了上古時期的改火習俗。後來,逐漸增加了上墳祭掃、鞦韆、蹴鞠、放風箏、鬥雞等風俗。清明節在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除了中國,還有越南、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家也過清明節。
  • 清明的含義是什麼意思 清明節為什麼既是節日又是節氣
    但在清明前後,仍然時有冷空氣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氣溫連續3天以上低於12℃, 造成中稻爛秧和早稻死苗,所以水稻播種、栽插要避開暖尾冷頭。在西北高原,牲畜經嚴冬和草料不足的影響,抵抗力弱,需要嚴防開春後的強降溫天氣對老弱幼畜的危害。  "清明時節雨紛紛",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牧對江南春雨的寫照。但是就一些地區而言,情況並非如此。
  • 農諺「清明麻,穀雨花,立夏栽稻點芝麻」,究竟是什麼意思?
    農諺「清明麻,穀雨花,立夏栽稻點芝麻」,究竟是什麼意思?大半輩子的農村生活讓我深深地明白了這樣一個看似不成文的道理。農諺是農人在生活中所得出來的經驗是有一定道理的,以前種田種地沒有天氣預報,都是跟著二十四節氣走的。雖說現在科技發達,但是很多時候農人還是會沿用這些農村諺語。關於農業生產還有很多經典的諺語,比如農村常說的「清明前後,種瓜點豆」,「雨生百穀」,「春雨貴如油」等等耳熟能詳的諺語。
  • 「清明曬乾柳,一捆麥子打一鬥」,老農說的話,精準又實用!
    「清明曬乾柳,一捆麥子打一鬥」,老農說的話,精準又實用!大家好!歡迎來到「獵奇大本營」,帶你了解更多最新資訊,如果想持續了解最新資訊,關注小編的每天動態!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清明曬乾柳,一捆麥子打一鬥」,老農說的話,精準又實用!還有幾天就是清明節了,王大爺整天念叨個不停。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又開始進行預測了。出於好奇跟他談論了起來,他一邊幹活一邊說:清明節那天最好是晴天,這樣今年的收成就有指望了。一起來看看他是怎麼說的吧。「清明曬乾柳,一捆麥子打一鬥」,老農說的話,精準又實用!
  • 2018年4月5日4時13分清明節 清明節氣節日的風俗習俗有哪些
    清明節為什麼既是節氣又是節日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
  • 清明是如何從一個節氣 變成祭拜祖先的「清明節」?
    不光漢族,還有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同樣也過清明節。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共同的主題。但是,你知道麼,清明節最初只是一個節氣!「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這是膾炙人口的《二十四節氣歌》。
  • 一篇農諺 讓你讀懂二十四節氣
    古老的中國便是根據太陽移動的腳步,命名了「二十四節氣」。  在二十四節氣中,有純樸的習俗、莊嚴的儀式,還有浪漫的傳說。當農耕文明業已遠去,節氣對現代人詩意生活的啟示,依然意味深長。不過,很多人了解的24節氣的各種風俗和講究,基本是以中原地區的風俗為標準的。四川地區又有什麼不同的講究呢?  讓我們從一篇農諺裡,通過四川民俗學家劉孝昌的解讀,來了解老成都二十四節氣的一些龍門陣。
  • 國學問答之二十四節氣
    問:傳統說法二十四節氣指的是什麼?答:二十四節氣是指: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為了記憶方便,人們又編出了二十四節氣歌,如下二十四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 農諺「穀雨無雨,後來哭雨」啥意思?穀雨節氣下雨有什麼說法?
    導讀:農諺「穀雨無雨,後來哭雨」啥意思?穀雨節氣下雨有什麼說法?4月20日,就要迎來今年春天最後一個節氣——穀雨了。俗話說「清明斷雪,穀雨斷霜」,等到了穀雨節氣,氣溫就進一步提升了,基本上不會再出現降霜天氣了,而且穀雨節氣的到來,也預示著農民春耕春種的時間來臨了,因為土壤經過了一個冬季的修整之後再加上春雨的滋潤就非常適合春耕春種,這也足以顯示穀雨對於農民的重要性,因此農諺中有很多關於穀雨的句子,就比如「穀雨無雨,後來哭雨」,可是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穀雨節氣下雨究竟有什麼說法呢?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了解一下。
  • 又是一年清明時!清明不應只有「香火」 還有豐富有趣的文化傳統
    清明,最初是一個提醒農民耕種的節氣,「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清明節帶給人們更多的,當為對豐盈厚重的文明積澱和文化蘊含的反思與傳承。彼時詩人們關於這幾天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並提,如韋應物有詩句說:「清明寒食好,春園百卉開。」白居易也有詩句說:「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後來,朝廷鑑於民間寒食、清明並舉已相沿成習,就以官方文書的形式正式規定,清明到來時,可以與寒食節一起放假。而後,寒食與清明就漸漸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 清明節放假是幾月幾日2019 清明小長假高速免費時間表
    馬上就要到清明節了,大家最關心的事情當然是清明小長假啦,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放假呢?清明小長假高速免費嗎?哪些時間段高速免費呢?一起來看看。
  • 除了「清明時節雨紛紛」 關於清明的詩詞還有哪些?這群小朋友用...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何浩 受訪者供圖「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是我們最耳熟能詳的關於清明節的古詩詞,其實,除了杜牧這首傳唱千年的《清明》,關於清明節的詩詞還有很多。▲小朋友們用朗誦描繪古詩詞中的清明現場,人和街社區青年工作者李秀娟率先走上舞臺,朗誦以「我們的節日——清明節」為主題的經典詩歌。接著,小朋友們開始上場了。「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 畫給你看,24節氣中的巴山蜀水⑨|竹海森森有清明 春筍鮮嫩迎饕客
    《曆書》言:「春分後十五日,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此時,氣溫上升,中國南部霧氣少北方風沙消失,空氣通透性好,因此得名看來自古以來,人們都對空氣品質很關心吶除此,清明節還是24個節氣中唯一一個升格為節日,且有了法定假日的節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