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清明時節雨紛紛」 關於清明的詩詞還有哪些?這群小朋友用...

2020-12-12 上遊新聞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何浩 受訪者供圖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是我們最耳熟能詳的關於清明節的古詩詞,其實,除了杜牧這首傳唱千年的《清明》,關於清明節的詩詞還有很多。今日(3日)下午,渝中區青年之家·人和街社區市民學校開展了以「追憶先烈,築夢遠航,經典誦讀」為主題的清明節詩歌朗誦活動,轄區40餘名小朋友用中國詩歌呈現了古詩詞中的清明。

下午四點半,來自人和街轄區的小朋友身著校服,佩戴紅領巾整齊地坐在四點半課堂教室,一首葫蘆絲獨奏《侗鄉之夜》作為開場曲目,讓在場的觀眾們感受到了另一番獨特風情。

▲小朋友們用朗誦描繪古詩詞中的清明

現場,人和街社區青年工作者李秀娟率先走上舞臺,朗誦以「我們的節日——清明節」為主題的經典詩歌。接著,小朋友們開始上場了。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10歲的李偉新小朋友面帶笑容,一字一句地給大家朗誦了唐代詩人韓翃的一首七絕《寒食》。除了朗誦,李偉新告訴大家詩歌描寫了暮春時的長安城。

在中國古代,寒食節比較受重視,是在清明節前兩天的節氣,禁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稱寒食。

緊接著,張天天小朋友走上舞臺,拿著朗誦本大聲朗誦宋代吳惟信的《蘇堤清明即事》,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佳節清明的西湖,被古人的詩歌描繪得像人間天堂,美不勝收。

小朋友們輪番上場,朗誦時特別起範兒,韋應物的名句「把酒看花想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宋代詩人的《清明日對酒》,「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此外,還有「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 「今日清明節,園林勝事偏。」人和街社區四點半課堂裡朗誦聲和掌聲不斷響起。社區青年工作者朱琳也乘興朗誦了《破陣子·春景》,更是表現出清明時節,春天的活力。最後,五名小朋友組合朗誦的《緬懷革命烈士》將詩歌朗誦推向了高潮。

▲《緬懷革命烈士》將詩歌朗誦推向了高潮

人和街社區負責人陸遠秀表示,清明時節,利用清明節祭奠烈士詩歌朗誦教育為契機,不僅促進和諧社區建設,讓大家了解中國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也激勵我們廣大青年團員、少先隊員緬懷革命先烈,以革命先烈為榜樣,以實際行動繼承先烈的革命遺志。

責編 歐鴻 審校 黃豔春 總值班 官毅

相關焦點

  • 十首清明詩詞: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今天是清明節,杜牧說: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是一個感傷的節日,雖然有各式的踏青春日活動,可詩人們還是很惆悵,他們憂傷歲月、感慨人生浮沉,十首清明詩詞,訴說著詩人們內心的坎坷與無奈。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 只會清明時節雨紛紛?這5首詩詞寫出最美的清明,你讀過幾首?
    對呀, 若,也就是如果,這世間最悲涼,, 最悔恨,最無助的字,可不就是那麼一句「如果當初」嗎?清明,是一個祭奠逝者的節日。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如果,那些失去的親人沒有逝去,還陪在愛他們的人身邊,該有多好。
  • 為什麼「清明時節雨紛紛」
    有一句古詩,相信大部分人都耳熟能詳: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沒錯,清明前後全國很多地方,尤其是南方,往往都會下雨。咦,「清明」明明是文化上的一個傳統節日,為什麼會偏偏趕上下雨呢? 難道是老天爺知道要過節嗎?
  • 為什麼「清明時節雨紛紛」那麼準?
    又是一年清明時,這個傳統節日除了給我們三天假期之外,還給我們帶來了陰雨連綿的天氣。
  • 清明時節雨紛紛?今年清明假期天氣如何→
    清明時節雨紛紛?今年清明假期,主雨帶在江南中南部到華南一帶,上海位於雨帶北緣,節日三天均無明顯降水。4-5日,空氣品質良至輕度汙染。清明假期上海天氣未來天氣趨勢節後天氣依舊是多雲或晴當道,氣溫穩步上揚,下周后期最高溫又將重回20℃!清明假期哪裡雨紛紛?
  • 「清明時節雨紛紛」,這到底有什麼說法?對於農作物又有什麼影響
    清明節是我國一個傳統的「春祭節日」,也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從古自今對於清明時節很多古人也賦予了許許多多豐富內涵的詩詞,這其中就有一首家喻戶曉的古詩更是讓人朗朗上口「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想必每個人對此都比較熟悉,而下面我們要說的是並非這句古詩的含義,而是為何說清明時節雨紛紛?這句詩詞中所清明時節「雨紛紛」,難道每到這個時候就會下雨嗎?
  • 自古「清明時節雨紛紛」,2019年清明是哪一天?還會下雨嗎?
    導語:自古「清明時節雨紛紛」,2019年清明節是哪一天?還會下雨嗎?年後持續時間最長的寒冷已經過去了,進入三月份,萬物復甦,鶯飛草長,農村田野裡到處呈現出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春分過後,就是清明了。清明節既是節氣,也是我國傳統的節日,人們都在這一天回老家祭祖。自古「清明時節雨紛紛」,2019年清明節是哪一天?還會下雨嗎?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陽曆四月五日前後,有掃墓、踏青、插柳等活動。說起清明節,自然想到唐朝詩人杜牧的一首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 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怎樣改成詞 老街淺說 檃栝體
    先看下這首唐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因為杜牧的這首《清明》是七言絕句,所以為了儘量保持原貌,只能以小令來改編。如果是用長調而不增加內容的話會顯得比較空洞,如果增加內容需要從兩方面下手,第一是增加意象,渲染清明時節的悽清感受,原詩在只用了雨紛紛和行人、牧童、杏花村三個意象,使用長調增加太多意象反而臃腫。第二增加內容,如果不顯的空洞,除了增加意象外還要增加內容,恐怕改變的這首詞的面貌,反而使得原詩成為用典,就可能是另一首詞了。
  • 杜牧《清明》有這麼多讀法!博士教孩子趣讀清明詩詞
    孫亞敏教孩子們讀明清詩詞。清明節,兒童文學博士孫亞敏女士來到杭州睿谷教育中心,與眾多家長和孩子開展一場關於清明節詩詞趣讀的專題閱讀活動。孫亞敏在兒童閱讀與寫作方面有豐富經驗。她帶領孩子了解清明節的來歷及習俗,了解風箏的相關歷史和傳說,熟悉清明節的經典詩詞,激發孩子們進一步探究清明節文化的興趣,培養孩子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認同。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中華民族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有2500多年歷史,留下關於清明節的經典古詩。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家喻戶曉:「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 清明時節雨紛紛原來是一首偽詩?
    著有《大學詩詞寫作教程》《長相思——與唐宋詞人的十三場約會》等。註:國學正典作為合作方,經主辦方和主講者審閱授權發布。不單在杜牧自己的詩集中沒有這一首詩,在比較可靠的唐代、宋代的文獻當中,都沒有提到過杜牧曾經寫過這首詩,這是第一個問題。要點二第二個值得懷疑的地方,是這首詩的用韻,韻腳非常奇怪。
  • 有多少清明是「雨紛紛」的?
    進入清明節氣,那句連小學生都會背的「清明時節雨紛紛」又出來洗腦了。不過正在遭受暴雨襲擊的南方小夥伴表示不服,今年豈止「雨紛紛」,明明是「雨譁譁」;而北方小夥伴卻在糾結,不下雨的清明還能叫清明嗎?北方的清明就基本上不下雨了。所以,對於北方大部地區來說,幾乎是「清明時節雨歇歇」,這與北方在這個季節晴暖乾燥的氣候狀況相吻合。
  • 清明時節雨紛紛緬懷逝去的親人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時節是對逝去的親人緬懷,一種思念。想起小時候,拿著玩具寶劍揮舞著把爺爺寶貝蘭花揮斷,爺爺氣的跳腳,放學回家,悄悄放著動畫片,把遙控器藏在冰箱,拿著手巾帕把爺爺餵養的金魚包住,回家時全部見「上帝」。
  • 清明,掃墓,見鬼去,為何一到清明就下雨?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每當清明節,大部分人都會想到唐代詩人杜牧的這首《清明》,可謂所有寫清明詩詞中的壓卷之作。詩中營造了一種悽清愁悶的氣氛,卻在惆悵憂懷中又見出含蓄淡雅的韻味,仿佛一幅冷峭孤麗的清明春雨圖。《清明》這首詩之所以滲透到每個中國人的血液,不光是有一種迷而又美麗的意境,也因為它蘊含著一種溫馨的人性。多數人提起清明,或者念到清明的詩詞,總會流露出淡淡的憂愁。清明的憂和愁,不是閒愁,它是實實在在有來由的愁,因為我們要在這個節日去祭奠祖先。
  • 爸爸在家不帶娃,媽媽無奈帶娃念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
    幼兒園組織清明活動,老師在微信群裡傳達通知,讓家長在家跟孩子一起體驗節日風俗,我從幾項作業裡選了一個我以為比較容易的——誦讀清明節有關的古詩,錄製視頻並上傳。妹妹:「清明/唐/杜牧/清明……唐/杜牧……什麼來? 」我:「這首詩,它的題目和它的第一句開頭是一樣的,清明/唐/杜牧/清明時節……」妹妹:「清明/唐/杜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將欲魂。」我提醒:「欲斷魂,不是將欲魂。」
  • 清明時節雨紛紛英文版,該向老外宣傳中國文化了
    《清明》杜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杜牧這首膾炙人口的詩句,在幾個世紀後被大文學家翻譯成英文,由於中文翻譯成英文本身就很有難度,如果是一首寓意和意境都很美的詩歌,要翻譯成英文版,那就更難了,拉丁字母組成的英文詞彙遠遠達不到漢語詞彙的量。所以,在這裡要感謝那些向老外傳播中國文化的人。我選擇了三個比較經典的英文版本《清明》,供大家傳閱。
  • 清明時節雨紛紛!為什麼清明節前後總是會下雨?
    自古以來,仿佛每個清明節的前後都會下雨,而古人仿佛早就已經知道清明節前後總會下雨了,因為在唐朝,就有了「清明時節雨紛紛」的詩句,不得不說,古人總是有大智慧,仿佛一切都看得很透徹,那為什麼清明節的時候,老天總是要下雨呢?
  • 都說清明時節雨紛紛,誰又知道寒食禁火,枯木忠骨?
    說起清明節,想必大家都知道,「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是祭拜先人的大日子。可是誰又知道離清明幾天的寒食節呢?寒食節,在夏曆冬至後15日,清明節前一兩天。原來,這是為了紀念一個名叫介子推的忠臣義士。春秋時期,晉國陷入內亂,國儲大爭,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爭奪國儲,在外流浪十九年。其中,介子推對公子重耳忠心耿耿,不離不棄。在公子重耳快要餓死的時候,甚至不惜割下自己的大腿肉給重耳熬肉湯吃。後來,公子重耳功成名就之後,卻忘了自己的介子推的割肉贈湯之恩。介子推也是淡名薄利,帶著老母親隱居去了。
  • 清清明時節雨紛紛,安徽皖北「清明節」祭祖都是這樣的!
    「清明時節雨紛紛」此詩句出自晚唐大詩人杜牧《清明》,今天的皖北大部分地區都在下雨,氣溫只有10度左右。我小的時候對此不甚了解,總以為「清明節」都是在下雨,一說清明節都以為是「鬼節」,長大慢慢也才知道「清明節」的真正來歷。「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
  •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作為天下之主是不是也會斷魂?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相信很多人都對杜牧的這首《清明》朗朗上口,也都知道清明節是祭拜先人的大日子。那麼,清明節為什麼要祭拜先祖嗎?清明時節,這個融合了寒食節、上巳節部分習俗的重大傳統節日,傳統活動也是豐富多彩的。不過,今天我們只談談對後世流傳最廣的墓祭文化。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皆斷魂,這是對先祖的一種思時之敬,也是中國傳統孝道文化的另一種表現方式。那麼,清明節為什麼要祭拜呢?
  • 「清明前後,種瓜點豆」,關於清明節氣,還有哪些農諺?
    由於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從古至今流傳下來很多關於清明節氣的農諺。其中,最膾炙人口的一句農諺要數是「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了。那除了這句經典,還有哪些關於清明節氣的農諺呢?筆者就帶大家一起來回顧一下:「清明前後,種瓜點豆」這句農諺說的是,到了清明節前後,溫度開始慢慢回升,農民朋友們就可以開始準備種各種各樣的瓜類和豆類了。在農村,除了糧食作物,老農們還總是要種一些瓜果蔬菜來食用。在這裡,「瓜」通常指的是黃瓜,菜瓜和甜瓜;而「豆」指的就是四季豆和長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