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曬乾柳,一捆麥子打一鬥」,老農說的話,精準又實用!

2020-12-22 獵奇大本營

「清明曬乾柳,一捆麥子打一鬥」,老農說的話,精準又實用!

大家好!歡迎來到「獵奇大本營」,帶你了解更多最新資訊,如果想持續了解最新資訊,關注小編的每天動態!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清明曬乾柳,一捆麥子打一鬥」,老農說的話,精準又實用!

還有幾天就是清明節了,王大爺整天念叨個不停。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又開始進行預測了。出於好奇跟他談論了起來,他一邊幹活一邊說:清明節那天最好是晴天,這樣今年的收成就有指望了。一起來看看他是怎麼說的吧。「清明曬乾柳,一捆麥子打一鬥」,老農說的話,精準又實用!

首先,「清明曬乾柳」,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清明當天是好天氣就是一個豐收的好年頭,其次還有在清明時令的時候有大霧出現,那麼今年的夏秋兩季雨水比較多,適合農作物的生長和發育,收成比較好。在清明的時候如果經常下雨,那接下來的梅雨季節就要小心雨水帶來的出行問題了。而如果清明時候沒有雨水,那就意味今年氣候比較乾旱。這就是寓意清明豐收的好壞。

其次,「一捆麥子打一鬥」這句話和上一句話是有連接性的,因為在清明如果好天氣的話,就可以打麥子一鬥,其中這裡使用誇張的手法去描述對清明節的節氣。

最後,清明節的俗語有好多,比如"清明前後,種瓜點豆",在農村,清明前後,農活繁多,秧苗下種。農民這個時候十分繁忙。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這也是說,春耕生產是一年中最繁忙的,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時候。所以春耕生產,在農村是頭等大事。農民認認真真,一絲不苟,因為它關係到秋收的大事情。

綜上所述,王大爺還說:清明宜晴不宜雨,晴則兆豐,陰則兆荒!老一輩人早就摸清了其中的規律,並傳下了相關的經驗,就是所謂的農諺老話。以之來進行預測,還是比較精準實用的。對此大家怎樣看待呢?歡迎大家關注我,查看更多三農類文章。你的任何一次點讚或哪怕隻言片語的留言評論,都是我繼續前行,為大家服務的動力。願天下人都能老有所養,老有所依!大家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提問,小編有時間會一一回復的,歡迎大家積極評論轉發,此文章為本人原創,維權必究。

相關焦點

  • 農村老人常說:「風吹佛爺背,有糧也不貴」,說的是啥意思呢?
    斷收成:清明雨打墳頭土,淅淅瀝瀝四十五。這句老諺語是對天氣的一種預測,清明時的降雨打溼了墳頭的土,那麼在這之後很長一段時間都會大概率持續面臨陰雨天。這種持續的降雨對於各類莊稼尤其麥子的生長是極為不利的,麥子長不好就談不上收成好!
  • 鄉下這幾種草長得快,秋天捆一捆就是掃把頭,省錢又實用
    鄉下這幾種草長得快,秋天捆一捆就是掃把頭,省錢又實用說到掃把是家家戶戶都有的必備品,掃把的種類也是各式各樣的,而應用最廣的就是農村了,農村的地面院子大多是石灰的,摩擦的比較的嚴重,如果是買的話,那消耗的就比較多了。
  • 「雪蓋半山頭,麥子多打一石」是什麼意思?明年麥子能大豐收嗎?
    農村俗語:「雪蓋山頭一半,麥子多打一石!」這句俗語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在農村有一句關於雪的描述,那就是「雪下高山,霜打窪湖」,意思是說薛喜歡下在高山上,霜喜歡在低洼處落下。道理非常的簡單,下雪需要放出熱量,而且高山上的天氣比較寒冷,更有利於雪的形成。對於霜是一種水蒸氣的凝聚,尤其窪湖地帶的水蒸氣比較大,所以形成的霜的現象非常的。
  • 農村上墳為什麼講究「早清明,晚十月一」?老農給出了答案
    在我們這裡,上墳所需要的「規矩」不是太多,但有一個「規矩」必須遵守,那就是「早清明,晚十月一」。因此,我們這裡的人們一般都會在農曆二月初和農曆的九月底去上墳。那麼,我們這裡為什麼會有這種規矩呢?其實,我也不知道。為了弄清楚這種規矩的來歷,我便找到一位老農請教。
  • 在農村,老人常說「雪蓋山頭一半,麥子多打一石」是什麼意思?
    農村老話「雪蓋山頭一半,麥子多打一石」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小時候就聽家裡的老人講過「瑞雪兆豐年」,讀書以後聽老師講過一句俗語「雪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雪蓋山頭一半,麥子多打一半」,這句俗語的意思很簡單,如果雪能夠蓋住半個山頭,那明年的麥子就能多打一半,也就說明小麥能夠豐收,來年會是個豐收年。以前看到這句俗語的時候不太懂什麼意思,但後來在高中地理上終於懂得了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俗語,才懂得其中的道理二三。
  • 「清明是晴天,不用問神仙」!「會看」老農的說法,到底啥意思?
    光陰似箭轉眼又一佳節,清明將至,關於清明各地稱呼略差別,有祭祖節、祭祖節等,清明節由來歷史悠久,可追溯到上古時代,在悠久的發展長河中,清明節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故而對於農民來說此節十分的重要,因為除了掃墓祭祀、緬懷祖先之外,清明的到來,意味著農業生產活動有到了關鍵節令。
  • 俗語「雪蓋山頭一半,麥子多打一石」,啥意思?大雪節氣下雪好嗎
    「雪蓋山頭一半,麥子多打一石」,總體上前後都比較工整,而且還有諧音的技巧,是兩句朗朗上口的句子。「雪蓋山頭一半」冬天、春天是降雪比較普遍的季節,特別是在溫度很低的北方地區,冬天和早春時節下雪基本上就是「標配」。下雪是冷空氣凝固到一定的承重能力之後,逐漸散落到地表的一種現象。
  • 周口農民:打捆賣錢,再也不燒了
    驕陽當空,麥子泛黃,6月2日上午,商水縣黃寨鎮趙寨村,幾臺收割機來回穿梭,大片大片的麥子被齒輪「吃」進機倉。記者注意到,緊隨收割機後面的,是一臺臺秸稈打捆機。「這些秸稈能打捆賣錢,現在我們都不燒了。」村民趙老漢說,焚燒秸稈不僅破壞土壤結構,還違反規定。現在鎮裡引導秸稈打捆賣錢、粉碎還田,不僅沒有了違規燒秸稈的風險,還解決了秸稈問題,再也沒有人冒險燒秸稈了。
  • 割麥子
    如果按塊兒算的話,也有十三四塊兒。最大的不超過兩畝,最小的一兩分。最高的幾乎在山頂,最遠的要走近一個小時。通往地的路,最寬的可通架子車,最窄的兩人相向錯不開身。麥忙天到了,母親的臉上滿是愁容,父親的臉上儘是急躁。往年的經驗告訴我肯定「在劫難逃」,臉上寫滿了不情願。可已經焦頭的麥子是不等人的。這是一場戰爭,父親要動員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不打無準備之仗。
  • 念月了,念月了,一鬥麥子一個了——濰坊月
    濰坊市的濰城、坊子、寒亭三區,在仲秋節除食用月餅外,民間還有一種特殊的節日食品一一「月」。掐下五分之一麵團備用。餘下的分成兩份,用趕麵杖分別趕成重徑約20釐米,厚約1釐米的圓餅。取一個放在案板上;擺滿紅棗,另一個蓋在上面。取那五分之一麵團,做成白免、桂樹、刺蝟、葵花、菊花等形象,蘸水分別粘在餅上,組成一幅造型逼真圖案,即是月的面坯。物象和圖案可隨意設計,充分發揮其想像力和技巧。將面坯蒸熟,月即成。月的整體造型,圓如望月。圖案千姿百態,形象美觀,食之鬆軟香甜。
  • 收割機收割麥子,有人說汙染空氣,你認為呢?
    收割機收麥子,有人說汙染空氣。你認為呢?我們北方農村,每家都種植幾畝小麥,原先是人工收割小麥,把麥子晾曬好了,要開始打場,然後是看好了風向,進行揚場,就是把雜質、麥糠揚出去,那場面灰塵也不少啊,怎麼沒有人說揚場汙染空氣呢?
  • 十裡麥香:永遠不會忘記麥子發黴的那一年
    老爸老媽天天嘟囔:放學了,早點回家,兔子還等著你餵呢,幾口大肥豬張著嘴,需要打豬草,家裡家外,正需要人手,千萬不要在麥田地裡逗留。可我把老爸老媽的話當作耳邊風。一塊上學的銅山、鐵山、二狗,也和我一樣,放學了不想回家,撫摸著黃橙橙、閃燦燦的麥穗,趴在麥壟裡捉迷藏。
  • 誰說清明只能掃墓,相親、踏春、鬥雞、吃美食,看看古人多會玩
    清明處於仲春與暮春之交,是個吐故納新的好時節,天氣不冷不熱,不出去玩都可惜了!《虢國夫人遊春圖》中可以看出,那時候的年輕人,遊春時人人騎著高頭大馬,這相當於今天開著豪車去兜風。清明又正是煙花三月,不去揚州耍耍都對不起這好日子。2、相親春風一吹,春心自然得蕩漾。既然是出去春遊,帶著女朋友一起去才最開心。
  • 杭州城郊甘蔗地,浙江最好吃的青皮甘蔗熟了,還有最新的甘蔗江湖一...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施雯 文/攝「有人在小區群裡賣甘蔗,說是自家種的,我加了微信,被拉進一個甘蔗群,發現裡面有幾十個鄰居,都是要買甘蔗的。」昨天傍晚,杭州餘杭臨平的謝女士在小區門口排隊領到了心心念念的青皮甘蔗。
  • 清明唯美絕句102首,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風俗:踏青、蕩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禁火(寒食)、掃墓、紀念祭祖先。清明節與端午節、春節、中秋節並稱為中華四大傳統節日。五雨絲煙柳欲清明,金屋人閒暖鳳笙。永日迢迢無一事,隔街聞築氣球聲。10清明[宋] 何應龍踏歌槌鼓近清明,小雨霏霏欲弄晴。
  • 為什麼說在農村做「水果生意水很深」?賣水果老農「一語道破」!
    導語:為什麼說在農村做「水果生意水很深」?賣水果老農「一語道破」!我們現在的很多人都會去外面打工,可殊不知這樣不僅沒能賺到很多錢,而且花的越多啦。還不如回到農村做些小買賣,那樣成本不高,還賺錢,比如賣水果,其實賣水果也是很賺錢的,只是我們大多數人不知道裡面的一些技巧,接下來就跟小編一起來去水果攤老農那裡,討教一些技巧吧!看看他是怎麼指點我們的。聽完賣水果老農的話後,我恍然大悟!首先我們要明白,你覺得簡單的東西,做起來並沒有那麼容易。
  • 春分時雨到清明
    《曆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之說。清明節與端午節、春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 2018年清明節氣幾點幾分具體時間 清明三候意思介紹
    新華社天津4月3日電(記者 周潤健)「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中國天文年曆》顯示,北京時間4月5日4時13分迎來農曆24節氣中的「清明」。此時節,桃紅柳青,溪河泛碧,吐故納新,春和景明。
  • 舌尖上的客家年味,老農蒸了五條清香軟儒,切片曬乾能吃好幾個月
    雖說美食會跟隨時間的流逝也會消失,但是對於懷念傳統美食的老農,只要會做的沒事就會做上一頓,對於做法也是很傳統,只有柴火和大鐵鍋才能做出正宗的味道,這種小吃現今更多是在客家當地所見,外面買不到,一次性炸上好幾條才夠吃。
  • 農村關於清明節天氣的諺語:「清明過後冷十天」還真被說中了
    這麼說吧,天氣預報只能預言半個月的情況,但他們卻可以通過今年的天氣情況預測一整年農作物的長勢問題。比如「清明楊柳朝北擺,一年能還十年債」,說的是如果清明時節刮南方,那就證明今年的莊稼收成十分好。但這並不是最神奇的,「清明過後冷十天」這句話卻道出了大家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