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於揚 李玉坤 通訊員 馬永梅 文圖
眼下,農業大市周口進入三夏生產高峰期。連日來,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在周口市一些鄉鎮採訪時看到,秸稈禁燒已成為普遍共識。從過去的逼著「禁」,到現在的主動「禁」,群眾對秸稈焚燒的態度悄然發生了轉變。那麼,這些不能燒的秸稈去了哪裡?記者進行了一番探訪。
驕陽當空,麥子泛黃,6月2日上午,商水縣黃寨鎮趙寨村,幾臺收割機來回穿梭,大片大片的麥子被齒輪「吃」進機倉。記者注意到,緊隨收割機後面的,是一臺臺秸稈打捆機。「這些秸稈能打捆賣錢,現在我們都不燒了。」村民趙老漢說,焚燒秸稈不僅破壞土壤結構,還違反規定。現在鎮裡引導秸稈打捆賣錢、粉碎還田,不僅沒有了違規燒秸稈的風險,還解決了秸稈問題,再也沒有人冒險燒秸稈了。
而早在幾年前,有些村民對秸稈禁燒還不適應,認為秸稈影響秋莊稼耕種,除了一把火燒掉,再也沒有其他好辦法了。當時宣傳禁燒,一部分村民是不情願地「被逼」禁燒。但是幾年過去了,隨著年年宣傳深入人心,村民們都知道了焚燒秸稈的危害,而政府部門也已逐漸摸索出了秸稈的出路。現在,被綜合利用的秸稈再也不是燙手的山芋,過去難以禁止的焚燒問題終於迎刃而解。
6月2日午間,在黃寨鎮的一塊農田裡,該鎮黨委書記朱宏偉正徒步沿著地壟溝查看秸稈粉碎後的情況。他抓起一把混在土壤裡的碎秸稈向記者介紹說,像這樣的粉碎力度,完全可以留在地裡當肥料。有著豐富基層工作經驗的朱宏偉認為,秸稈禁燒,決不能一「禁」了之,幫助群眾想辦法、找出路才是上策。「不管是粉碎還田,還是打捆賣錢,只要幫老百姓找到秸稈出路,肯定沒有人再燒秸稈了。」朱宏偉說。
為秸稈找出路,不僅是群眾的期盼,也是上級黨委政府的要求。早在今年5月中旬,周口市在召開的「三夏」生產電視電話中就明確提到,秸稈禁燒要統籌好疏和堵的關係,既要堅決杜絕焚燒現象,又要抓好秸稈綜合利用。
來源:大河客戶端 編輯: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