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一個充滿遐想的季節,在不同的詩人眼裡,便會有不同的秋天,曹操說「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寫的是一個蕭瑟的秋天;王勃說「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描繪的是一個悲涼的秋天;杜甫筆下的「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則又是一個孤獨寂寞的秋天。縱觀這些與秋天有關的詩句,似乎總是離不開悲涼與傷感,那麼秋天真的就沒有美的一面嗎?唐代詩人劉禹錫的一首《秋詞》寫出了答案。
秋詞
(唐)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這首《秋詞》是劉禹錫在被貶時期所寫的一首詩,雖然詩人在仕途上遭遇挫折,但從這首詩中看不到一絲失意,詩的字裡行間流露出的只有自信和樂觀,也正是這種樂觀與自信讓詩人感受到了秋天的美好。
開頭兩句,可以說是傳唱了千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詩人用自己獨特的見解,反駁了古人「悲秋」的觀念,他說:自古以來,世人在秋天裡都顯得那麼悲傷與寂寞,而我卻認為秋日的風景遠遠勝過春天。起句的七個字展開一個「逢秋」而悲的話題,而且「自古」以來都是如此,這說明古人認為秋天蕭瑟的景象就應當是寄託悲愁的;而次句詩人便提出了反駁意見,極力誇讚秋日勝過春天。「我言」二字,鏗鏘有力,富有肯定的意味。
的確如此,秋天固然是有一些悲涼氣氛,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又是特別美好的季節,而這一切美好正需要用心去發現。於是詩的第三句,劉禹錫用自己的視角來展示了秋景之美「晴空一鶴排雲上」,那晴朗的天空之上,一隻鶴振翅高飛直入雲霄。這一句詩人將目光轉向了天空,寫了「晴空」與「鶴」這兩個意象,既描繪了一個秋高氣爽、飛鶴入雲的畫面,又回答了為什麼「秋日勝春朝」,可以說是點睛之筆。
既然秋天有如此美好的景色,那麼詩人勃發的詩情,自然也會跟隨那一隻排雲直上的鶴飛入了雲霄,於是寫出最後一句「便引詩情到碧霄」。「詩情」本來是一種抽象的感情,很難用具體的事物來比喻,而劉禹錫卻匠心獨運的讓飛鶴來將自己的詩情引入碧霄,使自己的詩情更富有形象化,讓讀者具體地感受到此時詩人高漲的情感,堪稱神來之筆。
劉禹錫筆下的這首《秋詞》,意境優美,語句流暢,讀之如一氣呵成,尤其開頭兩句,被後世傳唱了千年。全詩一反過去傳統的格調,而是用獨特的觀念來抒發對秋天的讚美之情,詩的前兩句反對古人的逢秋悲嘆並提出自己的觀念,後兩句用秋天具體的景物來佐證自己的觀念,並抒發了自己無盡的詩情,總的來說《秋詞》這首詩是一首不可多得的秋日佳作,難道我們需要的不正是這麼一個美好如畫的秋天嗎?
(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