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不同、環境差異,還有教育背景、學識人品的不一樣,都會讓處於同一境遇下的人產生不同的心理感受。比如暮春時節,落花遍地,文人墨客就覺得惆悵滿懷,而參禪修行之人卻覺得這只是輪迴的一個階段。唐代詩人劉禹錫也曾有這樣的感受,他回京赴宴,這首詩包含1個耳熟能詳的成語,最後14個字直扣人心。
贈李司空妓唐代:劉禹錫高髻雲鬟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 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蘇州刺史腸。
劉禹錫是大家熟悉的詩人,他的祖先是漢室宗親,父輩是一個小官僚,他很小就開始學習儒家經典,聰明勤奮,還曾得到當時著名詩僧皎然、靈澈的薰陶指點。不過劉禹錫性格剛毅,不願隨波逐流,更不想阿諛奉承,以至於仕途失意,曾多次被貶。
52歲那年他又被發配到和州(今安徽和縣),2年後奉調回洛陽,任職於東都尚書省。這首贈詩是詩人罷和州刺史回京後,被時任司空李紳請去赴宴。在宴會上看到歌女勸酒,感到極不習慣,聽到歌女歌唱,心裡更是極不舒暢,當場賦下一首詩。
首句「高髻雲鬟宮樣妝」,描寫了歌女的梳妝打扮,這種髮型又稱「倭墮」,是古時婦女梳的一種雲狀的髮髻,用「宮樣妝」作比,給人以奇特之感。詩人長期在外地生活,接觸的都是貧苦之輩,即使有少數大戶人家的閨女,也沒有如此宛如神仙般的妝扮。
次句「春風一曲杜韋娘」,杜韋娘,原為唐時一歌妓,後人曾作過《杜韋娘曲》,這裡指歌女唱的歌曲。前兩句說,歌女打扮的髮型和皇官裡的美女一樣,在這春光明媚的季節,又唱了一曲十分時行的歌曲。詩文至此並沒有什麼值得珍藏的警句,也好像只是很平淡的敘述,但是劉禹錫的詩歌風格總有讓人眼前一亮的驚豔。
繼續看下一句,「司空見慣渾閒事」,司空指李紳,當時任司空。渾閒事,指很平常的事。在李紳看來,他仰慕劉禹錫已久,此次特地三請四邀,將劉大人請到府中,絕對不敢怠慢,歌舞表演也許是當時很時興的娛樂活動,而且如此隆重的儀式,也是表達對劉禹錫的特別尊重。
但是劉禹錫卻含蓄地說,「斷盡蘇州刺史腸」,最後這7個字直扣人心,令人唏噓不已。後兩句的意思是,讓這種打扮和唱著這樣歌曲的人來陪酒,對你這個司空大人是很平常的事,但對我來說,反而覺得悲傷到了極點,心中極不舒暢。詩人的悲傷當然是多方面的,不言自喻。
後兩句採用分寫的方法,作了兩種不同的表露。詩人先用渾閒事,寫出司空見慣;再用斷腸,寫出自己的悲傷。同樣一種場面,江南刺史不大習慣,而且還有反感,而司空這位大官卻是早已見慣,所以後代人摘取詩中「司空見慣」四字,來比喻對某種事情習慣了就不以為奇的意思,現在成了人們常用的一句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