獐子島香螺底播增殖促多品種增效

2020-12-25 中國日報網

獐子島集團近日在獐子島海洋牧場進行了規模化香螺底播增殖生產,經過3年的自然成長期後,進行採捕收穫。

在規劃蝦夷扇貝底播區面積壓縮同時,獐子島集團正在擴大香螺品種的增殖規模,從而促進海洋牧場多品種可持續發展。

北緯39度獐子島海域出產的海螺被稱之為香螺,屬溫水性大型螺類。此次底播增殖的香螺苗種均由集團內育苗企業自育而得。自今年5月30日開始,海珍品原良種廠從海上採集種螺自然繁育卵袋,到8月初稚螺逐步孵化出來,並在良種車間進行集中培育。培育後期,利用鮑魚苗育車間,在池底鋪設細沙並進行流水培育,模擬海底自然環境,增強香螺苗種底播前的適應性,提高底播成活率。到出庫底播時,香螺苗種的規格已達到1.2釐米。(中國日報大連記者站)

相關焦點

  • 大連獐子島底播野生鮑魚告別「南下過冬」(圖)
    「大連1號」規格優勢明顯  近日,記者在位於旅順經濟技術開發區雙島灣海邊的大連雙利海珍品養殖開發有限公司育苗車間看到,工人們正在用大蒜水「麻醉」盤踞在育苗池裡鴿子蛋大小的鮑魚苗,然後裝進網袋,裝船運往長海縣獐子島海洋牧場進行底播
  • 獐子島:對深圳證券交易所《關於對獐子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
    ①資源增殖區內,將蝦夷扇貝底播區面積壓縮至約60萬畝,2019年公司海洋牧場再次遭受災害後,將逐步壓縮至約30萬畝,底播增殖區為位於島嶼周邊的傳統穩產區域;②在生態養護區內設立土著品種資源養護區;秉承生態可持續、產業可持續的理念,鞏固加強海參、海螺、海膽、鮑魚等土著品種的資源培育,依託土著品種抗逆性強的固有屬性,精管精養精賣,穩定海洋牧場的產出與效益
  • 獐子島「扇貝事件」真相浮現
    同時在2016年初庫存區域未顯示捕撈航行軌跡,而2016年底獐子島在這部分區域進行了底播,根據會計核算一貫性原則,上述區域既往庫存資產應作核銷處理,由此,獐子島公司2016年度虛減了營業外支出7111萬元。  綜上所述,在2016年獐子島虛增利潤1.3億元。而根據當年獐子島的財報顯示,獐子島淨利潤為7959萬元,實現扭虧為盈並順利摘帽。
  • 獐子島四萬字回復深交所問詢 再度解釋受災情況獲會所背書 能否打...
    公司根據專家指導建議修訂完善了《底播蝦夷扇貝生態環境監控管理制度》,明確規定了氣象、水溫、水質、浮遊植物等監控指標,明確了增殖區的監控站位布局和各項監控指標的監控頻率、取樣監控方法、評價標準,強調了預警指標標準和預警時的行動機制,增加了生產現場信息反饋與監控數據結合的聯合預警機制。
  • 獐子島的回應讓人意外
    而之前連續兩度上演「扇貝跑了」的遼寧獐子島的海參再度引人關注。股民調侃道:「扇貝跑了,獐子島的海參你還好嗎?」令人意外的是,在遼寧大部分海參養殖業遭受高溫打擊時,大連漁業獐子島集團發布公告稱,海參未見異常。
  • 獐子島涉嫌證券犯罪背後的造假術
    ,發現部分海域的存貨異常,同時,2017年四季度,底播蝦夷扇貝肥滿度下降,境外扇貝產品衝擊國內市場,對公司扇貝類產品的收入、毛利影響較大,底播蝦夷扇貝收入及毛利下滑,部分庫存扇貝類產品出現減值。 而僅僅在3個月前的2017年10月24日,獐子島公司曾披露公告表示,公司對120個調查點位、135萬畝海域進行秋季底播蝦夷扇貝抽測,結果顯示公司底播蝦夷扇貝尚不存在減值的風險
  • 深交所14問獐子島:如何才能養好扇貝?海螺、海參靠譜嗎?
    此前,獐子島稱,2019年上半年,受海洋牧場蝦夷扇貝災害影響,以及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市場環境持續低迷的制約,其運營負荷較重。截至2019年6月30日,獐子島營收為12.88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8.53%;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2359萬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則為-3337萬元。
  • 又到獐子島講「恐怖故事」的時候了
    獐子島說,目前,公司正組織海洋專家和科研機構儘快勘察扇貝「自然死亡」的原因。而之所以在死因不明下還堅稱「自然死亡」,是因為「蝦夷扇貝在底播增殖過程中,本身就受所處海域的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影響較大,而北黃海生態環境複雜,自然生態環境在不斷變化。」
  • 獐子島員工稱採捕方法破壞海底生態:扇貝或是嗆死
    11月21日,澎湃新聞記者在遼寧省大連市獐子島上採訪了多位扇貝養殖、捕撈經驗豐富的獐子島公司老員工,他們不約而同地對記者談到公司目前採捕深海底播蝦夷扇貝的拖網法對海底生態破壞嚴重,或是釀成近年扇貝頻繁「猝死」的原因。
  • 8.5億個蝦夷扇貝作抵押,獐子島從民生銀行獲得9000萬元融資
    近年來,有關獐子島公司所養殖扇貝的「生死大戲」連番上演,「跑路」、「餓死」等消失理由層出不窮。今年6月,中國證監會對獐子島公司下發「行政處罰決定書」,認定獐子島存在年度報告虛假記載等違法事實。
  • 獐子島扇貝真產自獐子島海域?知情者:不少購自日韓,虧本賣
    有「海底銀行」之稱的獐子島近期遭遇了近五年來的第四次「扇貝事故」。扇貝頻繁「跑路」、「大面積死亡」,那麼市面上銷售的獐子島扇貝究竟捕撈自哪裡?這些扇貝是獐子島號稱優勢產品的蝦夷扇貝,還是李鬼變李逵?島上一名知情人士說,這些扇貝來自山東以及周邊島嶼,實際上獐子島集團購買外來的扇貝再加工其實完全是在虧錢運轉。 老孔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在東獐漁港的貝類加工中心,所謂的粉絲扇貝的加工,就是將一年生的扇貝肉裝在「外面買來的殼」裡,「殼就是當個盤用。」 蝦夷扇貝的養殖主要包括浮筏養殖和底播增殖兩種方式。老孔介紹,扇貝的正常生長周期是三年,深海底播扇貝三年才拉一次網。
  • 獐子島:你的扇貝還要再「跑」幾次?
    11月11日晚,獐子島公告稱,公司於2019年11月7日開始啟動了2019年秋季底播蝦夷扇貝存量抽測活動,根據11月8日至9日已抽測點位的畝產數據匯總,已抽測區域2017年存量底播蝦夷扇貝平均畝產不足2公斤;2018年存量底播蝦夷扇貝平均畝產約3.5公斤,畝產水平大幅低於前10月平均畝產25.61公斤的水平。  簡單來說,就是抽測發現扇貝畝產大量減產。
  • 反覆上演的「扇貝傳奇」,獐子島涉嫌證券犯罪背後的造假術
    ,發現部分海域的存貨異常,同時,2017年四季度,底播蝦夷扇貝肥滿度下降,境外扇貝產品衝擊國內市場,對公司扇貝類產品的收入、毛利影響較大,底播蝦夷扇貝收入及毛利下滑,部分庫存扇貝類產品出現減值。 而僅僅在3個月前的2017年10月24日,獐子島公司曾披露公告表示,公司對120個調查點位、135萬畝海域進行秋季底播蝦夷扇貝抽測,結果顯示公司底播蝦夷扇貝尚不存在減值的風險
  • 獐子島抵押扇貝獲9000萬融資,近兩年來已用海產品進行4次動產抵押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獐子島公司所養殖蝦夷扇貝不斷遭遇「自然災害」,對公司整體收入及盈利能力的支撐已經逐漸下降。2014年、2017年,獐子島公司兩度發生大規模的扇貝存貨異常事件,去年,公司又爆出2019年末底播蝦夷扇貝出現大規模死亡。
  • 獐子島終於倒了?繼「扇貝跑了」後,4次抵押「海鮮」貸款2.5億元
    如今獐子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發展如何了呢?9月15日,有消息現實,獐子島公司終於「支撐不住」了,決定向銀行進行抵押貸款,而十分搞笑的是,用來抵押的「資產」只能是各類海鮮了。據悉,獐子島公司將自己在海底的存放的蝦夷扇貝進行動產抵押,從民生銀行處獲得了一筆9000萬元的貸款。這次抵押貸款預示著什麼呢?什麼叫「動產抵押」。
  • 兩千人實名舉報獐子島公司:「冷水團」是彌天大謊
    在獐子島人看來,海島的不幸爆發自5年前的扇貝「跑路」。2014年10月,獐子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獐子島公司)突然宣布其海洋牧場遭遇黃海「冷水團」襲擊,致使百萬畝底播蝦夷扇貝絕收,且「活不見貝死不見殼」,公司瞬間由盈利變為虧損約8億元。
  • [公司]獐子島扇貝回來了?此扇貝非彼扇貝
    全景網6月2日訊  6月1日晚,獐子島發布公告稱,公司2015年春季底播蝦夷扇貝抽測結果顯示,不存在減值風險。對比2014年獐子島對將近8億元扇貝放棄採捕,進行核銷處理的公告,投資者紛紛驚呼,扇貝又回來了!
  • 2000人實名舉報獐子島當事人:「冷水團」事件是彌天大謊
    在獐子島人看來,海島的不幸爆發自5年前的扇貝「跑路」。2014年10月,獐子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獐子島公司)突然宣布其海洋牧場遭遇黃海「冷水團」襲擊,致使百萬畝底播蝦夷扇貝絕收,且「活不見貝死不見殼」,公司瞬間由盈利變為虧損約8億元。
  • 獐子島三季報因「冷水團」巨虧8億 行業分析師都驚呆了
    獐子島三季報巨虧8億獐子島常規檢查檢出「黑天鵝」  此前,一切都毫無徵兆。  今年9月15日至10月12日,公司秋季底播蝦夷扇貝存量抽測發現部分海域的底播蝦夷扇貝存貨異常,公司於10月14日向交易所申請停牌,並邀請海洋科學家和會計師到現場進行系統調查。